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5, 30(2):  0-0. 
    摘要 ( 35 )   PDF (13586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浅析肝前体细胞对肝癌调控研究
    刘文明, 张秋秋, 鄢和新
    2025, 30(2):  149-150. 
    摘要 ( 29 )   PDF (505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脏是哺乳动物最大的实质器官,拥有极强的再生能力,以确保组织内部环境的稳态与平衡,以肝小叶为基础单位,而每个肝小叶中的肝细胞因代谢功能和基因表达的差异,展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形成了独特的肝脏代谢区室化。并且,肝脏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应激信号的冲击,这些信号不仅削弱了肝脏的再生能力,还可能进展为肝细胞癌(HCC)。鉴于肝细胞群体间存在显著异质性,不同群体的肝细胞在肝脏再生及HCC发展过程中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往研究表明,肝前体细胞在肝脏修复与肝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来源于肝细胞的肝前体细胞在肝脏再生及HCC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旨在为肝脏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
    王炳鸿, 徐彤彤, 马雄, 王绮夏
    2025, 30(2):  151-155. 
    摘要 ( 23 )   PDF (666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以异常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肝脏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遗传与环境因素影响下,微生物能够引发人体自身免疫性反应,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肠道微生物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遗传代谢性肝病的诊断思路
    汤珊, 侯维, 郑素军
    2025, 30(2):  156-159. 
    摘要 ( 21 )   PDF (116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遗传代谢性肝病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引发的肝脏疾病,并可能伴发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根据患者的首诊临床表现,可分为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型、胆红素升高为主型、胆汁淤积、脂肪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等类型,可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诊断性检查。进一步通过整合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等多种检查手段,进行全面评估,最终做出正确诊断。
    肝衰竭合并侵袭性曲霉菌感染防治要点
    范义泽, 张策, 赵彩彦
    2025, 30(2):  160-161. 
    摘要 ( 22 )   PDF (309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衰竭患者合并肺曲霉菌感染是导致肝衰竭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医生应提高认识。本文就早期诊断、有效预防、精准治疗进行综述,旨在指导临床医师正确防治,降低病死率。
    《肝硬化患者在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腹腔穿刺术时的凝血管理AASLD专家共识(2024)》解读
    孙晓茹, 刘牧云
    2025, 30(2):  162-164. 
    摘要 ( 25 )   PDF (1149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尽管多个专业协会已提出过关于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指南,但实践方面仍与原则间存在差距,AASLD组织专家组讨论了几种常见的临床场景下围手术期的凝血相关检查、预防治疗及相关药物的应用。
    病毒性肝炎
    急性戊型肝炎所致重度黄疸的特点及预警模型构建
    袁敏, 许姗, 马娇娇
    2025, 30(2):  165-169. 
    摘要 ( 26 )   PDF (59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戊型肝炎所致重度黄疸的特点并构建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22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80/20定律随机分为训练集96例和验证集26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严重黄疸分为重度组和轻中度组,分析急性戊型肝炎发生严重黄疸的风险因素,构建并验证急性戊型肝炎发生严重黄疸的预警模型。结果 训练集96例急性戊型肝炎中发生严重黄疸42例(43.75%),表现出明显的发热、纳差、肌肉酸痛、腹胀、呕吐等症状者18例;54例(56.25%)患者为轻中度黄疸。重度组发生肝衰竭占比为14.29%(6/42)高于轻中度组的0(P<0.05)。重度组抗-HEV-IgM基线、总胆红素(TBil)峰值、肌酐峰值、中性粒细胞峰值、甲胎蛋白(AFP)、肝脏弹性值高于轻中度组(P<0.05)。抗-HEV-IgM基线(OR=3.564,95%CI:1.751~7.255)、TBil峰值(OR=3.778,95%CI:1.856~7.687)、肌酐峰值(OR=3.688,95%CI:1.812~7.506)、中性粒细胞峰值(OR=4.216,95%CI:2.072~8.582)、AFP(OR=4.559,95%CI:2.239~9.278)是急性戊型肝炎发生严重黄疸的危险因素(P<0.05)。风险模型预测训练集急性戊型肝炎发生严重黄疸的灵敏度为0.827(95%CI:0.735~0.941),特异度为0.834(95%CI:0.715~0.941),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0.731~0.928)。风险模型预测验证集急性戊型肝炎发生严重黄疸的灵敏度为0.731(95%CI:0.625~0.901),特异度为0.828(95%CI:0.713~0.947),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0.728~0.951)。结论 抗-HEV-IgM基线、TBil峰值、肌酐峰值、中性粒细胞峰值、AFP与急性戊型肝炎发生严重黄疸有关,构建预警模型有助于早期甄别急性戊型肝炎发生严重黄疸的风险。
    针对HBV RNA优化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的效果评价
    彭敏, 阚君泽, 高卉, 阚晓
    2025, 30(2):  170-174. 
    摘要 ( 24 )   PDF (417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在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后,针对HBV RNA进行治疗的效果,并通过与传统方式治疗患者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比较,分析该治疗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2023年5月期间山东省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与山东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8例,前期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待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后,对照组继续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实验组增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治疗。分别收集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血清标志物数据,通过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变化量和转阴率,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在治疗各个时期的月均下降量均高于对照组,并且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血清HBsAg和HBeAg下降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1个月时血清HBsAg下降191.8 IU/mL,血清HBeAg下降8.39 COI,治疗3个月时血清HBsAg月均下降110.9 IU/mL,血清HBeAg月均下降2.61 COI,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实验组HBsAg转阴率为14.7%,HBeAg转阴率为27.8%,实验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HBV RNA与HBV DNA同样是值得关注的治疗指标。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后针对HBV RNA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要求。
    血清HBV pgRNA、HBcrAg动态变化对停用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和病毒学复发的评估
    鲁石, 张志红, 欧阳慧, 贺宇
    2025, 30(2):  175-179. 
    摘要 ( 33 )   PDF (43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RNA(HBV pgRNA)、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动态变化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的临床和病毒学复发价值。方法 2020年7月—2021年7月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CHB患者,所有患者均达到停用NAs治疗的标准,并在停药后对患者至少进行半年以上的随访。对血清HBV pgRNA、HBcrAg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进行检测。结果 有HBV感染家族史患者的复发率(70.4%)高于无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30.8%),血清HBV pgRNA水平≥4.06 log10拷贝/mL的患者复发率(79.2%)比<4.06 log10拷贝/mL的患者复发率高(41.5%),血清HBcrAg水平≥3.4 log10 U/L的患者复发率(76.9%)比<3.4 log10 U/L患者的复发率(41.0%)高,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消失时间发生在12个月内的患者的复发率(46.0%)低于发生在12~24个月、≥24个月的患者(88.9%、83.3%),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发生在12个月内的患者的复发率(46.0%)低于发生在12~24个月、≥24个月的患者(88.9%、83.3%),停药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150 ng/mL的患者的复发率(26.3%)低于≥150 ng/mL的患者(67.4%)(P<0.05)。HBV感染家族史、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HBeAg消失时间、停药时HBsAg水平、血清HBV pgRNA水平、血清HBcrAg水平均为停用NAs治疗的CHB患者临床和病毒学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HBV感染家族史、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停药时HBsAg水平、血清HBV pgRNA水平、血清HBcrAg水平均为停用NAs治疗的CHB患者临床和病毒学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停用NAs治疗的CHB患者临床和病毒学复发的危险因素在于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HBV感染家族史、停药时HBsAg水平、血清HBV pgRNA水平、血清HBcrAg水平,临床应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定期对HBsAg水平、血清HBV pgRNA水平、血清HBcrAg水平予以监测,以降低CHB患者的复发率。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移植术后终末期肝病患者脾功能亢进的恢复情况
    向璐, 李晶, 张达利, 刘佳, 张晓峰
    2025, 30(2):  180-182. 
    摘要 ( 24 )   PDF (27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肝移植术后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脾功能亢进恢复情况。方法 纳入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脏移植术的患者156例。分为术前脾脏长度≥170 mm (严重脾大组) 和<170 mm (脾大组)。结果 156例患者中,严重脾大组65例,脾大组91例。肝移植术后1年严重脾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3.30×109/L、血小板计数为107.6×109/L、脾脏长度为150.0 mm、门静脉灌注为1 647 mL/min、脾大患者分别为4.63 ×109/L、149.0×109/L、125.5 mm、1 300 mL/m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严重脾大患者肝移植术后易于出现白细胞、血小板水平下降、门静脉灌注高。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介入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马志刚, 刘丽丽, 王旭, 冯鹏丽, 杨帆, 杨永宾
    2025, 30(2):  183-186. 
    摘要 ( 29 )   PDF (56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tion,PHT)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GBV)介入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PHT并发EGBV患者,均采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进行介入治疗。随访术后1年预后生存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介入治疗后1年生存88例(78.57%)。死亡组患者Child-Pugh分级B、C级占91.67%(22/24)、门静脉内径(15.37±5.48)mm、肝性脑病占66.67%(16/24)、失血性休克占45.83%(11/24)、甲胎蛋白(6.14±1.23)μg/L、MELD评分(16.74±2.13)分,高于存活组的68.118%(60/88)、(12.43±2.16)mm、23.86%(21/88)、18.18%(16/88)、(4.22±1.35)μg/L、(13.38±2.49)分,而血肌酐(1.42±0.39)μmol/L、白蛋白(31.46±4.38)g/L低于存活组的(1.76±0.58)μmol/L、(35.32±5.27)g/L(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内径≥14.26 mm(HR=2.237,95%CI:1.381~3.622)、合并肝性脑病(HR=1.671,95%CI:1.671~5.745)、失血性休克(HR=2.784,95%CI:1.746~4.439)、MELD评分≥15分(HR=2.552,95%CI:1.906~3.418)是影响PHT并发EGBV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预测PHT并发EGBV术后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34~0.92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25%和68.76%。结论 门静脉内径≥14.26 mm、合并肝性脑病、失血性休克、MELD评分≥15分是PHT并发EGBV介入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术后死亡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基于血小板指数评分的网络计算器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预后
    张明星, 张雯琼, 施理敏, 蔡思齐
    2025, 30(2):  187-192. 
    摘要 ( 21 )   PDF (2672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血小板指数评分(PIS)构建网络计算器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6个月内死亡风险。方法 选取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182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构建PI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肝硬化失代偿病死风险的独立预后因素。使用rms、foreign、readxl、Hmisc和rmda等R包构建和评估列线图预测准确性。使用DynNom包开发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病死风险网络计算器。根据ROC曲线分析评估年龄、糖尿病、MELD评分、Alb、NLR和PIS的最佳截断值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绘制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生存曲线并构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28 d、3个月和6个月病死风险的列线图。结果 182例患者中,6个月病死率为36.8%。PIS预测患者病死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7(95%CI:0.776~0.888)。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比例、MELD评分、Alb、NLR和PIS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6个月内死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28 d、3个月和6个月病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852、0.935和0.863,表明该列线图具有优异的预测效果。时间-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列线图在28 d、3个月和6个月时间点均能提供临床净收益。网络计算器操作界面见(https://nomogram1203.shinyapps.io/Dynamic-sui/)。结论 基于PIS开发的网络计算器能有效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6个月内病死风险。
    肝硬度值、APRI、门静脉宽度对肝硬化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张翠禄, 卢慧玲, 张汉州
    2025, 30(2):  193-196. 
    摘要 ( 18 )   PDF (39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硬度(LSM)值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门静脉宽度对肝硬化严重程度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肝硬化患者。于治疗前CT测量腹部门静脉宽度,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LSM。收集患者AST、PLT水平,计算APRI指数。将Child-Pugh A级、B级纳入轻中度组,C级纳入重度组。对比重度组和轻中度组患者基础资料,分析LSM、APRI、门静脉宽度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和价值及其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75例肝硬化患者,重度、中度、轻度分别有18例、26例、31例。重度组APRI水平、LSM水平、门静脉宽度均高于轻中度组(P<0.05)。经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SM(OR=2.740,95%CI:1.564~4.801)、APRI水平(OR=17.500,95%CI:2.253~135.922)、门静脉宽度(OR=18.962,95%CI:3.056~117.653)是预测肝硬化病情程度为重度的影响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APRI、门静脉宽度、LSM、3者联合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为重度的灵敏度分别为61.10%、61.10%、72.20%、88.90%,特异度分别为68.40%、75.40%、71.90%、70.20%。APRI、门静脉宽度、LSM联合预测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为重度的价值最高(AUC=0.922)。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PRI、LSM、门静脉宽度表达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LSM、APRI指数及门静脉宽度与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为重度的相关,联合检测预测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为重度的价值更高。
    肝脏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肝脾硬度值检测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评估价值
    王娴, 李亮, 吴新勇, 王思思
    2025, 30(2):  197-200. 
    摘要 ( 22 )   PDF (66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脏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肝脾硬度值检测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4年3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食管静脉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34例和未出血组66例,患者均接受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检查和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肝脾硬度检测,并记录门静脉流速(PVV)、门静脉内径(PVD)、肝静脉到达时间(HVAT)、门静脉充血指数(PV-CI)和肝脏硬度值。结果 出血组的PVV和HVAT低于未出血组,而PVD、PV-CI和肝脏硬度值高于未出血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肝脏硬度值、PVV、PVD、PV-CI、HVAT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灵敏度分别为44.1%、64.7%、76.5%、52.9%和94.1%,特异度分别为83.3%、84.8%、81.8%、92.4%和86.4%,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2、0.810、0.842、0.800和0.953。而当这些参数联合预测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5.5%和94.1%,AUC值则达到0.982。结论 肝脏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肝脾硬度值检测能够有效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可以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以及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曲张静脉出血风险
    陈慧琴, 王双, 韩宇
    2025, 30(2):  201-206. 
    摘要 ( 20 )   PDF (695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及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曲张静脉出血(EVB)风险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EVB风险的危险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在静脉曲张程度为重的占比(61.29%)以及MCT(6.50±1.35)s、PET(15.18±2.21)s、LSM(16.54±5.55)kPa、SSM(32.73±8.70)kPa值均高于未出血组[静脉曲张程度为重的占比41.05%,MCT(4.37±1.46)s、PET(12.53±2.95)s、LSM(13.14±4.95)kPa、SSM(25.14±8.59)kPa],而PLT水平(75.20±21.37)×109/L低于未出血组[(102.45±26.21)×109/L,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静脉曲张程度、PLT、MCT、PET、LSM、SSM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MCT、PET、LSM、SSM等参数联合应用于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EVB风险的AUC值为0.957,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92.6%。结论 MCT、PET、LSM、SSM的测量值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EVB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有效的预测评估测量指标。
    螺旋CT肝血流灌注参数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TIPS术后肝血流灌注的评估
    杜欣阳, 史柯
    2025, 30(2):  207-210. 
    摘要 ( 24 )   PDF (39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检测螺旋CT肝血流灌注参数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术后肝血流灌注情况。方法 2020年1月—2024年1月安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16例,在TIPS术前、术后1周进行全肝灌注CT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并利用后处理工作站计算CT灌注参数变化。随访6个月,比较不同预后状态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CT灌注参数差异。结果 TACE术后1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HAP、PVP、THP及HAPI与TACE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术后1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ALT、Alb、TBil及PT为(32.1±7.4)U/L、(33.1±1.0)g/L、(17.3±2.9)μmol/L及(12.2±0.6)s,与TACE术前[(42.8±8.9)U/L、(32.0±1.1)g/L、(32.6±6.2)μmol/L及(13.4±1.0)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16例患者中死亡17例(14.6%),其中6例(35.3%)死于消化道出血,11例(64.7%)死于肝性脑病。死亡组HAP、THP及HAPI为(23.1±11.6)mL/min×100 mL、(38.0±14.3)mL/min×100 mL及(54.7±19.3)%,均分别显著差于存活组[(30.2±8.9)mL/min×100 mL、(46.2±8.5)mL/min×100 mL及(67.0±14.1)%,P<0.05]。结论 应用CT灌注成像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TIPS术前、术后灌注参数变化,了解其血流动力学的差异,为患者术前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肝癌
    超声造影结合AFP、SAA/CRP水平在肝细胞腺瘤及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王倩, 梁爽, 李静, 徐佳琪, 王方旭
    2025, 30(2):  211-215. 
    摘要 ( 25 )   PDF (73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结合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血清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serum amyloid A/C-reactive protein, SAA/CRP)水平在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 HCA)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6月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19例患者,其中60例为HCC患者(高分化28例,低分化32例),29例为HCA患者,其中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失活型(H-HCA)患者10例,β-catenin活化型(β-HCA)患者10例,炎性HCA(I-HCA) 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EUS检查,比较各组患者CEUS参数(始增时间、始增强度、达峰时间及达峰强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患者血清AFP、SAA、CRP水平,并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进行COX多因素分析评估超声造影结合AFP、SAA/CRP水平在HCA及HCC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CEUS参数(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达峰强度)在HCC患者中均低于HCA患者(P<0.05),SAA/CRP水平能够区分HCA与HCC;特别是在HCC患者中,生物标志物水平能反映疾病分化程度,显示出高敏感度和特异度;超声造影结合AFP、SAA/CRP水平的联合诊断在HCA及HCC的检测中表现出最高的诊断效能,其AUC值为0.953,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90.0%,约登指数为0.831,高于单独诊断方法;行多因素 COX 分析显示,始增时间、始增强度、达峰时间及达峰强度、AFP和SAA/CRP水平均为影响HCA及HCC诊断的因素(P<0.05)。结论 CEUS结合血清AFP、SAA/CRP水平的检测为HCA与HCC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高度准确的方法。这种联合检测方法的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能对临床决策和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影响。
    普美显肝胆期甜甜圈结节MRI表现联合DCE-MRI灌注定量参数评估肝细胞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的价值
    李云华, 高鑫阳
    2025, 30(2):  216-221. 
    摘要 ( 24 )   PDF (73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普美显肝胆期甜甜圈结节磁共振扫描(MRI)表现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灌注定量参数评估肝细胞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诊的86例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TACE治疗前普美显肝胆期甜甜圈结节MRI表现及DCE-MRI灌注定量参数[病灶最大层面血管通透性常数(Kt)、血液回流常数(Kep)、血管外细胞间隙容积百分比(Ve)]。TACE治疗后参考实体瘤评价标准1.1(RECIST 1.1)评估疗效,并分为稳定组、进展组。分析HCC患者TACE疗效的影响因素,评估普美显肝胆期甜甜圈结节MRI表现、DCE-MRI灌注定量参数对HCC患者TACE疗效的预测效能。结果 86例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中进展46例(53.49%),稳定40例(46.51%)。TACE治疗前,MRI肝胆期扫描结果显示,86例HCC患者中肝胆期甜甜圈结节表现35例(40.70%)且动脉期均呈高增强信号,低信号表现45例(52.33%),高信号表现6例(6.98%)。普美显肝胆期甜甜圈结节MRI表现预测TACE疗效的灵敏度为76.09%、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78.43%。进展组、稳定组患者的△Kt分别为0.22±0.07、0.31±0.09,△Kep分别为0.57±0.12、0.39±0.10。进展组患者的△Kt低于稳定组,△Kep高于稳定组(P<0.05)。两组△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稳定组(P<0.05)。TBil、ALT、AST、△Kt、△Kep及普美显肝胆期甜甜圈结节表现是HCC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普美显肝胆期甜甜圈结节MRI表现、△Kt、△Kep单一及联合预测HCC进展的AUC分别为0.880、0.750、0.748、0.887。结论 普美显肝胆期甜甜圈结节MRI表现与DCE-MRI灌注中Kt及Kep变化与HCC患者TACE的治疗反应性有关,可用于预测疗效。
    放射性核素氯化锶(89Sr)联合唑来膦酸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
    付钦卿, 袁钦诗, 杨夏欣
    2025, 30(2):  222-225. 
    摘要 ( 22 )   PDF (40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氯化锶(89Sr)联合唑来膦酸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唑来膦酸组50例给予唑来膦酸治疗,联合组50例给予89Sr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74%(37/50),较唑来膦酸组的54%(27/50)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VAS评分为(2.65±0.76)分,低于唑来膦酸组(3.83±1.13)分,KPS评分为(82.16±8.29)分,高于唑来膦酸组(75.82±7.85)分(P<0.05)。联合组骨痛缓解开始时间为(2.62±0.37)d,早于唑来膦酸组(3.27±0.42)d,骨痛缓解持续时间(4.09±0.44)月长于唑来膦酸组(3.06±0.36)月(P<0.05);治疗后,联合组IL-6、TNF-α、血清钙、骨转化生化标志物1型前胶原氨基酸延长肽、AKP水平低于唑来膦酸组(P<0.05);联合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15/50),唑来膦酸组为20%(1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采用89Sr+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减轻疼痛,消除炎性反应,改善患者机体状态及骨代谢,且安全性良好。
    肝细胞癌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和血清学指标的评估价值
    罗晓卫, 周利江, 徐冲
    2025, 30(2):  226-230. 
    摘要 ( 20 )   PDF (42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CC)发生肺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和血清学指标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无锡市锡山区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HCC患者128例,根据诊治2年内是否发生肺转移,分为肺转移组37例和无肺转移组81例。收集和比较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和临床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HCC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各项指标预测HCC发生肺转移的价值。结果 肺转移组的术前CHB病史、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2枚、存在PVTT和肝硬化、采取非手术治疗比例以及NLR、ALBI、AFP-L3和PIVKA-Ⅱ水平分别为72.97%、51.35%、56.76%、67.57%、59.46%、70.27%、0.29、-1.86、(95.49±11.27)μg/L、(548.16±65.34)mAU/mL,均高于无肺转移组的51.85%、29.63%、33.33%、34.57%、37.04%、53.09%、0.42、-3.28、(45.16±6.45)μg/L、(207.35±26.09)m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Z=3.762、4.084、3.917、4.526、4.073、3.659、7.268、9.436、11.264、13.538,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CHB病史和PVTT、NLR、ALBI、AFP-L3和PIVKA-Ⅱ水平升高为HCC患者发生肺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为0.905~1.126、0.751~0.863、0.816~1.274、0.875~1.427、1.034~1.568、0.843~1.369,OR=0.934、0.803、1.024、1.126、1.359、1.107,均P<0.05)。术前存在CHB病史和PVTT,NLR、ALBI、AFP-L3和PIVKA-Ⅱ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9、0.725、0.817、0.810、0.881、0.852,敏感度为70.27%、81.08%、86.49%、83.78%、94.59%、89.19%,特异度为64.86%、67.57%、78.38%、72.97%、83.78%、91.89%(均P<0.01)。结论 HCC患者术前存在CHB病史和PVTT、NLR、ALBI、AFP-L3和PIVKA-Ⅱ水平异常升高是发生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早期预警、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肝病
    甲磺酸萘莫司他与普通肝素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中的抗凝作用
    王新月, 周莉, 陈煜
    2025, 30(2):  231-235. 
    摘要 ( 21 )   PDF (61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甲磺酸萘莫司他(NM)与肝素(HP)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中的抗凝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103例,在接受DPMAS治疗过程中,分别应用NM或HP体外抗凝。收集患者DPMAS治疗前后TBil、PLT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实验室指标和治疗过程中各种压力参数、报警情况、出血或堵管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103例患者中102例顺利完成治疗, HP组1例患者因抗凝不足发生严重堵管而导致治疗中断。NM组抗凝良好率为88.2%(45/51),显著高于HP组的37.3%(19/51);抗凝过量率为3.9%(2/51),显著低于HP组的58.8%(30/51)(P<0.05)。治疗过程中,NM组体外循环管路静脉端APTT与动脉端APTT差值显著大于HP组,为247(110, 286.3)比0. 0(0. 0, 55.5) s(P<0. 05);NM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Bil、Alb和PLT计数差值分别为(164.8±62.6)μmol/L、5.7 (4.7, 7.8)g/L和21.0 (11.5, 33.5)×109/L, HP组分别为(174.3±64.9)μmol/L、6.5 (5.1,8.7)g/L和15(6,24)×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HP组出现严重堵管1例,颈内静脉置管处渗血1例,NM组出现跨膜压和静脉压短时间内上升或机器频繁发生凝血警报4例,颈内静脉置管处渗血1例。结论 在行DPMAS治疗过程中,应用NM体外抗凝效果较HP更佳,安全性更高,但对于PTA≤40%患者,NM的最佳剂量值得进一步探讨。
    琥珀酸缓解小鼠高脂饮食所致肥胖及脂肪肝的作用
    徐忆青, 陈园, 崔文琪, 张学敏
    2025, 30(2):  236-239. 
    摘要 ( 25 )   PDF (147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琥珀酸在高脂饮食所致小鼠体重增加,血脂、血糖升高和并发脂肪肝中的缓解作用。方法 采用区组随机法将30只小鼠分为对照组、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琥珀酸组,每组10只。称重各组小鼠初始体重及每干预1周后均再次称重1次,并进行组间比较;饲养11周后各组小鼠取血检测并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糖(GLU)、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处死各组小鼠取肝脏称重,计算出肝脏指数并进行比较;称重各组小鼠的肠系膜脂肪重量;取各组小鼠的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比较各组小鼠并发脂肪肝严重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脂饲料组和高脂饲料+琥珀酸组小鼠在饲养1周后体重均明显增加(P值均<0.05);饲养第2周、第3周后高脂饲料组和高脂饲料+琥珀酸组小鼠较对照组体重均明显增加(P值均<0.05),而高脂饲料+琥珀酸组小鼠体重要明显低于高脂饲料组(P值<0.05);饲养第4周到第11周后,高脂饲料组小鼠较对照组体重均明显增加(P值均<0.05),高脂饲料+琥珀酸组小鼠体重要明显低于高脂饲料组(P值均<0.05)。11周后,高脂饲料组与对照组比较,小鼠血清TC、TG、GLU、AST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而高脂饲料+琥珀酸组小鼠血清TC、TG、GLU、AST水平均明显低于高脂饲料组(P值均<0.05)。高脂饲料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肝脏指数及肠系膜脂肪重量均明显增加(P值均<0.05),而高脂饲料+琥珀酸组小鼠肝脏指数及肠系膜脂肪重量均明显低于高脂饲料组(P值均<0.05)。HE染色显示高脂饲料组小鼠肝脏细胞发生明显脂肪变性,而高脂饲料+琥珀酸组小鼠肝脏细胞脂肪变性要较高脂饲料组小鼠明显减轻。结论 琥珀酸能明显缓解高脂饮食所致小鼠的体重增加,降低高脂饮食小鼠的TC、TG、GLU、AST水平及具有改善脂肪肝的作用。
    芦可替尼联合人工肝治疗糖皮质激素应答不佳的重度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
    周兴念, 赵鹏, 高婷, 张权, 李宏
    2025, 30(2):  240-244. 
    摘要 ( 20 )   PDF (261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芦可替尼联合人工肝治疗3例糖皮质激素应答不佳的重度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先后收治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重度肝脏GVHD患者共3例,3例患者均使用芦可替尼联合人工肝治疗,并积极预防感染和对症治疗。结果 3例重度肝脏GVHD患者在进行芦可替尼联合人工肝PE+DPMAS治疗后,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且预后良好。结论 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预后极差,提倡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早于总胆红素异常升高可能是发生慢性肝脏GVHD的重要预警指标。早期芦可替尼治疗可以改善机体免疫过度激活状态,减轻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从而减轻肝损伤,免于人工肝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胆道恶性肿瘤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并发胆囊炎的高危因素及IL-6、PCT对其诊断的预测价值
    杨小斌, 蒋金泉
    2025, 30(2):  245-248. 
    摘要 ( 21 )   PDF (54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探讨胆道恶性肿瘤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并发胆囊炎的高危因素、炎症标志物特点及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 (PCT)对其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间因胆道恶性肿瘤并发胆道梗阻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皮胆道支架植入术的205例(其中包含术后并发胆囊炎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转氨酶、胆红素,合并胆道结石或有胆道结石病史、肿瘤及支架位于胆总管下段、术中胆道支架植入后胆囊是否显影等因素分析其术后发生胆囊炎的高危因素。并比较两组CRP、PCT、IL-6、TNF-α差异,分析IL-6、PCT对其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1周并发胆囊炎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35.99±145.22)μmol/L,高于对照组[(185.28±131.41)μmol/L], 并发胆囊炎组合并胆道结石或有胆道结石病史率为22.73%,高于对照组的9.84%、肿瘤或支架位于胆总管下段患者并发胆囊炎率为68.18%,高于对照组的19.67%,变量行logistic分析显示,肿瘤及支架位于胆总管下段是影响胆道支架植入术后胆囊炎发生的主要因素(OR=1.176,P=0.016)。ROC曲线结果显示,以14.58 pg/mL为截断值,IL-6预测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并发胆囊炎的灵敏度为68.2%,特异度为70.0%;以4.21 ng/mL为截断值, PCT预测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并发胆囊炎的灵敏度为50.0%,特异度为96.7%;两者联合预测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并发胆囊炎的灵敏度为67.7%,特异度为90.4%。结论 肿瘤及支架位于胆总管下段是影响胆道支架植入术后胆囊炎发生的主要因素。IL-6、PCT对其诊断的预测具有价值,两者联合能更好预测胆道支架植入术后胆囊炎的发生。
    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疗效分析
    姚娜, 董鹏刚, 陈丽, 赵文化, 许林鑫
    2025, 30(2):  249-252. 
    摘要 ( 26 )   PDF (356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病例的典型特征以及后续治疗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3年5月期间长治医学院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诊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17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44)和非糖尿病组(n=73),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经过观察随访之后进行疗效评判。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寒战和腹痛比例分别为43.2%和65.9%,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23.3%和35.6%,P<0.05)。糖尿病组患者多发性脓肿比例和脓肿最大直径大于10 cm比例为34.2%和54.5%,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11.4%和20.5%,P<0.05),脓肿最大直径小于5 cm比例为6.8%,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30.1%,P<0.05)。糖尿病组患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247.5(84.5, 644.9)U/L、314.1(164.5, 766.2)U/L和68.2(42.7, 135.8)μmol/L,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48.2(12.3, 134.1)U/L、42.9(15.3, 164.5)U/L和35.1(10.2, 59.3)μmol/L,P<0.05]。糖尿病组患者降钙素原恢复时间、静脉使用抗生素时间和住院时间超过3周比例分别为8.5(5.5, 10.5)d、18.5(12.0, 22.0)d和45.5%,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4.5(2.5, 6.0)d、10.0(8.0, 16.0)d和21.9%, 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症状更为多样严重,治疗疗效较差。
    多西环素与阿奇霉素对恙虫病并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分析
    钟香梅, 卫黎君
    2025, 30(2):  253-257. 
    摘要 ( 22 )   PDF (51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多西环素与阿奇霉素在治疗恙虫病并肝损伤患者中的疗效及对症状改善状况和肝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两种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恙虫病并肝损伤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在对照组中,患者通过服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试验组的患者则采用多西环素治疗。比较两组在疗效、症状改善状况、肝功能指标、血清细胞因子、不良反应上的差异。结果 在试验组中,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5.55%,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1.11%。尽管试验组的效果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4,P=0.398)。治疗7 d后,试验组退热时间、头痛消失时间、结痂消失时间、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肝损伤恢复时间为(2.22±1.13)d、(3.22±1.12)d、(3.69±0.47)d、(6.46±1.35)d、(6.23±1.35)d、(3.75±1.03)d,短于对照组的(4.22±2.13)d、(5.56±2.91)d、(5.82±0.99)d、(9.21±2.94)d、(9.20±2.93)d、(6.86±1.2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6,4.715,12.283,5.527,5.566,12.184,均P<0.05);两组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所下降,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NF-α、IL-6和INF-γ水平为(32.59±10.61)ng/L、(52.31±16.31)ng/L、(1.14±0.52)ng/mL低于对照组的(58.39±11.79)ng/L、(88.57±20.46)ng/L、(2.48±0.7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12,9.296,10.561,均P<0.05);试验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眩晕的总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5.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6,P=0.079)。结论 多西环素在治疗恙虫病并肝损伤患者中表现出快速改善症状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的效果,虽总有效率与阿奇霉素相近,但在加速症状消退和安全性方面显示出轻微优势。这表明多西环素是一个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选项。
    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周琦芳, 武林, 陈萌萌
    2025, 30(2):  258-261. 
    摘要 ( 20 )   PDF (58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CCC儿童90例,纳入同期进行MRI检查正常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CCC组、对照组一般MRI资料,分析CCC分型情况及其MRCP表现,并分析常规MRI、MRCP及DWI检查CCC的表现。结果 CCC组脾脏最大截面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CCC组胆囊长短径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另外CCC组门静脉直径显著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P显示CCC患儿胆总管伴有不同程度囊形、梭形或柱状扩张。Todani分型中以1型例数最多(70例,77.8%),其中又以Ia多见(65例,72.2%),MRCP显示囊肿位于肝门至胰头之间,囊肿直径1.4~7.2 cm,其中合并胆囊结石23例(25.5%)、伴发肝内胆管扩张25例(27.8%)及胰腺炎2例(2.2%),后者表现为胰腺增大伴胰周渗出;各Todani分型中未见V型病例。Kurumi分型以C型为主。在Todani分型中以A、B型多见,共同通道1.3~2.0 cm,另有6例无胰胆管合流异常。常规MRI联合MRCP检出CCC 67例(74.4%),MRI、MRCP联合DWI诊断CCC 83例(92.2%),后者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常规MRI联合MRCP诊断(P<0.05)。结论 MRCP在儿童CCC诊断中的重要价值,特别是在形态学评估、并发症识别及多参数影像联合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合DWI的诊断模式可进一步提升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为CCC的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综述
    加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管理,促进失代偿性肝硬化再代偿
    李斌华, 陈小勇, 李雷
    2025, 30(2):  262-264. 
    摘要 ( 34 )   PDF (61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是一种导致肝脏储备功能下降的疾病,常伴随门静脉高压的形成。失代偿期是肝硬化临床过程的一个关键点,该阶段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4%~35%。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部分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经过针对病因的治疗及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管理后,能够实现病情的长期稳定,甚至逆转为“再代偿”状态,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管理,促进肝硬化再代偿,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案。
    肝硬化合并肌少症预测不良预后的研究进展
    杨蕾, 刘钊瑕, 敬进华, 余虹, 古再努尔·依力亚尔, 李玉玉, 王晓忠, 郭峰
    2025, 30(2):  265-267. 
    摘要 ( 19 )   PDF (53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常见并发症。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肌少症,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住院率并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增加死亡率。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肌少症会增加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是肝移植不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亦可以作为预测肝硬化相关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肌少症预测肝硬化相关不良预后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肝硬化肌少症早期的筛查、诊断及干预的重视。
    循环肿瘤DNA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朱鹏, 彭明珠, 吴莉莉, 郭世民
    2025, 30(2):  268-271. 
    摘要 ( 27 )   PDF (57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HCC)作为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社会负担。指南也推荐开发更为准确的无创生物学指标来改进对HC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从而改善患者总体预后。循环肿瘤DNA(ctDNA)的检测属于液体活检技术,其检测方法简便,可以反映肿瘤细胞基因突变及负荷的特点。在用于HCC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研究方面,ctDNA作为无创指标显示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随着对ctDNA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在用于HCC临床诊治方面的价值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而使更多HCC患者获益。
    尿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丁剑波, 金爱华, 李秀惠, 李丽
    2025, 30(2):  272-275. 
    摘要 ( 20 )   PDF (39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已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积极防治NAFLD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尿酸在NAFL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揭示,故本文对尿酸与NAFLD发生和发展的关系、高尿酸导致NAFLD发生机制、降低尿酸NAFLD变化三方面进行了综述。
    病例报道
    1例肝豆状核变性家系报告分析:依从性与预后之间相关性
    杨慧琳, 廖金卯, 杨慧明, 张征
    2025, 30(2):  276-277. 
    摘要 ( 26 )   PDF (132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支气管扩张伴感染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肝结核伴肝脓肿1例
    袁琴, 孙杰, 杨柳柳
    2025, 30(2):  278-279. 
    摘要 ( 20 )   PDF (65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替加环素致凝血功能障碍、胆红素水平升高1例
    黄丽, 王彦辰
    2025, 30(2):  280-282. 
    摘要 ( 22 )   PDF (400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