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5, 30(4):  0-0. 
    摘要 ( 26 )   PDF (13581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基于风险分层的丙型肝炎治愈后肝细胞癌监测策略的研究进展
    刘佳程, 饶慧瑛
    2025, 30(4):  417-420. 
    摘要 ( 36 )   PDF (607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型肝炎是肝细胞癌(HCC)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极大改善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临床预后,尽管绝大部分患者经过短期、耐受性良好的口服DAAs治疗后实现了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但HCV治愈后仍存在HCC发生的风险。目前对于HCV相关肝硬化且获得SVR的患者,不论个体情况均建议继续HCC监测,不符合现代个体化医疗的理念。因此,需要更好地筛选出HCV治愈后HCC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并对其进行长期监测。本文综述了HCV治愈后的临床现状、现有HCC监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讨了基于风险分层的HCV治愈后HCC监测策略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诊治及疾病预后提供一定参考。
    全球酒精相关性肝病的疾病负担正在不断增加
    刘姝, 王炳元
    2025, 30(4):  420-424. 
    摘要 ( 33 )   PDF (71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相关性肝病(ALD)是全球范围内肝病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流行趋势与酒精消费模式密切相关。本文详细分析了全球及各地区的ALD患病率、发病率及死亡率,探讨了影响ALD分布的地理、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ALD的疾病负担,包括对医疗系统和经济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和控制ALD的策略,强调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肝移植治疗酒精相关性肝病的现状与进展
    骆曜豪, 宋方彬, 徐军明
    2025, 30(4):  424-426. 
    摘要 ( 35 )   PDF (45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相关性肝病(ALD)是一种由于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损伤和疾病状态,是全球最常见的晚期肝病的病因之一,而肝移植是终末期ALD的重要治疗手段。虽然越来越多的终末期ALD患者从肝移植中获益,但加强移植前后酗酒的监测和治疗,鉴别能从肝移植获益的ALD患者以进一步改善移植预后等问题仍然是目前面临的挑战。本文探讨ALD肝移植治疗前、围手术期及肝移植后需重视的相关问题,为临床提供参考。
    慢加急性肝衰竭免疫机制新视角
    李小慧, 张立婷, 李俊峰
    2025, 30(4):  426-430. 
    摘要 ( 27 )   PDF (1345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一类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以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肝外器官损伤和短期高病死率为特征的严重临床综合征,其免疫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作者将从系统性炎症、免疫细胞相关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转录组学和肠道微生物改变这五个方面介绍ACLF免疫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
    肝肿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大肝癌的疗效
    万芝清, 王权, 孙静, 常小云, 张爱民, 李文刚, 段学章
    2025, 30(4):  431-434. 
    摘要 ( 42 )   PDF (54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应用射波刀SBRT治疗97例不能切除的大肝癌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为5.0~9.8 cm,单次分割剂量 5~11 Gy,照射次数5~10次,肿瘤处方剂量 40~56 Gy,每天照射1次。计算总存活(OS)率、无进展存活(PFS)率和局部控制(LC)率;Cox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4.03)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97例大肝癌患者接受射波刀治疗,OS为30个月。根据实体肿瘤的反应评估标准(RECIST),客观有效率为64.95%(63/97),疾病控制率为 80.41%(78/97),治疗后1、2、3、5年的OS率分别为77.3%、57.7%、43.3%、27.8%,PFS率为33.7%、21.7%、14.0%、6.4%,LC率为 92.3%、88.2%、88.2%、88.2%。Cox 回归分析显示,肝功能分级和门脉癌栓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急性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结论 射波刀治疗大肝癌安全、有效、无创,严重不良反应低,Child-Pugh评分、门脉癌栓与SBRT后患者的存活率有关。
    RNA结合蛋白SMG5与肝癌临床病理及免疫浸润相关性分析
    张粉娜, 张心怡, 孙荣荣, 郝帅, 王辉, 贺娜, 钟岳
    2025, 30(4):  435-440. 
    摘要 ( 44 )   PDF (159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RNA结合蛋白SMG5在肝癌中表达及其在临床诊断、预后的意义和生物学功能。方法 TCGA数据库下载肝癌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R语言分析SMG5的表达、诊断价值及与临床信息之间的相关性,TNM plot芯片样本验证。Kaplan-Meier plot和TIMER 2.0分别分析SMG5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和肿瘤免疫浸润的相关性。UACLAN及cBioPortal分析SMG5甲基化及突变情况。STRING分析SMG5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功能富集。结果 SMG5在肝癌中显著上调(P=1.13×10-26)且与肿瘤分级、AFP和ishak纤维化评分显著正相关(P=0.0014、7.26×10-7和0.01),与肝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显著负相关(P=6.4×10-6和0.00028)。SMG5对于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AUC = 0.965)。SMG5与B细胞、CD4+T、巨噬细胞、髓系抑制性细胞等细胞浸润呈正相关(P=2.27×10-6、2.05×10-6、1.43×10-6和2.64×10-21),与肿瘤成纤维细胞、造血干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浸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4.95×10-3、8.08×10-15和1.00×10-17)。肝癌中SMG5的启动子甲基化显著低于对照组(P=6.91×10-7),且cg10199857位点甲基化水平降低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035),S725C位点的突变与SMG5异常转录相关。SMG5与多个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控RNA代谢相关的生理活动。结论 SMG5在肝癌中显著上调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通过调控RNA代谢及转运等参与肝癌发展。同时,SMG5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标志物。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评估
    龙春梅, 陈定贵, 郑中伟, 张秀军
    2025, 30(4):  441-445. 
    摘要 ( 33 )   PDF (60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共108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TACE,观察组接受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2年随访的总生存期(OS)和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分别为70.37%和50.00%(P<0.05);经治疗,观察组CD3+,CD4+,CD8+分别为(39.21±5.13)、(27.21±4.04)和(18.74±2.35)%,且免疫功能和肝功能优于对照组,肿瘤标志物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7%和27.78%(P>0.05)。观察组平均OS为21.46(20.34,22.59)月,生存率为66.67%(36/54),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晚期肝癌治疗中应用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有助于提高疗效。
    基于超声造影LI-RADS分类标准对甲胎蛋白阴性高危风险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评估
    马宇, 赖仕峰, 洪莉
    2025, 30(4):  446-448. 
    摘要 ( 35 )   PDF (42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LI-RADS分类标准评估甲胎蛋白阴性高危风险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甲胎蛋白阴性高危风险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20例,共计153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基于LI-RADS对病灶进行分类,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LI-RADS分类标准对甲胎蛋白阴性高危风险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评估价值。结果 153个病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肝细胞癌90个,其他肝脏恶性肿瘤19个,良性肝脏病变44个。肝细胞癌以动脉相高增强(78个)和延迟/轻度廓清(70个)为主;其他肝脏恶性肿瘤中呈动脉相高增强9个,呈环状增强8个,全部出现对比剂廓清,其中呈显著廓清8个,呈轻度廓清11个;良性肝脏病灶以动脉相等增强(18个)和延迟相无廓清(32个)为主。在LR-5分类标准下,153个病灶中有77个肝细胞癌,其中66个为真正肝细胞癌,阳性检出率为73.3%(66/90),与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792。在LR-4+5分类标准下,153个病灶中有83个肝细胞癌,其中80个为真正肝细胞癌,阳性检出率为88.9%(80/90),与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致性较强,Kappa值为0.763。LR-4+5分类对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95.2%、91.5%、96.4%、85.7%,均高于LR-5分类标准的73.3%、82.5%、77.1%、85.7%、68.4%(P<0.05)。结论 超声造影LI-RADS分类标准对甲胎蛋白阴性高危风险肝脏局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其中LR-4+5分类标准具有优异的诊断效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血清AFP-L3、PIVKA-Ⅱ联合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
    李兰亚, 屠涛
    2025, 30(4):  449-452. 
    摘要 ( 32 )   PDF (373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诊断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在沭阳县中医院接受诊治的CHB患者85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22例,年龄(47.3±7.4)岁。根据是否伴有HCC分为CHB慢性肝病(CHB-CLD)组(包括HCV及其肝硬化)、CHB-HCC组。比较CHB-CLD、CHB-HCC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B-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学指标预测CHB-HCC患者的价值。随访CHB-HCC,比较不同临床结局患者AFP、AFP-L3、PIVKA-Ⅱ的差异。结果 85例CHB患者中,CHB及其肝硬化病例为40例、28例,另外17例为CHB-HCC。CHB-HCC组年龄为(54.2±9.7)岁,显著高于CHB-CLD[(45.5±7.7)岁,P<0.05];CHB-HCC组AFP、Alb、ALT、AST、AFP-L3及PIVKA-Ⅱ为516.3(78.4, 1482.5)ng/mL、(31.0±2.1)g/L、80(51, 104)U/L、92(70, 137)U/L、12.8(8.6, 73.0)%及674.6(209.3, 1526.8)mAU/mL,与CHB-CLD[17.2(9.8, 32.8)ng/mL、(36.8±3.7)g/L、47(38, 66)U/L、44(32, 62)U/L、5.2(3.2, 6.7)%及27.2(18.1, 41.2)mAU/mL]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性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设定纳入的P值为0.05,排除的P值为0.10。 结果显示,AFP≥40.5 ng/mL、AFP-L3≥9.4%及PIVKA-Ⅱ≥57.8 mAU/mL对CHB-HCC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CHB-HCC时,AFP、AFP-L3、PIVKA-Ⅱ三者联合诊断AUC值为0.91,均显著高于AFP、AFP-L3、PIVKA-Ⅱ单独诊断[0.80、0.83、0.84,P<0.05]。随访2年,CHB-HCC组中存活6例、死亡11例。与存活患者比,死亡患者AFP、AFP-L3和PIVKA-Ⅱ显著升高(P<0.05)。结论 联合检测AFP、AFP-L3和PIVKA-Ⅱ水平能够有效诊断CHB-HCC,同时对预测患者临床结局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与血清miR-1290、miR-1825联合对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张志博, 李静, 邱婧琪, 王倩, 梁爽, 刘翠翠
    2025, 30(4):  453-457. 
    摘要 ( 27 )   PDF (65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血清miR-1290、miR-1825在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秦皇岛医院(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20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48例和恶性病变组72例。所有患者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并检测血清miR-1290和miR-1825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恶性病变组血清miR-1290和miR-1825的水平分别为2.34 ± 0.68和1.89 ± 0.53,均高于良性病变组的1.12 ± 0.37和0.94 ± 0.28(均P<0.05)。恶性病变组超声造影特征的早增强、高增强和快消退比例高于良性病变组[91.67%(66/72)比 20.83%(10/48)、76.39(55/72)比 33.33%(16/48)、79.17%(57/72)比 8.33%(4/48)](均P<0.05),均匀增强比例低于良性病变组[19.44%(14/72)比 50.00%(24/48)](P<0.05)。miR-1290、miR-1825水平及超声造影预测特定疾病的敏感性分别为81.9%、88.9%、95.8%,特异度分别为91.7%、85.4%、89.6%。这些结果显示了不同诊断方法在检测该疾病方面的准确性。当超声造影与miR-1290和miR-1825联合使用时,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提升至98.6%和95.8%,表明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预测效能。此外,联合检测的约登指数为0.944,AUC面积为0.983(95%CI:0.959~1.000),显示出极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结论 超声造影联合血清miR-1290和miR-1825在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尤其是三者联合使用时,显示出更高的预测效能和可靠性。因此,联合检测可作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重要诊断方法。
    TACE、靶向免疫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不可切除巨块型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沈祥京, 苏海川
    2025, 30(4):  458-461. 
    摘要 ( 29 )   PDF (117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TACE、靶向免疫联合125I粒子植入在不可切除巨块型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2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88例不可切除巨块型肝癌患者,将接受TACE联合靶向免疫治疗的43例设为对照组,45例接受TACE+靶向免疫+125I粒子植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均治疗4个疗程。两组均未发生血管侵犯以及肝外转移,且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4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水平[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提高(86.67%比62.79%,P<0.05)。治疗后观察组AFP和PIVKA-Ⅱ分别为(63.05±7.51)ng/mL和(113.25±11.01)mAU/mL,对照组分别为(80.84±9.42)ng/mL和(150.64±16.13)mAU/mL(P<0.05)。对照组中出现腹痛3例、恶心呕吐2例、乏力3例、免疫相关皮肤反应5例、肝功能异常2例;观察组中出现腹痛2例、恶心呕吐2例、乏力4例、免疫相关皮肤反应4例、肝功能异常3例、放射性损伤1例。两组治疗3个月后病灶最大截面积皆缩小,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OS为21.43(20.34,22.59)和18.41(16.98,19.76)个月(P<0.05)。结论 TACE+靶向免疫+125I粒子植入有助于改善不可切除巨块型肝癌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超声造影联合血清SP70、AFP、PIVKA-Ⅱ诊断早期肝癌的价值观察
    李晓艳, 张景芳, 王春萍, 周平安
    2025, 30(4):  462-466. 
    摘要 ( 29 )   PDF (59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肿瘤特异性蛋白70(SP70)、甲胎蛋白(AFP)及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早期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4年8月在洛川县医院确诊的早期HCC患者80例为HCC组,另选80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为良性组。对两组患者的CEUS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并检测SP70、AFP和PIVKA-Ⅱ的血清水平,评估这些指标在早期HCC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HCC组在单发病灶、边界不清晰、病灶形态不规则以及病灶血供丰富比例分别为85%、28.75%、25.00%、23.75%,均高于良性组的67.50%、2.50%、7.50%、12.50%(P<0.05)。在CEUS门脉期和延迟期,HCC组呈现等增强或低增强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3.75%、87.50%,均高于良性组的48.75%、51.25%(P<0.05)。血清学指标方面,HCC组的SP70、AFP、PIVKA-Ⅱ水平分别为(11.23±4.58)ng/mL、(44.64±18.28)ng/mL、(83.45±36.34)mAU/mL,均高于良性组的(8.68±3.74)ng/mL、(15.27±6.63)ng/mL、(44.23±19.29)mAU/mL(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EUS、SP70、AFP和PIVKA-Ⅱ对早期肝癌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5.0%、41.2%、93.8%和75.0%,特异度分别为77.5%、92.5%、91.2%和87.5%,AUC分别为0.788、0.658、0.951和0.838。而当CEUS联合SP70、AFP和PIVKA-Ⅱ进行预测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提升至91.2%和98.8%,AUC值则达到0.983。结论 CEUS联合SP70、AFP和PIVKA-Ⅱ检测在早期肝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助于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肝癌脊柱转移术后患者恐动症的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丽, 唐飞扬, 汪秉轩, 赵浩南, 连邱健, 陈凤梅
    2025, 30(4):  467-470. 
    摘要 ( 39 )   PDF (46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肝癌脊柱转移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发生现况,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因素,为肝癌脊柱转移患者术后恐动症的防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69例肝癌脊柱转移术后患者,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Tampa评分表(TSK)、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进行数据收集。随后利用单因素统计方法分析一般资料及各量表在内的相关因素是否在恐动症/非恐动症组间存在差异,并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究肝癌脊柱转移术后患者发生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肝癌脊柱转移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率为39.1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恐动症发生与术前疼痛持续时间长,术后疼痛程度高、自我效能低、家庭关怀度差之间存在正相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矫正混杂因素后,术前疼痛持续时间、术后疼痛程度高被认为是肝癌脊柱转移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自我效能高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肝癌脊柱转移术后患者恐动症发生率较高,且与较长的术前疼痛持续时间、较高的术后疼痛程度、较低的自我效能有关。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重视对上述因素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防治该类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清IL-6、IL-18和AFP水平变化对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牛兴杰, 刘志慧, 崔凤梅, 张国民, 刘耀敏
    2025, 30(4):  471-475. 
    摘要 ( 32 )   PDF (47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清IL-6、IL-18和AFP水平对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1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比较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组与未感染组IL-6、IL-18 、AFP水平及临床资料,分析上述3项外周血指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26例(22.03%);感染组有肝癌破裂史患者占比高于未感染组(46.15%比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外周血IL-6(70.54±21.49)pg/mL、IL-18(136.52±20.79)mg/L、AFP(35.04±5.32)ng/mL,高于未感染组的(47.76±16.31)pg/mL、(94.89±12.16)mg/L、(15.69±4.2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IL-6、IL-18、AFP水平、肝癌破裂史是原发性肝癌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OR=1.054、1.021、45.241、3.086,P<0.05)。外周血IL-6、IL-18、AFP及三者联合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肺部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8、0.782、0.705、0.785。结论 外周血IL-6、IL-18、AFP水平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对肺部感染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CT增强扫描判断肝血管瘤血供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王旭丽, 周志明, 陈苏闽, 蔡明月
    2025, 30(4):  476-479. 
    摘要 ( 43 )   PDF (94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HH)诊断及血供分型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H患者62例,CT增强扫描测量动脉期肝固有动脉直径,根据对比剂填充体积、CT表现进行血供分型。比较不同血流灌注HH患者一般资料,观察不同分型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62例HH患者中,CT增强扫描发现高速灌注32例(51.6 %)、中速灌注10例(16.1 %)、低速灌注20例(32.3 %)。高速灌注、中速灌注HH患者肝固有动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速灌注、中速灌注HH患者肝固有动脉直径分别为(5.1±0.9)mm、(5.0±0.8)mm,高于低速灌注患者的(4.1±0.7)mm(P<0.05)。高速、中速灌注HH患者疗效显著优于低速灌注HH患者(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在HH诊断及血供分型判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高速灌注、中速灌注HH患者血管栓塞治疗效果更好。
    TACE联合贝伐单抗HAIC对肝细胞癌患者疗效的影响
    韩啸, 刘松江, 秦帅
    2025, 30(4):  480-484. 
    摘要 ( 29 )   PDF (73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贝伐单抗肝动脉灌注治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疗效,探讨其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远期和近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治疗的131例肝细胞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TACE组(47例)与联合组(84例)。TACE组接受TACE治疗,联合组接受TACE治疗前使用贝伐单抗肝动脉灌注治疗。比较疗效及临床收益率。检测并比较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肿瘤相关蛋白因子水平。评估两组生存质量卡式(KPS)评分。进行随访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血清AFP、VEGF、CA125、CEA、CYFRA21-1、SCC、CA50水平均低于TACE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PTEN相对表达量高于TACE组;联合组MUCI相对表达量、HSP90α水平分别为(1.72±0.22)、(45.31±2.94) ng/mL,均低于TACE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KPS评分高于TACE组(P<0.05)。随访过程中,TACE组患者存活35例,联合组患者存活79例。联合组两年OS的累计生存率高于TACE组(χ2=22.734,P<0.05)。联合组两年PFS累计生存率高于TACE组(χ2=23.428,P<0.05)。结论 TACE联合贝伐单抗HAIC可显著提升肝细胞癌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该治疗方案通过协同作用机制有效降低血清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浓度,同时改善患者KPS评分。这一综合治疗模式在提高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路径。
    病毒性肝炎
    HLA-Ⅱ类分子限制性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鉴定
    甘一帆, 郑安琪, 廖宝林, 吴晓娜, 于乐成, 王战会
    2025, 30(4):  485-489. 
    摘要 ( 35 )   PDF (107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和鉴定HLA-Ⅱ类分子限制性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为探索HBV感染者CD4+ T细胞功能及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用HBcAg肽库刺激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选CD4+CD154+ T单细胞。扩增TCR α/β双链,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双链配对。克隆TCR,经慢病毒包装后感染Jurkat-76-NFAT-GFP细胞,建立稳定表达TCR的细胞系,并与永生化B细胞系呈递的HBcAg肽库共培养,从而筛选HBcAg特异性TCR。通过矩阵HBcAg小肽库确定TCR所识别的具体表位肽。用HLA-Ⅰ类抗体阻断剂及表达不同组合形式HLA-Ⅱ类分子的K562细胞系确定TCR的HLA限制性。最后通过肽浓度梯度分析,确定TCR的功能性亲和力。结果 基于CD4+CD154+ T单细胞分选和TCR αβ双链扩增配对,从13个TCR克隆中成功筛选出4个TCR可识别HBcAg特异性表位肽(EYLVSFGVWIRTPPA)。HLA限制性分析表明,4个TCR均能识别DPA1*01:03/ DPB1*05:01、 DPA1*01:03/DPB1*21:01和DPA1*02:02/ DPB1*05:01所呈递的表位肽。功能性亲和力分析显示4个TCR与HBcAg特异性表位肽有较高的亲和力,EC50最高可达7.817 nM。结论 成功获得了4个与多种HLA-DP分子具有高功能性亲和力的HLA-II限制性HBcAg特异性TCR,为下一步基于HBcAg特异性TCR研究HBV感染者CD4+ T细胞功能变化特点和研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的新管线。
    血清干扰素-γ联合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预后的评估
    占宏卓, 陈静佳
    2025, 30(4):  490-494. 
    摘要 ( 25 )   PDF (62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血清干扰素-γ(IFN-γ)联合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患儿预后情况的评估。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2023年6月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CMV肝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7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的IFN-γ、HMGB、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观察组患儿均接受更昔洛韦治疗2周,根据患儿治疗后CMV DNA水平,将≤500 拷贝/mL设为预后良好组(n=91),其余为预后不良组(n=35),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儿预后情况的影响因素,并利用ROC曲线分析IFN-γ与HMGB评估患儿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的IFN-γ、HMGB、AST、ALT、TBil水平分别为(14.3±2.7)mmol/L、(46.2±5.3)μg/L、(86.5±8.9)U/L、(82.1±8.3)U/L、(85.4±9.9)U/L,均高于对照组,且免疫指标更低;治疗后预后良好组患儿的IFN-γ、HMGB、AST、ALT、TBil水平分别为(5.3±1.7)mmol/L、(23.7±3.5)μg/L、(35.9±4.2)U/L、(36.4±4.3)U/L、(43.8±5.7)U/L,均低于预后不良组,且免疫指标更高(P<0.05);logistic分析显示,IFN-γ、HMGB、肝功能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均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ROC曲线显示,IFN-γ联合HMGB对预后情况评估的准确度为0.961(0.931, 0.991)。结论 血清IFN-γ联合HMGB1在CMV肝炎患儿预后的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慢性乙型肝炎孕产妇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载量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朱艳梅, 孙冬梅, 徐晓英
    2025, 30(4):  495-499. 
    摘要 ( 36 )   PDF (50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孕产妇肝功能指标和HBV DNA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CHB孕产妇156例,其中ALT≥160 U/L 19例,ALT<160 U/L 137例;TBil≥17.1 μmol/L 13例,TBil<17.1 μmol/L 143例;HBV DNA≥1×106拷贝/mL 52例,HBV DNA<1×106拷贝/mL 104例。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健康孕产妇70名作为对照组。CHB组均给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口服治疗,直至分娩;孕妇采用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治疗,新生儿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治疗。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和血清学指标,CHB组不同血清学指标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CHB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CHB组的妊娠糖尿病(GDM)、妊娠肝内胆汁淤积(ICP)、先兆子痫(PE)、胎膜早破(PROM)、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HNB)发生率为27.56%、5.77%、12.18%、19.51%、11.54%、8.97%、17.95%、10.90%,HbA1c水平为(6.02±0.78)%,高于对照组的5.71%、2.86%、4.29%、7.14%、4.29%、2.86%、4.29%、2.86%、(5.49±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4、2.845、3.159、2.780、3.086、3.264、3.347、3.026,t=5.218,均P<0.05)。CHB组的ALT、TBil水平和HBV DNA为(93.24±7.36)U/L、(22.59±3.18)μmol/L、(1.26±0.34)×106拷贝/mL,高于对照组的(27.56±4.81)U/L、(14.82±2.05)μmol/L、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4、27.275、11.793,P<0.001)。CHB孕产妇中,ALT≥160 U/L组的PROM、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和HNB发生率为36.84%、15.79%、42.11%、31.58%,高于ALT<160 U/L组的11.68%、8.03%、14.60%、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1、3.291、4.425、5.047,均P<0.05);TBil≥17.1 μmol/L组的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和HNB发生率为30.77%、23.08%、53.85%、38.46%,高于TBil<17.1 μmol/L组的9.79%、7.69%、14.69%、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2、4.375、4.809、5.286,均P<0.05);HBV DNA≥1×106拷贝/mL组的PROM、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和HNB发生率为25.00%、19.23%、15.38%、28.85%、19.23%,高于HBV DNA<1×106拷贝/mL组的9.62%、7.69%、5.77%、12.50%、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8、3.472、3.718、3.297、4.18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160 U/L、TBil≥17.1 μmol/L和HBV DNA≥1×106拷贝/mL为CHB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HB孕产妇血清ALT、TBil水平和HBV DNA越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越高,可为围生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急性肾损伤的预后:基于ICA-AKI标准的前瞻性研究
    陈健, 王甘红, 周静洁, 刘罗杰, 徐晓丹
    2025, 30(4):  500-504. 
    摘要 ( 37 )   PDF (82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使用ICA-AKI标准对肝硬化合并AKI的临床影响进行前瞻性评估,以指导治疗策略并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1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使用ICA-AKI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53例)和非AKI组(164例)。对患者进行至少一年的随访,评估其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以及与年龄和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生存率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并使用Log-rank检验对生存时间进行比较。使用Cox回归模型探究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发现,在4年追踪期内,AKI组和非AKI组患者的住院次数均呈上升趋势,AKI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非AKI组,并显示出下降趋势。从时间趋势来看,AKI组的住院死亡率自2018年的36.5%减少至2021年的12.1%,下降幅度显著;非AKI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降幅较小,从6.3%减少至3.8%。年龄与AKI发生率正相关,20至40岁组、41至60岁组以及超过60岁组的发病率分别为7.8%、25.4%和44.4%,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显著(χ2=9.42,P<0.05)。此外,AKI组的Child-Pugh评分平均值(12.8)显著高于非AKI组(10.4),P值<0.001,暗示肝脏功能衰竭更为严重。在最长达49个月的随访中,AKI组的死亡率为18.9%,非AKI组的死亡率为5.5%,生存分析显示AKI组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较短(χ2=9.344,P<0.05)。肝硬化并发症(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静脉曲张出血和腹水)患者若并发AKI,其死亡风险显著提高,调整后比值比(aOR)分别为5.77、5.49、7.95、5.62。特别地,在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中,伴随AKI的死亡风险是未合并AKI的患者的7倍以上(aOR 7.89;95%CI 7.68~8.33)。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AKI与年龄增长和肝功能进一步衰竭密切相关,且这些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短,治疗成本较高。尽管AKI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并发症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静脉曲张出血等可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乙型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的鉴别诊断预测模型构建
    李扬, 朱莉, 李晋, 朱传武, 谭欣雨, 陈彩林, 陈日钗, 李明
    2025, 30(4):  505-508. 
    摘要 ( 34 )   PDF (39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乙型肝炎肝硬化(hepatitis B-related cirrhosis,HBC)和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C)鉴别诊断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集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和树兰(杭州)医院就诊的70例HBC患者及57例AC患者的血常规、肝生化、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比例等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公式为logit (P)=0.09+0.01*GGT-0.075*IL-17。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Alb、ALP、PLT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C组TBil、DBil、GGT和PT显著高于H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C组红细胞计数显著高于AC组(P=0.0391),其他血常规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和IFN-γ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表达,HBC组IL-4、IL-17、和TNF-α显著高于AC组,而IL-6和IL-10的表达水平低于AC组(均P<0.05)。ROC曲线表明,TBil、DBil、GGT、PT、IL-4和IL-6鉴别诊断HBC和A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4、0.642、0.686、0.631、0.676、0.641,预测诊断能力较低(0.5<AUC<0.7),IL-17的AUC为0.735,对HBC和AC的鉴别诊断能力一般。该预测模型能够显著提高对HBC和AC的鉴别诊断能力,AUC为0.836,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71.4%,cutoff值为-0.085,即0.01*GGT-0.075*IL-17≥-0.265,诊断为AC的准确率为83.6%。结论 联合GGT和IL-17构建的预测模型有助于鉴别HBC和AC。
    PNI联合MELD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预测价值
    徐鹤翔, 郑吉顺
    2025, 30(4):  509-513. 
    摘要 ( 31 )   PDF (71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联合MELD评分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16例,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按照随访1年的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156例和死亡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PNI、CTP评分、MELD水平。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预测1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NI预测的准确性。按照约登指数计算PNI的最佳临界值,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PNI水平患者的1年生存率。通过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对PNI、MELD评分进行联合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价值。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拟合Cox回归模型评估不同的PNI截点与1年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随访1年死亡60例(27.78%),死亡组入院时PNI明显低于生存组[29.0(25.7~31.7)比36.5(30.6~41.0) , P<0.001]。PNI与CTP评分、MELD 评分呈负相关性(r=-0.766、-0.483, P<0.001)。PNI是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38, 95%CI:0.889~0.991, P=0.021);ROC曲线显示PNI及MELD评分预测患者1年死亡风险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3.45、16.61,AUC分别为0.780、0.871。而PNI联合MELD评分对患者1年死亡预测效率可提高至0.885(P<0.001)。RCS显示PNI和1年死亡风险呈线性关系(P for nonlinear>0.05)。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NI联合MELD评分能够有效预测1年死亡风险。
    超声血流参数联合APRI评估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价值
    王倩, 梁爽, 李静, 徐佳琪, 王方旭
    2025, 30(4):  514-518. 
    摘要 ( 37 )   PDF (59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血流参数联合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指数(APRI)评估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行脾切除术的肝硬化患者95例,根据术后1周是否并发PVT分为非发生组与发生组。对比2组APRI、超声血流参数[脾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PVV)与门静脉内径(PVD)]与临床资料,分析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PVT的影响因素,以及PVD、PVV、APRI及3者联合对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PVT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1周,并发PVT31例(32.63%),64例未发生PVT。发生组PVV比非发生组低(P<0.05),发生组PVD、脾静脉内径、APRI比非发生组高(P<0.05)。发生组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水平高于非发生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VD(OR=3.445,95%CI:1.515~7.837)、APRI(OR=2.835,95%CI:1.246~6.449)、PVV(OR=0.697,95%CI:0.306~1.585)、D-D(OR=3.850,95%CI:1.692~8.757)为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PVT的影响因素(P<0.05)。APRI、PVV、PVD与3者联合预测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P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9、0.826、0.794、0.901(P<0.05),3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结论 PVD、APRI联合PVV在预测肝硬化术后并发PVT风险中的价值更高。
    血栓弹力图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意义
    熊德琼, 彭德川, 谯从超
    2025, 30(4):  519-524. 
    摘要 ( 32 )   PDF (66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参数在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在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脾切除术治疗的1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形成门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n=63)与无血栓组(n=51)。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相关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TEG参数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栓组术前脾静脉直径、输血量、术后脾静脉直径及术后第1、3、5天的FIB、α角、MA值分别为(1.45±0.42) cm、(454.67±39.43) mL、(1.21±0.32) cm、(3.98±1.21) g/L、(4.21±1.42) g/L、(3.94±1.65) g/L、(65.32±6.48)°、(71.04±7.32)°、(64.31±5.34)°、(57.34±6.15) mm、(63.34±6.34) mm、(56.10±6.15) mm,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术前血小板、术前DD、术前及术后门静脉流速、术后第1、3、5天的TT、APTT、PT、D-D、K、R值分别为(56.02±13.81)×109/L、(377.94±38.65) μg/L、(15.45±3.34) cm/s、(11.59±3.02) cm/s、(13.87±1.85) s、(11.98±1.32) s、(14.01±1.62) s、(32.84±2.78) s、(26.89±2.67) s、(31.69±2.11) s、(12.02±2.64) s、(10.67±1.84) s、(13.05±2.08) s、(2.01±0.81) mg/L、(2.79±0.95) mg/L、(1.68±0.66) mg/L、(3.07±1.11) min、(1.98±0.74) min、(2.73±1.04) min、(4.42±0.98) min、(3.79±0.81) min、(4.19±0.89) min,均显著低于非血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脾静脉直径和α角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5.771、1.392),术前血小板、术前门静脉流速、K、R、MA是独立保护因素(OR=0.948、0.683、0.407、0.365、0.210)。TEG参数中α角对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最高,灵敏度82.5%,特异度82.4%,AUC为0.865,联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0.5%和94.1%,AUC为0.963。结论 TEG参数中的α角和MA指标是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证实,术前脾静脉直径及术后TEG参数如α角、K、R和MA均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应用这些TEG参数可提高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精度,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
    醒脑静联合纳洛酮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平及认知障碍的影响
    米兰, 王艳川, 周礼琼
    2025, 30(4):  525-528. 
    摘要 ( 28 )   PDF (39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HE)患者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氨水平及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2023年6月期间安康市高新医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15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氨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氨水平、内毒素、胆红素、总蛋白与白蛋白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认知功能。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以及血氨水平分别为(37.1±7.3)U/L、(74.4±9.8)U/L、(78.1±9.3)μmol/L,均低于对照组[(51.2±7.5)U/L、(84.7±11.0)U/L、(112.0±12.6)μmol/L,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毒素水平为(1.2 ± 0.2),低于对照组(2.0 ± 0.6),总蛋白与白蛋白水平分别为(7.2 ± 0.8)g/dL、(3.7 ± 0.4)g/dL,均高于对照组[(5.6 ± 0.5)g/dL、(2.2 ± 0.7)g/dL,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β-内啡肽分别为(11.3±4.5)ng/L、(11.1±3.8)μmol/L、(41.2±5.3)pg/mL,均低于对照组[(15.3±4.2)ng/L、(14.9±4.7)μmol/L、(50.6±6.5)pg/mL,P<0.05]。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为(25.0±1.2)分,高于对照组[(20.5±1.1)分,P<0.05]。结论 醒脑静联合纳洛酮可有效改善 HE、血氨水平,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其他肝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初探
    郭林林, 常静, 周光德
    2025, 30(4):  529-531. 
    摘要 ( 31 )   PDF (465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性药物性肝损伤(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duced liver injury,ICIs-DILI)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3份ICIs-DILI肝组织标本进行常规HE、罗丹宁法铜染色、普鲁士蓝法铁染色、及CD3、CD20、mum-1、CK19等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CIs-DILI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3份肝组织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淤胆、毛细胆管胆栓形成及肝细胞坏死,小叶内可见微小肉芽肿,小叶间胆管呈损伤性改变伴细胆管反应,汇管区轻-中度混合炎细胞浸润,可见浆细胞。结论 ICIs-DILI的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均受累及。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模型的构建
    许景, 杨永峰
    2025, 30(4):  532-536. 
    摘要 ( 35 )   PDF (447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ACLF患者190例。随访90 d,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89例和生存组101例。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ACLF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预后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LF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年龄(OR=1.045,P=0.007)、肝性脑病(HE)(OR=4. 341,P<0.001)、凝血酶原时间(PT)(OR=1.241,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OR=1.097,P=0.009)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A)(OR=0.532,P=0.027)。模型方程为:NEWM=-72.662+0.044×年龄+0.216×PT+0.093×PTA-0.631×INR+1.468×HE。ROC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的AUC为0.81(95% CI: 0. 74 ~ 0.87)明显高于MELD评分0.67(95% CI: 0.59 ~ 0.74)、MELD-Na评分0.65(95% CI: 0. 57 ~ 0.73)、iMELD评分0.70(95% CI: 0. 62 ~ 0.77)和MESO评分0.66(95% CI: 0. 58 ~ 0.74),NEWM评分对ACLF患者90 d生存情况的预测能力明显优于其他评分。结论 与MELD系列评分相比,NEWM对ACLF 患者预后判断效能最佳。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通过调控Perilipin 5改善肝细胞脂毒性损伤
    孙祥云, 于庆红, 齐一菲, 白世锦, 刘天会
    2025, 30(4):  537-541. 
    摘要 ( 34 )   PDF (356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DDC)改善脂肪酸诱导肝细胞脂毒性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0.5 mmol棕榈酸(PA)诱导建立LO2细胞脂毒性损伤模型(PA组),同时加入300 μmol DDC处理(DDC+PA组),并设立相应对照组。Real-time PCR检测TNF-α、CHOP、ATF4和BAX基因表达;JC-1染色观察线粒体膜电位;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脂滴蛋白Perilipin5(Plin5)基因与蛋白表达;脂滴和线粒体染色观察脂滴含量、线粒体-脂滴相互作用。应用siRNA干扰Plin5表达,观察Plin5敲低后DDC对线粒体-脂滴相互作用、炎症、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基因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A组TNF-α、CHOP、ATF4及BAX表达均显著升高[(1.436 ± 0.447)比(37.762 ± 9.715)、 (1.005 ± 0.024) 比(20.892 ± 2.721)、(1.467 ± 0.332) 比(15.184 ± 7.006)、(2.095 ± 0.814 ) 比(29.480 ± 13.564)](P<0.05);DDC+PA组TNF-α、CHOP、ATF4及BAX表达较PA组降低[(37.762 ± 9.715) 比(2.890 ± 0.939)、(20.892 ± 2.721) 比(12.56 ± 4.175)、(15.184 ± 7.006) 比(3.41 ± 1.159)、(29.480 ± 13.564) 比(8.462 ± 5.441)](P<0.05)。与对照组相比,PA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2.341 ± 0.491) 比(0.805 ± 0.214)](P<0.05);DDC+PA组线粒体膜电位较PA组升高[(0.805 ± 0.214) 比(1.507 ± 0.292)](P<0.05)。与PA组相比,DDC+PA组Plin5表达升高[(1.567 ± 0.152) 比(3.807 ± 0.579)](P<0.05),脂滴含量及线粒体-脂滴相互接触面积显著增加[(3.123 ± 1.102) 比(9.795 ± 1.740)、(0.362 ± 0.100) 比(2.550 ± 0.521)](P<0.05)。敲低Plin5可阻断DDC对LO2细胞中线粒体-脂滴相互作用、TNF-α、CHOP、ATF4、BAX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P<0.05)。结论 DDC通过上调Plin5促进线粒体-脂滴相互作用,改善PA诱导的肝细胞脂毒性损伤。
    SWE及UAP参数评估肥胖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脂肪变的临床价值
    杨宪碧, 黄卫东, 黄英
    2025, 30(4):  542-547. 
    摘要 ( 30 )   PDF (68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及超声衰竭参数(UAP)对肥胖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脂肪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2年9月于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肝穿刺活检确诊存在肝脏脂肪变性的NAFLD患者146例,收集患者资料,对其行肝脏生物化学检测,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计算其肝脂肪变性指数(HSI)。根据肝穿刺活检结果对患者进行肝脏脂肪变性分级(S0~S4),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仪测量其肝脏硬度(LS)和脾脏硬度(SS),采用肝脏瞬时弹性扫描仪对患者行UAP测量,分析以上指标对肝脂肪变性分级的评估价值。结果 本研究NAFLD患者经肝组织活检进行分级,其中S0级患者5例,S1级26例,S2级58例,S3级57例。不同肝脂肪变分级患者性别、年龄、GGT、TG、TC、TBil、LD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分级越高,BMI、ALT、AST、HSI、SWE中LS、SS和UAP水平越高(F=10.1817~290.9213,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S、SS和UAP与BMI、ALT、AST、HSI水平呈正相关性(r=0.450~0.587,均P<0.05),与性别、年龄等无相关性(均P>0.05)。SWE参数和UAP参数联合诊断肝脂肪变分级的整体效能高于单纯SWE参数或UAP参数(S2: AUC=0.881, 95%CI=0.796~0.966, S3: AUC=0.887, 95%CI=0.788~0.985,均P<0.05),其诊断S2级肝脂肪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9%、87.1%,诊断S3级肝脂肪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87.1%。结论 肥胖青少年NAFLD患者的肝脂肪变分级越高,LS、SS和UAP越高,SWE和UAP对其分级有较高的评估价值,两者联合诊断能提高其诊断效能。
    儿童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病因回顾性分析
    梁栋, 沈德新
    2025, 30(4):  548-551. 
    摘要 ( 36 )   PDF (57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儿童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病因特点,为该类患儿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肝功能异常儿童969例,其中男530例,女439例,比例为1.2∶1,无明显差异(P>0.05);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期组(4~6岁)、学龄期组(7~14岁),对所有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肝功能异常病因分为感染性病因、非感染性病因及不明原因。感染性病因占比最高(53.9%),以EB病毒(16.9%)、巨细胞病毒(13.7%)最为常见,肺炎支原体、腺病毒、新冠病毒等也占有一定比例;非感染性病因中,以药物性肝损伤(DILI)(8.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8.0%)、外伤(4.6%)最为常见;203例(20.9%)肝功能异常儿童不能明确诊断,占比较高。婴幼儿组中,巨细胞病毒(22.7%)占比最高,且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学龄期组中,最主要的病因为NAFLD,占比31.5%,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所有患儿以轻、中度肝损伤为主,分别占65.4%、30.5%,经积极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8.1%。结论 引起儿童肝功能异常的病因中,感染仍为主要因素,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在非感染因素中,DILI和NAFLD患病率较高,且有上升趋势,需进一步加强儿童合理用药和生活方式干预; 外伤引起的肝损伤并非少数,考虑与应激性肝损伤(HSI)相关; 仍有较多不明原因的肝损伤有待进一步研究;儿童肝功能异常多为轻中度损伤,经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总体预后较好。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晔龙, 王洋, 沈华, 于海文, 李佑
    2025, 30(4):  552-556. 
    摘要 ( 47 )   PDF (112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PH)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190例PPH患者临床资料作为PPH组,另选取同期1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分析PPH病因构成、临床症状、治疗及预后情况,比较PPH组与健康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PH发病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 190例PPH患者主要胰腺原发疾病为胰腺肿瘤72例(37.89%)、慢性胰腺炎50例(26.32%);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腹痛165例(86.84%)、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31例(68.95%);121例行手术治疗(63.68%),18例行脾动脉栓塞术(9.47%),51例行保守治疗(26.84%)。PPH组胰腺肿瘤、急性胰腺炎占比,血清CRP、FIB高于健康组(P<0.05);胰腺肿瘤、急性胰腺炎、高水平CRP、高水平FIB均是PP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80例研究对象按照7∶3比例拆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训练集266例,验证集114例,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PPH发病的ROC曲线的AUC(95%CI)分别为0.91(0.87~0.95)和0.91(0.86~0.97);列线图模型预测活动性肺结核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00、0.148);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概率阈值在50%~100%时具有更高正向净收益。结论 PPH临床表现多样,发病原因复杂,胰腺肿瘤、急性胰腺炎、血清CRP、FIB是PPH发病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
    综述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非侵入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郭雯, 陈雅鑫, 温华, 刘凯歌, 张明鑫
    2025, 30(4):  557-563. 
    摘要 ( 40 )   PDF (80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炎症及纤维化肝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高死亡率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从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联合影像学检查和综合预测4个模型就EGVB非侵入预测方法进行综述,认为联合模型是未来评估EGVB的研究热点,同时应根据肝硬化患者的不同病因细化其出血的预测评分,期望为临床医生尽早识别和评估EGVB,以及降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EGVB的出血率和死亡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从新药研究进展看乙型肝炎未来治疗趋势
    冷雪君, 颜学兵
    2025, 30(4):  563-567. 
    摘要 ( 33 )   PDF (74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目前仍呈世界性流行,HBV感染治疗措施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但均只能抑制HBV复制,不能完全根除HBV感染,因此研发能够根治乙型肝炎的药物就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在研的治疗乙型肝炎新药种类繁多,国内外各大药商的药品研发管线加快更新迭代,本文依据美国乙型肝炎基金会(HBF)最新公布的“drug watch”及各大药企官网更新的产品管线信息进行汇总,对靶向病毒并干扰HBV复制过程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中的小干扰RNA(siRNA)药物、反义RNA及基因编辑等作用机制的在研新药进行总结。
    超声造影技术在评估肝脏血管异常中的应用进展
    刘琳琳, 程启帆, 王鑫雅, 张宇明
    2025, 30(4):  568-568. 
    摘要 ( 32 )   PDF (53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超声造影(CEUS)技术在肝脏血管异常的评估与诊断中取得了显著进展。CEUS利用微泡造影剂增强超声成像效果,能够实时动态观察肝脏血流变化,从而提高对肝动脉瘤、门静脉血栓、Budd-Chiari综合征及肝脏血管性肿瘤等病变的检出率。与传统影像学技术相比,CEUS具有无电离辐射、操作简便和对肾功能安全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无创诊断工具。本文综述了CEUS在肝脏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系统病变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在肝脏血管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CEUS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的联合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病例报道
    输入性三日疟并血小板重度减少、肝损伤1例
    朱晓红, 梁栋
    2025, 30(4):  572-573. 
    摘要 ( 30 )   PDF (309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