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张冬青, 廖资渊, 林升龙, 吴雯军, 王香梅, 马华皙, 高海兵
2025, 30(1):
24-30.
摘要
(
22 )
PDF (64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单纯血浆置换(PE)换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2023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40例,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人工肝模式分为A组为DPMAS治疗组,B组为PE组,两组各20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临床指标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治疗前MELD值及MELD-Na值。所有入组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观察期内的病情进展、实验室指标变化和无肝移植存活率。 结果 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性别、年龄、病情分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指标、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人工肝治疗模式,患者3个月的无肝移植存活率分别为:DPMAS组80%,PE组7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较前显著下降,DPMAS组治疗前后TBil分别为362.2(302.8, 443.1)、263.0(219.9, 349.2)μmol/L(Z=-3.003,P=0.003);DBil分别为180.6(154.7, 222.3)、127.6(112.0, 178.7)μmol/L(Z=-2.867,P=0.004);PE组治疗前后TBil分别为(419.2±147.0)、(339.7±113.3)μmol/L(t=1.914,P=0.063);DBil分别为(202.9±59.3)、(164.5±48.1)μmol/L,t=2.254,P=0.030;与PE治疗组相比,DPMAS治疗组TBil、DBil下降率更高,分别为TBil:(25.6±8.3)、(17.9±7.4)μmol/L(t=3.090,P=0.004);DBil:(25.7±9.2)、(18.4±8.1)μmol/L(t=2.682,P=0.011);PE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前下降,分别为PT:28.6(21.1, 32.7)、21.9(17.7, 24.8)s(Z=-2.489,P=0.013);INR:2.7(1.9, 3.2)、1.9(1.4, 2.2)(Z=-2.462,P=0.01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前升高,分别为(31.2±11.1)%、(42.7±13.7)%(t=-2.918,P=0.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PMAS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无显著差异;PE治疗组白蛋白(Alb)较前显著升高,分别为29.5(27.3, 33.8)、32.0(30.3, 35.0)g/L(Z=-2.025,P=0.043);DPMAS组治疗前后Alb无显著差异;DPMAS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均较前显著下降,分别为11.8(7.1, 21.4)、8.0(5.4, 12.0)mg/L(Z=-2.002,P=0.045);PE组治疗前后CRP无统计学差异。4.治疗后72 h:DPMAS治疗组TBil、DBil仍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Bil:362.2(302.8, 443.1)、297.8(213.4, 394.6)μmol/L,Z=-2.110,P=0.035;DBil:180.6(154.7, 222.3)、143.8(102.8, 184.9)μmol/L,Z=-2.218,P=0.027;PE治疗组TBil、DBil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较前显著下降,分别为(121.4±14.0)、(111.3±12.3)g/L(t=2.423,P=0.020);DPMAS组治疗前后Hb无显著差异。DPMAS治疗组患者与PE治疗组患者3个月无肝移植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DPMAS治疗模式对于胆红素以及CRP等炎症介质的清除优于PE模式;DPMAS治疗模式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