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6-10-31
    论著
    FibroScan®实施受控衰减参数检测肝脂肪变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价值分析
    陈建能, 陈爱萍, 潘勤, 郭其裕, 沈峰, 郑瑞丹, 范建高
    2016, 21(10):  805-809. 
    摘要 ( 242 )   PDF (713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FibroScan®实施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无创定量检测肝脂肪变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46例,慢性乙型肝炎并肝脂肪变患者31例。以肝活检为“金标准”评价肝脂肪含量,其中肝脂肪变分级S0:<5%;S1:5%~33%;S2:34%~66%;S3:>66%。使用FibroScan-502机型及M探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CAP值测定。分析CAP值与肝脂肪含量、人体学指标及生化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肝脂肪变处于S0、S1、S2、S3的患者分别有12例、29例、31例、5例。CAP值随着肝脂肪变分级增加而增大,各级肝脂肪变患者CA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990,P=0.000),相邻两级间CAP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CAP值与体质指数(BMI)(r=0.368,P=0.001)、腰围(r=0.298,P=0.008)、肝脂肪变分级(r=0.696,P=0.000)呈正相关,与年龄(r=-0.335,P=0.003)呈负相关。当控制了肝脂肪变分级后,偏相关分析显示,CAP值仍与BMI(r=0.242,P=0.035)、腰围(r=0.243,P=0.034)呈正相关,与年龄(r=-0.142,P=0.222)的相关关系消失;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仅肝脂肪变分级是肝脏CAP值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CAP诊断肝脂肪变程度≥5%、≥34%、≥67%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P=0.000)、0.862(P=0.000)、0.889(P=0.004),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79、318、332 dB/m。结论 FibroScan®实施CAP无创定量检测肝脂肪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肝脂肪变分级是肝脏CAP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血清HBsAg、HBcrAg和HBV DNA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状态的性能评价
    张占卿, 陆伟, 丁荣蓉, 翁齐铖, 张智勇, 王雁冰, 周新兰, 黄丹, 李秀芬
    2016, 21(10):  810-818. 
    摘要 ( 255 )   PDF (2547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血清HBsAg、HBcrAg、HBV DNA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状态的性能。方法 将324例HBeAg阳性和255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匹配的训练集和验证集。血清HBsAg和HBcrAg分别采用Abbott Architect I2000和Fujirebio Lumipulse G12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Bio-Rad I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肝组织病理学诊断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其中病理学分级包括G0~G4五级,分期包括S0~S4五期。结果 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3个训练集与3个匹配的验证集性别比例和平均年龄、病理学分级和分期构成比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HBcrAg、HBV DNA预测全集病理学分级≥G3和分期≥S4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参照预测3个训练集病理学分级≥G3和分期≥S4的最佳截断值,血清HBsAg、HBcrAg、HBV DNA预测3个匹配的验证集病理学分级≥G3和分期≥S4的灵敏度极差分别为37%和9%、30%和16%、17%和14%,特异度极差分别为12%和5%、13%和3%、15%和6%。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crAg、HBV DNA预测全集病理学分级≥G2和分期≥S2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参照预测3个训练集病理学分级≥G2和分期≥S2的最佳截断值,血清HBcrAg、HBV DNA预测3个匹配的验证集病理学分级≥G2和分期≥S2的灵敏度极差分别为11%和20%、46%和19%,特异度极差分别为15%和2%、38%和16%。结论 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HBcrAg、HBV DNA可预测的最佳病理状态为病理学分级≥G3和分期≥S4,其预测理学分期≥S4的稳定性高于预测病理学分级≥G3;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crAg和HBV DNA可预测的最佳病理状态为病理学分级≥G2和分期≥S2,血清HBcrAg预测病理学分级≥G2和分期≥S2的稳定性高于HBV DNA。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4highCD16+单核细胞表达特点研究
    黄昂, 闫伟伟, 张纪元, 王福生, 邹正升
    2016, 21(10):  819-822. 
    摘要 ( 308 )   PDF (1370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CD14highCD16+单核细胞频率、功能特点以及与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荧光抗体标记结合多色流式技术,检测CHB患者外周血CD14highCD16+单核细胞频率及表面TLR2分子的表达,用LPS刺激及细胞内染色方法检测CHB患者外周血CD14highCD16+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的CD14highCD16+单核细胞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CHB患者CD14highCD16+单核细胞频率与ALT呈负相关(R=0.739, P<0.01),与HBV DNA载量成正相关(R =-0.283, P=0.008);CHB患者外周血CD14highCD16+单核细胞上TLR2的表达高于其他两个亚群;免疫活化CHB患者外周血在LPS刺激后,CD14highCD16+单核细胞亚群分泌IL-6的能力均高于CD14highCD16-和CD14lowCD16+单核细胞亚群。结论 CD14highCD16+单核细胞可能在清除肝炎病毒及肝脏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陈育霞, 李东良
    2016, 21(10):  823-826. 
    摘要 ( 131 )   PDF (779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抗病毒治疗方式与疗程对肝组织学的影响,探讨临床用药的最佳方案。方法 回顾性总结1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析其用药方式、疗程、肝脏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肝组织学等相关指标。结果 病毒学完全应答:干扰素组58.93%(33/56),核苷(酸)类似物组90.20%(46/51),未抗病毒组0;HBeAg转阴率:干扰素组39.29%(22/56),核苷(酸)类似物组15.68%(7/51),未抗病毒组6%(2/35);HBsAg转阴率:干扰素组21.43%(12/56),核苷(酸)类似物组1.96%(1/51),未抗病毒组0;组织学应答:炎症改善方面,疗程≤1年者为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未抗病毒组,疗程>1年者为核苷(酸)类似物组>干扰素组>未抗病毒组,而肝组织纤维化改善方面,不论疗程长短均为核苷(酸)类似物组>干扰素组>未抗病毒组。结论 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者肝脏组织学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者肝组织学改善程度优于干扰素。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价值
    汤颖, 刘彦君, 温瑜鹏, 崔海峡, 任群
    2016, 21(10):  827-829. 
    摘要 ( 190 )   PDF (608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析造影表现特征,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证实。结果 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结果为标准,超声造影检查对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率分别为97.5%、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的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及消退时间均明显晚于恶性病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1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出病变114个,表现特征分别为:肝内胆管细胞癌47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细胞癌5个,为快进慢出特征;肝转移癌22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血管癌20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硬化结节7个,为快进快出特征;局灶性脂肪肝8个,为等进等出特征;局灶性结节增生2个,为快进慢出特征;肝脓肿3个,为快进快出特征。结论 超声造影对良性和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较高,并能清晰反映出不同性质病变的造影增强特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坏死性自身免疫性肌病伴药物性肝损伤1例
    魏胜霞
    2016, 21(10):  830-830. 
    摘要 ( 154 )   PDF (565KB) ( 3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周会
    2016, 21(10):  831-834. 
    摘要 ( 144 )   PDF (1069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的230例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患者共246个病灶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 在246个病灶中,常规超声诊断得出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性结果5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恶性结果136个,共准确诊断189个;超声造影诊断得出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性结果88个,肝脏局灶性病变恶性结果144个,共准确诊断232个。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91.3%,96.6%)、特异度(54.6%,90.7%)、阳性预测值(75.6%,94.1%)、阴性预测值(80.3%,94.6%)及准确性(76.8%,94.3%),除敏感性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超声造影的出现和发展为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常规超声鉴别诊断相比较,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临床与基础研究
    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江小柯, 范竹萍, 张炳勇, 白阳秋, 李修岭, 王菲
    2016, 21(10):  835-837. 
    摘要 ( 157 )   PDF (588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特征。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收治的24例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血培养等。结果 男性15例,女性9例。16例患者有密切牛、羊接触史,5例患者嗜好进食烤羊肉串或者喝生牛奶,3例患者接触途径不明。24例患者全部伴有发热,高热16例,热型以弛张热多见,波状热仅见于2例患者。乏力20例,多汗18例,腹痛12例,脾大20例。血小板减少20例,所有病例C反应蛋白均升高,白蛋白均下降,转氨酶多轻度升高,以AST升高为主。腹水检查中细胞数多轻度增加,波动在206~358×106/L之间,均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与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不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11例,阴性5例,8例患者未行此项检查。所有病例血培养阳性,血培养天数最短3 d,最长9 d,多数在4~5 d。治疗上多选择多西环素联合庆大霉素或者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共6周。21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因并发重症肝炎死亡。结论 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部分患者试管凝集试验假阴性,而血培养周期长;治疗上常规抗生素效果差,敏感抗生素有并发重症肝炎的风险,应避免选用肝毒性较大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
    白介素-33和白介素-35在乙型肝炎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
    赖道权, 邓勇, 邱艳, 邱自辉, 欧书强, 陈宇, 邓峥
    2016, 21(10):  838-839. 
    摘要 ( 138 )   PDF (600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白介素(IL)-33和IL-35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前血清,并同时收集成功随访规律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6月后患者血清,另外选择18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IL-33和IL-35水平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和CHB组IL-33水平分别为5.1±2.9 pg/mL和11.7±7.6 pg/mL,IL-35水平分别为28.9±24.7 pg/mL和271.8±480.4 pg/mL,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38和2.140,P值分别为0.002和0.039)。抗病毒治疗6月后血清IL-33和IL-35水平均明显下降,分别为7.1±3.8 pg/mL和46.1±29.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5和2.044,P值分别为0.025和0.048)。结论 IL-33和IL-35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且治疗好转后均明显下降,提示IL-33和IL-35参与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临床分析
    叶伟, 杜建霞, 张宁, 艾敏, 李芳, 陶晨, 赵伟
    2016, 21(10):  840-842. 
    摘要 ( 151 )   PDF (599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入院时均有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及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病程中患者出现感染表现者7例(70%),肝肾综合征者6例(60%);患者HBV血清学标志物表现为HBsAg(+),抗HBe(+),抗HBc(+)者7例(70%);入院时患者平均ALT(768.7±473.0) U/L,AST(771.7±498.0) U/L,TBil(245.8±155.8) μmol/L;入院时5例(50%)患者PTA<40%;治疗后,7例(70%)患者死亡。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肝衰竭比例高,临床症状重,并发症多,进展迅速,疗效差,死亡率高。
    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李鑫, 王寿明, 王敏, 张馨, 董源, 何长伦, 耿家宝
    2016, 21(10):  843-845. 
    摘要 ( 166 )   PDF (611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HBV相关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本科住院治疗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57例,分3组,恩替卡韦组52例,拉米夫定组55例,对照组50例。3组患者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分别口服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指标包括:24周生存率,12周HBV DNA转阴率、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住院时间,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患者的24周生存率分别为69.2%(36/52)、72.7%(40/55),高于对照组56%(28/50)(P均<0.05)。治疗12周,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较对照组患者的TBil、ALT、AST均显著下降(P均<0.05)、PTA显著升高(P<0.05);HBV DNA的转阴率分别为88.5%(46/52)、85.5%(47/55),高于对照组10%(5/50)(P均<0.05)。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5±48.6) d、(79±44.3) d,低于对照组(124.3±58.5) d(P均<0.05)。结论 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可提高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良好。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新发2型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海军, 王炜城, 高喜玲
    2016, 21(10):  846-849. 
    摘要 ( 78 )   PDF (693KB) ( 4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新发2型糖尿病(T2DM)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1280例于2009年在我院参加体检职工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队列,按照其B超诊断结果及基线饮酒调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80例,对照组700例。随访3年,以T2DM的首次诊断时间作为随访结束时间,对新发T2DM的累积发病率和影响因素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新发T2DM发病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156,P<0.001);②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DP、SP、NAFLD、ALT以及甘油三酯均是T2DM发生的影响因素;NAFLD可提高新发T2DM发病率,RR(95% CI)为4.413(2.811~7.218);③新发T2DM的发生与NAFLD有紧密联系,RR(95% CI)为3.281(2.169~4961)。结论 NAFLD会提高T2DM的发病率,及时治疗NAFLD可有效避免T2DM的发生,因此成年人应该加以重视NAFLD,积极配合治疗。
    血清载脂蛋白水平用于临床判断HBV慢性肝病肝损伤程度的价值
    张晓华, 彭雁忠
    2016, 21(10):  850-851. 
    摘要 ( 271 )   PDF (599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血清载脂蛋白水平用于临床判断HBV慢性肝病的肝损伤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79例,随机将其分为3组,其中A组为乙型肝炎患者23例,B组为肝硬化患者31例,C组为重型肝炎伴肝衰竭患者25例。检测患者在入院时的空腹血清中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水平,进行对比,并计算出患者的Child-Pugh及MELD评分,比较分析血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的比值与Child-Pugh及MELD评分关系。结果 3组患者血清中载脂蛋白A1及载脂蛋白B均下降,且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与B组在血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及B组分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在血清载脂蛋白B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及C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MELD及Child-Pugh评分均逐渐增高,并与血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及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呈相反关系。结论 血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含量及两者比值可作为临床HBV慢性肝病肝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且应用Child-Pugh和MELD评分作为评定参照,使结果更具有可信度,对临床上HBV慢性肝病的诊疗有重要意义。
    血清降钙素原对肝硬化肝性脑病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
    柯文炳, 沈震, 黄新造
    2016, 21(10):  852-854. 
    摘要 ( 195 )   PDF (600KB)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监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探讨PCT对合并细菌感染的HE患者早期诊断价值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80例肝硬化HE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抗感染治疗;同时监测两组患者治疗第1、3、6天PCT、血氨的变化,评价肝硬化HE患者PCT与感染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第1、3、6天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AMMO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3、6天PCT水平与AMMO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死亡病例第1天、第3天、第6天PCT均高于生存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死亡病例第1、3、6天PCT与生存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监测PCT水平对判断肝硬化HE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及其抗感染疗效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HBV-LP与HBV复制的相关性研究
    王山军, 赵文轩, 张瑞
    2016, 21(10):  855-857. 
    摘要 ( 154 )   PDF (597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针对HBV-LP与HBV复制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HBV感染患者120例、健康体检患者120例,HBV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HBV-LP与HBV DNA,比较HBV-LP与HBV DNA的相关、阳性率等指标。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103拷贝/m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 103~105拷贝/m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105拷贝/m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 DNA 103~105拷贝/mL组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103拷贝/m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 DNA<103拷贝/mL组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105拷贝/mL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 DNA≥105拷贝/mL组的HBV-LP浓度与观察组HBV DNA 103~105拷贝/mL组的HBV-LP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HBV DNA阳性患者血清HBV-LP之间存在相关性,HBV-LP阳性率为92.50%(111/120),HBV DNA阳性患者血清的HBV-LP阳性率为94.12%(96/102),HBV DNA阴性患者血清的HBV-LP阳性率为83.33%(15/18)。HBV-LP与HBV DNA阳性率之间存在相关性,HBV-LP随着HBV DNA拷贝数升高,阳性率增加。随着HBV DNA复制数增加,HBV-LP浓度升高,两者之间为正相关。结论 在HBV感染患者中HBV DNA、HBV-LP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体内HBV病毒进展、复制、及疗效和预后。
    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回顾性研究
    黄文红, 刘光华, 林晟
    2016, 21(10):  858-859. 
    摘要 ( 162 )   PDF (593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0例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肝功能检查,对本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患儿中,有111例发生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85.38%。肝功能损害患儿的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患儿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肝功能损害患儿中,重症呼吸道感染占比例最高,为52.25%,其次为重症消化道感染(26.1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22%)。肝功能损害患儿中89.19%均为病毒感染,显著高于细菌感染(6.31%)、支原体感染(3.60%)及弓形虫感染(0.90%)(P均<0.05)。结论 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常引起肝功能损害,临床在治疗重症感染患儿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会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药物,以免加重肝功能损害而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
    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脏转氨酶变化及临床特征分析
    张杰, 邓玫, 王汝佳, 林立丽
    2016, 21(10):  860-862. 
    摘要 ( 182 )   PDF (612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在不同年龄患儿的肝脏转氨酶差异及其临床相关特征。方法 对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5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2组,幼儿组(<4岁,30例)、儿童组(4~14岁,20例),比较两组患儿IM病情的临床特点。结果 与幼儿组相比,儿童组肝脏酶学明显改变,AST、LDH和ALT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肝脏增大并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异型淋巴细胞在幼儿组与儿童组之间有明显差异,而EB-DNA阳性反应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幼儿组与儿童组IM患儿肝脏酶学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幼儿组肝脏增大虽较儿童组明显,但转氨酶低于儿童组,即表明肝脏增大与转氨酶升高无明显相关性。
    超声造影诊断肝良性局灶性病变的价值研究
    刘成芳, 王胜华, 郭婧熙
    2016, 21(10):  863-866. 
    摘要 ( 145 )   PDF (1826KB) ( 9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下肝良性局灶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6例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分析病灶超声造影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对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肝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中,肝包虫、肝脓肿、复杂肝囊肿、肝细胞腺瘤、肝脏炎性假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内脂肪沉积不均、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内胆管囊腺瘤以及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分别占2、14、7、4、11、2、16、8、1、1例;其中肝包虫(2例)、复杂囊肿(7例)和孤立性坏死性结节(1例)患者无增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和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患者分别呈动脉相急速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持续增强;肝内脂肪沉积不均(16例)患者表现为等增强;肝细胞腺瘤(4例)动脉相均表现为高增强,其中门脉相低增强占1例,门脉相和延迟相等增强或高增强占3例;肝脏炎性假瘤(11例)中无增强占7例,动脉相分割状增强后迅速退出占2例,动脉相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呈低回声延迟相占2例;肝胆内胆管囊腺瘤(1例)实性部分动脉呈高增强,在门脉相和延迟相低增强,三相中央均无增强区;肝脓肿(14例)中呈动脉相不同程度的网格样增强,门脉相等增强或低增强。使用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诊断符合率(93.94%)明显优于使用常规超声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进行诊断的诊断符合率(62.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患者使用超声造影进行诊断比常规超声诊断更准确,值得临床推广。
    索拉非尼联合TACE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孟亚平
    2016, 21(10):  867-869. 
    摘要 ( 129 )   PDF (612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分析索拉非尼(Sorafenib)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进展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联合治疗试验组和单纯治疗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术后加用索拉非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满疗程治疗后半年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ALT及AST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半年随访期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组间AFP、AST、TBil、ALT及Alb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1.35、1.73、2.01、1.77,P均>0.05),行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AFP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TBil、ALT、AST及Alb水平明显升高,且试验组患者AFP、AST、TBil、ALT及Al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半年随访期内,试验组患者出现皮肤反应、胃肠反应、、肝区疼痛、骨髓移植、高胆红素血症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1年、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其术后1年死亡率和2年死亡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偏低(P均<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索拉非尼可有效抑制肝癌的进展,同时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安全窗广。
    非手术切除肝癌患者血浆EGFR放疗前后变化及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毛磊, 朱红
    2016, 21(10):  870-872. 
    摘要 ( 137 )   PDF (614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探讨非手术切除肝癌患者血浆EGFR放疗前后变化及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63例非手术肝癌患者,在实施放疗之前先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浆表皮生长因子(EGFR)水平,按照血浆EGFR水平将患者分为血浆EGFR水平高的甲组,血浆EGFR水平低的乙组,测量两组患者放疗后第7天以及放疗1个月后的血浆EGF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浆EGFR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甲组患者近期疗效的有效率为30.0%,明显低于乙组患者的有效率6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明显长于甲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82,P<0.05);且根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EGFR水平、Child-Pugh分级均与患者的预后有关。结论 非手术切除肝癌患者放疗后血浆EGFR水平较放疗前低,且血浆EGFR水平较低的患者放疗效果较血浆EGFR水平高的患者好。
    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顾宇峰, 黄莉莉, 孙伟, 宗雪萍, 谭晓慧, 汤伟
    2016, 21(10):  873-876. 
    摘要 ( 150 )   PDF (947KB) ( 3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替比夫定组和环磷酰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与环磷酰胺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0.2 mL/只)灌胃,替比夫定组小鼠给予替比夫定(86.5 mg/kg)灌胃,每日1次,共35 d。自第29天起,环磷酰胺模型组、替比夫定组小鼠给予环磷酰胺(30 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第2天,处死所有小鼠并取标本待检。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以GM-CSF(20 ng/mL)和IL-4(10 ng/mL)培养7 d以诱导树突状细胞(DC)。DC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40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与C57BL/6鼠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4 d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状况。小鼠血清中IL-4、IFN-γ浓度采用ELISA检测。结果 替比夫定组小鼠DC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4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环磷酰胺模型组(PMHC-Ⅱ<0.05,PCD40<0.01)。DCs与脾T淋巴细胞混合例为1∶10、1∶20,替比夫定组小鼠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环磷酰胺模型组(P1∶10<0.01,P1∶20<0.05)。替比夫定组小鼠血清中IFN-γ的浓度高于环磷酰胺模型组(PIFN-γ<0.05),但两组的血清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L-4>0.05)。结论 替比夫定对细胞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综述
    TGF-β1/Smads信号通路在肝脏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赵卫华, 王燕红, 丛敏
    2016, 21(10):  877-879. 
    摘要 ( 139 )   PDF (602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APK信号通路与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盖昊, 于晓辉
    2016, 21(10):  880-883. 
    摘要 ( 205 )   PDF (613KB) ( 1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风险预测模型
    黄夕夏, 顾而立, 王虹
    2016, 21(10):  884-889. 
    摘要 ( 140 )   PDF (658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获得性肝脑变性、肝性脊髓病与肝性脑病鉴别诊断分析
    李雪嫣, 卢利霞, 于晓辉
    2016, 21(10):  890-892. 
    摘要 ( 227 )   PDF (589KB) ( 4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阿德福韦酯致低磷性骨病的临床观察
    白留江
    2016, 21(10):  893-893. 
    摘要 ( 143 )   PDF (577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47例临床分析
    刘春华, 王千钧
    2016, 21(10):  894-894. 
    摘要 ( 148 )   PDF (579KB) ( 3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因素
    刘军兴
    2016, 21(10):  897-898. 
    摘要 ( 169 )   PDF (645KB) ( 3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缺氧程度对肝功能的影响
    何婷媚, 周维华
    2016, 21(10):  899-900. 
    摘要 ( 212 )   PDF (588KB) ( 5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1例
    袁元
    2016, 21(10):  903-903. 
    摘要 ( 153 )   PDF (568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