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0-07-31
    前沿、探索与争鸣
    重视肝硬化的急性肾损伤
    杨晨晓, 宦红娣
    2020, 25(7):  659-660. 
    摘要 ( 213 )   PDF (730KB) ( 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肝前体细胞治疗肝纤维化
    李为雨, 杨爱婷, 尤红
    2020, 25(7):  660-662. 
    摘要 ( 200 )   PDF (825KB)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读遗传性血清GGT独酶升高新机制
    虞倩, 潘柏申
    2020, 25(7):  662-664. 
    摘要 ( 256 )   PDF (705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机溶质转运蛋白αβ缺陷病
    何彩萍, 汪艳
    2020, 25(7):  664-665. 
    摘要 ( 181 )   PDF (653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立体定向放疗是值得探索的根治性方法
    曾昭冲
    2020, 25(7):  665-667. 
    摘要 ( 175 )   PDF (669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围生期肝病对母儿的影响及诊治进展
    张烨敏, 王琼, 孙健
    2020, 25(7):  667-670. 
    摘要 ( 165 )   PDF (676KB) ( 5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致急性肝衰竭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
    杨瑞园, 刘立伟, 罗娟, 李轲鑫, 田秋菊, 王艳, 赵新颜, 贾继东
    2020, 25(7):  671-675. 
    摘要 ( 246 )   PDF (835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药物性肝损伤(DILI)致急性肝衰竭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2014年至2018年DILI患者298例,判断符合Hy’s法则、新Hy’s法则和Robles模型标准的DILI病例数以及发生肝衰竭病例数,分别计算每种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298例患者中,女性211例(70.8%),平均年龄(54.7±14.7)岁;肝细胞损伤型230例(77.2%),胆汁淤积型为19例(6.4%),混合型49例(16.4%);13例(4.4%)出现急性肝衰竭,5例(1.7%)患者因肝脏原因死亡或行肝移植。符合Hy’s法则161例、新Hy’s法则208例和Robles模型73例,发展为急性肝衰竭的病例依次为:9例(5.8%)、12例(5.6%)和11例(15.1%)。符合Robles模型DILI患者发展为急性肝衰竭风险最高,其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78.2%,阴性预测值为99.1%。与未达到Robles模型DILI 患者比较,达到Robles标准DILI患者1、3、12个月肝脏生化指标复常率显著减低(P<0.05)。结论: 与Hy’s 法则及新Hy’s法则比较,Robles模型预测DILI患者出现急性肝衰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最优,该模型还能更准确的预测患者1年内肝脏生化指标复常率。
    药物性肝损伤糖皮质激素应用的时机与指征
    李文庭, 杨亮, 何宏亮, 赵宗豪, 李宜
    2020, 25(7):  676-678. 
    摘要 ( 306 )   PDF (735KB) ( 5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糖皮质激素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时机与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8至2020年我科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33例,分析其人口特征、病因及临床表现。根据是否使用激素分为2组,观察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及治疗组患者激素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变化,观察激素治疗的总体有效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对于无禁忌证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特别是重度肝损伤患者,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激素减量后肝功能无反跳,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早期使用激素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
    Vanin-1作为对乙酰氨基酚致急性肝损伤早期评价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甄丽影
    2020, 25(7):  679-681. 
    摘要 ( 214 )   PDF (769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泛酰巯基乙胺酶(Vanin-1)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急性肝损伤早期的表达变化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APAP(100、200、300 mg/kg)处理组,对小鼠血清中Vanin-1及肝损伤标志物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肝组织Vanin-1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对Vanin-1与ALT进行平行比对并分析其相关性,评价Vanin-1在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早期评价中的作用。结果: (1)造模12 h后,与对照组相比,APAP处理组小鼠血清ALT水平显著上调(P<0.05),且其水平变化呈剂量依赖性;(2)造模12 h后,APAP处理组血清及肝脏组织中的Vanin-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3)在对急性肝损伤早期评价中,血清Vanin-1 mRNA与ALT具有相关性(R>0.9);(4)与ALT相比,Vanin-1在急性肝损伤中表达更具灵敏性。结论: Vanin-1有望成为APAP致急性肝损伤的早期评价标志物,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肝癌
    肝内胆管囊腺癌临床及影像分析
    刘渊, 安维民, 任洪伟, 李勇武, 刘长春, 董景辉
    2020, 25(7):  682-685. 
    摘要 ( 205 )   PDF (893KB) ( 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主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10例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以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其中5例各项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3例CA125升高,4例CA199升高,2例CEA升高,1例CA724升高。8例CT或MR检查显示为囊实性病灶,病灶长径为1.50~11.10 cm,7例表现为病灶周边轻度到明显肝内胆管扩张,有壁结节者7例,有不规则分隔及分隔样强化者6例,8例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强化。4例患者可见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术后1年复查MR及CT表现为多发转移。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癌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部分患者可有CA199及CA125升高,影像学多表现为界限清晰的囊实性肿物,可有壁结节、胆管扩张、不规则分隔及渐进性强化,部分可出现转移,治疗手段应选择手术完整切除。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肝细胞癌超声学特征的差异比较
    周艳珂, 王敬敏, 田婧, 李潜
    2020, 25(7):  686-688. 
    摘要 ( 236 )   PDF (673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HNEN)、肝细胞癌超声学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期间就治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肝脏HNEN患者22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肝细胞癌患者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特征,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HNEN、肝细胞癌常规超声特征中,病灶平均数目、边界、病灶内部回声、回声均匀性及后方回声衰减等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病灶位置、大小及血流信号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HNEN、肝细胞癌超声造影特征中,开始消退时间、增强持续时间及消退速度等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速度、增强形式及增强强度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基于超声及超声造影的检查能够有效反映HNEN和肝细胞癌的差异,有助于临床实践中对两种病灶的鉴别。
    miR-425通过靶向PTPRN2调节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陈宁, 牛垚飞, 佑航标, 占伟丽, 吴贺文
    2020, 25(7):  689-692. 
    摘要 ( 222 )   PDF (856KB) ( 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miR-425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RT-qPCR检测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MHCC-97H)和正常肝细胞系HL-7702中miR-425的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425作用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实验确认miR-425和PTPRN2的直接靶向关系;蛋白质印迹检测PTPRN2蛋白表达水平;MTT实验检测miR-425和PTPRN2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miR-425和PTPRN2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miR-425在肝癌细胞系HepG2、SMMC-7721、MHCC-97H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1±0.13、3.97±0.24、9.14±0.26,高于正常肝细胞系的1.00±0.03(P<0.05);封闭miR-425的表达(miR-425 inhibitor)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质粒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0.99±0.09比0.40±0.03,P<0.05),突变型质粒组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变化(1.00±0.05比0.93±0.07,P>0.05);沉默PTPRN2蛋白表达后可以逆转miR-425 inhibitor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结论: miR-425通过靶向下调PTPRN2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过程。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尾状叶肝细胞癌的疗效比较
    李祺, 刘纯城, 高海德, 张浩, 李训海
    2020, 25(7):  693-694. 
    摘要 ( 190 )   PDF (662KB) ( 3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两种方式对尾状叶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尾状叶肝细胞癌患者34例,其中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患者(消融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56.7±6.8)岁;接受手术切除患者(手术组)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57.9±10.2)岁。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作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值表示,卡方检验作分析。Kaplan-Meier法作生存分析,比较时如生存曲线无交叉采用Log Rank检验,生存曲线存在交叉采用Breslow检验。结果: 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0.6±15.4)min,术中出血量为(22.8±9.6)mL;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78.4±35.2)min,术中出血量为(402.8±98.4)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消融组患者术后第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是8.3%(1例)、25.0%(3例)及41.7%(5例),术后第1、2、3年总体生存率是91.6%(11/12)、83.3%(10/12)及66.7%(8/12);手术组患者术后第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是9.1%(2例)、27.3%(6例)及40.9%(9例),术后第1、2、3年总体生存率是90.9%(20/22)、77.3%(17/22)及68.2%(15/22);两组患者第1、2、3年肿瘤复发率及总体生存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消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2/12),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8%(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尾状叶肝细胞癌总体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同时能够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能谱CT成像碘物质定量分析在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甘郑宁, 马梦雪, 严小娟
    2020, 25(7):  695-698. 
    摘要 ( 189 )   PDF (905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能谱CT成像碘物质定量分析在肝细胞癌(HCC)与富血供肝脏转移瘤(HVHM)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141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按照病理类型分为A组(HVHM,60例)和B组(HCC,81例),均接受能谱CT扫描。比较两组动脉期、门静脉期标准化碘(水)浓度值、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水(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病灶动静脉期碘浓度差,并分析上述能谱定量参数对HCC与HVHM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A组门静脉期标准化碘(水)浓度值、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能谱曲线斜率显著高于B组(P<0.05)。门静脉期标准化碘(水)浓度值、门静脉期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对HCC和HVHM的鉴别诊断效能均较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0.778、0.802。结论: HCC与HVHM门静脉期能谱CT特征性物质含量及能谱曲线差异明显,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双能量碘图与磁共振DWI对肝癌TACE介入治疗的应用评估
    邓勇, 肖小艳
    2020, 25(7):  699-701. 
    摘要 ( 250 )   PDF (672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双能量碘图与磁共振DWI对原发性肝癌经TACE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应用评估。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间在我院确诊为肝癌的106例患者在TACE术前、术后进行上腹部DWI及双能量扫描,测量TACE 术前、术后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将数据调入Liver VNC后处理软件,检测病灶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术后各组肝癌组织的ADC值均比术前明显升高,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 病变的ADC值最高,是肿瘤细胞坏死高峰期,术后28 d ADC值有所下降;经DSA证实102个病灶,病灶的阳性检出率97.17%,阳性检出率高,敏感性高。结论: 联合双能量碘图和磁共DWI 能有效评估肝癌TACE介入治疗术后病灶存活及坏死情况,避免碘油伪影的影响,检出肝内异常病灶,对后续深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确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后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骁, 周锡建, 顾培
    2020, 25(7):  702-704. 
    摘要 ( 136 )   PDF (676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精确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PLC)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5月—2019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PLC患者138例,均接受精确放疗治疗。统计患者肿瘤直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HBV?DNA等一般资料,分析精确放疗后HBV再激活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LC患者精确放疗后HBV再激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38例PLC患者均行精确放疗,有34例(24.6%)发生HBV再激活,其中精确放疗后4周发生6例(4.3%),8周发生16例(11.6%),12周发生12例(8.7%),均纳入HBV再激活组;104例(75.4%)未发生HBV再激活,归入HBV未激活组。HBV再激活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所占比例为58.8%,显著高于HBV未激活组的14.4%(P<0.05);HBV再激活组血清HBV DNA >1.0×104拷贝/mL所占比例为50.0%,显著高于HBV未激活组的6.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Child-Pugh分级(OR=1.129,95%CI=1.004~1.270)、血清HBV DNA(OR=1.146,95%CI=1.028~1.278)是PLC患者精确放疗后HBV再激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PLC患者精确放疗后HBV再激活与肝Child-Pugh分级、血清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肝胆管结石进展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研究
    牛腾腾, 张贡献, 陈宝华, 王震
    2020, 25(7):  705-708. 
    摘要 ( 289 )   PDF (678KB) ( 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进展为肝内胆管癌(ICC)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15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进展为ICC,分为ICC组、非ICC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胆管结石进展为ICC的多因素。结果: 在纳入的150例患者中,39例(26.00%)进展为ICC,111例(74.00%)未进展为ICC。ICC组胆肠吻合术史、肝硬化、肝胆管结石病程≥10年、糖尿病占比显著高于非ICC组,而结石彻底清除占比显著低于非ICC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胆肠吻合术史、肝硬化、肝胆管结石病程≥10年、糖尿病是肝胆管结石进展为ICC的危险因素(P<0.05),结石彻底清除是预防其进展为ICC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肝胆管结石进展为ICC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胆肠吻合术史、肝硬化、肝胆管结石病程、糖尿病,而彻底清除结石能降低ICC发生风险。
    肝硬化
    血清ADM与尿TXB2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肾损伤的诊断效能研究
    刘潇, 胡燕, 孙艳君
    2020, 25(7):  709-713. 
    摘要 ( 212 )   PDF (767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肾上腺髓质素(ADM)与尿血栓素B2(TXB2)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78例,分为非AKI组(38例)和AKI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ADM与尿TXB2含量,分析ADM和TXB2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M和TXB2诊断的效能。结果: 非AKI组与AKI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男女)、病程、Child-Pugh分级(A/B/C级)和MELD评分(5-6分/7-9分/≥10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2±8.6)岁对(54.1±7.6)岁,21/17对26/14,(6.71±1.49)年对(6.42±0.84)年,10/13/15对3/16/21,8/12/18对10/13/17](P>0.05);AKI组患者的白蛋白含量低于非AKI组[(26.95±4.68)g/L对(35.21±6.72)g/L](P<0.05),AKI组患者的尿素氮、总胆红素、Scr、ADM和TXB2含量高于非AKI组[(14.35±2.09)mmol/L对(5.93±0.61)mmol/L,(47.19±2.44)μmol/L对(25.94±3.60)μmol/L,(125.38±14.37)μmol/L对(72.84±4.84)μmol/L,(328.24±45.06)pg/mL对(176.29±24.35)pg/mL,(1885.40±243.51)pg/mL对(1107.69±104.24)pg/mL](P<0.05)。血清中ADM含量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753,P<0.05),与尿素氮、总胆红素和Scr呈正相关(r=0.851、0.492、0.695,P<0.05);尿TXB2含量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516,P<0.05),与尿素氮、总胆红素和Scr呈正相关(r=0.641、0.430、0.510,P<0.05)。Scr、ADM和TXB2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AKI具有诊断价值(OR=2.357、95%CI:1.247-4.457,OR=3.458、95%CI:1.195-10.004,OR=3.315、95%CI:2.175-5.052)(P<0.05)。Scr、ADM和TXB2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AK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7、0.905和0.880,ADM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最高,分别为85.16%和87.19%。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AKI患者血清ADM与尿TXB2含量较未合并AKI患者高,检测其含量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是否并发AKI,值得临床推广。
    白色假丝酵母菌在肝硬化患者中定植水平及其高危因素分析
    刘妲妲, 梁栋, 朱晓红, 张燕, 董晓锋, 王全楚
    2020, 25(7):  714-716. 
    摘要 ( 213 )   PDF (675KB)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后机体内白色假丝酵母菌定植水平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n=103),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合格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103)。分别采集观察组患者粪便、痰液标本,采集对照组粪便、痰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观察两组粪便、痰液标本中各类型真菌定植水平。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肝硬化患者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粪便与痰液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布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粪便与痰液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布比例明显高于本组光滑念珠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及其他真菌(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天数≥14 d、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或C级及血清白蛋白≤25 g/L均是观察组患者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白色假丝酵母菌是肝硬化真菌感染患者消化道、呼吸道中定植的主要真菌。住院天数≥14 d、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或C级及血清白蛋白≤25 g/L均可作为肝硬化患者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的高危因素,对存在高危因素患者,临床应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以避免影响患者预后。
    规律内镜用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首次行内镜治疗成功后续治疗的价值
    王培正, 张威, 王薇, 赵松
    2020, 25(7):  717-720. 
    摘要 ( 164 )   PDF (692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规律内镜用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出血首次行内镜治疗成功后续治疗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146例因肝硬化EV出血首次行内镜治疗成功的患者为对象,按照抽签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73例,其中观察组后续治疗方案选择规律内镜治疗,对照组后续治疗方案选择保守治疗。分析观察组规律内镜治疗及曲张静脉缓解状况,比较两组EV复发、再出血及死亡情况,并对比两组胃静脉曲张出血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持续2~3次规律内镜治疗后EV缓解率为100.0%,显著高于首次治疗后的45.2%(P<0.05);观察组持续2~3次规律内镜治疗后胃静脉曲张消除率较首次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月内EV复发率、再出血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月内及20月内,观察组EV复发率分别为15.1%、2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1%、72.6%(P<0.05),再出血率分别为4.1%、1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9%、56.2%(P<0.05),死亡率分别为0、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2%、20.5%(P<0.05)。观察组胃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为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2%(P<0.05);两组上腹部不适、消化道溃疡、发热、胸骨后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律内镜在肝硬化EV出血首次行内镜治疗成功后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有效减轻EV程度,消除胃静脉曲张,促使再出血率及死亡率下降,且安全性较好。
    MRI图像纹理定量分析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应用价值
    李鹏, 郭仲杰, 杨旭, 赵宏波, 梁浩然
    2020, 25(7):  721-723. 
    摘要 ( 185 )   PDF (806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磁共振(MRI)图像纹理定量分析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44例肝硬化伴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小肝癌患者25例,设为小肝癌组,肝硬化结节再生患者19例,设为肝硬化结节再生组。两组患者均行MRI检查,对比两组MRI图像纹理参数能量、对比度、相关性、逆差距、熵的差异,并将有差异的参数纳入ROC分析,明确其预测小肝癌的价值。结果: 小肝癌组MRI图像纹理参数能量、相关性显著低于肝硬化结节再生组,熵显著高于肝硬化结节再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能量、相关性、熵预测小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9、0.761、0.892。结论: MRI图像纹理定量分析对肝硬化结节癌变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可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诊断、鉴别,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不同非侵入性标记物预测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效能分析
    黄显光, 李松湖, 黄玫婷, 吴光耀, 张富, 岑晓红
    2020, 25(7):  724-728. 
    摘要 ( 181 )   PDF (703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不同非侵入性标记物预测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 varices blooding,EVB)的效能。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纳入了在6个月内接受CT和上消化道胃镜检查的86例肝硬化患者。通过ROC曲线评估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比值(AST/ALT)、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血小板计数与脾脏直径(PL/SD)、纤维化指数-4(FIB-4)、纤维化指数、King评分对EVB的诊断性能。结果: 在86例肝硬化患者中,有21例出现EVB,发生率为24.4%。与非EVB组相比,EVB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5),而FibroScan值显著升高(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FibroScan值在预测EVB方面具有最高的特异性(75.3%)、PPV(51.3%)、AUC(0.70)和准确度(7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B与FibroScan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OR=1.57;95%CI:1.15-2.14),而其他非侵入性标记物(纤维化指数、King评分、APRI、PL/SD和AST/ALT)未显示与EVB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FibroScan值是肝硬化患者EVB最可靠的预测因子。尽管诊断准确率低,FibroScan值是最有效的非侵入性肝纤维化标志物,可作为EVB的初步筛查工具。
    普萘洛尔通过PDGFR/Akt途径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预防肝硬化效果
    雷彩红, 张毅
    2020, 25(7):  729-731. 
    摘要 ( 198 )   PDF (674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普萘洛尔通过PDGFR/Akt途径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进而预防肝硬化效果。方法: 选择肝星状细胞作为研究模型,分别将其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A组、B组、C组5组,对照组肝星状细胞不接收特殊干预,正常培养,生理盐水组在培养基中加入生理盐水实施干预,A、B、C三组肝星状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普萘洛尔实施干预(10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5组细胞干预时间均为24 h,干预后收集细胞,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记录各组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对比各组肝星状细胞分泌I型胶原及III型胶原浓度、MMP-2及TNF-α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水平。结果: (1)干预后显示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肝星状细胞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A、B、C三组细胞均出现细胞密度下降、贴壁不牢、细胞间连接增多现象,且随着普萘洛尔浓度的提升变化愈加明显;(2)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相比增殖及凋亡无明显变化(P>0.05),A、B、C三组细胞均出现增殖降低,凋亡升高现象,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随着普萘洛尔浓度的提升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现象愈加明显(P<0.05);(3)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相比I型胶原及III型胶原浓度差异不大(P>0.05),而A、B、C三组I型胶原及III型胶原浓度明显比对照组降低(P<0.05),同时随着普萘洛尔浓度的提升I型胶原及III型胶原浓度下降更为明显(P<0.05);(4)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相比MMP-2及TNF-α水平差异不大(P>0.05),A、B、C三组MMP-2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随着普萘洛尔浓度的提升下降幅度越大(P<0.05);(5)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相比VEGF及PDGF水平差异不大(P>0.05),A、B、C三组VEGF及PDGF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随着普萘洛尔浓度的提升下降幅度越大(P<0.05)。结论: 普萘洛尔具有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的功效,同时还能够降低肝星状细胞I型及III型胶原的分泌,对延缓肝硬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静息态fMRI影像学研究轻微肝性脑病患者双侧楔前叶与全脑连接的变化
    张海军, 张宏娟
    2020, 25(7):  732-735. 
    摘要 ( 229 )   PDF (679KB) ( 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静息态fMRI影像学研究轻微肝性脑病患者双侧楔前叶与全脑其他区域连接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作为观察组(n=95),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95)。采用fMRI扫描仪对两组脑部进行扫描成像。通过种子体素相关性脑功能分析方法,分析处理图像,观察双侧楔前叶与其他脑区连接变化。观察两组血氨水平、数字连接试验及数字符号实验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观察组连接强弱存在差异的脑区与患者血氨水平、数字连接试验及数字符号实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氨水平、数字连接试验结果高于对照组,数字符号实验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侧楔前叶与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额上回、左侧岛叶、左侧中扣带回的连接强度比对照组低,与左侧额上回连接强度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右侧楔前叶与右侧缘上回、右侧颞极、双侧前额叶、内侧扣带回及左侧颞上回的连接强度比对照组低,与左侧后扣带回的连接强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大脑双侧楔前叶与其他脑区连接能力在轻微肝性脑病患者中会出现部分降低或升高情况,左右侧楔前叶与其他脑区连接异常情况不完全相同。此变化可能是轻微肝性脑病神经损伤机制之一。
    病毒性肝炎
    两种检测HBV RNA方法在核苷(酸)类似物经治和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
    王雪刚, 张新枝, 杨澍, 甘苏琴, 刘诗, 郝坤艳, 周彬, 于乐成
    2020, 25(7):  736-742. 
    摘要 ( 169 )   PDF (989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RACE法和Sansure法检测核苷(酸)类似物经治和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RNA定量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 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门诊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收集患者血清学、病毒学和生化数据。采集患者血清分别用RACE法和Sansure法检测HBV RNA水平,分析两者检测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共入组10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62例,未曾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39例。治疗和未治疗组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存在显著差异,HBV R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相比,RACE法比Sansure法检测到的阳性患者更多(60/101和56/101),平均检测值更高(3.16和2.53 lg 拷贝/mL)。HBV DNA水平与HBV RNA水平在治疗组没有相关性(RACE法R2= 0.440 6,Sansure法R2= 0.508 1),在未治疗组显著相关(RACE法R2= 0.844 8,Sansure法R2= 0.866 7)。RACE法和Sansure法HBV RNA检测值显著相关(R2= 0.874 0);此外,两种HBV RNA检测方法Bland-Altman分析显示,95%一致性界限的范围较窄(在治疗组为-1.789~0.22 lg 拷贝/mL,在未治疗组为-2.25~0.53 lg 拷贝/mL);以RACE法为基准,Sansure法的偏差在治疗组为-0.78 lg 拷贝/mL,在未治疗组为-0.86 lg 拷贝/mL。两种方法线性回归后方程:Y(Sansure法)=0.918 9X(RACE法)-0.3754。结论: 两种HBV RNA检测方法的相关性显著,一致性较好,可用线性回归方程互算;两种HBV RNA检测方法均可有效弥补血清HBV DNA检测对指导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治方面的不足。
    HBsAg定量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薛宏丽, 白晶, 单洪, 秦丽莉
    2020, 25(7):  743-745. 
    摘要 ( 282 )   PDF (674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硬化并发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变化,以期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癌患者54例,选取同期住院的单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2例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HBsAg定量和HBV DNA定量水平的差异。结果: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HBsAg定量及HBV DNA 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HBsAg定量在肝硬化进展为肝细胞癌的过程中逐渐下降,HBsAg定量可以作为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的预测因素,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意义。
    长效干扰素 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治疗耐药HBeAg阳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沙尼亚·尼亚孜, 柯比努尔·吐尔逊, 潘珂君, 孙晓风
    2020, 25(7):  746-748. 
    摘要 ( 241 )   PDF (673KB) ( 3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长效干扰素 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治疗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纳入86例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2018年1月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各43例的两组,其中以长效干扰素 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患者归为A组,以长效干扰素 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归为B组。治疗24、48周及随访24周,比较两组的治疗应答(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情况、血清学各指标(HBeAg 血清学转换及HBeAg、HBsAg和HBV DNA转阴)和用药安全性。结果: 治疗24、48周及随访24周,B组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均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应答、HBeAg转阴、HBsAg转阴和HBV DNA转阴情况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 长效干扰素 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治疗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恩替卡韦参与的联合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应用价值更高。
    不同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风险的预测价值观察
    侯巧梅, 高产, 蒋珊珊
    2020, 25(7):  749-751. 
    摘要 ( 190 )   PDF (671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不同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94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肝衰竭分期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另外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设为无肝衰竭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治疗前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血清钠浓度MELD整合模型(MELD -Na)、终末期肝病模型及血钠比值(MESO)、iMELD模型评分系统(iMELD)、序贯器官肝衰竭评估模型(SOFA)评估,对比不同肝衰竭分期及无肝衰竭患者五项评分差异,另外通过ROC曲线分析五项评分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价值。结果: 五项评分对比中,晚期组>中期组>早期组>无肝衰竭组,差异显著(P>0.05)。经ROC分析,五项评分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0.976、0.960、0.902、0.903,且MELD、MELD -Na、iMELD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敏感度(0.989、0.947、0.968)>MESO、SOFA(0.670、0.809)。结论: 经ROC证实MELD、MELD -Na、iMELD、MESO、SOFA评分能为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其他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后应答不佳的影响因素分析
    郭风彩, 吴剑明, 卫峥
    2020, 25(7):  752-754. 
    摘要 ( 193 )   PDF (729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治疗后应答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8例AI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应答情况分为应答良好组54例与应答不佳组24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乏力、恶心、黄疸、纳差、腹痛)、血清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ALT、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间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H治疗后应答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 应答不佳组患者存在乏力、恶心、黄疸患者,ANA、AMA抗体阳性患者占比分别为75.00%、79.16%、83.33%、79.17%、75.00%,显著高于应答良好组的25.00%、20.83%、16.67%、20.83%、25.00%(均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AIH患者存在乏力、恶心、黄疸症状,ALP高表达是治疗后应答不佳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AIH应答不佳患者多存在乏力、恶心、黄疸症状,且血清ALP呈现出高表达,均为治疗后应答不佳的危险因素。
    肠道菌群失调对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影响
    张黎雯, 任明星, 薛国昌, 沈琳娜, 夏雪霞, 宋月娟, 夏欢
    2020, 25(7):  755-758. 
    摘要 ( 195 )   PDF (688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肥胖儿童的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对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门诊肥胖儿童541例作为肥胖组,同期接受常规体检并证实为非肥胖且无其他严重合并症儿童112例作为对照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全部儿童均接受肠道菌群检查,比较肥胖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关系。结果: 肥胖组患儿BMI、腰围分别为(29.17±1.11)kg/m2、(81.21±5.54)c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肠杆菌、肠球菌菌落检出数分别为(8.62±1.33)、(7.49±1.11)高于对照组,其他菌落检出数低于对照组;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18.67%、9.4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失调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呈正相关(r=0.673,P<0.05);肠道菌群失调的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41.58%)高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失调是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肝病危险因素(OR=34.090,P<0.05)。结论: 肥胖儿童多伴肠道菌群失调,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尽早发现并干预。
    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伴肝损伤的病理观察
    刘永红, 何金萍, 马顺茂
    2020, 25(7):  759-761. 
    摘要 ( 255 )   PDF (681KB) ( 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伴肝损伤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纳入2014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138例CBD伴肝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年龄的不同,将入选的患儿分为A组(1个月~3岁,72例)、B组(4~16岁,66例)。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点,比较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水平,观察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胆汁淀粉酶、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A组以胆总管囊形扩张为主,囊肿直径较大,大部分囊肿远端明显狭窄闭锁,且囊肿内伴蛋白栓、结石,肝大、胆汁淤积明显;B组以梭形扩张为主,大部分囊肿远端开口,囊肿直径相对较小,少数囊肿远端明显狭窄闭锁,少数肝大、胆汁淤积明显。A组患儿黄疸、陶土大便发生率分别为68.1%、72.2%,显著高于B组的18.2%和15.2%(P<0.05),腹痛发生率为38.9%,显著低于B组的95.5%(P<0.05);A组发热、腹胀、呕吐、腹部包块、肝脾大发生率较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ALT、AST、TBil、DBil、ALP、GGT均显著高于B组(P<0.05),IBil、Alb较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B组(P<0.05),胆汁淀粉酶显著低于B组(P<0.05),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较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CBD患儿临床表现不同,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而胆道梗阻胆汁淤积是患儿肝损伤的病理基础,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短篇论著
    戊型肝炎临床特征研究
    卢锋, 刘倩楠, 王寿明, 王敏, 董源, 汪茂荣, 耿家宝
    2020, 25(7):  762-764. 
    摘要 ( 214 )   PDF (675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散发戊型肝炎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原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肝病中心和周口市中心医院感染科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戊型肝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363例散发戊型肝炎患者中男性291例,女性72例。年龄分布为:40岁以下38例,40岁及以上225例。第一季度发病的人数为207例,第二季度72例,第三季度41例,第四季度43例。黄疸型肝炎346例,非黄疸型肝炎17例。60岁以上肝衰竭发生率为24.2%(33/136),显著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8.4%(19/227),P<0.05。与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的TBil更高,CHE、Alb更低,PT延长,PTA下降,住院时间更长,P<0.05。与<60岁年龄的患者相比,老年组(≥60岁)患者的TBil更高,CHE、Alb更低,PT延长,PTA下降,住院时间更长,P<0.05。TBil、PTA、年龄、是否有肝病基础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散发戊型肝炎好发于冬春季节,临床大多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老年男性,尤其合并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病情重,肝衰竭发生率高,预后较差。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发生大量腹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吴胜, 唐晓明, 蔡创, 田宇剑, 李伟, 周城臣
    2020, 25(7):  765-767. 
    摘要 ( 168 )   PDF (669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发生大量腹水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100例肝细胞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大量腹水分为大量腹水发生组(40例)与无大量腹水组(60例),探讨导致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大量腹水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病毒性肝炎占比、肝硬化占比、肝切除范围、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腹水发生组患者Child分级(B级)、术中出血量(>400 mL)、手术时间(>150 min)、术中输血、术前门静脉高压、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水平(<75%)、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35 g/L)、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水平(<280 mg/L)占比均高于无大量腹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分级(B级)、术中出血量(>400 mL)、手术时间(>150 min)、术中输血、术前门静脉高压、PTA水平(<75%)、Alb水平(<35 g/L)、PA水平(<280 mg/L)为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发生大量腹水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Child分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前门静脉高压、PTA水平、Alb水平、PA水平为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发生大量腹水的影响因素,临床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并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干预。
    CT/MRI融合图像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陆舜钦, 李彦, 管竹春, 何丽娟
    2020, 25(7):  768-769. 
    摘要 ( 232 )   PDF (651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T/MRI融合图像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疗效中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并进行CT/MRI图像融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评价CT/MRI图像融合对肝癌介入术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 80例肝癌患者经介入治疗后,45例患者经各项检查证实为有效,35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56.25%;共计102个病灶,CT与MRI对位97个,图像融合成功率为95.10%(97/102);37例患者的CT/MRI融合图像显示介入治疗无效,CT/MRI图像融合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的准确度为97.50%。结论: CT/MRI图像融合评价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对于指导介入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肝癌顽固性疼痛行左侧单孔胸腔镜
    景仕银, 仲崇俊
    2020, 25(7):  769-771. 
    摘要 ( 208 )   PDF (736KB) ( 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对肝癌顽固性疼痛患者施行左侧单孔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T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6年1月—2019年3月在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肝癌顽固性疼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左侧单孔TS治疗和硬膜外穿刺镇痛治疗;观察两组生活质量和肝功能指标变化,以及疗效相关指标。结果: 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观察组VAS和SF-36评分等生活质量指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的血清Alb水平较对照组改善(P<0.05),ALT和TBil略有改善(P<0.05);观察组镇痛率使用率较对照组降低,6个月存活率提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和围术期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肝癌顽固性疼痛患者采用左侧单孔TS治疗,能显著降低疼痛指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肝功能和疾病预后,安全性较高。
    综述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评估指标的进展
    范文瀚, 罗怡平, 廖威, 李成忠
    2020, 25(7):  772-775. 
    摘要 ( 176 )   PDF (691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DAA经治耐药的基因3b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愈1例
    牛庆慧, 边城
    2020, 25(7):  778-779. 
    摘要 ( 176 )   PDF (645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