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31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5, 30(1):  0-0. 
    摘要 ( 21 )   PDF (13611KB)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特殊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周睿, 贾继东
    2025, 30(1):  1-3. 
    摘要 ( 29 )   PDF (472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身免疫性肝炎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肝炎,以血清转氨酶、免疫球蛋白G升高伴自身抗体阳性、肝脏淋巴-浆细胞界面炎为特征。但少数患者表现不典型,以急性甚至重型肝炎、肝衰竭起病,或诊断前有明确的用药史,病程进展快、预后相对差,因此亟需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免疫抑制治疗,以改善其预后。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几类特殊类型的AIH的诊断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肝硬化治疗的挑战与未来前景
    王昕, 饶慧瑛
    2025, 30(1):  4-6. 
    摘要 ( 27 )   PDF (347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相关肝硬化已成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该病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代谢共病、缺乏特异性药物、门静脉高压、肝衰竭等。生活方式管理、代谢共病优化等虽有一定作用,但疗效有限。由于患者的异质性、合并症的多样性以及纤维化逆转困难等因素,临床药物研发目前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仅有少数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取得初步进展。未来的治疗方向应更侧重于多学科团队合作、精准医疗、数字化管理,为MAFLD相关肝硬化患者带来希望。
    对MetALD新概念的认识以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李强, 陈良
    2025, 30(1):  7-9. 
    摘要 ( 22 )   PDF (53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性和酒精性肝病(MetALD)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和酒精性肝病(ALD)的重叠。该综述中,我们讨论了MetALD发病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遗传易感性、微生物组学和治疗策略。MetALD的治疗包括生物-社会-心理干预、戒酒策略以及改善肝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药物。在MetALD中显示出应用前景的药物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甲状腺激素β受体(THR-β)激动剂、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激动剂、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以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上述药物均针对MASLD研发,其在MetALD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因为在MASLD的临床试验中,因为饮酒达到MetALD诊断标准的患者均被排除在临床试验之外。在临床试验中评估MASLD治疗药物在MetALD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对MetALD治疗的改进尤为重要。
    免疫细胞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进程中的研究进展
    王炳鸿, 王绮夏, 肖潇
    2025, 30(1):  10-13. 
    摘要 ( 19 )   PDF (57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类累及肝内外胆管的特发性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目前PSC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肝内丰富的免疫细胞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免疫细胞在PSC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PSC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提供方向。
    小干扰RNA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
    关志洪, 王建设
    2025, 30(1):  14-15. 
    摘要 ( 21 )   PDF (33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ATD)是由于编码 α1抗胰蛋白酶(AAT)基因 SERPINA1致病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性疾病,AAT 聚合体滞留在肝细胞引起蛋白毒性肝损伤。儿童和成人患者都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肝病,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目前小干扰RNA治疗展示了其治疗潜力,可能成为治疗AATD 的一种可行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
    360例病理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许姗姗, 仇丽霞, 柳雅立, 张晶
    2025, 30(1):  16-20. 
    摘要 ( 26 )   PDF (46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2013年3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断为DILI的患者360例。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恶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DILI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具有不同危险因素患者的恶化率。 结果 360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年龄49.00(37.00, 57.00)岁,以女性(240例、66.70%)为主。可疑用药中,单一用药患者居多(314例、87.22%),且中药/中成药占比最高(53.90%)。好转组患者347例、恶化组患者13例。恶化组WBC、ALT、AST、TBil显著升高,CHE、Alb、PTA、Delta-TBil显著下降,且住院天数短。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发现,PTA(OR=0.716,95%CI:0.535~0.960,P=0.025)、Delta-TBil(OR=0.970,95%CI:0.941~0.999,P=0.044)是DIL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PTA、Delta-TBil进行分类变量处理,发现具有2个危险因素(PTA≤51和Delta-TBil≤-37.8)患者恶化率为100.00%,明显高于≥1个危险因素(PTA≤51或/和Delta-TBil≤-37.8)患者、无危险因素患者。 结论 PTA、Delta-TBil是影响DILI预后的危险因素,应对具有2个危险因素患者加强疾病监测,尽早行肝移植,减少死亡风险。
    儿童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
    杨慧敏, 彭琪, 赵媛
    2025, 30(1):  21-23. 
    摘要 ( 20 )   PDF (42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规律。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DILI患者114例,收集DILI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用药时间、药物种类、给药方式、临床表现、治疗结局等,总结发生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 结果 114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36例;13~18岁69例(60.5%),≤1岁10例(8.8%)。呼吸道感染31例(27.2%),有临床症状99例(86.8%),无明显症状15例(13.2%),临床症状依次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发热、呕吐、黄疸、皮疹、恶心及腹胀。肝细胞损伤型97例(85.1%)、胆汁淤积性6例(5.3%)、混合型11例(9.6%)。肝损伤患者血清AST为(531.7±149.6)U/L,高于其他两组的(296.1±105.5)U/L和(167.9±72.8)U/L;血清ALT为(765.6±217.5)U/L,高于其他两组的(123.4±79.1)U/L和(358.2±104.7)U/L;血清ALP为(330.4±187.5)U/L,高于其他两组的(301.2±101.3)U/L和(198.3±171.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5例(74.1%)好转、32例(28.1)治愈、4例(3.5%)未愈、13例(11.5%)临床结局不详。引起儿童DILI的药物类别依次为:抗菌药(26.7%)、中药(21.6%)、解热镇痛药(18.8%)、肿瘤化疗药(11.9%)、抗结核药(10.2%)、精神疾病药(5.7%)、抗病毒药(2.8%)及激素(2.27%)。其中93例(52.8%)为口服给药,占比最多,发病时间为(30.2±8.9)d;最少为皮下注射1例(0.5%),发病时间为(20.0±0.0)d。 结论 临床医师对于儿童用药应该慎重,从儿童自身因素、药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肝功能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张冬青, 廖资渊, 林升龙, 吴雯军, 王香梅, 马华皙, 高海兵
    2025, 30(1):  24-30. 
    摘要 ( 22 )   PDF (64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单纯血浆置换(PE)换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2023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40例,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人工肝模式分为A组为DPMAS治疗组,B组为PE组,两组各20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临床指标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治疗前MELD值及MELD-Na值。所有入组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观察期内的病情进展、实验室指标变化和无肝移植存活率。 结果 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性别、年龄、病情分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指标、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人工肝治疗模式,患者3个月的无肝移植存活率分别为:DPMAS组80%,PE组7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较前显著下降,DPMAS组治疗前后TBil分别为362.2(302.8, 443.1)、263.0(219.9, 349.2)μmol/L(Z=-3.003,P=0.003);DBil分别为180.6(154.7, 222.3)、127.6(112.0, 178.7)μmol/L(Z=-2.867,P=0.004);PE组治疗前后TBil分别为(419.2±147.0)、(339.7±113.3)μmol/L(t=1.914,P=0.063);DBil分别为(202.9±59.3)、(164.5±48.1)μmol/L,t=2.254,P=0.030;与PE治疗组相比,DPMAS治疗组TBil、DBil下降率更高,分别为TBil:(25.6±8.3)、(17.9±7.4)μmol/L(t=3.090,P=0.004);DBil:(25.7±9.2)、(18.4±8.1)μmol/L(t=2.682,P=0.011);PE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前下降,分别为PT:28.6(21.1, 32.7)、21.9(17.7, 24.8)s(Z=-2.489,P=0.013);INR:2.7(1.9, 3.2)、1.9(1.4, 2.2)(Z=-2.462,P=0.01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前升高,分别为(31.2±11.1)%、(42.7±13.7)%(t=-2.918,P=0.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PMAS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无显著差异;PE治疗组白蛋白(Alb)较前显著升高,分别为29.5(27.3, 33.8)、32.0(30.3, 35.0)g/L(Z=-2.025,P=0.043);DPMAS组治疗前后Alb无显著差异;DPMAS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均较前显著下降,分别为11.8(7.1, 21.4)、8.0(5.4, 12.0)mg/L(Z=-2.002,P=0.045);PE组治疗前后CRP无统计学差异。4.治疗后72 h:DPMAS治疗组TBil、DBil仍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Bil:362.2(302.8, 443.1)、297.8(213.4, 394.6)μmol/L,Z=-2.110,P=0.035;DBil:180.6(154.7, 222.3)、143.8(102.8, 184.9)μmol/L,Z=-2.218,P=0.027;PE治疗组TBil、DBil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较前显著下降,分别为(121.4±14.0)、(111.3±12.3)g/L(t=2.423,P=0.020);DPMAS组治疗前后Hb无显著差异。DPMAS治疗组患者与PE治疗组患者3个月无肝移植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DPMAS治疗模式对于胆红素以及CRP等炎症介质的清除优于PE模式;DPMAS治疗模式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糖皮质激素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及早期患者结局
    邓茹心, 雷思贤, 孟忠吉
    2025, 30(1):  31-36. 
    摘要 ( 24 )   PDF (65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前期及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2009年1月—2021年12月的ACLF前期及早期病例数据,根据是否使用GC治疗分为单纯标准药物治疗组(Standard medical therapy, SMT)以及糖皮质激素联合内科综合治疗组(SMT+GC)。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采用最优化匹配(Optimal)进行1∶1匹配。比较PSM匹配后的两组患者的ACLF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短期生存率(28 d,90 d,1年)。 结果 177例ACLF前期和早期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SMT组132例,SMT+GC组45例。PSM匹配后的SMT+GC组与SMT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SMT +GC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SMT组(93.2% vs. 75.0%,P=0.020),SMT+GC组ACLF前期患者的ACLF发生率显著降低(6.66% vs.34.48%,P=0.008)。另一方面,SMT+GC和SMT在住院病程中ALT、AST和胆红素水平动态变化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SMT+GC组患者第7日PTA、INR改善幅度显著优于SMT组(P<0.05),SMT+GC组患者出院时病情好转率明显高于SMT组(84.4% vs. 66.4%,P=0.03)。而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SMT+GC组患者与SM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GC用于ACLF前期及早期患者的治疗,可以有效阻断ACLF前期患者病情进展,降低ACLF发生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利福昔明治疗肝衰竭及其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张莉, 卞兆连, 田李均, 刘一村, 陈伟杰, 薛红
    2025, 30(1):  37-41. 
    摘要 ( 21 )   PDF (60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利福昔明对肝衰竭(liver failure, LF)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及疗效评估。 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7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内科综合治疗及部分人工肝支持的基础上,根据有无使用利福昔明治疗将患者分成利福昔明组和对照组,利福昔明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福昔明400 mg,每日3次,疗程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并发症(感染、肝性脑病、腹水)的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好转情况;根据随访90 d时患者的生存状态,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90 d的生存率。 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人工肝、CTP评分及MELD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的规律治疗,利福昔明组的感染好转率高于对照组(77.8% vs. 44.4%,P=0.020)、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好转率高于对照组(88.9% vs. 37.5%,P=0.013)、腹水好转率高于对照组(62.5% vs. 31.2%,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利福昔明组的肝衰竭患者90 d生存率[36.0% (9/25)]高于对照组率[16.0% (8/50)](P<0.05)。 结论 在LF患者中,利福昔明治疗显著改善感染、HE以及腹水的并发症,有利于延长肝衰竭患者的生存期,证明了利福昔明在肝衰竭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急性肝衰竭小鼠中的作用
    杨世欣, 石春霞, 郭金, 张丹眉, 王钰鲲, 龚作炯
    2025, 30(1):  42-45. 
    摘要 ( 21 )   PDF (209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小鼠肝组织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水平的变化,探讨NET在ALF肝脏炎症反应过程中的致病作用。 方法 将2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用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素(TBil)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肝脏中NET标志物瓜氨酸组蛋白H3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的NET的水平。 结果 ALF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结构破坏,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血清AST、ALT、TBil水平显著升高( P<0.05 )。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中NET为(10.52±0.53)ng/mL,高于正常组小鼠的(4.61±0.8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ET在ALF期间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肝肿瘤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向娟, 曲延刚
    2025, 30(1):  46-49. 
    摘要 ( 22 )   PDF (366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一例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进行镜下组织学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并随访,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 结果 患者男性,5岁,肝脏巨大肿物,大小15 cm×11 cm×9 cm。镜下肿瘤由轻-中度异型的梭形细胞或星状间叶性细胞组成,间质明显疏松伴黏液样变,胞质内外可见大小不等的嗜伊红色小体。可见多形性或瘤巨细胞。肿瘤细胞Vimentin、Bcl-2、CD99、CD10、CK7、Desmin呈阳性,嗜酸性小体PAS阳性,Ki67阳性指数60%。 结论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是肝脏原始未分化间叶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属于高度恶性,最常发生于儿童。需要与间叶性错构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肝母细胞瘤及胃肠道间质瘤鉴别。
    细胞角蛋白-19、CA50联合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的疾病进展评估价值
    蒋程程, 董鑫园
    2025, 30(1):  50-54. 
    摘要 ( 26 )   PDF (94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19(CK-19)、癌胚抗原50(CA50)与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上述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进展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4年2月期间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89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肝细胞癌组,将同期住院治疗的33例肝良性结节组患者纳入良性结节组,并设立50例健康成人作为参照组。通过测定不同组别CK-19、CA50和AF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TNM分期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评估CK-19、CA50和AFP在疾病进展评估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 肝细胞癌组的血清CK-19水平为(18.96±5.20)ng/mL、CA50水平为(31.54±8.60)U/mL、AFP水平为(310.16±63.14)U/L,均高于良性结节组和参照组。良性结节组的CK-19水平为(5.84±0.79)ng/mL、CA50水平为(15.15±3.47)U/mL、AFP水平为(78.26±23.58)U/L。参照组的CK-19水平为(2.61±0.35)ng/mL、CA50水平为(7.08±1.86)U/mL、AFP水平为(41.02±9.72)U/L(P<0.05)。Ⅰ期组、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患者的血清CK-19、CA50、AFP水平变化趋势为Ⅳ期组>Ⅲ期组>Ⅱ期组>Ⅰ期组(P<0.05)。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疾病进展程度与血清CK-19、CA50、AFP水平存在正相关(r=0.649、0.452、0.408;P均<0.05)。ROC曲线分析表明,CK-19、CA50和AFP联合预测肝细胞癌疾病进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值为0.872,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81.1%。 结论 CK-19、CA50和AFP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病情进展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TGF-β1、Ca2+和BALP联合检测对HCC骨转移患者的评估价值
    孟纯, 周文娟, 沈预程
    2025, 30(1):  55-60. 
    摘要 ( 28 )   PDF (656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钙离子(Ca2+)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临床评估价值。 方法 选择350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无骨转移组(n=304)和骨转移组(n=46)。将HCC合并骨转移患者根据PET-CT检查结果分为骨转移单发组(n=21)和多发组(n=25);根据是否出现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等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n=40)和并发症组(n=6)。比较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以及各组的血清TGF-β1、Ca2+和BALP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TGF-β1、Ca2+、BALP水平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BI)、骨转移特异子量表(QLQ-BM22)评分的相关性;绘制ROC分析联合检测TGF-β1、Ca2+和BALP水平对HCC合并骨转移的评估效能。 结果 350例HCC患者发生骨转移46例,发生率为13.14%。骨转移组的ALP、AFP-L3、CEA、TGF-β1、Ca2+、BALP水平为(157.35±13.67) U/L、(138.47±12.18) μg/L、(11.69±2.53) μg/L、(58.95±7.26) μg/L、(2.74±0.39) μmol/L、(126.49±14.35) U/L,高于无骨转移组的(97.35±8.73) U/L、(82.39±7.75) μg/L、(2.47±0.56) μg/L、(26.75±4.38) μg/L、(1.96±0.28) μmol/L、(51.74±6.18)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81, 9.263, 13.582, 9.265, 6.527, 12.672, 均P<0.05)。骨转移患者中,多发性骨转移患者的TGF-β1、Ca2+、BALP水平为(73.16±8.41) μg/L、(2.95±0.48) μmol/L、(137.26±15.71) U/L,高于单发骨转移患者的(37.28±4.59) μg/L、(2.14±0.31) μmol/L、(69.45±8.0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72, 8.427, 12.036, 均P<0.05);发生并发症骨转移患者的TGF-β1、Ca2+、BALP水平为(79.56±9.25) μg/L、(3.02±0.51) μmol/L、(143.19±16.58) U/L,高于无并发症患者的(35.47±4.38)μg/L、(2.17±0.32)μmol/L、(72.38±8.1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47, 9.138, 13.257, 均P<0.05)。Pearson分析显示,HCC骨转移患者血清TGF-β1、Ca2+、BALP水平与VAS、QLQ-BM22评分呈正相关,与BI评分呈负相关(P<0.01)。ROC曲线显示,TGF-β1、Ca2+、BALP水平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性均高于任一单项的检测效能(P<0.01)。 结论 TGF-β1、Ca2+、BALP检测评估HCC骨转移患者早期预警和病情评估价值较高,联合检测的效能更佳。
    基于ULK1/Atg13信号通路探究白皮杉醇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的影响
    张沙沙, 刘改玲, 周红霞
    2025, 30(1):  61-64. 
    摘要 ( 21 )   PDF (162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白皮杉醇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的调控作用及UNC-51样激酶1(ULK1)/自噬相关蛋白13(Atg13)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将体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肝癌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HepG2细胞)、顺铂组(含HepG2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顺铂10 μmol/L)、白皮杉醇低、中、高浓度组(含HepG2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白皮杉醇10、20、40 μmol/L),培养72 h后。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流式细胞术、单丹磺酰戊二胺染色分别检测HepG2细胞增殖率、凋亡率、自噬情况;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HepG2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ULK1、Atg13、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信使RNA(mRNA)和蛋白水平。 结果 对照组HepG2细胞未形成自噬小体;顺铂组HepG2细胞自噬小体大量形成;白皮杉醇低、中、高浓度组HepG2细胞自噬小体形成数量依次增多,但不及顺铂组。与对照组相比,顺铂组、白皮杉醇低、中、高浓度组HepG2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LC3Ⅱ、ULK1、Atg13、Bax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顺铂组相比,白皮杉醇低、中、高浓度组HepG2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P<0.05),凋亡率、LC3Ⅱ、ULK1、Atg13、Bax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白皮杉醇低浓度组相比,白皮杉醇中、高浓度组HepG2细胞增殖率依次降低(P<0.05),凋亡率、LC3Ⅱ、ULK1、Atg13、Bax mRNA和蛋白水平依次升高(P<0.05)。 结论 白皮杉醇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促进HepG2细胞凋亡和自噬,其机制可能与激活ULK1/Atg13信号通路有关。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腰大肌主要指数联合上臂围在肝硬化合并肌少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余虹, 敬进华, 古再努尔·依力亚尔, 孙微, 窦婧宁忠慧, 徐强, 王晓波, 王转国, 王晓忠, 蒋弈, 郭峰
    2025, 30(1):  65-73. 
    摘要 ( 20 )   PDF (351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腰大肌主要指数联合营养评估在肝硬化合并肌少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共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215例;以第三腰椎水平骨骼肌指数(L3-SMI)<50 cm2/m2(男性)或<39 cm2/m2(女性)为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进行组间比较;接着绘制ROC,根据AUC判断营养评估指标、CT影像指标的诊断效能。 结果 肌少症和非肌少症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及肝功能比较,年龄、RBC计数、HG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少症组患者营养评分高于非肌少症组,且肌少症组TSF、AMC、上臂围、小腿围、SMI、PMI、腰大肌面积均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硬化合并肌少症患者中,上臂围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男性AUC=0.769(95%CI 0.676~0.861),截断值为28.25 cm,女性AUC=0.789(95%CI 0.688~0.889),截断值为29.50 cm。肝硬化合并肌少症的CT影像诊断评估中AUC由高到低依次为:PMI、腰大肌面积、APMI及腰大肌轴径,男性分别为0.732(95%CI 0.629~0.835)、0.694(95%CI 0.587~0.802)、0.640(95%CI 0.522~0.757)、0.611(95%CI 0.494~0.727);女性分别为0.692(95%CI 0.574~0.810)、0.685(95%CI 0.571~0.799)、0.530(95%CI 0.409~0.650)、0.544(95%CI 0.425~0.662)。其中PMI截断值为:男性7.41 cm2/m2,女性4.64 cm2/m2。腰大肌主要指数联合上臂围的AUC更高,男性为0.824(95%CI 0.745~0.903),女性为0.833(95%CI 0.745~0.921)。 结论 腰大肌主要指数可以作为肝硬化合并肌少症患者临床评估工具之一;腰大肌主要指数联合上臂围诊断价值更高。
    肝性脊髓病的病因、临床特征以及预后转归
    苏德巴彦尔·苏布达, 吴喜德, 乌敦高娃
    2025, 30(1):  74-77. 
    摘要 ( 22 )   PDF (37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 HM)的病因、临床特征以及预后转归。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22年5月期间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诊治肝硬化患者49例,根据是否存在肝性脊髓病分为HM组(n=24)和非HM组(n=25),HM组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组(n=6)和非好转组(n=18)。分析HM患者和非HM患者病因,比较好转组和非好转组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HM患者和非HM患者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为肝性脊髓病最常见的病因(54.2%)。好转组患者CHE水平和Child-Pugh分级B级比例分别为(3597.7±1194.5)U/L和83.3%,显著高于非好转组[(1953.8±863.4)U/L和22.2%]。 结论 乙型肝炎为肝性脊髓病最常见的病因,肌力下降是肝性脊髓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CHE水平和Child-Pugh分级可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
    病毒性肝炎
    恩替卡韦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危险因素
    王亮, 余燕青, 邬小萍, 马仕鹏, 刘丽萍, 蔡天盼, 李小鹏, 葛善飞
    2025, 30(1):  78-82. 
    摘要 ( 20 )   PDF (58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ETV)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动态变化。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ETV治疗的CHB患者148例。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CHB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HB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效能。采用Kaplan-Meier分析低磷血症累积发生率,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相关性采用Spearman Correlation进行分析。动态观察治疗期间血磷和eGFR变化。 结果 148例患者中发生低磷血症17例(11.5%)。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血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基线血磷(HR=0.001,95%CI: 0~0.021,P<0.001)是CHB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基线血磷预测发生低磷血症的AUC为0.7786,预测效能较好,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2%,60.3%。基线血磷≤1.03 mmol/L的CHB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基线血磷>1.03 mmol/L的患者(HR=81.79,95%CI:18.581~360.057, P<0.001)。低磷血症患者与eGFR无相关性(r=-0.084,P=0.749)。同时存在低磷血症及eGFR异常的患者,低磷血症的发生时间在eGFR异常后0~1.17年。CHB患者的血磷、eGFR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低血磷组患者的血磷水平在随访期间始终低于血磷正常组。 结论 基线低血磷水平的ETV初治的CHB患者更易发生低磷血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不同程度痩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指标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孙沛祺, 袁乙富, 沈红权, 刘沁毅, 蒋元烨
    2025, 30(1):  83-86. 
    摘要 ( 18 )   PDF (46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寻不同程度B超的痩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指标之间的差异。 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就诊的痩型NAFLD患者336例。根据肝脏超声分级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轻度组119例,中度组190例,重度组2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数据,包括B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肿瘤指标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轻度和中度痩型NALFD患者HCT(P=0.017)、RDW(P=0.01)、BASO(P=0.026)、AKP(P=0.002)、γ-GT(P<0.001)、ALT(P<0.001)、AST(P<0.001)、FPG(P<0.001)、LDL-C(P=0.006)、TC(P=0.006)、TG(P<0.001)、APOB(P<0.001)、CEA(P=0.002)、AFP(P<0.001)、CA211(P=0.017)、NSE(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痩型NALFD患者B超严重程度与RDW(r=0.159,P=0.004)、BASO(r=0.141,P=0.01)、AKP(r=0.145,P=0.008)、γ-GT(r=0.194,P<0.001)、ALT(r=0.236,P<0.001)、AST(r=0.215,P<0.001)、FPG(r=0.202,P<0.001)、LDL-C(r=0.149,P=0.006)、TC(r=0.158,P=0.004)、TG(r=0.202,P<0.001)、APOB(r=0.169,P=0.002)、CEA(r=0.125,P=0.022)、AFP(r=0.209,P=0.001)、CA211(r=0.152,P=0.005)、NSE(r=0.169,P=0.002)等指标均呈正相关。其余指标的关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轻度痩型NALFD患者比,中度痩型NAFLD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升高,这些实验检查结果结合B超分级可以作为诊断痩型NAFLD严重程度的辅助依据。
    青少年学生血尿酸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丁剑波, 李丽, 李秀惠
    2025, 30(1):  87-90. 
    摘要 ( 22 )   PDF (346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青少年学生血尿酸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情况,以及血尿酸水平与青少年NAFLD患病率、ALT的相关性。 方法 通过对北京市某高校2017年—2019年共312名青少年学生的入校体检数据回顾性统计,分析NAFLD的患病率,比较患NAFLD与未患NAFLD的青少年学生的ALT、尿酸的差异,并统计尿酸与NAFLD的关系以及尿酸与ALT的相关性。 结果 在本研究中青少年学生NAFLD的患病率为23.4%,其中男性患病率26.8%、女性患病率18%,未成年青少年患病率25.6%,成年青少年患病率为18.6%,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患NAFLD的青少年学生肝损伤的指标ALT已明显升高(P<0.05),患NAFLD青少年学生比非NAFLD青少年学生尿酸水平明显升高[(418.45±77.65)比(357.35±83.21)μmol/L]。尿酸正常的青少年学生NAFLD患病率为16.5%,高尿酸(>420 μmol/L)的青少年学生NAFLD患病率为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尿酸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值为3.50,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形下高尿酸的青少年学生发生NAFLD是尿酸正常者的3.5倍。而且尿酸水平与ALT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27。 结论 患NAFLD青少年学生已出现肝损伤、尿酸水平升高,而且高尿酸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尿酸升高会出现肝损伤加重。
    壳寡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保护作用
    赵康涛, 黄文琪, 林颖珺, 孙丽, 赵坐都, 黄宗锈, 吴珍红, 郑丽红, 林云, 韩尧跃, 林秀芬
    2025, 30(1):  91-94. 
    摘要 ( 26 )   PDF (2130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含量、高脱乙酰度壳寡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辅助保护作用。 方法 将75只KM小鼠随机分为5组:3个样品试验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样品试验组和模型组每日摄入高脂饲料,阴性对照组予以常规饲料连续8周。第9周开始连续30 d经口灌胃样品试验组低(0.125 g)、中(0.25 g)、高(0.75 g)剂量的壳寡糖,阴性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纯水。在第31天处死动物,采血清测肝功能,观察肝组织外观性状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取部分肝组织匀浆,测定TG、GSH、MDA、TNF-α、TGF-β、IL-6等含量的变化。 结果 经口灌胃小鼠不同剂量的壳寡糖30 d后,中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的AST、TGF-β、TNF-α分别为(68.0±5.4)U/L、(62±5.0)pg/mL、(52±3.0)pg/mL,高剂量组肝组织中的TG(0.25±0.15)mmol/L、MDA(2.3±0.75) nmol/L、IL-6(2.8±0.3)pg/mL、ALT(35.5±2.7)U/L,模型组AST(89.5±9.4)U/L、TGF-β(75±4.2)pg/mL、TNF-α(60±5.3)pg/mL、TG(0.3±0.1)mmol/L(P<0.05);中、高剂量组GSH含量分别为(2.0±0.4)μmol/gprot和(2.1±0.8)μmol/gprot,较模型组的(1.5±0.9)μmol/gprot有所升高(P<0.05)。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组小鼠体内肝脏中的脂滴分布范围小于模型组且面积积分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 结论 高含量、高脱乙酰度壳寡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辅助保护作用。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骨代谢特征及并发骨质疏松的绝对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朱水津, 王鸿, 赖华梅, 沈丹丹
    2025, 30(1):  95-100. 
    摘要 ( 30 )   PDF (190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骨代谢特征及并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的绝对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方法 本研究选取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240例NAFL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12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发生OP分为NAFLD组、NAFLD合并OP组,倾向性评分匹配调整均衡性,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利用决策树、Gail绝对风险估算等计算非酒精性脂肪肝并伴有骨质疏松发生的绝对风险,利用R软件绘制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寻找最佳截断值。 结果 三组患者在TG、PINP、β-CTX、BMD、GHb、OCN、ALP指标间的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和NAFLD合并OP组患者PINP、β-CTX、BMD、OCN水平显著降低,TG、GHb、ALP水平显著升高。决策树模型筛选出PINP、β-CTX、BMD、OCN,4个变量为发生NAFLD合并OP的危险因素。对照组5年发病风险概率和IQR分别为2.4%和0.132%,NAFLD组对应数值分别为23.1%和0.255%,NAFLD合并OP组对应数值分别为42.3%和0.451%,最佳截断值为0.100%。经验证集验证,本模型的AUC为0.826,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75.38%,精确率72.94%,准确性78.36%。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骨代谢特征及并发骨质疏松的绝对风险预测模型,可初步预测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骨代谢特征及并发骨质疏松发病风险,为疾病的治疗与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肝病
    肉芽肿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何萌, 韩笑, 赵新颜
    2025, 30(1):  101-106. 
    摘要 ( 19 )   PDF (188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经肝脏活检确诊的36例肉芽肿性肝炎患者临床、病理数据,并根据不同病因、是否自发缓解、预后及复发与否进行分析。 结果 3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1.0岁,女性20例(55.6%),略多于男性。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14例(38.8%),胆汁淤积型17例(47.2%),混合型5例(13.8%)。ALT为137.5(30.7,235.3)U/L,ALP为132.6(98.6,198.5)U/L。在病因分析中,药物性占47.2%和特发性占19.4%。药物相关性肉芽肿性肝炎患者基线ALT、AST水平均显著高于特发性肉芽肿性肝炎和结节病患者(P<0.05)。肉芽肿分布于肝汇管区占41.7%,小叶内占38.9%,汇管区及小叶内均可见肉芽肿占19.4%。非坏死性上皮样肉芽肿是最常见的类型,占83.3%。所有患者均有小叶内炎症,且大多数(83.3%)伴有不同程度的汇管区炎症,多数患者(61.1%)无纤维化特征。绝大多数患者(91.7%)存在胆管损伤,其中仅1例出现胆管缺失。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的基线ALP水平显著高于自发缓解者(P=0.003)。ALP水平对自发缓解有较好的预测能力,AUC为0.796(95%CI: 0.649~0.943)。 结论 肉芽肿性肝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肝脏炎性疾病,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病因多样,肝活检可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为常用治疗药物,多数预后良好。
    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评价
    司进枚, 王茜, 陈民, 徐小国, 姬会春
    2025, 30(1):  107-111. 
    摘要 ( 20 )   PDF (51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激素治疗1个月后根据预后结局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10),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 结果 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38例(76.0%)为30~60岁,46例(92.0%)为女性,41例(82.0%)抗核抗体呈阳性,伴随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变(白蛋白降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G升高),组织学表现以淋巴细胞浸润、肝小叶坏死、肝纤维化为主,死亡风险较大(10例,20.0%)。死亡组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总胆红素水平、白细胞计数[(25.8±6.2)分、(393.5±25.1)μmol/L、(5.8±1.3)×109/L]均高于存活组[(19.4±4.2)分、(242.6±18.7)μmol/L、(3.9±0.7)×109/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总胆红素水平、白细胞计数是影响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OR=5.249、5.191、4.918,P<0.05)。 结论 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多发于中年女性,伴随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变,抗核抗体呈阳性,组织学表现以淋巴细胞浸润、肝小叶坏死、肝纤维化为主,死亡风险较大,临床可依据MELD评分、总胆红素水平、白细胞计数来预测患者预后结局。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盘巨噬细胞数量及其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代逃芳, 吴晓容, 曾莉
    2025, 30(1):  112-116. 
    摘要 ( 19 )   PDF (48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盘巨噬细胞数量及其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22年5月—2024年7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分娩的ICP患者105例,分为轻型ICP组(n=51)和重型ICP组(n=54);同期选择住院正常妊娠健康产妇30名为对照组。比较3组胎盘总巨噬细胞数和M1、M2型巨噬细胞亚群数、IL-10、IL-4、IL-12、INF-γ、TNF-α、TBA、ALT、AST、TBil水平。 结果 重型ICP组总巨噬细胞、M1型亚群、M2型亚群为(3.04±0.87)%、(19.75±5.73)%、(81.84±10.98)%,轻型ICP组(2.07±0.54)%、(28.42±7.65)%、(72.11±9.86)%,对照组为(0.32±0.10)%、(46.55±12.44)%、(50.76±8.5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1.265、100.055、92.183,均P<0.05)。3组IL-10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重型ICP组IL-4、IL-12、INF-γ、TNF-α为(37.01±10.35)、(51.44±8.51)、(181.76±15.64)、(108.35±12.73)pg/mL,轻型ICP组(76.33±19.32)、(38.94±7.63)、(153.54±12.65)、(84.53±11.71)pg/mL,对照组为(128.17±22.54)、(23.95±6.42)、(136.22±11.73)、(62.34±10.08)pg/m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158、122.976、117.775、152.725,均P<0.05)。重型ICP组TBA、AST、ALT、TBil为(83.54±11.35)μmol/L、(198.76±51.85)U/L、(347.95±103.74)U/L、(23.54±3.11)μmol/L,轻型ICP组(30.07±5.23)μmol/L、(50.21±11.38)U/L、(64.35±18.26)U/L、(11.72±2.89)μmol/L,对照组为(14.15±4.57)μmol/L、(28.93±8.76)U/L、(30.17±9.78)U/L、(7.29±1.32)μmol/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2.232、349.851、320.673、420.008,均P<0.05)。总巨噬细胞、M2型亚群、IL-4、IL-12、INF-γ、TNF-α水平与ICP患者肝功能均呈正相关(P<0.05);M1型亚群、IL-4水平与ICP患者肝功能均呈负相关(P<0.05);IL-10水平与ICP患者肝功能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ICP患者胎盘巨噬细胞数量及其亚群分化存在异常,M1/M2型巨噬细胞亚群失衡可能会造成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损伤,引起发病和病情进展。
    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杨正芳, 漆家高, 白钰, 何小飞
    2025, 30(1):  117-121. 
    摘要 ( 23 )   PDF (45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研究样本为2020年1月—2024年1月梓潼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设为ERCP组,行超声引导下PTCD的患者为PTCD组。记录患者围术期指标以及低位梗阻、高位梗阻的治疗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的炎症水平和肝功能,并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PTC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9.8±7.6)min、(80.7±8.3)mL、(4.4±0.9)d、(14.8±2.5)d,均比ERCP组增加[(70.2±7.3)min、(72.4±7.5)mL、(3.5±0.6)d、(10.2±2.1)d,P<0.05]。PTCD组中,高位梗阻的治疗有效率为95.2%,高于ERCP组(56.5%,P<0.05),两组总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9.2%和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D组术后炎性因子水平高于ERCP组,肝功能指标更低,且PTCD组和ERCP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和27.1%,PTCD组低于ERCP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PTCD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更长,但有助于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肝功能,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肝窦内皮细胞HO-1表达促进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再生重建的机制研究
    李鹏程, 王路兵, 朱荣华, 龚庆豪
    2025, 30(1):  122-127. 
    摘要 ( 27 )   PDF (259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窦内皮细胞(LSEC)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促进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再生重建的机制。 方法 60只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组、HO-1转染组,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仅做麻醉开腹操作外,其余3组均使用经典肝脏70%热缺血方法构建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空载组经门静脉注射200 μL空载体病毒转染的LSEC,HO-1转染组经门静脉注射200 μL CD31标记的2×106个/mL HO-1转染的LSEC。比较各组小鼠肝功能、血清及肝组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水平、肝组织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凋亡蛋白、Nrf2/HO-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量变化及肝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携带HO-1目的基因的慢病毒的HO-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载组(P<0.05)。模型组、空载组和HO-1转染组的ALT和AST水平高于假手术组,HO-1转染组的ALT和AST水平低于模型组和空载组(P<0.05);模型组和空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空载组和HO-1转染组血清及肝组织的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高于假手术组,SOD水平降低(P<0.05);HO-1转染组血清及肝组织的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低于模型组和空载组,SOD升高(P<0.05);模型组和空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空载组和HO-1转染组肝细胞病理变化程度和凋亡数高于假手术组,HO-1转染组低于模型组和空载组(P<0.05);模型组和空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空载组和HO-1转染组肝组织的Bax和Caspase-3水平高于假手术组,HGF和Bcl-2降低(P<0.05);HO-1转染组肝组织的Bax和Caspase-3水平低于模型组和空载组,HGF和Bcl-2升高(P<0.05);模型组和空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空载组和HO-1转染组肝组织的Nrf2和HO-1水平低于假手术组(P<0.05),HO-1转染组肝组织的Nrf2和HO-1水平高于于模型组和空载组(P<0.05);模型组和空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HO-1转染的LSEC可减轻肝脏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凋亡,促进肝再生重建,恢复肝功能,其机制可能与Nrf2/HO-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进展
    钟良辉, 周定英, 毛雅倩, 钟渊斌
    2025, 30(1):  128-131. 
    摘要 ( 23 )   PDF (39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损伤症候群。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的一种致命性肝病,其短期病死率较高,常伴有器官衰竭。早期及时评估预后有助于提供适当的临床干预,延长患者生存期。尽管目前人工肝支持系统和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早期HBV-ACLF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但是对于晚期HBV-ACLF,需要进行紧急肝移植,否则该疾病短期预后不佳。 ACLF是一个动态过程,最佳预后标志物应随病情严重程度演变。新的预后标志物不仅在遗传学和组织学领域不断发展,而且正朝着与影像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方向发展。确定哪些患者将从积极的治疗中获益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而对 ACLF 进行准确的短期预后评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因此,研究HBV-ACLF预后的预测指标对于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HBV-ACLF患者早期及临床结局预测方面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酒精相关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进展
    冯加其, 刘雄青, 黄鑫昱, 刘璐, 王甘露
    2025, 30(1):  132-135. 
    摘要 ( 24 )   PDF (47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癌是危害全国人民健康的主要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CC)占其绝大部分。酒精是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原因,其通过直接毒性及间接作用介导产生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及最终肝癌等一系列历程,并可以加重其他危险因素所致肝损伤。因此,明确酒精代谢过程及其引起肝癌的可能机制有助于探索酒精相关HCC防治的生物标记物,并指导开发新的靶点及靶向治疗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HCC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儿童乳糜泻与MAFLD研究进展与展望
    冯巩, 宋娟娟, 尤帅泓, 马晓汇, 严琴琴, 樊亚菲, 弥曼
    2025, 30(1):  136-139. 
    摘要 ( 21 )   PDF (51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糜泻(C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摄入麸质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从无症状到多系统受累均可出现。研究表明,CD患者在开始无麸质饮食(GFD)后,发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风险显著升高。本综述从肠道菌群失衡、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重点探讨儿童CD与MAFLD之间的关联机制,并讨论了儿童CD与MAFLD之间的挑战与展望,旨在为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思路。
    病例报道
    B型尼曼-匹克病1例并文献复习
    康玮玮, 高原, 冯丽丽, 钟蕊, 陈煜
    2025, 30(1):  140-142. 
    摘要 ( 20 )   PDF (259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误诊为白血病的酒精性肝病相关肝衰竭合并白细胞升高1例
    秦慧敏, 王晓霖
    2025, 30(1):  143-145. 
    摘要 ( 21 )   PDF (247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成年戈谢病的诊断和基因检测分析
    蒋训, 耿家宝, 熊熙, 孙浩男, 郝坤艳
    2025, 30(1):  146-148. 
    摘要 ( 16 )   PDF (347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