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3-31
    论著
    替诺福韦酯单独与联合恩替卡韦挽救治疗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经治慢性乙型肝炎失败患者疗效比较
    李忠斌, 邵清, 李梵, 李冰, 陈松海, 王春艳, 陈国凤
    2016, 21(3):  165-167. 
    摘要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酯单药与联合恩替卡韦对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经治患者仍应答不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挽救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恩替卡韦序贯治疗仍效果欠佳的拉米夫定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40例和联合组40例。单药组给予替诺福韦酯(300 mg/d)替换治疗;联合组使用替诺福韦酯(300 mg/d)和恩替卡韦(0.5 mg/d)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8周,检测基线,治疗12、24和48周时病毒学、生化学、血清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治疗时间点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单药组患者治疗48周后完全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85.0%(34/40)、76.2%(16/21)、0、13.1%(3/23),联合组分别为87.5%(35/40)、77.3%(17/22)、0、16.0%(4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耐受性均良好,无一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停药。结论 对于恩替卡序贯治疗后仍应答不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拉米夫定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替诺福韦酯单药替换恩替卡韦的挽救治疗仍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优化治疗方案。
    HBV合并HEV感染导致慢加急性肝衰竭HBV-PC区变异及临床特征分析
    信亮亮, 李冰, 荣义辉
    2016, 21(3):  168-171. 
    摘要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戊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HBV-PC区变异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HBV感染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69例,其中单独HBV感染患者39例,HBV合并HEV感染患者30例;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HBV DNA水平、凝血功能、MELD评分以及预后情况;PCR扩增HBV-PC区序列,测序与ACLF相关的变异位点A1762T、G1764A、C1766T、T1768A、G1896A、A1762T+G1764A、G1764A+C1766T+T1768A,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分析HBV合并HEV感染存活与死亡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重叠感染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与单纯 HBV感染组比较,合并HEV感染组患者的TBil[(216.4 ± 12.1) μmol/L对(364.2 ± 170.24) μmol/L]、肝性脑病发生率(17.9%对33.3%)、MELD评分(21.26 ± 6.65对28.26 ± 8.65 )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TA [(33.3±22.4)%对(24.5±20.1)%]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BV-PC变异分析比较位点A1762T(66.7%对76.7%)、G1764A(69.2%对80.0%)、A1762T+G1764A(59.0%对70.0%)和G1764A+C1766T+T1768A(2.6%对1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合并HEV感染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MELD评分和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升高,PTA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V-PC变异分析比较G1764A+C1766T+T1768A 三联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P=0.006,OR=2.672)、PTA(P=0.036,OR=2.115)、MELD评分(P=0.003,OR=1.682)、肝性脑病并发症(P=0.001,OR=3.631)和G1764A+C1766T+T1768A 三联变异(P=0.043,OR=2.081)因素与预后有关。结论 单独HBV与合并HEB感染导致的ACLF患者病情更加严重,预后更差。TBil、MELD评分、肝性脑病并发症和HBV-PC区G1764A+C1766T+T1768A 三联变异发生率越高。PTA越低,ACLF患者预后越差。
    双导丝一步穿刺法及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在TIPS中的应用
    卢鑫, 曾国斌, 邹梅花
    2016, 21(3):  172-175. 
    摘要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双导丝一步穿刺法及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在TIPS中的操作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双导丝一步穿刺法及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法,对21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TIPS术。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TIPS手术,手术时间(152.41±50.38)min,手术穿刺针数(2.50±1.54)针,结果显示改良TIPS术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肝功能,手术成功率100%,病死率5%。结论 采用双导丝一步穿刺法及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的方法行TIPS术,能降低手术难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MRI检查及ADC值对肝腺瘤诊断的意义
    李明通
    2016, 21(3):  176-178. 
    摘要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MRI检查及ADC值对肝腺瘤诊断的意义。方法 以2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肝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前和活检诊断结果、MRI表现,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对比以上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2例患者存在肝硬化表现,1例患者9个病灶,5例2个病灶,15例患者为单个病灶。26个病灶内脂质成分多,8个病灶脂质成分少。术前19例患者确诊为良性肝腺瘤,2例考虑为局灶性结节增生。18例病灶直径<3 cm,10例病灶直径在3~5 cm,6例病灶直径>5 cm。T1WI信号低信号30例,高信号4例;T2WI扫描低信号11例,高信号23例;Gd-DTPA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信号明显强化,门静脉期病灶低信号12例,高信号22例;延迟期扫描病灶低信号12例,高信号22例;DWI扫描病灶低信号21例,高信号13例。可见假包膜样强化病灶14例,假包膜样强化未明确20例。34例病灶平均ADC值为(1.704±0.330)×10-3mm2/s,病灶周边正常肝实质ADC值为(1.357±0.214)×10-3mm2/s,病灶ADC值与病灶周边肝实质ADC值比值>1。结论 MRI检查联合病灶ADC值测量可为诊断肝腺瘤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依据,提高临床诊断肝腺瘤的准确率。
    MicroRNA-218下调肝细胞癌中的E2F2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增殖的研究
    王涛, 马思聪, 戚星星, 汤晓寅, 崔丹, 王智, 池嘉昌, 李萍, 翟博
    2016, 21(3):  179-182. 
    摘要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MicroRNA-218(miRNA-218)下调肝细胞癌中的E2F2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从细胞库中取得人类肝癌细胞株HepG2、Huh7、MHCC-97H、BEL-7402和正常肝细胞株L02。随后进行细胞培养和转移、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免疫印迹分析、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试验、细胞周期分析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miR-218表达水平在癌细胞中下调。MTT生长曲线表明,当miR-218过度表达时(Huh7中的miR-218 P=0.001;在 MHCC-97中的miR-218 P=0.013)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转染了miRNA-218模拟物的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荧光酶报告基因含有E2F2野生型的第3′非翻译区。这些结果表明E2F2是 miR-218的直接作用对象。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了miR-218 模拟物的Huh7和 MHCC-97细胞株中的E2F2的相对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miR-218通过直接作用于E2F2基因的第3′非翻译区调节E2F2的表达,从而抑制HCC细胞增殖。
    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合用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大鼠肝细胞脂质沉积和凋亡的作用
    薛冬英, 袭渤人, 张洁, 叶军
    2016, 21(3):  183-190. 
    摘要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对游离脂肪酸诱导大鼠肝细胞脂质沉积和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肝脏原位胶原酶灌注法分离大鼠原代肝细胞,油酸:棕榈酸=2:1造模。原代肝细胞和HepG2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丹参酚酸B组、模型+山楂黄酮组、模型+丹参酚酸B+山楂黄酮组、模型+SP600125组、丹参酚酸B组、山楂黄酮组、丹参酚酸B+山楂黄酮组、SP600125组、DMSO对照组。游离脂肪酸刺激原代肝细胞的浓度为250 μmol/L、刺激HepG2的浓度为500 μmol/L;丹参酚酸B的浓度为1 μmol/L;山楂黄酮的浓度为5 μg/mL;SP600125的浓度为10 μmol/L。观察①油红O染色: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对游离脂肪酸刺激的肝细胞内脂滴变化的影响;②ELISA法: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的影响;③高内涵筛选Hoechst33258染色: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的影响;④Western blot: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对游离脂肪酸刺激的肝细胞内p-JNK表达的影响。结果 ①油红O染色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游离脂肪酸作用于原代肝细胞、HepG2细胞24 h后,细胞内脂滴含量显著增加(P均<0.01)。丹参酚酸和山楂黄酮可显著减少游离脂肪酸诱导的原代肝细胞、HepG2细胞内脂滴的含量(P<0.01,P<0.05)。②ELISA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游离脂肪酸组原代肝细胞及HepG2细胞吸光值[Absorbance(A405 nm-A490nm)]显著增高,细胞凋亡明显(P均<0.01);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显著抑制游离脂肪酸诱导的原代肝细胞、HepG2细胞凋亡(P均<0.01)。③ 高内涵筛选Hoechst33258染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游离脂肪酸组细胞核平均荧光强度值及凋亡率明显增高(P均<0.01)。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显著降低游离脂肪酸刺激的原代肝细胞细胞核平均荧光强度值及凋亡率(P均<0.01)。HepG2细胞检测结果与原代肝细胞趋势一致。④Western blo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游离脂肪酸刺激原代肝细胞24 h时可显著促进p-JNK的表达(P均<0.01)。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对游离脂肪酸刺激原代肝细胞24 h时p-JNK的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P均<0.01)。HepG2细胞p-JNK结果与原代肝细胞趋势一致。结论 ①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合用能够抑制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内脂滴增加及肝细胞凋亡。②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合用能够抑制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内JNK的活化。二者是丹参酚酸B和山楂黄酮合用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机制。
    临床与基础研究
    成人急性乙型肝炎HBsAg转阴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
    周海东, 江红, 陈艳清, 臧国庆, 李丹
    2016, 21(3):  191-193. 
    摘要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患者HBsAg转阴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急性乙型肝炎住院病例,按HBsAg转阴时间的长短分为HBsAg转阴时间较长组和较短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起病时间、住院天数、有无长期大量饮酒、血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定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方面有无差异,然后将有差异的指标做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1. HBsAg转阴时间较长组的住院天数33.09±9.16 d、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例56.43±9.18%、总胆汁酸154.22±99.59 μmol/L、HBsAg滴度log值3.18±1.37、HBeAg滴度log值1.32(-0.49~3.02)、HBV DNA定量1.50×104(0~1.17×107)拷贝/mL均高于对照组,P<0.05;2. HBsAg滴度log值是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转阴时间的危险因素,OR值为3.028,P<0.05。结论 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转阴时间取决于HBsAg滴度。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再次给药方案探讨
    田涛, 谢红东, 李爽
    2016, 21(3):  194-196. 
    摘要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回顾性研究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后采取不同方案再次给药后导致再次肝损伤的发生率。方法 依照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诊断标准及其监测方案,筛选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共32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上述研究对象根据2013年10月第36卷第10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提出几点方案对32例病例进行分组[1],分为治疗A、B、C组,并根据专家组提出三点再次给药建议方案, 了解不同方案再次给药导致再次肝损伤的发生率;治疗A组筛选出10例:单纯转氨酶增高而无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3倍ULN时,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异烟肼,每周复查肝功能,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利福平或利福喷丁,待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是否加吡嗪酰胺。治疗B组筛选出18例:转氨酶增高伴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降至<3倍ULN,胆红素<2倍ULN,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如果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异烟肼,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是否加利福平和吡嗪酰胺。C组筛选出4例,为对于肝损伤合并过敏反应(伴发热、皮疹)的患者,待机体过敏反应全部消退后再逐个试用抗结核药物。观察3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再发率。结果 (1)1150例患者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筛选出病例共32例,发生率2.78%。(2)A组方案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20%,B组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33.3%,C组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100%;总发生率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种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18.75%,利福平12.5%,异烟肼6.25%,乙胺丁醇0%,链霉素3.125%。结论 (1)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发生率接近文献相关报道2.55%[1];(2)3组再次给药方案中,以A组发生率最少,其次为B组,C组发生率最高;A、B组为安全、有效的再次给药方案,适合在临床上推广,而C组方案发生率高建议不作为推荐;(3)各种抗结核药物中以吡嗪酰胺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利福平,异烟肼在其后,建议最好少选择吡嗪酰胺和利福平,改为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代替,减少再次肝损伤的发生。
    鳖甲煎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张义红, 井凤玲
    2016, 21(3):  197-199. 
    摘要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鳖甲煎丸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给予鳖甲煎丸3 g/次,3次/d,口服,ETV 0.5 mg/次,1次/d,口服,疗程48周;对照组56例给予ETV 0.5 mg/次,1次/d,口服,疗程48周。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细胞免疫功能。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01),且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球蛋白明显降低(P均<0.05),外周血CD4+、CD4+/CD8+明显升高(P均<0.05),CD8+明显下降(P<0.05)。结论 鳖甲煎丸联合ETV能够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疗效上显著优于对照组。
    降钙素原水平在肝硬化脓毒血症中的意义
    刘莉, 唐世刚, 陈亮
    2016, 21(3):  200-202. 
    摘要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硬化脓毒血症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原( PCT) 水平、hs-CRP、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 年5 月至2014 年10 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且入院后查PCT、hs-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102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脓毒血症组(n=56)和非脓毒血症组(n=46),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PCT、hs-CRP、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PCT、hs-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脓毒血症组PCT浓度14.73±4.81(ug/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90.93±14.26(mg/L)、WBC计数11.17±1.26(×109个/L),均明显增高,较对照组PCT浓度0.25 ±0.05(ug/L)、hs-CRP 23.53±4.66(mg/L)、WBC计数5.15±0.66(×109个/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80.02±2.80)%对(78.64±3.56)%(P=0.65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PCT的曲线下面积为0.96 ,高于hs-CRP(mg/L)、WBC计数(×109个/L)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且PCT为0.97 时,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100%,优于其他传统炎性指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PCT与CRP有较强的相关性(均P=0.700),而与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PCT 诊断脓毒血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感染越重,PCT 值越高,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脓毒血症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中西医结合联合灌肠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刘玉, 张正国, 钱志平, 张宇一, 朱慧, 王介非
    2016, 21(3):  203-205. 
    摘要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中药口服联合大黄乌梅合剂高位保留灌肠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除西医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大黄乌梅合剂高位保留灌肠(4周)和中药辨证治疗(8周);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肝功能、凝血功能、NH3以及治疗期和随访期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52%,对照组为40%,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ALT、TBil、PT、P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8周后ALT、TBil、Alb、PT、P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访48周HBV DNA阴转、病毒耐药复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联合灌肠疗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良好,远期HBV DNA病毒阴转率高,复发率低。
    母体HBV携带与婴儿黄疸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高明, 任章平
    2016, 21(3):  206-208. 
    摘要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母体HBV携带与婴儿黄疸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婴儿黄疸患儿,依据母体乙型肝炎抗原阳性与否分为两组,即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组(肝炎组,n=48)和乙型肝炎抗原阴性组(非肝炎组,n=48)。测定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然后对两组患儿的新生儿溶血病、G6PD缺乏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对两组不同黄疸类型患儿病程中最高胆红素水平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男性患儿的G6PD缺乏症发生率75.0%(18/24)显著高于女性25.0%(6/24)(P<0.05);肝炎组G6PD缺乏症患儿的最高总胆红素水平(491.8±173.8) μmol/L显著高于非肝炎组(368.0±110.4) μmol/L(P<0.05)。结论 母体HBV携带和G6PD缺乏症发生及病情密切相关,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热点论坛
    自然杀伤T细胞:胆道疾病新参与者?
    马振增, 陆伦根
    2016, 21(3):  209-209. 
    摘要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重叠综合征临床诊治现状
    李强, 黄玉仙, 陈良
    2016, 21(3):  210-213. 
    摘要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性脑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政, 石虹
    2016, 21(3):  222-224. 
    摘要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病例报道
    Rotor综合征1例
    汤善宏, 曾维政, 曾建梅, 陈易华, 吴晓玲, 王钊, 蒋明德
    2016, 21(3):  231-231. 
    摘要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5例
    袁征, 乔飞, 徐祥涛, 姚志刚
    2016, 21(3):  232-234. 
    摘要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型肝炎肝硬化并肝肺综合征1例
    李清平, 丁典
    2016, 21(3):  237-237. 
    摘要 ( 1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