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31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5, 30(5):  0-0. 
    摘要 ( 6 )   PDF (13672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英国胃肠病学会指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管理》解读
    梁庆升, 杨彦娣, 李春雨, 孙颖
    2025, 30(5):  575-582. 
    摘要 ( 11 )   PDF (2935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炎症性肝病,若未接受规范化免疫抑制治疗,可导致肝细胞进行性炎症损伤,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等终末期肝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英国胃肠病学会(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BSG)近期发布的AIH的诊断与管理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涵盖疾病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本文详细介绍指南要点,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的决策支持,以期提升临床医师对AIH的规范化诊疗能力,最终实现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核心目标。
    非侵入性检测在评估肝功能失代偿中的应用
    李雨蓉, 邵思锦, 韦陆霏, 薛添奕, 王杰
    2025, 30(5):  582-584. 
    摘要 ( 9 )   PDF (40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功能失代偿是慢性肝病从代偿期向终末期发展的关键转折点,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与生存。近年来,非侵入性检测(NIT)在肝脏疾病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的早期识别、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系统综述了NIT在肝功能失代偿评估中的应用进展,涵盖了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临床评分模型及其在不同并发症中的诊断和预测价值,并介绍了NIT在疗效监测和进一步失代偿预测中的潜力与局限。
    酒精性肝病命名的中西方差异
    路子瑶, 杨松
    2025, 30(5):  584-587. 
    摘要 ( 8 )   PDF (41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欧洲肝脏研究学会近期相继更新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诊疗指南,两个指南中对于MAFLD/MASLD命名的差异也相应地带来了对酒精性肝病(ALD)诊断标准的中西方差异。中国指南采用二元诊断体系,将符合饮酒阈值(女≥20 g/d,男≥30 g/d)且合并代谢紊乱的脂肪性肝病定义为"MAFLD合并ALD",诊断简单明了。而EASL指南构建MASLD/MetALD/ALD三级分层体系,依据酒精暴露剂量(女20~50 g/d,男30~60 g/d)和代谢异常进行疾病分型,更注重引起脂肪变的内在病因差异。本综述拟就这一命名差异的内在机制进行剖析,供本领域研究人员参考。
    巨噬细胞在酒精性肝病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周嘉, 周靖媛, 柳涛, 高沿航
    2025, 30(5):  588-591. 
    摘要 ( 7 )   PDF (46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性肝病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其病理进程通常从单纯的脂肪肝逐步演变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H),并最终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AC),甚至发展成肝细胞癌。虽然巨噬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被认为是ALD发病的核心环节,但巨噬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将对巨噬细胞在ALD中作用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开发针对巨噬细胞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脏融合性纤维化临床与影像分析
    刘阳, 刘静, 李志艳, 任洪伟, 张萌萌, 刘树红, 刘长春, 高珅, 刘渊
    2025, 30(5):  592-594. 
    摘要 ( 8 )   PDF (82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分析肝脏融合性纤维化(confluent fibrosis,CF)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以增加诊断经验和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0月—2024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19例经影像及穿刺病理证实的肝脏融合性纤维化患者的各项临床及影像资料,整理归纳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类型及影像特征等。结果 19例CF患者临床症状以肝功能异常、乏力、腹胀腹痛为主,病理穿刺结果8例为药物性肝损害,6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病。MR腹部增强扫描图像显示18例患者肝内病灶为单发,15例病灶位于肝右叶,6例患者可见肝脏体积缩小及肝包膜皱缩,强化模式为渐进性强化,动脉期多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较高信号。结论 CF在中老年女性中较为多见,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致病因素以药物性或自身免疫为主,磁共振影像多表现为楔形病灶和渐进性强化模式,当表现为肿块样时不易确诊,临床病史和影像表现相结合能够帮助诊断CF,诊断困难时还需要通过病理结果确定。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联合扶正化瘀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张艳, 温青萍, 钱花, 石荔
    2025, 30(5):  595-598. 
    摘要 ( 10 )   PDF (42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联合扶正化瘀片(FZHY)与单用TAF对西藏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纳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TAF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TAF联合FZHY治疗,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肝生化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BV DNA转阴率、肝硬度值、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AST为(51.97±3.77)U/L、(25.93±1.19)U/L,研究组为(49.23±3.29)U/L、(25.80±1.01)U/L;对照组治疗前、后ALT为(55.17±3.48)U/L、(30.83±1.52)U/L,研究组为(53.26±1.98)U/L、(24.87±2.68)U/L;对照组治疗前、后TBil为(17.10±1.23)μmol/L、(14.33±1.18)μmol/L,研究组为(19.03±3.16)μmol/L、(16.63±3.2)μmol/L;对照组治疗前、后Alb为(35.65±0.57)g/L、(37.23±0.51)g/L,研究组为(35.44±0.33)g/L、(38.10±0.51)g/L。两组HA、LN、PCⅢ、Ⅳ-C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HA为(293.47±8.66)ng/mL、(259.20±8.83)ng/mL,研究组为(296.77±9.10)ng/mL、(215.57±9.07)ng/mL;对照组治疗前、后LN为(193.23±6.34)ng/mL、(125.87±6.98)ng/mL,研究组为(192.23±7.57)ng/mL、(91.80±4.12)ng/mL;对照组治疗前、后PCⅢ为(251.07±11.60)ng/mL、(199.10±8.13)ng/mL,研究组为(252.07±10.60)ng/mL、(123.02±6.38)ng/mL;对照组治疗前、后Ⅳ-C 为(243.30±8.09)ng/mL、(192.23±7.57)ng/mL,研究组为(249.93±8.02)ng/mL、(139.67±3.45)ng/mL(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HBV DNA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50,P=0.698)。治疗24周后两组肝硬度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为(13.03±0.35)kPa、(11.69±0.36)kPa,研究组为(13.67±0.35)kPa、(9.73±0.44)kPa,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1.000)。结论 TAF联合FZHY较单用TAF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能更有效地抑制或逆转肝硬化。
    血清维生素B12、β-抑制蛋白2表达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沈雯雯, 赵丹丹, 苗晗, 嵇海艳
    2025, 30(5):  599-603. 
    摘要 ( 8 )   PDF (43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B12(vitumin B12, VB12)、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表达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2例,其中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37例,44例,21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VB12、β-抑制蛋白2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VB12、β-抑制蛋白2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法分析VB12、β-抑制蛋白2与患者病情程度、肝功能分级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轻、中、重度组患者的VB12分别为(498.65±51.26)、(539.28±54.58)、(597.22±61.38)pg/mL(P<0.001);β-抑制蛋白2分别为(241.35±26.71)、(219.37±25.89)、(187.05±21.94)pg/mL(P<0.001)。 VB12为影响患者病情程度的危险因素[OR(95%CI):1.388(1.130~1.705),P=0.002],β-抑制蛋白2[OR(95%CI):0.588(0.387~0.894),P=0.013]、血红蛋白[OR(95%CI):0.764(0.603~0.968),P=0.026]、凝血酶原时间(PT)[OR(95%CI):0.788(0.645~0.962),P=0.019]、血小板[OR(95%CI):0.851(0.736~0.984),P=0.029]、纤维蛋白原水平[OR(95%CI):0.658(0.454~0.953),P=0.027]为影响患者病情程度的保护因素。根据住院28 d治疗结果将上述102例患者分为好转组70例与恶化组32例。好转组与恶化组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评分为(7.05±0.71)比(9.65±1.02)分、MELD评分(13.36±1.48)比(16.98±1.79)分、血红蛋白(81.65±8.62)比(74.68±7.49)g/L、PT(86.35±8.97)比(82.49±8.36)s、纤维蛋白原(84.22±8.54)比(75.62±7.86)g/L,血清VB12(510.32±52.41)比(593.66±59.95)pg/L、β-抑制蛋白2(233.59±27.98)比(192.32±19.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VB12[OR(95%CI):1.974(1.193~3.267),P=0.008]为影响患者恶化的危险因素,β-抑制蛋白2[OR(95%CI):0.527(0.294~0.945),P=0.032]、血红蛋白[OR(95%CI):0.584(0.353~0.966),P=0.036]、纤维蛋白原水平[OR(95%CI):0.697(0.512~0.948),P=0.021]为影响患者恶化的保护因素。VB12,β-抑制蛋白2以及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54,0.847,0.922,联合预测优于VB12(Z=2.154,P=0.031)、β-抑制蛋白2(Z=2.111,P=0.035)单独预测。VB12与肝功能分级、病情程度、MELD评分呈正相关(r=0.409、0.425、0.471,P<0.05),β-抑制蛋白2与肝功能分级、病情程度、MELD评分呈负相关(r=-0.422、-0.467、-0.430,P<0.05)。结论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VB12水平升高,β-抑制蛋白2水平降低,两者表达与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刘佳, 刘艳, 陈晋
    2025, 30(5):  604-608. 
    摘要 ( 9 )   PDF (49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CPH)脾功能亢进(HS)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PH合并HS患者69例,根据术后1周是否发生LS-PVST,分为LS-PVST组(n=18)和非LS-PVST组(n=51)。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血清学和影像学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CPH合并HS患者发生LS-PVST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独立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69例患者中,术后1周发生LS-PVST 18例(26.09%)。LS-PVST组的糖尿病史、上消化道出血病史、术前纤维蛋白原(FBI)、术前门静脉内径(PVD)、术前脾脏长径(SL)、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第3天血小板升高率(PPER3)、D-二聚体(D-D)水平分别为44.44%、22.22%、3.49 g/L、(18.24±1.86)mm、(19.06±1.95)mm、(376.49±45.37)mL、(254.56±28.41)mL、1.47%、2.03 mg/L,均高于非LS-PVST组的19.61%、7.84%、3.14 g/L、(15.47±1.69)mm、(15.83±1.82)mm、(321.76±41.05)mL、(216.90±24.52)mL、1.18%、0.8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4.836,4.259,4.576,7.465,7.263,5.034,5.628,8.476,9.158,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VD、术前SL和术后PPER3、D-D水平升高为CPH合并HS患者发生LS-PVST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为0.754~1.705、0.713~1.627、0.860~1.842、0.917~1.863,OR=1.162、1.048、1.256、1.379,均P<0.05)。ROC分析显示,术前PVD、术前SL和术后PPER3、术后D-D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3、0.695、0.845和0.758,敏感度为72.22%、77.78%、88.89%、83.33%,特异度为83.33%、66.67%、72.22%、66.67%。结论 术前PVD、术前SL和术后PPER3、术后D-D水平升高是CPH合并HS患者发生LS-PVST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LS围手术期预防、评估和干预PVST的参考依据。
    高频超声联合声触诊弹性成像诊断肝硬化不同时期的价值分析
    周秀梅, 刘慧, 王时军
    2025, 30(5):  609-612. 
    摘要 ( 8 )   PDF (41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高频超声联合声触诊弹性成像(STE)诊断肝硬化不同时期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利用高频超声参照超声半定量评分标准对肝实质回声、肝被膜、肝静脉清晰度、边缘形态及脾脏厚度分别评价,STE检测肝脏硬度值(LSM)及脾脏硬度值(SSM),根据临床检测结果计算APRI、FIB-4。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不同时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能表现。结果 代偿期、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为61例、39例。代偿期组PLT、Alb、APRI、FIB-4、LSM及SSM为(94.5±22.4)×109/L、(31.4±3.5)g/L、(0.47±0.08)、(0.63±0.13)、(15.3±3.2)kPa及(18.9±6.9)kPa,与失代偿组[(74.0±14.1)×109/L、(29.8±2.5)g/L、(0.54±0.12)、(0.80±0.21)、(18.4±4.1)kPa及(23.5±9.3)kPa]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超声半定量评分,代偿期组肝实质回声、肝被膜、肝静脉清晰度、边缘形态、脾脏厚度等各项评分及总分为(2.6±0.4)分、(2.0±0.4)分、(2.0±0.3)分、(2.5±0.4)分、(2.1±0.3)分及(11.3±1.3)分,均显著高于失代偿期组[(2.9±0.7)分、(2.4±0.6)分、(2.3±0.5)分、(2.8±0.6)分、(2.5±0.5)分及(13.2±2.8)分,P<0.05]。APRI+FIB-4+LSM+SSM+半定量评分、LSM+SSM+半定量评分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诊断AUC值(0.89、0.87)分别显著高于单独诊断AUC值(P<0.05),而前二者诊断模式诊断AUC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高频超声联合STE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够帮助判别不同时期肝硬化状态,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价值及对EVL治疗效果的评价
    张志博, 李静, 邱婧琪, 王倩, 梁爽, 刘翠翠
    2025, 30(5):  613-616. 
    摘要 ( 9 )   PDF (41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检查(EUS)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并利用EUS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接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并定期来院进行内镜复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共67例,依据来院前是否出现静脉曲张再出血进行分组,观察组(n=31)在来院前出现静脉曲张再出血,对照组(n=36)在来院前未出现静脉曲张再出血。比较两组EUS参数及血生化指标差异。结果 观察组食管穿支静脉、胃穿支静脉、胃旁静脉的检出率分别为58.1%,64.5%,61.2%,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1%,27.7%,22.2%,P<0.05]。观察组的总横断面表面积、胃左静脉直径、肠系膜上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分别为(0.7±0.1)cm2、(6.4±0.3)mm、(13.3±0.8)mm、(14.9±0.7)mm、(17.1±0.5)mm,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4±0.1)cm2、(5.1±0.2)mm、(9.9±0.7)mm、(12.6±1.0)mm、(14.3±0.3)mm,P<0.05],而观察组的曲张静脉壁厚度为(0.5±0.1)mm,显著低于对照组(0.7±0.1)mm,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白蛋白分别为(127.0±40.1)×109/L、(28.8±5.2)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1.2±22.5)×109/L、(34.1±9.6)g/L,P<0.05],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6.5±3.7)s,显著高于对照组(12.9±2.6)s,P<0.05。两组的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有显著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伴有食管穿支静脉(OR=1.66,P=0.011,95%CI=1.24~2.48)和胃底穿支静脉(OR=1.70,P=0.014,95%CI=1.36~2.92)、曲张静脉总横断面表面积增大(OR=2.40,P=0.021,95%CI=1.01~5.16)、脾静脉直径增大(OR=2.10,P=0.028,95%CI=1.10~4.40)及门静脉直径增宽(OR=2.40,P=0.026,95%CI=1.12~4.58)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OR=1.80,P=0.011,95%CI=1.75~2.70)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曲张静脉壁厚度较小(OR=0.66,P=0.031,95%CI=0.22~0.81)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再出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EUS对于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具有显著优势,可以较好地评价EVL的治疗效果,预测出血风险。   
    STE/STQ检查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硬度值的影响因素研究
    孙静, 钱奎
    2025, 30(5):  617-619. 
    摘要 ( 8 )   PDF (45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声触诊弹性成像(STE)/声触诊弹性测量(STQ)检查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硬度值(LSM)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组,F1期组(n=20),F2期组(n=23),F3期组(n=15),F4期组(n=22)。比较各组患者基线资料信息、实验室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及STE肝硬度值、STQ肝硬度值,对STE肝硬度值、STQ肝硬度值与ALT、AST的相关性采用相关性分析。结果 F4期组ALT、AST、LSMSTE、LSMSTQ[(260.62±36.13)U/L、(120.97±23.65)U/L、(18.52±4.63)kPa、(19.24±5.33)kPa]高于F1、F2、F3期患者,F3期组ALT、AST、LSMSTE、LSMSTQ[(237.46±35.67)U/L、(105.43±21.33)U/L、(14.21±3.94)kPa、(14.83±4.62)kPa]高于F1、F2期患者,F2期组ALT、AST、LSMSTE、LSMSTQ[(207.32±33.58)U/L、(90.45±20.71)U/L、(11.63±3.58)kPa、(12.45±3.94)kPa]高于F1期患者[(185.33±30.64)U/L、(76.54±19.26)U/L、(8.32±1.56)kPa、(8.99±2.03)kPa](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LSMSTE、LSMSTQ与ALT、AST呈正相关(r=0.658、0.531、0.613、0.594,P<0.05)。结论 ALT、AST与LSM关系密切,将影响STE/STQ检查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结果,在临床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时,需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肝癌
    MR图像加权病理图像数字化模拟预测亚厘米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可行性分析
    郝磊, 王巍巍, 任洪伟, 赵胜祥
    2025, 30(5):  620-623. 
    摘要 ( 9 )   PDF (169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亚厘米肝癌术前核磁共振(MR)检查图像加权病理图像数字化模拟预测术后复发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整理2011年12月—202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亚厘米肝癌手术切除且于术前1周~1个月内行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26例,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晚期复发组,测量术前MR检查病灶T1、T2、DWI、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和双回波信号值并测量病灶4 cm范围内同等大小正常肝实质范围信号值,求对应组别比值,在病理图像中勾画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小叶中心静脉、肝细胞板、肝血窦,并参照MR图像测量数据进行运动赋值,制成动态图像。结果 26例患者中早期复发组15例,晚期复发组11例,病灶大小为0.5~1.0 cm,复发时间为2~63个月,早期复发组双回波序列反相位信号值比值为1.055,晚期复发组信号值比值为1.1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P=0.03),延迟期早期复发组信号比值为0.902,晚期复发组信号比值为0.9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P=0.04)。结论 晚期复发组亚厘米肝癌癌灶延迟期信号较高、含脂较多,病理图像与MR信号测量值结合动态图显示更佳。
    EGF rs4444903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风险相关:一项Meta分析
    王辉, 边娜娜, 冯巩, 张粉娜, 孙荣荣, 张心怡, 王梓依, 贺娜
    2025, 30(5):  624-629. 
    摘要 ( 11 )   PDF (222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EGF rs4444903位点多态性与HCV相关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Springer 、Cochrane、Embase数据库中EGF rs4444903位点多态性与HCV相关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及95%CI,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的评价。结果 共纳入5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EGF rs4444903基因多态性与HCV相关肝细胞癌风险显著相关。等位基因模型G vs. A(OR=1.48,95%CI:1.22~1.80,P=0.001);纯合模型GG vs. AA(OR=2.54,95%CI:1.65~3.91,P=0.001);隐性模型GG vs. GA+AA(OR=1.76,95%CI:1.16~2.66,P=0.01)。结论 EGF rs4444903基因多态性与HCV相关肝细胞癌风险显著相关。
    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铁蛋白、Hcy、维生素B12的表达
    解维敏, 刘杰
    2025, 30(5):  630-632. 
    摘要 ( 8 )   PDF (39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vitamin B12)的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神木市医院2022 年9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45 例,原发性肝癌53 例。选取同期42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SF、Hcy、VB12水平,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以分析数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3个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血清TBil、SF、Hcy、VB12均呈升高趋势(F=11.739、20.537、18.413、26.709,均P<0.01),而血清Alb呈下降趋势(F=10.046,P<0.01)。肝癌组血清ALT、AST、Alb水平低于肝硬化组,分别为(79.42±22.39)比(198.48±18.44)U/L,(94.93±22.25)比(163.93±22.25)U/L,(21.71±5.17) 比(30.74±4.68)g/L(P<0.05),血清TBil、SF、Hcy、VB12水平高于肝硬化组,分别为(74.12±20.15) 比(35.50±10.27) μmol/L,(469.46±105.89)比(266.05±71.57)mg/L,(23.29±5.64)比(18.83±5.10) μmol/L,(876.68±235.16)比(588.91±117.39)ng/L(P<0.05)。随着Child-Pugh分级的递增,血清ALT、AST、TBil、SF、Hcy、VB12水平逐渐增高(F=8.749、10.073、15.262、9.418、12.095、16.639,均P<0.01),血清Alb呈下降趋势(F=7.418,P<0.01)。SF、Hcy、VB12水平与ALT、AST、TBil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SF、Hcy、VB12联合预测肝硬化致原发性肝癌风险的ROC曲线的AUC最高,为0.955。结论 血清SF、Hcy、VB12水平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变化,监测3项指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及病情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在肝细胞癌TACE术后的临床意义
    谭舒丹, 王统华, 程吉云, 郭瑜修, 蓝常明, 余贤恩
    2025, 30(5):  633-637. 
    摘要 ( 11 )   PDF (56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的预后评估。方法 纳入2017 年 1 月至2021 年 10 月在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CC患者127例,均接受 TACE 治疗。通过计算SII值,制作ROC曲线判断SII的预测价值。结果 SII评估HCC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AUC为0.707,SII的最佳临界值为337.125,根据该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SII组(≥337.125)和低SII组(<337.125)。低SII组1年、2年生存率为67.4%、51.1%,高SII组1年、2年生存率为35.4%、20.2%,低SII组与高SII组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6.0个月和9.0个月。结论 TACE术前SII高水平可能成为HCC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SII低水平生存率高于高SII组。
    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应用核苷(酸)类似物与干扰素治疗对肝脏组织学改善的Meta分析
    史立臣, 李舜, 孟彤彤, 黄澄, 王皓, 徐小倩, 贾继东, 孔媛媛
    2025, 30(5):  638-644. 
    摘要 ( 9 )   PDF (669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核苷(酸)类似物(NAs)与干扰素(IFN)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收集NAs和IFN联合与单药治疗CHB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干预性研究(检索截至2024年5月31日)。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13项随机对照试验和1项非随机干预性研究),包括1411例患者。联合治疗与NAs单药治疗相比,肝组织炎症坏死改善率(RR=1.07, 95%CI 0.82~1.40)和肝纤维化改善率(RR=1.00, 95%CI 0.71~1.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IFN单药治疗相比,肝组织炎症坏死改善率(RR=1.88, 95%CI 0.91~3.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75百分位年龄≥45岁的研究中,相比IFN单药治疗,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肝组织炎症坏死改善率(RR=3.02, 95%CI 1.49~6.16)。在基线HBV DNA平均水平≥7 log10 U/mL的研究中,相比NAs单药治疗,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肝组织炎症坏死改善率(RR=1.41, 95%CI 1.07~1.87)和肝纤维化改善率(RR=1.55, 95%CI 1.08~2.22)。结论 NAs联合IFN治疗在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改善方面疗效与单药治疗相似,但在纳入年龄较高或基线HBV DNA水平较高的研究中,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的肝组织学改善更显著。
    艾米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秦瑶, 吴成胜, 王国宁, 孙超, 张玉睿, 王海霞
    2025, 30(5):  645-649. 
    摘要 ( 10 )   PDF (41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艾米替诺福韦(TMF)和恩替卡韦(ETV)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161例,其中TMF组(n=90),ETV组(n=71)。收集患者年龄、性别、HBV DNA、ALT、肌酐、血钙、血磷等指标,计算FIB-4、APRI指数。在治疗24、48、96、120周时进行随访,比较各时间节点2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FIB-4及APRI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TMF组、ETV组分别有90例、71例患者完成96周随访,排除应答不佳患者后,分别有88例、67例患者完成120周随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基线年龄、HBV DNA水平、HBeAg、FIB-4、APRI指数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F组患者24、48、96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6.67%、77.78%、97.78%,ETV组为63.38%、80.28%、94.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MF组患者24周、48周、96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78.89%、94.44%、97.78%, ETV组为81.69%、94.37%、97.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周、48周、96周、120周FIB-4指数、APRI指数均较基线值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完成120周随访的患者中,TMF组HBV 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为96.59%、98.86%,ETV组为92.54%、97.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MF组和ETV组各有44例、27例基线HBV DNA>108 IU/mL,基线HBV DNA分别为(7.53±0.89)lgIU/mL、(7.43±0.87)lgIU/mL,治疗96周时,TMF组HBV DNA为(2.05±0.26)lgIU/mL、转阴率为95.45%,ETV组HBV DNA为(2.12±0.48)lgIU/mL、转阴率为88.8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96周后两组HBV DNA显著降低,且TMF组下降幅度大于ETV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经TMF及ETV 120周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显著,对高病毒载量患者也具有明显效果,安全性良好。
    慢性HBV感染孕妇行母婴阻断治疗产后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蓓蓓, 张晓沁
    2025, 30(5):  650-654. 
    摘要 ( 8 )   PDF (66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列线图分析慢性HBV感染孕妇产后发作的风险因素。方法 样本为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共13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母婴阻断治疗。在抗病毒治疗前检测两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分娩后进行为期48周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发作组(n=31)和未发作组(n=105)。logistic回归筛选产后乙型肝炎发作的风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拟合效果。结果 发作组在治疗前的血清 ALT、 HBV DNA 定量、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原水平分别为(29.30± 2.71)U/L、(7.42 ± 1.03)lgμg /mL、(4.25 ± 0.56)lgIU/mL、(2.57 ± 0.42)lgSCO、(7.49 ± 1.12)lgIU/mL,比未发作组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LT和病毒指标均是影响患者产后乙型肝炎发作的重要因素,且水平越高的孕妇发作风险越高(P<0.05)。校准曲线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26,表明此预测模型预测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结论 孕妇ALT水平和乙型肝炎相关病毒指标会影响其产后发作情况,可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进行有效干预,降低发作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肝功能及HBV DNA的关系
    王倩, 高翠花
    2025, 30(5):  655-658. 
    摘要 ( 9 )   PDF (59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肝功能及HBV DNA之间的关联。方法 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在安徽省临泉县人民医院诊断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基于HBV DNA载量将其划分为高载量组(36例)和低载量组(34例),以及健康对照组(n=40)。测定所有参与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记录肝功能指标和HBV DNA。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与肝功能指标及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 高载量组患者的CD4+水平(42.17±5.40%)和Alb水平(31.21±4.13 g/L)低于低载量组(CD4+: 45.08±6.13%,Alb: 36.32±5.26 g/L)和对照组(CD4+: 48.50±5.29%,Alb: 45.83±6.15 g/L)。高载量组患者的CD8+水平(29.50±3.30%)、CD4+CD25+水平(35.09±6.12%)、ALT水平(62.86±9.25 U/L)、AST水平(59.35±6.08 U/L)、TBil水平(37.19±3.27 μmol/L)均高于低载量组(CD8+: 23.82±3.76%,CD4+CD25+: 30.57±5.41%,ALT: 37.52±5.30 U/L, AST: 35.72±5.17 U/L, TBil: 19.61±4.43 μmol/L)和对照组(CD8+: 21.26±3.16%,CD4+CD25+: 26.75±3.34%,ALT: 18.35±3.11 U/L, AST: 16.22±3.23 U/L, TBil: 9.21±2.65 μmol/L)。高载量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7.48±2.09 lgIU/mL)高于低载量组(5.53±1.11 lgIU/mL)(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CD4+水平与ALT、AST、TBil、HBV DNA呈显著负相关,与Alb呈显著正相关;CD8+、CD4+CD25+与ALT、AST、TBil、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与Alb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肝功能指标及HBV DNA含量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免疫学指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7种矿物质营养素血清水平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关联性
    陈小燕, 孙沛祺, 袁乙富, 曹勤, 蒋元烨
    2025, 30(5):  659-665. 
    摘要 ( 9 )   PDF (328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7种血清矿物质(钙、铁、磷、钾、钠、硒、锰)与代谢综合征(MS)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对NHANES 数据库2017年至2018年的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模型并纳入了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婚姻状况、身体质量指数、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受教育程度、体育活动强度、糖尿病史和心血管病史等变量。应用Spearman相关矩阵评估生物标志物之间的交叉相关性,应用贝叶斯核机器回归拟合血清矿物质与NAFLD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在1661名MS患者中,发现NAFLD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清硒、锰浓度和较低的血清磷浓度。BKMR模型结果显示,矿物质混合血清浓度和NAFLD患病风险呈正向的线性关系。混合物中单一矿物质浓度硒增加,与NAFLD患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当其他矿物质浓度固定时,血清硒浓度的IQR增加(从2.25 μmol/L增加到2.64 μmol/L),与NAFLD患病风险增加比例的相关性分别为19.3% (95% CI: 10%~27.5%)、19.1% (95% CI: 11.2%~25.8%)和17.8% (95% CI: 8.9%~26.3%)。提示硒与钾、磷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矿物质混合血清浓度和NAFLD患病风险呈正向的线性关系,其中血清硒浓度的增加与NAFLD患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
    FABP4缺失改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陈艳君, 李佳迅, 钟伏弟, 江克清
    2025, 30(5):  666-674. 
    摘要 ( 7 )   PDF (7605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在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8~10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体重20克左右,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给予普通对照饮食加腹腔注射玉米油(ND+Oil)、西方饮食加腹腔注射玉米油(WD+Oil)、西方饮食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WD+CCl4),饲养12周构建NASH模型。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Sirius red)、肝组织生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等方法检测小鼠肝脏的脂肪沉积、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印迹法(WB)检测FABP4的表达;接着利用FABP4敲除(FABP4 KO)小鼠和同窝C57BL/6J野生小鼠(8周龄雄性小鼠,体重20克左右)以西方饮食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构建NASH模型,造模结束后检测小鼠肝脏的脂肪沉积、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程度,并对2组小鼠的肝组织进行表达谱测序以及相关信号通路验证。结果 与ND+Oil组相比,WD+Oil组小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肝组织明显脂滴堆积、天狼星红染色的阳性区域增加;甘油三酯(TG)升高,脂质合成基因(Acc、Fasn)、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以及纤维化相关因子(Col1a1、α-Sma)的mRNA表达升高(P均<0.05),但其中Acc和Col1a1没有统计学意义;与WD+Oil组相比,WD+CCl4组小鼠血清AST和ALT升高(P均<0.05);肝组织的脂滴堆积明显、TG水平升高,纤维化区域增加显著,Acc、Fasn、Tnf-α、Il-6、Il-1β以及Col1a1、α-Sma的mRNA表达上调(P均<0.05),但Acc和Il-6没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WD+Oil组和WD+CCl4组的小鼠肝组织中FABP4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在NASH模型中,与WT小鼠相比,FABP4敲除小鼠肝脏的脂滴变小、变少;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发现肝组织中F4/80、Col1a1以及α-Sma的阳性区域都明显变少;肝组织的Acc、Fasn、Tnf-α、Il-6以及α-Sma、Col1a1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均<0.05);TNF-α、IL-1β和α-SMA、COL1A1、TGF-β1的蛋白水平也减少。机制上,小鼠敲除FABP4通过调控PPARγ和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改善NASH小鼠的肝脏脂肪变、炎性变和纤维化。结论 FABP4在NASH小鼠肝组织中呈高表达;敲除FABP4基因可能通过降低脂质合成、增强脂质分解及抑制Smad2/3磷酸化水平改善NASH进程,表明FABP4可能是改善NASH的治疗靶点。
    祛脂方调控ITGB6/IL23A/STAT3信号通路改善MASH相关肝纤维化
    陈慧洁, 彭舟, 张琴
    2025, 30(5):  675-682. 
    摘要 ( 9 )   PDF (768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祛脂方(QZF)是否具有改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相关纤维化的作用以及潜在机制。方法 人肝星状细胞(LX-2)在不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饥饿培养24小时后,用10 ng/mL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处理24小时。随后,细胞用含200 μg/mL祛脂方的无血清DMEM培养基处理。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祛脂方对细胞的毒性,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祛脂方是否逆转TGFβ-1诱导的LX-2细胞活化。体内实验中,选用6周龄C57BL/6 SPF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DAHFD组和祛脂方组(QZF组)。CDAHFD组和祛脂方组饲喂含62%千卡脂肪和0.1%甲硫氨酸且胆碱缺乏的饲料3周,对照组和CDAHFD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祛脂方组小鼠灌胃祛脂方(10 g/kg/d)。9周后小鼠安乐死,收集血浆和肝组织,进一步分析祛脂方的疗效。结果 动物实验表明祛脂方可减轻MASH小鼠肝脏脂质积累和纤维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祛脂方通过调节ITGB6/IL23A/STAT3信号通路,逆转了TGFβ-1诱导的LX-2细胞活化。此外,STAT3抑制剂也可能逆转TGFβ-1诱导的LX-2活化,进一步验证了祛脂方通过该信号通路改善MASH相关纤维化的作用。结论 祛脂方不仅能改善MASH脂肪变性,还能减轻MASH相关纤维化。这表明,祛脂方有潜力作为一种新的治疗MASH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ITGB6/IL23A/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其他肝病
    基于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探索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
    马驰, 杨涓, 郑盛, 付新年, 罗江焰, 王鑫鑫, 马笑盈, 毛孝周
    2025, 30(5):  683-689. 
    摘要 ( 9 )   PDF (449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及关联。方法 选择2023年2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大理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60例慢性肝病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16例,肝硬化37例,肝细胞癌7例),以及37例健康志愿者。提取粪便样本DNA并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进行菌群多样性及组成分析。结果 在Alpha多样性方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各慢性肝病组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均有显著降低,且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进展过程中,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在不断下降。在物种丰度上,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进展,大肠杆菌-志贺菌属(Escherlchia-Shigella)丰度不断升高。在属水平上筛选出的差异物种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各慢性肝病组的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琼脂杆菌属(Agathobacter)、普氏菌属(Prevotella-9)、小杆菌属(Dialister)、罗氏菌属(Roseburi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粪球菌属(Coprococcus)、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等8个菌属相对丰度降低。LEfSe分析显示不同慢性肝病阶段肠道优势菌属存在差异。结论 慢性肝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人群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肠道菌群特征,其中大肠杆菌-志贺菌属(Escherlchia-Shigella)丰度的改变可能介导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进展。并且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疾病进展,肠道优势菌属亦在发生变化。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成岚, 吴建云
    2025, 30(5):  690-693. 
    摘要 ( 6 )   PDF (57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68例ICP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干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观察内皮细胞功能、胆汁代谢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妊娠结局和安全性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血清ET-1、sFlt-1水平为(11.54±2.06)ng/L、(13.86±2.15)μg/L,低于对照组的(15.85±2.43)ng/L、(16.75±2.49)μg/L,观察组的VEGF水平为(72.49±8.16)pg/L,高于对照组的(65.81±7.54)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4、7.529、7.354,均P<0.05)。观察组的CG、CBA、TBA水平为(2.38±0.51)mg/L、(9.53±1.84)μmol/L、(11.51±2.06)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89±0.62)mg/L、(12.89±2.26)μmol/L、(14.08±2.5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4、7.826、8.046,均P<0.05)。观察组的ALT、γ-GT、TBil水平为(70.26±5.46)U/L、(205.54±14.23)U/L、(94.52±8.53)μmol/L,低于对照组的(79.58±6.73)U/L、(246.70±19.29)U/L、(105.63±11.6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63、6.429、6.470,均P<0.05)。观察组的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剖宫产、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发生率为5.88%、2.94%、2.94%、2.94%、17.65%、2.94%,均低于对照组的11.76%、8.82%、5.88%、8.82%、38.24%、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ICP,能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胆汁代谢和肝功能,改善妊娠结局,用药安全性较高。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研究及预测模型分析
    张俊琴, 辛玲丽, 刘丹, 王丽蓉, 侯庆香, 张亭亭
    2025, 30(5):  694-699. 
    摘要 ( 9 )   PDF (81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1年9月至2024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168例ICP患者,按照是否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分为不良结局组54例与良好结局组114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并结合临床参数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不良结局组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体积(MPV)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分别为(38.02±6.75)U/L、(36.58±7.46)U/L、(44.85±5.33)μmol/L、(5.78±1.10)、(14.13±3.27)fL、(48.59±6.57)s,高于良好结局组的(30.38±5.95)U/L、(27.90±5.53)U/L、(42.48±5.90)μmol/L、(4.99±0.92)、(12.29±2.74)fL、(43.65±5.75)s(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AST、ALT、TBA、NLR、MPV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均为I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AST、ALT和TBA预测I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敏感度分别为74.1%、75.9%和50.0%,特异度分别为75.4%、79.8%和71.1%,AUC分别为0.811、0.826和0.612。而NLR、MPV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敏感度分别为83.3%、44.4%和55.6%,特异度分别为45.6%、84.2%和82.5%,AUC分别为0.695、0.666和0.711。各指标联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6%和92.1%,AUC为0.958。结论 AST、ALT、TBA、NLR、MPV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I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的升高显著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可为临床早期预测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EBV特异性抗体再激活与EB病毒感染患儿肝功能损害的关联度分析
    王慧, 郭欣, 夏明倩, 李晨曦, 崔红超
    2025, 30(5):  700-704. 
    摘要 ( 8 )   PDF (94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EBV特异性抗体再激活患儿与原发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肝功能指标以及免疫指标,并分析其关联度。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收治的209例EBV-DNA阳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特异性抗体检验结果分为原发性EBV感染组(n=144)和再激活性EBV感染组(n=65)。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肝功能以及免疫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肝功能指标与免疫指标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组患儿在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炎、眼睑水肿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再激活组(P<0.05)。再激活组患儿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多浆膜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均高于原发组(P<0.05)。在再激活组中,患儿的ALT、AST、DBil水平均较原发组显著升高[分别为139.22(44.18,654.59)比123.64(49.25,339.11)、148.93(61.57,663.85)比98.73(59.50,262.66)、2.87(1.19,33.12)比1.85(1.11,5.53),均P<0.05]。再激活组中,患儿的CD8+显著下降[27.85(12.45,63.20)比61.72(37.59,75.88)],CD4/CD8和CD20+较原发组显著升高[分别为1.07(0.18,2.32)比0.25(0.13,0.54),10.02(1.92,31.12)比4.63(1.88,10.30),P<0.05]。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LT、AST、DBil与CD8+存在负相关,与CD4/CD8、CD20+存在正相关(P均<0.05)。结论 EBV再激活患儿在临床资料、肝功能和免疫指标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提示EBV特异性抗体再激活与肝功能损害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肝损伤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功能分析
    蔡欣, 陈正徐, 袁润林, 柴烨
    2025, 30(5):  705-708. 
    摘要 ( 7 )   PDF (54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肝损伤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功能。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于本院诊治的儿童EB病毒感染者104例,根据是否合并肝损伤分为肝损伤组、无肝损伤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表面标记物表达水平。结果 104例患儿中肝损伤、无肝损伤分别为43例、61例,肝损伤组ALT、AST、TBil水平为(56.3±17.3)U/L、(50.2±15.5)U/L、(23.2±4.3)μmol/L,均分别显著高于无肝损伤组[(35.6±11.0)U/L、(35.1±9.7)U/L、(15.2±2.4)μmol/L,P<0.05]。治疗后肝损伤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为(36.7±3.6)%、(1.2±0.2),均分别显著高于无肝损伤组[(34.7±3.2)%、(1.1±0.4),P<0.05]。肝损伤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45RA、CD45RO、CCR3及CD28表达百分比为21.2(16.3,24.4)%、19.0(14.5,23.2)%、15.1(8.9,23.8)%及42.3(36.2,52.7)%,均分别显著高于无肝损伤组[18.2(14.3,23.5)%、13.7(9.3,17.2)%、8.1(4.0,10.3)%及33.6(30.3,38.4)%,P<0.05];肝损伤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CD45RA、CCR3及CD25表达百分比为17.3(13.4,19.7)%、1.1(0.5,2.6)%及0.6(0.3,1.0)%,均分别显著高于无肝损伤组[13.9(9.6,17.1)%、0.7(0.4,0.9)%及0.3(0.2,0.4)%](P<0.05)。结论 合并肝损伤的EB病毒感染患儿外周血CD4+、CD8+细胞比例失衡及其细胞表面标记物的异常表达,可能对患儿的临床结局产生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2型糖尿病并发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评价
    许艳岚, 王晓薇
    2025, 30(5):  709-712. 
    摘要 ( 15 )   PDF (44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并发细菌性肝脓肿(BL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 2024年12月收治的77例BL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T2DM分为合并T2DM组、单纯BLA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或体征、血生化指标及临床转归。结果 77例BLA患者中合并T2DM 31例(合并T2DM组),其余为单纯BLA组(n=46)。合并T2DM组年龄、脓肿病程及呼吸道感染为(54.3±9.7)岁、(25.6±5.4)天及11例(35.4%),分别显著高于单纯BLA组[(47.8±9.0)岁、(17.8±4.4)天及4例(8.7%),P<0.05]。合并T2DM组贫血、腹痛、体重下降及脓毒血症等临床表现或体征为6例(19.3%)、20例(64.5%)、28例(90.3%)及21例(67.7%),分别显著重于单纯BLA组[1例(2.2%)、7例(15.2%)、25例(54.3%)及10例(21.7%),P<0.05]。经系统抗感染联合必要的脓肿穿刺置管引流,同时辅以血糖控制、合理膳食,合并T2DM组痊愈6例、好转19例、未愈5例、死亡1例,治疗有效率为83.9%,单纯BLA组痊愈9例、好转33例、未愈4例、死亡0例,治疗有效率为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62,P=0.172)。结论 BLA合并T2DM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病情更重,炎症反应更强,且伴有显著的代谢紊乱。然而,通过系统抗感染治疗、脓肿引流及综合干预措施,大多数患者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身免疫性肝病与妊娠结局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袁艺, 熊梓辰, 邓雪婷, 缪林
    2025, 30(5):  713-721. 
    摘要 ( 9 )   PDF (679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s)与妊娠结局的因果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从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库中分别提取并筛选出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密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应用逆方差加权法(IVW)作为MR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法、简单模式法和权重模式法作为补充分析方法来评估因果效应。进行多项敏感性分析以评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PBC与早产(IVW OR:1.0298; 95% CI: 1.0088 ~ 1.0511; P=0.0051)和后代出生体重(IVW beta: -0.0166; 95% CI: -0.0225 ~ -0.0107; P=3.14×10-8)之间存在因果关联。PSC与异位妊娠(IVW OR: 1.0558, 95% CI: 1.0179 ~ 1.0951; P=0.0036)和自发性流产(IVW OR: 1.0004; 95% CI: 1.0001 ~ 1.0006; P=0.0181)呈正相关。而AIH与产后抑郁(IVW OR:1.0436, 95% CI: 1.0045 ~ 1.0843; P=0.0285) 的风险增加相关。敏感性分析提示不存在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结论 本研究为AILDs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新证据。
    超声造影联合血清sTIM-3、YKL-40水平在胆囊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胡丽军, 连倩倩
    2025, 30(5):  722-726. 
    摘要 ( 5 )   PDF (62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超声造影结合血清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sTIM-3)、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水平在胆囊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河北省邯郸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到2023年11月收治的320例胆囊占位病变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262例和恶性组58例。所有患者接受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血清sTIM-3与YKL-40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检测指标。结果 二维超声显示,恶性组病变形状不规则、病灶数量多发及浸润肝脏比例分别为74.14%、81.03%、43.10%,高于良性组的23.28%、46.5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胆囊结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显示,两组动脉期增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布特征方面,良性组表现出均匀分布的比例为73.66%,高于恶性组的56.90%(P<0.05)。静脉期增强水平方面,恶性组低增强的比例为82.76%,高于良性组的7.25%(P<0.05)。胆囊壁完整性方面,良性组的胆囊壁完整性比例为95.80%,高于恶性组的53.45%(P<0.05)。病灶基底方面,良性组的宽型病灶比例为46.95%,低于恶性组的96.55%(P<0.05)。恶性组血清sTIM-3与YKL-40水平分别为(3.20±1.18)ng/mL、(247.48±54.85)ng/mL高于良性组的(1.71±0.52)ng/mL、(168.80±34.19)ng/mL(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超声造影对胆囊病灶良恶性的诊断灵敏度为82.8%,特异度为92.7%,AUC值为0.898。血清sTIM-3的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88.2%,AUC值为0.883。YKL-40的灵敏度为82.8%,特异度为84.0%,AUC值为0.891。当超声造影与sTIM-3和YKL-40联合使用时,灵敏度提高至91.4%,特异度达到98.1%,AUC值为0.966。结论 超声造影联合血清sTIM-3和YKL-40水平检测能够显著提高胆囊病灶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于海洋, 陈志群, 单凯, 魏维, 周巍, 陈树荣
    2025, 30(5):  727-730. 
    摘要 ( 5 )   PDF (49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腹腔镜下行单孔胆囊切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1日—2023年12月30日在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行胆囊切除的患者共10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给予对照组患者多孔(三孔或者四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期间所产生的费用、术后切口的疼痛评分及术后切口疤痕的美容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胆漏、胆道损伤及内脏损伤)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0.73±12.34)和(25.81±10.37)min,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分别为(9.74±2.87)mL、(5.89±1.34)天和(13217±235.21)元,对照组分别为(14.37±2.93)mL、(7.83±1.98)天和(11874±237.8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切口疼痛,且切口疤痕美容效果更好。
    6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脏受累表现分析
    常丽莉, 刘成, 郑勃
    2025, 30(5):  731-733. 
    摘要 ( 9 )   PDF (47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6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脏受累表现。方法 对2018年1月—2022年12月黄河三门峡医院诊治的6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12导联心电图检查,异常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以化学发光法、双抗夹心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心脏标志物。结果 6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以肝脏表现为首发症状,ALT[(43.7±6.8)U/L]、AST[(46.5±7.6)U/L]、GGT[(65.7±8.3)U/L]、TBil[(36.9±4.1)μmol/L]及24 h尿铜[(655.3±140.9)μg/d]水平均明显升高,而铜蓝蛋白[(73.5±9.2)mg/L]、血清铜[(5.8±0.6)μmol/L]水平则显著降低。6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有18例心脏受累,心房早搏、QRS复合波宽度增加各4例(22.2%),T波倒置、ST段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各2例(11.1%),室性心动过速、P波倒置、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动过缓与T波倒置并存各1例(5.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5±7.6)mm]、左心室射血分数[(69.2±8.8)%]、E/A(1.9±0.2)水平偏高。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脏受累时,cTnI[(1.4±0.1)ng/mL]、NT-proBNP[(693.5±162.7)pg/mL]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心脏受累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较为常见,出现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利用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评估。
    综述
    埃及与英国丙型肝炎消除策略对中国的启示
    王静, 寇萌, 郑方雨, 蒋虹丽, 陈文
    2025, 30(5):  734-737. 
    摘要 ( 8 )   PDF (61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埃及曾经作为全球丙型肝炎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来在丙型肝炎消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英国也将提前完成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而我国各地区丙型肝炎流行情况差异大,不同地区面临的挑战不同,各地需综合评估,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本文梳理埃及和英国根据流行情况采取的丙型肝炎消除方式,以及我国丙型肝炎消除工作的进展,提出针对性政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目标的达成提供参考。
    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4在肝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蔡玲燕, 曾欣
    2025, 30(5):  738-741. 
    摘要 ( 7 )   PDF (39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4(ACSL4)作为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家族一员,目前被认为是铁死亡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蛋白质,参与脂肪性肝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同时,ACSL4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参与各种生物过程,在肝癌、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各种肝病中起作用,作为肝病的治疗靶点具有巨大的潜力。
    miR-33a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方莹, 李武
    2025, 30(5):  742-746. 
    摘要 ( 8 )   PDF (54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R-33a与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并且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miR-33a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平衡来影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从脂肪性肝炎(MASH)到肝纤维化甚至肝癌的全过程,本文通过介绍miR-33a在M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表明miR-33a有望成为MAFLD的一个强有力的治疗靶点。
    病例报道
    长效干扰素抗HBV治疗患者并发药物性肝损伤1例
    马晓燕, 金小琳, 马世武
    2025, 30(5):  747-748. 
    摘要 ( 8 )   PDF (42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