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5-31
    前言、探索与争鸣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相关新型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
    鲁凤民, 曾婉嘉, 文夏杰, 廖昊, 邹军, 王雷婕, 席婧媛, 王建文, 王杰, 陈香梅
    2019, 24(5):  483-486. 
    摘要 ( 176 )   PDF (1310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脏疾病中的胆管反应:致病机制与转化意义
    朱丹, 詹淑华, 马世武
    2019, 24(5):  487-489. 
    摘要 ( 239 )   PDF (683KB) ( 8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必须重视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韩白乙拉, 佟静, 王炳元
    2019, 24(5):  489-492. 
    摘要 ( 194 )   PDF (696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瞬时弹性成像在评估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
    王民, 王宇
    2019, 24(5):  492-494. 
    摘要 ( 153 )   PDF (684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健康威胁,控制隐匿性HBV感染是重要的一环
    任宏, 屈凌霄
    2019, 24(5):  494-495. 
    摘要 ( 154 )   PDF (663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移植治疗黄热病引发的暴发性肝炎
    李蕾, 汪涛, 徐军明
    2019, 24(5):  495-496. 
    摘要 ( 160 )   PDF (808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在膀胱压监测下腹水引流治疗25例肝硬化合并腹腔内高压患者的效果分析
    张军昌, 许彪, 匡志丹, 牟劲松
    2019, 24(5):  497-498. 
    摘要 ( 231 )   PDF (720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膀胱压监测下腹水引流治疗腹腔内高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25例肝硬化合并腹腔内高压患者。在膀胱压监测下腹水引流缓解腹腔压力,观察腹腔减压过程中膀胱压与腹水引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入院时和放腹水24 h后患者乳酸、APACHEII评分、膀胱压及心脏射血分数变化。结果 25例患者均存在腹腔内高压,其中等级Ⅰ有9例,等级Ⅱ有7例,等级Ⅲ有6例,等级Ⅳ有3例。全组患者在引流腹水1 000~2 000 mL时膀胱压下降明显,其后膀胱压曲线逐渐变缓。全组膀胱压平均23.1 cmH2O,当腹水引流平均3 350 mL时膀胱压降至8 cmH2O,24 h后膀胱压平均10.9 cmH2O。全组患者乳酸、APACHE II评分、膀胱压及心脏射血分数均较腹腔减压前明显改善。结论 通过膀胱压监测引流腹水,降低腹腔内压力能有效改善组织灌注、心脏射血功能,能防止病情逐渐恶化。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外周血中Toll样受体3、4的表达
    苏金良, 陈慧, 朱莉, 陆敏嘉, 李明
    2019, 24(5):  499-502. 
    摘要 ( 150 )   PDF (758KB) ( 3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pre-ACLF)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3(TLR3)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BV相关的pre-ACLF患者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15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3、TLR4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评价TLR3和TLR4对pre-ACLF的诊断价值。结果 pre-ACLF组患者外周血中TLR3(20.81±5.15)明显升高,分别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pre-ACLF组患者外周血中TLR4(13.73±3.56)也明显上升,分别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比较,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TLR3和TLR4检测结果分别绘制ROC曲线, 外周血TLR3诊断pre-ACLF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 0.830(95%CI为0.728~0.932 );外周血TLR4诊断pre-ACL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7(95%CI为0.948~1.000)。结论 通过对pre-ACLF患者TLR3和TLR4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对pre-ACLF的诊断。
    替诺福韦、替比夫定分别联合双重免疫方案对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比较
    曹香芸, 管艳萍, 李倩, 周晓敏, 刘高伟
    2019, 24(5):  503-506. 
    摘要 ( 277 )   PDF (701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替比夫定分别联合双重免疫方案对妊娠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82例HBV感染孕妇,随机分为替诺福韦组与替比夫定组,各41例。2组均于孕28周开始服药,替诺福韦组300 mg/d;替比夫定组600 mg/d。母乳喂养者产后停止服药,不进行母乳喂养者则用药至产后4周。2组胎儿娩出后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型肝炎疫苗。比较2组服药前1 d、分娩前3 d内孕妇血清ALT和HBV DNA水平,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年的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V DNA≥100 IU/mL发生率,妊娠结局与不良反应。结果 2组孕妇分娩前3 d内血清ALT、HBV DNA均较服药前1 d显著降低(P<0.05)。替诺福韦组分娩前3 d血清ALT、HBV DNA分别为(32.65±6.91) U/L、(2.89±0.56) lgIU/mL,显著低于替比夫定组的(43.25±7.11) U/L、(3.67±0.67) lgIU/mL (P<0.05)。2组出生时与出生后1年的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V DNA≥100 IU/mL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流产、产后出血、肝肾功能不全,早产、剖宫产、胎儿畸形、贫血、妊高症、胆汁酸增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诺福韦与替比夫定联合双重免疫方案均可有效抑制HBV复制,降低血清病毒载量,阻断HBV母婴传播,而前者对HBV抑制作用更强,有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临床价值更高。
    降低AFP诊断阈值并联合检测DCP显著提高肝细胞癌的诊断率
    周宇辰, 袁国盛, 胡承光, 刘俊维, 任彦瑜, 唐淬蓉, 于乐成, 杨定华
    2019, 24(5):  507-509. 
    摘要 ( 239 )   PDF (750KB) ( 3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甲胎蛋白(AFP) 和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 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HCC的患者75例和非HCC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同时检测血清AFP和DCP浓度,分别绘制AFP、DCP和二者联合检测时的ROC曲线,计算最佳诊断阈值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AFP及DCP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和0.882;当AFP诊断阈值降为22.6 ng/mL时,诊断效能最佳(灵敏度为66.7%、特异性为88.7%);DCP诊断HCC的最适阈值为39.0 mAU/mL,灵敏度为72.0%、特异性为94.3%;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的灵敏度为77.3%、特异性为90.6%。结论 DCP对于HC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降低AFP诊断阈值并联合DCP检测可显著提高对HCC的诊断率。
    基于SIRT3/FXO1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素对NASH大鼠肝细胞损伤和肝组织炎症的影响
    寇小妮, 解新科, 郝明霞, 吴维, 边倩, 马文军
    2019, 24(5):  510-514. 
    摘要 ( 161 )   PDF (994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SIRT3/FXO1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细胞损伤和肝组织炎症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00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和大黄素组给予高脂饮食构建NASH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黄素组分别给予10、20、40 mg/kg大黄素灌胃。评估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反应和球状样变化及 NASH 活动度积分(NAS),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AST、ALT、TNF-α、IL-6、SIRT3、FXO1 mRNA、蛋白水平以及CASPASE-3、CASPASE-6、CASPASE-9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大黄素各剂量组脂肪变积分、炎症坏死灶积分、气球样变积分、NAS 积分、AST、ALT、TNF-α、IL-6、CASPASE-3、CASPASE-6、CASPASE-9水平升高,SIRT3、FXO1 mRN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各剂量组脂肪变积分、炎症坏死灶积分、气球样变积分、NAS 积分、AST、ALT、TNF-α、IL-6、CASPASE-3、CASPASE-6、CASPASE-9水平降低,SIRT3、FXO1 mRN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随着大黄素各剂量组给药剂量的增加,脂肪变积分、炎症坏死灶积分、气球样变积分、NAS 积分、AST、ALT、TNF-α、IL-6、CASPASE-3、CASPASE-6、CASPASE-9水平逐渐降低,SIRT3、FXO1 mRNA、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剂量-效应关系明显(P<0.05)。结论 大黄素能促进SIRT3、FXO1 mRNA、蛋白的表达,降低肝脏细胞炎性反应,减少肝细胞凋亡,进而减轻NASH大鼠肝细胞损伤程度。
    B细胞转录激活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唐颖悦, 李静, 雷晓红, 李春敏, 曾民德, 茅益民
    2019, 24(5):  515-518. 
    摘要 ( 154 )   PDF (788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构建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模型,研究B细胞转录激活因子(BATF)在肝脏中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NASH进展的关系。方法 C57BL/6小鼠共1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7只,MCD组7只。对照组正常饮食,MCD组给予MCD饮食8周建立NASH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巨噬细胞中BATF表达情况,探讨BATF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CD组肝脏BATF和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MCD组的BATF集中表达于间质炎细胞的细胞核。MCD组小鼠F4/80+标记库普弗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以CD11c+标记M1型库普弗细胞为主。BATF表达水平与肝脏生化ALT、AST以及肝脏组织学NAS评分、脂肪变、小叶炎症、气球样变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BATF参与NASH进展,在预测NASH进展中可能具有潜在价值。
    临床与基础研究
    430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张丽媛, 刘昌江, 杜永国, 吴秋萍, 何晶
    2019, 24(5):  519-521. 
    摘要 ( 187 )   PDF (685KB) ( 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在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对该病的重视,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43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分析其基线资料、肝损伤药物种类、临床分型及治疗转归。结果 43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前三名依次为抗肿瘤药(40.23%)、抗结核药(33.72%)、中成药及中草药(9.30%);三种临床分型的发生率分别为:肝细胞损伤型249例(57.24%),胆汁淤积型114例(27.36%),混合型67例(15.4%),其中胆汁淤积型的预后相对要差(P=0.000)。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多,最常见的是抗肿瘤药物,其次为抗结核药物,临床分型主要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但胆汁淤积型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肝损伤药物时要注意监测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干预,避免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IGF1和IGFBP3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程中的表达变化
    邹琳, 李铁岩, 佘会元
    2019, 24(5):  521-525. 
    摘要 ( 227 )   PDF (710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IGF1、IGFBP3血清水平在单纯性脂肪肝(NAFL)和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表达差异,探讨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疾病进展及与相关代谢参数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符合NAFLD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其中NASH患者50例,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NAFL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表达水平以及相关代谢参数。结果 与NAFL组相比,NASH组患者有更高的体质指数(BMI)、腰围、肝酶指标(ALT、AST、γ-GGT)、胰岛素(Insulin)水平、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游离脂肪酸水平(FFA),IGF1水平明显下调(149.89+114.94)对(100.78+51.97),(P=0.034);IGFBP3明显上调(10.52+6.44)对(16.66+11.6),(P=0.003)。结论 IGF1、IGFBP3可能与NAFLD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射频消融技术联合TACE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邢燕来, 王晓磊
    2019, 24(5):  525-527. 
    摘要 ( 180 )   PDF (680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新型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癌中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185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冷循环射频联合TACE后收集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采用应用q-PCR检测(用GAPDH基因作为内参)方法检测患者癌组织标本的长链非编码RNA- AK054978及长链非编码RNA- FER1L4在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长链非编码RNA- AK054978及长链非编码RNA- FER1L4的质粒,分别电转染SMMC-7721人体肝癌细胞株,运用Transwell 小室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肝癌细胞的组织生物学特性。结果 长链非编码RNA- AK054978在患者的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P<0.05)。上调长链非编码RNA- AK054978可以加速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降低凋亡率。结论 长链非编码RNA- AK054978的表达与肝癌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冷循环射频联合TACE通过抑制长链非编码RNA- AK054978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血尿酸水平与术前肝功能良好的肝癌患者化疗栓塞术后肾功能损伤风险的关系
    郭金龙, 赵旭, 纪民
    2019, 24(5):  528-531. 
    摘要 ( 208 )   PDF (697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血尿酸水平与术前肝功能良好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急性肾功能损伤风险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收治的204例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并于TACE术前抽取空腹肘静脉血,采用磷钨酸盐法检测血尿酸水平。观察TACE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并分析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风险与术前血尿酸水平的关系。结果 204例肝癌患者,TACE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有12例(5.88%),归为急性肾功能损伤组,其中1级5例(2.45%),2级4例(1.96%),3级3例(1.47%);未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有192例(94.12%),归入肾功能正常组。急性肾功能损伤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术前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血红蛋白外,术前高尿酸水平亦为肝癌患者TACE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术前肝功能良好肝癌患者TACE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风险密切相关,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环状RNA PTENP1、HIPK3联合高尔基体蛋白73对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吴光辉, 李伟
    2019, 24(5):  531-534. 
    摘要 ( 168 )   PDF (700KB) ( 6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环状RNA (circRNA) PTENP1、HIPK3联合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AFP阴性肝癌(AFP-N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 月在我院确诊的AFP-NHCC患者300例为病例组,与同期在我院确诊的肝脏良性病变患者300例为良性病变组,同时收取在我院行体检的健康人群30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RT-PCR法检测血清circRNA PTENP1和circRNA HIPK3的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GP73水平。结果 AFP-NHCC患者血清circRNA PTENP1水平降低,而circRNA HIPK3与GP73水平均显著高于肝良性病变患者与健康人群(P<0.05)。血清circRNA PTENP1、circRNA HIPK3和GP73鉴别诊断AFP-NH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6(95% CI:0.842~ 0.991,P<0.001)、0.781(95% CI:0.704~ 0.893,P<0.001)和0.827(95% CI:0.761~ 0.913,P<0.001),对应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8.9%/96.6%、69.3%/80.5%和70.3%/91.5%。联合三项指标的AUC为0.947(95% CI:0.853 ~ 0.997,P<0.001),灵敏度为91.7%,特异性为92.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低circRNA PTENP1与高circRNA HIPK3、GP73水平均是AFP-NHC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circRNA PTENP1、circRNA HIPK3、GP73对AFP-NHCC具有较高的诊断和发病风险评估价值。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OPN和IFI 1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周凡, 王冉
    2019, 24(5):  534-537. 
    摘要 ( 160 )   PDF (823KB)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OPN、IFI 16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68例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研究57例。选择同期就诊的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和49例健康体检者(健康人)纳入本次研究,检测三组受试者血清OPN和IFI 16水平。分析ACLF患者血清OPN和IFI 16水平与肝损伤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观察ACLF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及血清OPN和IFI 16诊断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 ACLF组患者血清OPN水平为(9.2±2.7)mg/L,高于CHB组患者和健康人[(5.2±2.4)mg/L、(3.5±1.5)mg/L,P<0.05],IFI 16水平为(83.2±15.3)%,低于CHB组患者和健康人[(105.2±8.4)%、(102.8±11.4)%,P<0.05]。通过为期90 d的随访观察,57例ACLF患者共死亡28例,死亡率为49.1%(28/57);29例ACLF患者存活,生存率为50.9%(29/57)。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Bil、INR、肌酐、血清钠、血小板、OPN、IFI 16水平及HBeAg阳性与ACLF患者预后密切关联(P<0.05)。血清OPN、IFI 16及联合检测诊断ACLF患者90 d预后的效能均较高。OPN<9.4 mg/L和OPN≥9.4 mg/L的ACLF患者90 d生存率分别为73.3%(22/30)和25.9%(7/27)。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FI 16<72.5%和IFI 16≥72.5%的ACLF患者90 d生存率分别为27.6%(8/29)和75.0%(21/28)。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OPN在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中水平较高,IFI 16水平较低,二者均可辅助评估患者预后。
    肝细胞癌miR-449a表达及临床意义
    颜婧, 周源, 潘德键
    2019, 24(5):  537-541. 
    摘要 ( 197 )   PDF (756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miR-449a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根治切除治疗的HCC患者289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449a在H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随访其生存状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并评价miR-449a对HCC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并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将单因素有意义的因素引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 289例患者中,男性231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53.1±10.3)岁(范围:32~74岁)。根据Chid-Pugh分级,肝功能A级者258例,肝功能B级者31例。感染肝炎病毒者256例,未感染肝炎病毒者33例。miR-449a表达水平为1.84±0.78。截至2018年10月,289例HCC患者中,失访21例,随访率92.7%。平均随访时间(38.5±17.9)个月。在随访到的268例患者中,死亡146人。miR-449a预测HCC死亡的最佳临界点为1.2。当miR-449a为1.2时, miR-449a预测HCC死亡的灵敏度为63.0%,特异度为60.7%;AUC曲线下面积为0.6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Child-Pugh B级[HR(95% CI):1.11(1.07~1.15)]、较高ALT水平[HR(95% CI):1.58(1.26~1.97)]、较高AST[HR(95% CI):1.73(1.31~2.28)]、ALP[HR(95% CI):1.36(1.05~1.76)]、AFP[HR(95% CI):2.09(1.85~2.12)]、较大肿瘤[HR(95% CI):1.14(1.06~1.18)]、较低ALB[HR(95% CI):1.38(1.37~1.52)]、miR-449a表达[HR(95% CI):2.17(1.68~2.28)]是HCC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iR-449a表达是HC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miR-449a表达下调者预后更差。
    门静脉右支前间隙行磁共振改良测量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效果
    刘旭
    2019, 24(5):  541-544. 
    摘要 ( 237 )   PDF (812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门静脉右支前间隙行磁共振改良测量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效果,旨在为临床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提供相应的经验。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病理肝穿刺活检且行MRI检查的患者106例,按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将患者分期,将S0期患者作为对照组,S1期-S4期的患者作为实验组,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受试者均进行常规病理穿刺检查及MRI检查,比较三组患者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数据,采用Spearman等级分析门静脉右支前间隙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门静脉右支前间隙行磁共振改良测量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增加门静脉右支前间隙逐渐加宽,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3期增宽较S1、S2期更加显著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earman等级分析门静脉右支前间隙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成正相关(r=0.73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肝纤维化S≥1期、S≥2期的敏感性较低;当门静脉右支前间隙诊断宽度为0.8 cm时,诊断肝纤维化S≥3期效能较高,敏感性为75.8%,特异性为66.7;当门静脉右支前间隙诊断宽度为0.9 cm时,诊断肝纤维化S≥4期效能较高;当门静脉右支前间隙诊断宽度为1.0 cm时,诊断肝硬化效能较高于S≥4 期。门静脉右支前间隙S≥3、S≥4 期及肝硬化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5、0.822、0.852。结论 门静脉右支前间隙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关系,门静脉右支前间隙行磁共振改良测量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S3、S4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诊断价值显著。
    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行介入治疗后肝脓肿发病状况研究
    李晓涛, 李涛
    2019, 24(5):  544-546. 
    摘要 ( 179 )   PDF (688KB) ( 3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转移性肝脏肿瘤患者行介入治疗后肝脓肿发病状况。方法 选取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于我院治疗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1 796例转移性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是否发生肝脓肿,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发生肝脓肿患者(实验组)21例,未发生肝脓肿患者(对照组)1 775例,对患者实行介入治疗(TACE),确定患者肝脓肿的发病状况。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可得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脓肿,实验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白蛋白含量相对于对照组明显偏少(19.98±2.79)g/L、(0.96±0.01)1012/L和(9.87±1.10)g/L,而碱性磷酸酶以及尿酸的含量均多于对照组(209.73±39.37)U/L和(120.02±14.87)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肌酐的含量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栓塞材料、介入治疗次数、是否进行外科手术、是否患有糖尿病等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肝脓肿多来源于结直肠,占57.14%;病灶数目大于3个的患者比病灶数目不足3个的患者多71.42%,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比A级多14.28%,介入治疗中,肿瘤供血不足者比供血充足者多71.4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肝脓肿的可能性更大,降低胆道受损、提高肝功能、保证介入治疗中肿瘤充足供血和改善体质状况有利于避免介入治疗后肝脓肿。
    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门静脉高压的影响
    肖辉, 彭飞, 兰亚
    2019, 24(5):  547-549. 
    摘要 ( 133 )   PDF (687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直接抗病毒药物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改善肝功能和降低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50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入组后即开始索非布韦400 mg 1次/d和利巴韦林1 000 mg 2次/d治疗、持续24周;观察组患者在接受12周的观察期后于第13周开始接受索非布韦和利巴韦林治疗、并持续至第24周。主要评价指标是治疗完成后12周随访时的持续病毒应答(SVR-12),次要评价指标包括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时的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MELD和Child-Pugh评分的改善。结果 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在前12周的观察期内退出本研究中,故以46例患者为统计分析对象。整体上,46例患者的SVR-12率为71.7%(33/46)。Child-Pugh A级患者的SVR-12率为77.8%(14/18),高于Child-Pugh B级患者的SVR-12率67.9%(19/28),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SVR-12率为76.0%(19/25)、观察组患者的SVR-12率为66.7%(14/21),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6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时的HVPG较基线水平降低(2.4±3.2) mmHg(P<0.05)、MELD评分较基线水平降低(1.7±2.1)(P<0.001)、Child-Pugh评分较基线水平降低(0.9±1.3)(P<0.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直接抗病毒药物索非布韦和利巴韦林的联合应用促进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SVR效应、并促进肝功能的改善和HVPG的降低。
    骨桥蛋白和Ezr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张洪川, 张玉玺, 段丛迪
    2019, 24(5):  549-522. 
    摘要 ( 118 )   PDF (750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和埃兹蛋白(Ezr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标本46例作为研究对象(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不典型增生肝组织标本46例为B组,以及正常肝组织标本46例作为C组,采用原位杂交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骨桥蛋白和Ezrin蛋白在三组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骨桥蛋白和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P<0.05),B组患者骨桥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C组(P<0.05);骨桥蛋白和Ez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HBsAg阳性表达、有无肝硬化、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AFP水平、肿瘤数目、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在发生转移与癌组织累计肝被膜患者中骨桥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及未累及肝被膜患者(P<0.05),且肿瘤越大 Ezrin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骨桥蛋白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2.10个月,阴性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7.1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zrin蛋白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10个月,阴性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8.1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桥蛋白和Ezr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提示骨桥蛋白和Ezr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骨桥蛋白和Ezrin蛋白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可通过检测这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来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丰富生存环境通过调节IL-22信号通路抑制小鼠肝纤维化
    刘婷婷, 张伟, 李泽方, 蒙姿宏, 屠红, 甘愉
    2019, 24(5):  553-556. 
    摘要 ( 129 )   PDF (1172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旨在观察丰富生存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诱导的良性心理应激对小鼠肝纤维化及肝内IL-2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标准环境(Standard environment,SE)组、EE组,分别饲养3周后行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焦虑水平,之后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方式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每周2次,并记录小鼠一般情况,于第6周最后一次注射CCl4后1 d和5 d处死小鼠,分别行ALT血清学检测,石蜡切片HE染色、Sirius Red染色,ELISA法检测肝内IL-22的表达差异,real-time PCR法检测肝内IL-22受体IL-22RA1和IL-10RA2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SE相比,EE明显降低了小鼠焦虑水平(P<0.05); EE组小鼠CCl4注射前体重轻于SE组,CCl4注射后期体重重于SE组(P<0.05);血清ALT水平明显降低(P<0.001);组织切片示EE组细胞坏死程度和细胞排列紊乱程度较SE组减轻,并且肝脏胶原纤维沉积程度显著减轻(1 d,P<0.001;5 d,P<0.01);ELISA结果示EE组IL-22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RT-PCR结果示 IL-22RA1和IL-10RA2表达量均增多(分别P<0.05、P<0.01)。结论 EE可能通过激活肝内IL-22信号通路抑制CCl4诱导的小鼠肝脏纤维化进程,本研究支持了良性心理应激对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短篇论著
    慢性乙型肝炎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效果
    吴斌, 宋琪琪, 何文涛, 邱月
    2019, 24(5):  557-559. 
    摘要 ( 375 )   PDF (691KB) ( 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恩替卡韦停药后再次使用恩替卡韦复治的疗效。方法 选取了自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79例,分为复发组和初治组,复发组患者共42例,均为使用恩替卡韦治疗1年以上,HBV DNA已转阴,因自行停药后,HBV DNA再次转阳的患者。初治组患者共37例,为首次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两组均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d口服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4周、第8周和第16周时肝功能、乙肝五项和HBV DNA病毒载量的情况。结果 经过恩替卡韦治疗4周,复发组(11.9%)与初治组(43.2%)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两组比较(P<0.01);复发组(59.5%)与初治组(35.1%)患者HBV DNA转阴,两组比较(P<0.05)。经过恩替卡韦治疗8周,复发组(40.5%)与初治组(78.45%)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两组比较(P<0.01);复发组(92.9%)与初治组(75.7%)患者HBV DNA转阴,两组比较(P<0.05)。经过恩替卡韦治疗16周,复发组(69.0%)与初治组(89.2%)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两组比较(P<0.05); 复发组(92.9%)与初治组(75.7%)患者HBV DNA转阴,两组比较(P>0.05);复发组(73.8%)与初治组(51.4%)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两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HBsAg滴度下降50%的患者比率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恩替卡韦不规范停药后复发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再次服用恩替卡韦仍然有效且安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用于复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维持治疗的价值
    韩丹
    2019, 24(5):  559-561. 
    摘要 ( 368 )   PDF (748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在复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复发性AILD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别在治疗前、疗程满后采血检测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观察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包括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免疫球蛋白G(IgG)、γ-干扰素(IFN-γ),分析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88.46%)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GT、AST、ALT、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2、IL-4、IL-17、Ig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不适、恶心、呕吐、嗜睡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用泼尼松相比,AILD患者加用硫唑嘌呤,能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调节机体免疫,且安全性高。
    肝动脉介入栓塞术和微波消融治疗对B、C期肝癌患者术后远期疗效比较
    刘伟, 李海涛
    2019, 24(5):  561-563. 
    摘要 ( 276 )   PDF (745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与探讨不同介入治疗对B、C期肝癌患者的术后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3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栓塞介入治疗,观察组给予微波消融治疗,记录两组近远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近期总有效率为84.3%和53.8%,观察组的近期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血红蛋白、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伤等毒副反应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AST、AL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今,观察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与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对于栓塞介入,微波消融介入治疗B、C期肝癌对肝功能影响比较小,能提高近期疗效,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且能延长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经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复发患者的疗效
    刘明, 黄磊
    2019, 24(5):  563-565. 
    摘要 ( 213 )   PDF (770KB) ( 3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介入疗法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长期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收根治性切除术的94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实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 ,RFS),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和栓塞后综合征),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观察组患者OS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OS为(10.53±1.41)月,高于对照组(6.64±1.13)月(P<0.05)。观察组RFS为(9.44±1.41)月,高于对照组(5.28±1.27)月(P<0.05)。观察组肿瘤复发率21.28%(10例),低于对照组46.80%(22例,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4.04%(16例),低于对照组68.06%(32例),观察组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以及栓塞后综合征的发病人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组织学分化、血管侵犯和甲胎蛋白、糖类抗原CA19-9血清含量为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血管侵犯和甲胎蛋白的血清含量为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介入治疗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肝纤维化患者Ac-SDKP、Smad7和PPAR-γ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黎武, 宋劲松
    2019, 24(5):  565-567. 
    摘要 ( 170 )   PDF (688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肝纤维化患者Ac-SDKP、Smad7和PPAR-γ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囊肿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肝组织Ac-SDKP、Smad7和PPAR-γ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分析肝纤维化患者Ac-SDKP、Smad7和PPAR-γ表达水平与肝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Ac-SDKP、Smad7和PPAR-γ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t=17.365、11.931、7.819,P<0.001);肝纤维化患者ALT、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39.306、-33.015、-31.717,P<0.001);肝纤维化患者TGF-β1、TNF-α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t=-114.895、-76.645、-50.179,P<0.001);肝纤维化患者Ac-SDKP、Smad7和PPAR-γ表达量与ALT、AST、TGF-β1、TNF-α和IL-6水平负相关(P<0.05)。结论 肝纤维化患者Ac-SDKP、Smad7和PPAR-γ表达水平较高,且与肝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负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IVIM-DWI灌注成像评价肝癌微循环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郑晓君, 褚玲茹, 孟凯龙, 孙绍雯, 谭玲
    2019, 24(5):  567-570. 
    摘要 ( 123 )   PDF (1035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MR全肝非增强(IVIM-DWI)灌注成像评价肝癌微循环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肝癌患者60例作为肝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IVIM-DWI灌注成像扫描,比较两组表观扩散系数(ADC)、灌注分数(f)、真实扩散系数(D)以及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肝癌的预测价值。结果 肝癌组ADC、D值低于对照组,f、D*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患者的ADC、D值高于Ⅱ级、Ⅲ级患者,且Ⅱ级患者高于Ⅲ级患者,Ⅰ级患者的f、D*值低于Ⅱ级、Ⅲ级患者,且Ⅱ级患者低于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f、D、D*值预测肝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600、0.700、0.593。其中ADC、D值对肝癌的预测效果较好(P<0.05),f、D*值对肝癌的预测效果相对较差(P>0.05)。结论 IVIM-DWI灌注成像能用于肝癌微循环功能的评估中,且ADC、D值对肝癌的预测效果较好。
    TACE联合索拉非尼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陈林林, 王花花, 王娅菲, 樊慧, 赵乃阔, 胡庆军, 张正安
    2019, 24(5):  571-573. 
    摘要 ( 103 )   PDF (689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TACE联合索拉非尼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收治的120例中晚期PLC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各6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和对照组(采用TACE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8.33%)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皮肤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及白细胞下降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Child pugh分级、甲胎蛋白、肿瘤血管侵犯、口服索拉非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平均直径及谷丙转氨酶均对中晚期PLC患者的总生存率有影响(均P<0.05);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AFP>400 ng/mL、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1.77及肿瘤平均直径>5 cm是中晚期PLC患者治疗后影响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同时发现术前AFP>400 ng/mL、肿瘤平均直径>5 cm及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1.77是中晚期PLC患者治疗后影响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监控。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陈庆录, 张冠平
    2019, 24(5):  573-576. 
    摘要 ( 98 )   PDF (827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经皮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HCC合并PVTT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联合治疗组采用TACE+索拉非尼治疗,对照组采用TACE治疗。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疗效。随访观察总生存期(OS)、疾病进展时间(TTP)、疾病控制率(DCR)和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DCR为60.0%,对照组DCR为36.7%,治疗组DCR和对照组DCR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位OS为10.3个月(95% CI:7.2~13.5),对照组患者OS为5.7个月(95% CI:4.5~6.8),治疗组DCR和对照组DCR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位TTP为5.5个月(95% CI:4.6~6.7),对照组中位TTP为3.0个月(95% CI:2.1~3.7),治疗组DCR和对照组DCR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ACE相关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出现4例索拉非尼相关严重毒副反应,但未出现药物相关死亡患者。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HCC合并PVTT总体生存期及疾病控制率明显优于单纯TACE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与自身免疫性肝炎
    梁庆升, 孙颖, 邹正升
    2019, 24(5):  577-580. 
    摘要 ( 184 )   PDF (757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吲哚氰绿代谢试验在肝脏病变中的应用及进展
    贾信奇, 苏志雷, 赵俊杰, 周文佳, 邰升
    2019, 24(5):  580-582. 
    摘要 ( 149 )   PDF (678KB)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屏障功能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刘岩红, 沈婷婷, 张琴, 袁凤云
    2019, 24(5):  583-585. 
    摘要 ( 148 )   PDF (831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卢双, 沈天白, 陈阳, 王怡群, 李莹
    2019, 24(5):  585-587. 
    摘要 ( 172 )   PDF (676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妊娠期产妇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围产儿预后因素分析
    张雅丽, 马颖, 郭咏梅
    2019, 24(5):  588-590. 
    摘要 ( 149 )   PDF (687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期糖尿病与孕早期母体肝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黄慧
    2019, 24(5):  590-591. 
    摘要 ( 123 )   PDF (734KB) ( 4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导管超选择性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张萌, 薛挥, 张向东, 曾宪强
    2019, 24(5):  592-593. 
    摘要 ( 131 )   PDF (733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吉茜茜, 郑志存
    2019, 24(5):  594-595. 
    摘要 ( 113 )   PDF (674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飞蓟宾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
    肖璐, 王洪旗, 孙曦, 龚一竹, 刘庆德
    2019, 24(5):  595-597. 
    摘要 ( 233 )   PDF (681KB)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药物性肝损伤致肝衰竭合并嗜血综合征1例
    石荣亚, 郑欢伟, 陈宇萍, 石红娇, 孟娟
    2019, 24(5):  598-599. 
    摘要 ( 151 )   PDF (665KB) ( 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药方剂致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
    魏明, 汤敏, 陈伶俐, 张顺财, 蔡瑜
    2019, 24(5):  599-601. 
    摘要 ( 235 )   PDF (942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联抗结核治疗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
    柳伟伟, 梁栋
    2019, 24(5):  602-602. 
    摘要 ( 203 )   PDF (651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