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30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4, 29(11):  0-0. 
    摘要 ( 26 )   PDF (13669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清除HCV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马翠玲, 饶慧瑛
    2024, 29(11):  1301-1304. 
    摘要 ( 26 )   PDF (552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CV感染一直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尽管治疗慢性HCV感染已经取得很大的突破,但HCV感染的隐匿性导致药物治疗人群十分有限,攻克HCV仍需要有效的疫苗。既往研究表明,强大而持久的HCV特异性CD8+ T细胞反应是介导HCV清除的主要免疫因素,CD4+ T细胞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B细胞产生的中和抗体在清除HCV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对于T细胞和B细胞如何协同发挥作用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本文综述了清除HCV感染的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机制,以及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联合机制,并概述了目前病毒发生免疫逃避的主要机制。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
    王炳鸿, 徐彤彤, 马雄, 王绮夏
    2024, 29(11):  1305-1308. 
    摘要 ( 15 )   PDF (60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以异常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肝脏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遗传与环境因素影响下,微生物能够引发人体自身免疫性反应,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肠道微生物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肝内胆管癌起源细胞的研究进展
    刘文明, 张秋秋, 鄢和新
    2024, 29(11):  1309-1311. 
    摘要 ( 15 )   PDF (35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内胆管癌(iCCA)是一种预后较差的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iCCA在组织形态及分子表达水平上呈现高度异质性,极大地阻碍了临床精准治疗的实施。肿瘤异质性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不同的致病因素、基因突变、分子表达谱及不同的起源细胞等。前期在小鼠模型中使用遗传谱系示踪系统明确了胆管上皮细胞、肝细胞或肝母细胞都可能是iCCA的起源细胞。最新研究发现,人肝细胞在原癌基因驱动下结合药物诱导的肝损伤微环境,可以诱导肝内胆管癌的发生。这一发现丰富了iCCA起源细胞的来源,同时为深入解析iCCA亚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本文简要回顾了肝内胆管癌起源细胞的相关研究,包括病理分析,不同起源介绍,驱动因素分析,期望对iCCA的临床精准诊疗提供指导和借鉴。
    糖酵解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小雅, 石春霞, 龚作炯
    2024, 29(11):  1312-1314. 
    摘要 ( 19 )   PDF (43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酵解是正常细胞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或糖原分解成乳酸,同时产生少量ATP。然而,在癌症中,为满足细胞快速增殖的能量需求,即使在有氧条件下,肿瘤细胞也会更倾向于通过糖酵解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而不是氧化磷酸化,称为Warburg效应。因此,发现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过度激活的糖酵解的酶,可以为HC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糖酵解不同程度的增强。本文主要阐述近年来糖酵解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新思路。
    线粒体自噬调节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曾小晏, 曾子键, 张子欣, 李晖
    2024, 29(11):  1315-1318. 
    摘要 ( 14 )   PDF (47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纤维化(LF)是由多种慢性肝损伤导致,并以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以及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破坏为特征的病理状态,LF持续进展将导致肝硬化和肝癌。肝细胞富含线粒体,线粒体在氧化供能、脂质代谢、维持细胞稳态、调控细胞死亡中具有重要作用。线粒体自噬是清除受损线粒体、维持细胞内稳态、避免细胞死亡、改变细胞命运的重要细胞进程,该过程在LF中广泛存在。线粒体自噬可能对LF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本文就线粒体自噬与LF的关系及中医药调节线粒体自噬干预LF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肝功能衰竭
    不同诱因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杨颜榕, 武羽, 李珊珊, 邹怀宾, 段钟平, 徐曼曼, 陈煜
    2024, 29(11):  1319-1324. 
    摘要 ( 17 )   PDF (130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诱发因素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为疾病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3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诱发因素,将患者分为肝内诱因ACLF和肝外诱因ACLF。分析肝内、外诱因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Landmark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肝内、外诱因ACLF患者28天、90天预后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376例有明确诱因的ACLF患者,在以乙型肝炎为病因的ACLF患者中,HBV再激活是主要的诱因(107例, 41.6%),在非乙型肝炎ACLF患者中,感染是主要诱发因素(48例,40.3%)。根据诱因的种类,将HBV再激活、药物等肝内诱因引起的ACLF定义为肝内诱因ACLF,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肝外诱因引起的ACLF定义为肝外诱因ACLF。肝硬化患者因肝外诱因发生ACLF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 vs 67.7%,χ2=15.411,P<0.001)。肝内、肝外诱因ACLF患者在28天和90天非移植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肝病基础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肝外诱因是影响90天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与非肝硬化患者相比,肝硬化基础(代偿、失代偿患者)更容易由肝外因素诱发ACLF;相较于肝内诱因,肝外诱因引起的失代偿期肝硬化ACLF患者90天病死率较低。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外泌体、血清及肝组织中miR-92a-3p的表达及意义
    王倩倩, 蒋旭华, 李新艳, 宋杰, 张毅, 季媛媛, 任晓静, 戚勋, 陈良, 张键, 黄玉仙
    2024, 29(11):  1325-1329. 
    摘要 ( 14 )   PDF (93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外泌体、血清及肝组织中miR-92a-3p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不同阶段的外泌体、血清及肝组织中miR-92a-3p的表达水平。比较miR-92a-3p在肝纤维化不同时期表达水平的差异使用Mann -Whitney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 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miR-92a-3p表达水平在外泌体、血清及肝组织中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外泌体miR-92a-3p和血清miR-92a-3p对乙型肝炎显著性肝纤维化的预测效能。结果 外泌体 miR-92a-3p的表达量在肝纤维化不同分期差异显著(P<0.05),S2-4期外泌体miR-92a-3p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0-1期(P<0.0001);血清miR-92a-3p在S0-1期、S2期、S3期及S4期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9±0.20、1.35±1.01、0.88±0.74、0.87±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6,P=0.381);肝组织miR-92a-3p在S0-1期、S2期、S3期及S4期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9±1.31、1.54±1.26、1.05±0.61、0.68±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16,P=0.104)。外泌体miR-92a-3p的表达水平与血清miR-92a-3p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1787, P=0.108),外泌体miR-92a-3p的表达水平与肝组织miR-92a-3p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0.051, P=0.731)。当cut-off 值为0.245时,血清miR-92a-3p的AUC为0.61(95% CI: 0.48~0.75),对显著性肝纤维化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46%和 60%;外泌体miR-92a-3p在cut-off 值为0.7459时,AUC为0.87(95% CI: 0.80~0.94),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3%和72.09%。结论 miR-92a-3p的表达水平在外泌体、血清及肝组织没有显著相关性。miR-92a-3p 在外泌体的浓度显著高于血清和肝组织,与血清miR-92a-3p相比,外泌体miR-92a-3p对乙型肝炎患者显著性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更高。
    MSCT测量门静脉系统相关指标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断中的应用
    陈凯, 张方方, 葛尚
    2024, 29(11):  1330-1333. 
    摘要 ( 17 )   PDF (148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门静脉系统相关指标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淮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10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肝功能分级A级39例,B级34例,C级27例。另选同期进行体检的95名健康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比较两组门静脉系统相关指标包括门静脉主干(MPV)、脾静脉(SPV)、肝内门静脉左支(IHLPV)、肝内门静脉右支(IHRPV),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门静脉系统相关指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门静脉系统相关指标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价值。结果 肝硬化组MPV、SPV、IHLPV、IHRPV直径分别为(18.42±4.21)mm、(14.53±3.61)mm、(13.52±3.27)mm、(13.87±3.52)mm,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37±2.70)mm、(9.23±1.88)mm、(9.16±1.62)mm、(9.25±1.6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C级患者MPV、SPV、IHLPV、IHRPV直径分别为(21.15±3.83)mm、(16.49±3.05)mm、(16.07±3.12)mm、(16.11±3.25)mm,高于肝功能B级患者的(18.19±3.02)mm、(15.01±2.54)mm、(14.58±2.95)mm、(14.57±3.03)mm,肝功能B级患者MPV、SPV、IHLPV、IHRPV高于肝功能A级患者的(16.57±2.31)mm、(13.37±2.03)mm、(13.15±2.55)mm、(13.16±2.7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PV≥13.68 mm、SPV≥11.32 mm、IHLPV≥11.75 mm、IHRPV≥10.9 mm为截断点,MPV、SPV、IHLPV、IHRPV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95% CI:0.707~0.894)、0.702(95% CI:0.587~0.817)、0.806(95% CI:0.705~0.907)、0.813(95% CI:0.720~0.906);经一致性分析证实,MSCT测量门静脉系统相关指标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准确率96.00%、灵敏度96.74%、特异度87.50%、阳性预测值98.89%、阴性预测值70.00%、Kappa值=0.756。结论 门静脉系统相关指标用于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超声瞬时弹性成像结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预测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肝硬化的价值
    单亚林, 王秋阳
    2024, 29(11):  1334-1337. 
    摘要 ( 19 )   PDF (40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超声瞬时弹性成像结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预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张家港澳洋医院收治的85例AIH患者。比较发生肝硬化组与未发生肝硬化组患者基础资料,分析影响AIH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因素及超声瞬时弹性成像结合SII预测AIH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效能。结果 85例AIH患者中,22例(25.88%)发生肝硬化,63例(74.12%)未发生肝硬化。肝硬化组Child-Pugh C级占72.73%(16/22)、TBil为(84.25±7.26)μmol/L、SII为(2011.62±124.58)×109/L、LSM为(12.63±1.74)kPa,均高于未发生肝硬化组的38.10%(24/63)、(59.63±6.57)μmol/L、(1338.95±108.74)×109/L、(8.29±1.47)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hild-Pugh C级、TBil、SII、LSM是AIH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Child-Pugh分级为C级、TBil、SII、LSM、联合评估灵敏度分别为68.18%、72.73%、77.27%、72.73%、90.91%,特异度分别为68.25%、73.02%、74.60%、71.43%、88.89%。Child-Pugh C级、TBil、SII、LSM联合预测AIH患者发生肝硬化的AUC为0.897,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Child-Pugh分级C级、TBil、SII、LSM与AIH患者发生肝硬化相关,联合评估AIH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效能最好。
    声速匹配技术及剪切波弹性成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评价肝硬化中的应用
    顾燕, 樊翠翠, 王海燕
    2024, 29(11):  1338-1341. 
    摘要 ( 19 )   PDF (59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声速匹配技术(SSC)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预测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张家港澳洋医院收治的48例NAFLD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均行SWE技术和SSC技术检查,应用SWE技术检测剪切波速度最大值(Vmax)、平均值(Vmean)及弹性模量值,应用SSC技术检测声速匹配值(ZSI值),对比上述指标差异,分析单一、联合应用各参数诊断肝硬化的效能及SSC、SWE技术检查成功率和耗时时间。结果 肝硬化组回声高32.00%、血流丰富肿块42.00%、血流分级0级0.00%、内部回声不均匀54.00%低于NAFLD组54.17%、62.50%、25.00%、25.00%(P<0.05)。肝硬化组ZSI值(38.46±3.12)m/s、弹性模量值(30.41±3.95)kPa、(3.56±0.34)m/s、Vmean(3.28±0.29)m/s高于(22.63±3.20)m/s、(16.53±2.41)kPa、(2.63±0.24)m/s、(2.51±0.20)m/s(P<0.05)。经ROC曲线分析,ZSI、弹性模量值、Vmax、Vmean、联合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分别为70.00%、72.92%、72.92%、75.00%、91.67%,特异度分别为72.00%、74.00%、76.00%、78.00%、90.00%。ZSI、弹性模量值、Vmax、Vmean联合诊断肝硬化具有较高的价值(AUC=0.908)。SWE技术检查成功率100.00%高于SSC技术98.98%(P>0.05),SSC技术检查耗时(3.63±0.46)min较SWE技术(4.05±0.51)min短(P<0.05)。结论 SSC技术联合SWE技术在鉴别NAFLD与肝硬化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动态观察NAFLD进展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肝癌
    CT门静脉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刘尚大, 何海涛, 周鹏程
    2024, 29(11):  1342-1345. 
    摘要 ( 16 )   PDF (42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T门静脉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淮安八十二医院诊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68例,行常规CT检查38例,行CT门静脉三维重建30例。比较常规CT、CT门静脉三维重建的Bismuth-Corlette分型结果、手术情况、肝脏体积。结果 常规CT术前影像评估对Ⅰ型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对Ⅱ型、Ⅲa型、Ⅲb型、Ⅳ型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不一致;CT三维重建术前影像评估对Ⅰ型、Ⅱ型、Ⅲa型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对Ⅲb型、Ⅳ型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不一致。CT门静脉三维重建的术中出血量(524.3±16.8)mL、手术时间(4.8±1.2)h、住院时间(13.3±2.0)d、术后拔管时间(9.6±1.8)d,均低于常规CT的(679.1±17.3)mL、(6.3±1.5)h、(16.4±2.2)d、(11.4±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肝切除体积、肝脏总体积、剩余肝体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门静脉三维重建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不仅有助于评估Bismuth-Corlette分型,还可减少术中出血、优化手术指标。
    增强CT影像组学用于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研究
    高敏, 徐亚运, 张宇宸, 朱海雪, 房海燕
    2024, 29(11):  1346-1348. 
    摘要 ( 16 )   PDF (32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放射组学分析技术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纳入210例经手术确认的HCC患者,患者均接受增强CT扫描检查以及手术切除获得病理标本。从增强CT影像中提取多个放射组学特征,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单变量分析,确定与MVI显著相关的临床和放射组学特征。然后纳入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MVI的最终预测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中67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MVI,发生率为31.9%。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清AFP(95% CI: 1.787~4.321, P=0.039)、最大肿瘤长度(95% CI: 1.322~3.422, P=0.021)和肿瘤内部动脉(95% CI: 0.834~4.231, P=0.023)是MVI的最终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5。结论 放射组学特征在HCC患者的MVI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复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后超声造影参数变化观察
    赵彬彬, 王洁, 李林雪, 曹玉, 郝建华
    2024, 29(11):  1349-1351. 
    摘要 ( 12 )   PDF (36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射频消融术后超声造影(CEUS)参数变化。方法 选择临汾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RHCC患者126例。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 d、治疗后6个月进行CEUS检查,根据6个月内患者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11例和未复发组115例,比较两组平均渡越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EUS指标预测射频消融治疗RHCC的价值。结果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MTT分别为(59.18±15.37)s、(43.36±14.48)s, TTP分别为(38.55±12.09)s、(29.51±11.26)s,PI分别为(22.74±7.42)dB、(21.05±6.19)dB;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MTT、TTP较长(P<0.05);而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MTT、TTP预测射频消融治疗RHCC后6个月内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8(95% CI:0.927~1.000)、0.871(95% CI:0.768~0.974),敏感度分别为0.818、0.727,特异度分别为0.804、0.713,MTT≥56.706 s、TTP≥33.185 s是RHCC患者接受射频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论 MTT、TTP可用于预测射频消融治疗RHCC患者的预后,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TACE对巨块型肝癌治疗效果及Wnt1、β-catenin、DKK1的影响
    张月馨, 郑文宏, 吴德建, 谭义炫, 周聪
    2024, 29(11):  1352-1357. 
    摘要 ( 14 )   PDF (65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巨块型肝癌治疗效果及Wnt1蛋白(Wnt1)、β-连接蛋白(β-catenin)、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儋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巨块型肝癌患者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行TACE治疗,观察组在TACE术后1周开始给予特瑞普利单抗240 mg,3周给药1次。术后6周进行疗效评估。于治疗前、治疗6周分别检测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Wnt1、β-catenin、DKK1,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生存质量变化情况。统计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为63.16%(24/38) 高于对照组的39.47%(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66,P=0.039)。治疗6周2组AFP、VEGF、β-catenin、DKK1水平均降低,Wnt1水平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改善30例(78.95%), 高于对照组的21例(5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28,P=0.028);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S为6(2,8)个月,对照组为3(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瑞普利单抗配合TACE对巨块型肝癌疗效确切,可调节AFP、VEGF水平,抑制Wnt信号通路,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可控。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对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程明亮, 陈俊霖, 刘小军, 孙邱, 陈姜
    2024, 29(11):  1358-1361. 
    摘要 ( 14 )   PDF (60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不可切除PLC患者80例。依照治疗策略上的差异,将纳入病例分为TACE组、HAIC组,各40例,两组在TACE或HAIC基础上联用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比较两组短期疗效、肝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不良反应及总体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HAIC组客观缓解率(CR+PR/所有病例)、疾病控制率(CR+PR+SD/所有病例)为55.0%、82.5%,分别显著高于TACE组[35.0%、67.5%,P<0.05]。治疗后TACE组AFP、AFP-L3、ALT、AST及TBil分别为184.6(96.0,271.9)ng/mL、176.4(99.5,248.7)ng/mL、98(70,137)U/L、93(75,123)U/L及74.8(37.8,113.5)μmol/L,与HAIC组[86.4(60.3,123.6)ng/mL、226.2(110.8,301.2)ng/mL、56(32,80)U/L、50(35,71)U/L及41.8(25.6,79.8)μmol/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AIC组CD4+、CD4+/CD8+为38.5(35.0,39.8)%、1.3(1.2,1.4),与TACE组[35.2(34.0,36.8)%、1.2(1.0,1.2)]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HAIC治疗后部分病例存在治疗相关的恶心呕吐、腹痛及低热等,在对症处理后好转缓解。两组随后在接受免疫治疗中发生发热7例、毛细血管增生症4例、贫血3例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例。上述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均未施行后续免疫治疗。在治疗满1年后进行随访,其中TACE组、HAIC组分别失仿3例、1例,两者总体生存率64.9%(24/37)、41.0%(1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HAIC治疗后继续联用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中晚期PLC患者短期疗效理想,在能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可显著改善总体生存情况,值得临床扩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血清miR-182-5p、miR-204表达对原发性肝癌患者RFA术后疗效及复发的预测价值
    黄秋硕, 王懿
    2024, 29(11):  1362-1367. 
    摘要 ( 15 )   PDF (86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miR-182-5p、miR-204表达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射频消融(RFA)术后疗效及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收治的298例PHC患者作为病例组,均行RFA术治疗,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33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RFA术后完全消融组和残留组、RFA术后未复发组和复发组的血清miR-182-5p、miR-204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miR-182-5p、miR-204表达水平对RFA术后疗效及复发的预测价值,并分析血清miR-182-5p、miR-204表达与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血清miR-182-5p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而miR-204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FA术后完全消融率为85.91%(256/298),肿瘤残留率为14.09%(42/298);RFA术后完全消融组的血清miR-182-5p表达水平低于残留组,而miR-204表达水平高于残留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82-5p、miR-204联合预测患者RFA术后肿瘤残留的AUC为0.919(95% CI:0.868~0.970),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3.36%。RFA术后随访期间的复发率为18.95%(47/248),未复发率为81.05%(201/248);RFA术后未复发组的血清miR-182-5p表达水平低于复发组,而miR-204表达水平高于复发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182-5p、miR-204联合检测预测患者RFA术后复发的AUC为0.875(95% CI:0.817~0.933),灵敏度为80.85%,特异度为90.05%。miR-182-5p高表达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25.48个月,短于低表达组的28.67个月;miR-204高表达组的中位OS为29.34个月,长于低表达组的26.81个月(均P<0.05)。结论 血清miR-182-5p可能通过高表达、miR-204可能通过低表达参与PHC患者RFA术后肿瘤残留及复发进程,且与患者预后生存期缩短有关,二者联合对PHC患者RFA术后肿瘤残留及复发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HIF-1、AFP-L3和sPD-L1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情和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的评估价值
    张永红, 沈预程, 陆滢滢, 陈国栋
    2024, 29(11):  1368-1373. 
    摘要 ( 12 )   PDF (78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HIF-1)、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和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海安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3月行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112例PLC患者列入观察组,根据治疗前有无门静脉癌栓(PVTT)分为合并PVTT组(n=84例)和无PVTT组(n=28例),2个疗程后疗效评价结果分为稳定组(n=79例)和进展组(n=33例);选择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40例列入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是否合并PVTT亚组和健康组,稳定组和进展组治疗前后血清HIF-1、AFP-L3和sPD-L1水平;Pearson分析与Child-Pugh分级、术后碘油沉积比例和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的相关性,绘制ROC分析对病情和疗效的评估效能。结果 观察组合并PVTT亚组的HIF-1、AFP-L3和sPD-L1水平为(112.59±8.36)pg/mL、(19.53±3.46)%、(11.37±2.49)ng/mL,高于无PVTT亚组的(82.45±6.37)pg/mL、(14.67±2.29 )%、(6.09±1.73)ng/mL,健康体检组的(17.36±3.51)pg/mL、(2.18±0.54)%、(1.62±0.4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25、27.647、41.529,均P<0.05)。稳定组治疗前的HIF-1、AFP-L3和sPD-L1水平为(76.42±5.83)pg/mL、(15.38±2.94)%和(6.23±1.79)ng/mL、,低于进展组的(120.65±8.74)pg/mL、(21.36±3.82)%和(9.86±2.3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67、8.463、8.458,均P<0.05);治疗后稳定组的HIF-1、AFP-L3和sPD-L1为(37.59±4.68)pg/mL、(10.16±2.56)%和(4.37±0.86)μg/mL,低于进展组的(132.61±9.75)pg/mL、(23.29±4.31)%和(12.69±2.04)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25、12.165、13.027,均P<0.05)。Pearson分析显示,观察组的HIF-1、AFP-L3和sPD-L1水平与术前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与术后碘油沉积和MTTP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HIF-1、AFP-L3和sPD-L1单项和联合检测评估PLC病情和疗效的AUC分别为0.782、0.829、0.736和 0.931,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任一单项检测效能(均P<0.05)。结论 HIF-1、AFP-L3和sPD-L1联合检测对PLC术前疾病程度以及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效果评估的临床价值较高。
    病毒性肝炎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55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疗效的影响
    陈继良, 周婉月, 徐铭晨
    2024, 29(11):  1374-1377. 
    摘要 ( 10 )   PDF (39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D55单核苷酸多态性(CD55-SNP)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入院诊治HBeAg阳性CHB患者159例。根据HBV DNA<2000 IU/mL且HBsAg和抗-HBe血清转换者结果分为应答组(87例)和非应答组(7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CD55-SNP对患者治疗的影响。结果 CD55- rs28371597 在应答组的GG基因(91.4%)明显高于CT基因(6.4%)和TT基因(3.2%),CFB-rs12614 CC基因(92.4%)显著高于CT基因(7.6%)和TT基因,(0%),STAT4-rs7574865 GG基因(52.6%)明显高于GT基因(38.1%)和TT基因(9.3%)。与非应答组(75.0%、79.1%)相比,应答组的CD55-rs28371597 GG基因(91.4%)和CFB-rs12614 CC基因(92.4%)升高。对患者根据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饮酒、CD55-rs28371597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CFB-rs12614和STAT4-rs7574865经多变量校正发现不影响治疗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55-rs28371597显著影响治疗结局(P<0.05)。结论 CD55-SNP 多态性影响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治疗Peg-IFNα-2b的疗效,且与病毒学应答紧密相关,临床医生可根据CD55-SNP 多态性分布情况,预测Peg-IFNα-2b治疗效果,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案。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郑昌荣, 黄晓丽
    2024, 29(11):  1378-1381. 
    摘要 ( 20 )   PDF (36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1例,将其分为研究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4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HBeAg、HBsAg、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48周后,两组血清HBeAg、HBsAg、HBV DNA均降低,研究组降低更显著(P<0.05);而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研究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ALT、AST、IL-17、IL-4、I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血清ALT、AST、IL-17、IL-4水平均显著的降低(P<0.05),I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清ALT、AST、IL-17、IL-4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INF-α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治疗48周后研究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利于降低HBV标志物及炎症因子水平,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刘文宗, 何谱
    2024, 29(11):  1382-1385. 
    摘要 ( 14 )   PDF (32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3例,其中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52组,替诺福韦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病毒学指标以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患者的HBV DNA为(0.72±0.05)lg拷贝/mL,低于替诺福韦片组的(0.88±0.04)l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患者的AST为(28.64±5.49)U/L,ALT为(39.23±4.72)U/L,TBil为(10.59±1.03)μmol/L,分别低于替诺福韦片组的(32.08±5.04)U/L、(43.54±5.03)U/L与(12.52±1.12)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患者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为(15.09±1.75)cm/s,高于替诺福韦片组的(14.37±1.88)cm/s,而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患者的门静脉血流量为(948.53±92.34)mL/min,门静脉内径为(0.98±0.03)cm,脾静脉血流量为(456.24±19.82)mL/min,肝硬度为(8.57±1.22)kPa,分别低于替诺福韦片组的(1006.45±90.76)mL/min、(1.12±0.05)cm、(599.58±22.48)mL/min和(9.83±1.47)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较好,改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更佳。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
    林彬彬, 汤钰菁, 欧阳丽娟, 阮清发
    2024, 29(11):  1386-1391. 
    摘要 ( 11 )   PDF (64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18岁以下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病理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0年12月厦门市中医院因肝功能异常收住院的<18周岁的CHB患者,分析其基线特征及肝脏病理结果,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类治疗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51例完成肝组织活检的患者肝脏炎症分级G≥2占96.1%,S≥2占33.3%,14~18岁的患者炎症分级G3占37.0%、G4占7.4%,纤维化分期S3占18.5%、S4占7.4%;(2)未抗病毒治疗组占27.8%(35/126),<7岁占65.7%;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的72周HBV DNA阴性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62.0%(49/79)、46.8%(37/79)、20.3%(16/79),远高于未抗病毒治疗组(2.9%(1/35)、2.9%(1/35)、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干扰素类治疗组7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48.5%(33/68)、20.6%(14/68),高于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组(27.3%(3/11)、9.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岁组48周与72周HBV DNA阴性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83.3%(15/18)、64.7%(11/18)、27.8%(5/18)与72.2%(13/18)、66.7%(12/18)、61.1%(11/18),均高于7~14岁组[分别为:57.9%(11/19)、36.8%(7/19)、5.3%(1/19)与63.2%(12/19)、36.8%(7/19)、5.3%(1/19)]及14~18岁组[分别为:48.4%(15/31)、38.7%(12/31)、3.2%(1/31)与51.6%(16/31)、45.2%(14/31)、6.5%(2/31)],部分有统计学意义;(5)干扰素α(IFNα)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抗病毒治疗72周HBV DNA阴性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0.0%(18/36)、47.2%(17/36)、19.4%(7/36)与71.9%(23/32)、50.0%(16/32)、21.9%(7/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HBeAg阴性CHB患者72周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0(0/6),低于HBeAg阳性组CHB(20.3%(16/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NAs抗病毒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儿童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与成人相似,IFNα与Peg-IFNα的不良反应无差别,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75.3%(55/73)及骨髓抑制74.0%(54/73)。结论 儿童CHB 患者多伴有肝脏炎症活动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抗病毒治疗干扰素疗效优于核苷(酸)类似物,年龄越小,抗病毒应答率越高;儿童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与成人相似,严重不良反应少。
    自身免疫性肝病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分析
    徐顺兵, 李俊兰, 温彪
    2024, 29(11):  1392-1395. 
    摘要 ( 14 )   PDF (40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转归。方法 收集2017年2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并进行肝活检的PBC患者105例,其中合并CHB患者16例。PBC、CHB诊断符合要求。比较合并CHB、未合并CHB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血清抗体、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变化,分析两组穿刺病理特征,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应答情况。结果 PBC合并CHB患者腹水、肝硬化分别为7例(43.7%)、13例(81.2%),显著高于未合并CHB[17例(19.1%)、46例(51.7%),P<0.05]。合并CHB组PLT、ALP、GGT、TG、INR分别为93(81,157)×109/L、180(124,309)U/L、146(64,311)U/L、1.2(1.0,1.6)mmol/L、1.3(1.2,1.5),与未合并CHB组[137(78,215)×109/L、132(75,178)U/L、101(51,170)U/L、0.9(0.7,1.1)mmol/L、1.0(0.8,1.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HB组ANA、抗gp210抗体阳性率为15例(93.7%)、7例(43.7%),高于未合并CHB组[62例(69.7%)、15例(16.8%),P<0.05]。合并CHB组血清IgG、IgA、IgM水平为17.9(13.9,21.2)g/L、3.6(2.6,5.2)g/L、2.5(1.2,3.5)g/L,显著高于未合并CHB组[16.4(12.7,20.0)g/L、3.2(2.3,4.5)g/L、2.2(1.7,2.9)g/L,P<0.05]。105例PBC患者病理特征包括界面性肝炎66例(62.8%)、桥接坏死27例(25.7%)、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92例(87.6%)、肝内淤胆19例(18.1%)、胆管损伤12例(11.4%)及玫瑰花结形成9例(8.6%)。经过1年的治疗,合并CHC、未合并CHC组应答11例(68.7%)、67例(75.3%)。结论 PBC患者合并CHB时病情易出现免疫功能失调,例如免疫球蛋白升高和补体水平下降,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上述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能够指导PBC病情及预后判断。
    13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夏淑敏, 唐映梅, 徐加敏, 朱碧莲, 李秦念
    2024, 29(11):  1396-1400. 
    摘要 ( 12 )   PDF (2082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1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PSC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3例患者中男性8例(66.7%),平均年龄46.1岁,病程3(1~26.5)月,其中9例(69.2%)诊断为大胆管型PSC。出现症状就诊者12例,无症状因肝功能不全就诊者1例,有症状者中腹痛9例(75.0%),瘙痒3例(25.0%),黄疸7例(58.3%),乏力5例(41.7%)。1例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2例合并慢性胰腺炎,3例(23.1%)伴溃疡性结肠炎(UC)。13例患者均见肝生化指标异常,包括肝酶升高、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免疫学检测结果显示,60%(6/10)PSC患者ANA阳性,pANCA 阳性者占25%。患者的MRCP表现主要是胆管粗细不均,管壁不均匀增厚,走行僵硬,部分狭窄、部分扩张,2例呈“枯树枝样”改变。10例行肝脏穿刺活检的病人仅1例表现为典型的“洋葱皮样”改变。13例患者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其中2例联合激素治疗,经治疗后2例患者疗效不佳。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41(1~86)月,其中失访1例,1例死于急性肝衰竭。结论 PSC好发于中年男性,以大胆管型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伴发UC,可合并其他自身自身免疫性肝病,胆道造影是主要的诊断手段,UDCA可改善患者病情。
    血液代谢物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风险关系:一项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汪增秀, 吴卫锋
    2024, 29(11):  1401-1404. 
    摘要 ( 16 )   PDF (51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血液代谢物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之间的关联。方法 获取PSC和血液代谢物的相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筛选其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法和加权模式法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结果 基于逆方差加权法分析甘露醇(P=0.049)、尿素(P=0.035)、亚油酸酯(18:2n6)(P=0.049)、咖啡因(P=0.039)、亮氨酸(P=0.019)的水平与PSC的风险呈现正相关,而左旋肉碱(P=0.049)、维生素C(P=0.017)、维生素B5(P=0.005)、棕榈酸酯(16:0)(P=0.030)、肌酸酐(P=0.043)与PSC的风险负相关。结论 11种代谢物可能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存在因果关联,其中6种的关联性更加可靠,可为探索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及早期筛检和治疗提供参考。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血脂分布与肝弹性检测分析
    宋乐, 张波, 孔德娜, 王欣, 莫琼, 郑宁, 万美萍
    2024, 29(11):  1405-1408. 
    摘要 ( 13 )   PDF (39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肝弹性检测及血脂分布特点,探讨不同肝纤维化阶段PBC血脂的变化。方法 对2019—2023年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70例PBC患者及同期年龄与性别匹配的71例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血脂异常分布及肝脏弹性检测特点,并评估PBC组肝硬度值不同阶段血脂分布特点。结果 PBC组血脂异常以胆固醇(TC)升高为主,NAFLD组以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为主。临床统计分析:PBC组TC 6.01(5.42, 6.59)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1.54(1.26, 1.77)mmol/L比NAFLD组高,NAFLD组TG 2.00(1.00, 2.00)mmol/L、LDL-C2.99(2.60, 3.32)mmol/L比P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转氨酶无差异情况下行肝弹性检测,PBC组CAP值207(179.5, 241.0)dB/m低于NAFLD组,LSM值6.6(5.15, 11.1)kPa高于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PBC组在LSM值不同阶段血脂分布存在差异。7.3~9.8 kPa时TC6.54(6.03, 8.03)mmol/L及LDL-C(3.08±0.79)mmol/L升高最明显,随着进入肝硬度值更高阶段组TC、LDL-C测定值开始下降,>17.3 kPa时TC 4.26(3.95, 5.13)mmol/L及LDL-C(1.81±0.47)mmol/L为测定值最低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BC和NAFLD血脂及肝弹性检测特点不同。PBC血脂异常以TC升高为主,血脂随纤维化进程不同而变化,在纤维化进展早期TC及LDL-C升高最明显。
    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指数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
    陈克岩, 吴婷, 杨灿
    2024, 29(11):  1409-1412. 
    摘要 ( 12 )   PDF (44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指数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患者60例,无线粒体损伤患者40例。罗氏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免疫荧光法检测ANA滴度、IgG。安捷伦流式细胞仪测量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线粒体并进行分析。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的线粒体损伤根据比较线粒体染色值的内置算法确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发生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损伤组的ALT、ANA滴度阳性率、IgG、CD4+淋巴细胞计数、CD8+淋巴细胞计数、Th细胞线粒体损伤率和Ts细胞线粒体损伤率分别为(142.6±42.5)U/L、93.3%、(19.6±4.8)g/L、(468.8±22.3)×106/L、(292.6±32.3)×106/L、86.7%、83.3%,均高于未损伤组的(123.5±31.2)U/L、37.5%、(16.2±2.3)g/L、(417.6±32.1)×106/L、(265.1±29.3)×106/L、25.0%、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IgG、ANA滴度阳性率、CD4+淋巴细胞计数和CD8+淋巴细胞计数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发生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指数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38、3.804、3.504、3.114、3.699,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h细胞线粒体损伤、Ts细胞线粒体损伤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AUC分别为0.808、0.754。结论 ALT、IgG、ANA滴度阳性率、CD4+淋巴细胞计数和CD8+淋巴细胞计数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发生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指数的独立危险因素,Th细胞线粒体损伤、Ts细胞线粒体损伤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其他肝病
    肝移植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刘盼, 刘娓, 张雪, 张韬, 苗素琴
    2024, 29(11):  1413-1417. 
    摘要 ( 13 )   PDF (94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移植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东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11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接受经典原位异体肝移植术的患者266例。比较肝移植术后发生EAD与未发生EAD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EAD的影响因素。将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正曲线及拟合优度检验等方法评估预测效果。结果 266例受者患者中,发生EAD 74例(27.8%)。EAD组与非EAD组相比:供肝冷缺血时间(451.4±129.9)min比(408.8±127.2)min、手术结束时乳酸浓度(4.8±2.6)mmol/L比(3.9±2.2)mmol/L、MELD评分(22.1±5.4)分比(20.1±6.5)分、术前合并糖尿病为23例(31.1%) 比36例(18.8%)、术前血液中的尿酸浓度为299 μmol/L比260 μmol/L、术中出血量为2000 mL比15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供肝冷缺血时间(OR=1.003,95% CI:1.001~1.005,P=0.009)、手术结束时动脉乳酸浓度(OR=1.167,95% CI:1.030~1.322,P=0.015)、MELD评分(OR=1.060,95% CI:1.011~1.112,P=0.016)、糖尿病(OR=2.186,95% CI:1.109~4.240,P=0.024)、术中出血量(OR=1.026,95% CI:1.002~1.049,P=0.030)是肝移植术后发生EAD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以上5个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12(95% CI:0.642~0.781),较正曲线验证模型的一致性较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根据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结束时动脉乳酸浓度、MELD评分、糖尿病、术中出血量等构建的列线图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为诊断EAD提供参考。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伤患儿外周血CD19+细胞百分比和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陈蕾蕾, 刘志峰
    2024, 29(11):  1418-1421. 
    摘要 ( 12 )   PDF (48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肝损伤患儿外周血CD19+细胞百分比及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21年3月—2024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105例IM患儿,给予更昔洛韦治疗7~14 d,给予肝损伤患儿护肝治疗。使用BD FACSCanto II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19+细胞百分比,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PCT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M患儿并发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本组105例IM患儿中,发现肝损伤者64例(61.0%);肝损伤患儿体质指数为(21.7±1.2)kg/m2,显著小于非肝损伤组[(23.8±1.5)kg/m2,P<0.05],而肝肿大、人工喂养和临床疾病重度发生率分别为43.8%、43.8%和12.5%,均显著高于非肝损伤组的22.0%、12.2%和0.0%(均P<0.05),血清EBV DNA载量为(3.5±1.2)lg拷贝/mL,抗病毒治疗时长为(7.4±1.1)d,均显著高于或长于非肝损伤组[分别为(2.0±0.6)lg拷贝/mL和(3.6±0.5)d,P<0.05]; 肝损伤组外周血CD19+百分比和血清CRP水平分别为(8.4±1.9)%和(57.2±14.6)mg/L,均显著高于非肝损伤组[分别为(4.6±1.5)%和(12.4±2.9)m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肿大[OR=1.020, 95% CI: 1.003, 1.038, P=0.022]、人工喂养[OR=1.113, 95% CI: 1.011, 1.226, P=0.028]、用药时长[OR=10.502, 95% CI: 1.561, 70.663, P=0.016]、临床疾病严重程度[OR=1.121, 95% CI: 1.009, 1.245, P=0.033]、体质指数[OR=0.988, 95% CI: 0.978, 0.998, P=0.022]、EBV DNA水平[OR=1.777, 95% CI: 1.043, 3.028, P=0.035]、外周血CD19+细胞百分比[OR=1.471, 95% CI: 1.093, 1.980, P=0.011]和血清CRP水平[OR=2.807, 95% CI: 1.121,7.028,P=0.027]均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M患儿易并发肝损伤,临床应注意发现处于高危人群的患儿,避免过长时间的抗病毒治疗,外周血CD19+细胞百分比和血清CRP水平升高患者可能提示肝损伤的发生,而应给予积极的护肝治疗,预后良好。
    一例NTCP缺陷合并Alagille综合征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佘兰辉, 李旭芳, 房春晓, 刘世英, 徐翼
    2024, 29(11):  1422-1426. 
    摘要 ( 19 )   PDF (138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牛磺酸共转运多肽(NTCP)缺陷合并Alagille综合征(ALGS)儿童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NTCP缺陷合并ALG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学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童,4月龄,生后1周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有特殊面容,前额突出,眼深陷和尖下巴。生化检查提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汁酸(TBA)、胆红素(TBil)明显升高,但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不高。基因组测序提示患儿JAG1基因点发生杂合突变,c.1148_1149del,致氨基酸p.C383fs(383位半胱氨基及下游氨基酸)被改变,同时于SLC10A1发生纯合突变 c800C>T,致氨基酸p.s267F(267位丝氨酸被苯丙氨酸替换)改变,确诊为NTCP缺陷合并ALGS。结论 NTCP缺陷合并ALGS可表现为低GGT的胆汁淤积性肝炎,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综述
    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蒲琴琴, 李军
    2024, 29(11):  1427-1430. 
    摘要 ( 20 )   PDF (41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这一人群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CMV感染常在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深入认识肝移植术后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降低发病率至关重要。本文从术前相关因素、术中相关因素及术后相关因素,结合国内外研究对肝移植术后CMV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细胞焦亡与肠道菌群在酒精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郭浩林, 王菲, 董璐, 张昊天, 康妍钰, 杨勇, 白婷
    2024, 29(11):  1431-1435. 
    摘要 ( 18 )   PDF (576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性肝病疾病谱包括肝细胞脂肪变性、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ALF)和肝硬化等,其中ALF是肝脏损伤和自我修复的一种可逆的疾病过程,由不同的致病机制诱导的慢性肝病发展而来。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参与肝纤维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饮酒导致肠道上皮屏障被破坏,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中致病微生物和共生生物的失衡,进而导致ALF中肠-肝轴异常。本文综述了细胞焦亡与肠道菌群在酒精性肝病中的关系及作用,以期为今后相关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究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病例报道
    胆石性肠梗阻1例
    范清泉, 杨森, 曹学冬, 张海阳, 王剑, 高浩, 宋鑫
    2024, 29(11):  1436-1436. 
    摘要 ( 16 )   PDF (1156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门静脉积气2例
    鲁为朋, 徐庆春
    2024, 29(11):  1437-1439. 
    摘要 ( 18 )   PDF (1366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发ApoB基因突变致瘦型脂肪肝1例
    黄丹, 彭虹, 邱姊环
    2024, 29(11):  1440-1442. 
    摘要 ( 13 )   PDF (196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