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3-31
    前沿、探索与争鸣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毛天皓, 刘天旭, 鲁凤民
    2021, 26(3):  223-224. 
    摘要 ( 230 )   PDF (776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脏靶向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汪艳
    2021, 26(3):  225-226. 
    摘要 ( 132 )   PDF (696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的局部治疗
    杨柏帅, 袁敏
    2021, 26(3):  227-229. 
    摘要 ( 174 )   PDF (694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丙型肝炎疫苗研发看HCV感染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刘柯慧, 王晖
    2021, 26(3):  230-231. 
    摘要 ( 149 )   PDF (698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性脑病的新见解
    张宁萍
    2021, 26(3):  232-234. 
    摘要 ( 201 )   PDF (715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训练免疫在胆管疾病中的作用和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
    沈波, 陆伦根
    2021, 26(3):  235-236. 
    摘要 ( 153 )   PDF (681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损伤
    抗核抗体阳性程度与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王艳, 王昱, 王岚, 田秋菊, 杨瑞园, 李柯鑫, 刘立伟, 鲁一达, 王晓明, 王宇, 欧晓娟, 贾继东, 赵新颜
    2021, 26(3):  237-242. 
    摘要 ( 717 )   PDF (844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阳性程度(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住院的DILI患者临床及预后资料,根据ANA状态将患者分为ANA阴性组、ANA 1:80阳性组、ANA 1:160阳性组、ANA≥1:320阳性组,比较各组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预后的异同。连续变量采用ANOVA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 结果 共纳入602例患者,ANA阴性组177例,ANA 1:80阳性组281例,ANA 1:160阳性组99例, ANA≥1:320阳性组 45例,4组均以女性为主(76.8%~87.9%),中位数年龄为56.0岁。4组ALT、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 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显著降低:(37.2±5.5)g/L、(36.5±5.0)g/L、(36.2±5.1)g/L、(34.6±4.9)g/L,(P=0.030);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显著降低:(86.1±22.9)%、(82.5±23.5)%、(78.6±24.1)%、(75.7±27.4)%,(P=0.016);血清球蛋白(globulin, GLB)显著升高(27.5±4.6)g/L、(29.5±5.2)g/L、(29.2±5.8)g/L、(32.3±6.4)g/L,(P<0.01)、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显著升高[1240.0(1080.0,1420.0)mg/dL、1380.0(1140.0,1670.0)mg/dL、1440.0(1180.0,1840.0)mg/dL、1740.0(1380.0,2110.0)mg/dL,P=0.001]。患结缔组织病比例随ANA阳性程度增高而显著升高:0.6%、2.8%、5.0%、13.3%, P<0.01;随ANA滴度升高,4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延长:11.0 (8.0,14.0) d、11.0 (8.0,14.0) d、12.0 (9.0,15.0) d、15.0 (10.0,20.0) d(P<0.01)。肝生化复常的比例依次降低,慢性化、肝硬化、死亡或肝移植比例增加,临床结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结论 随ANA阳性程度增高,DILI患者合并结缔组织病比例增高、住院时间延长,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免疫紊乱程度加重,患者肝生化复常比例下降,慢性化、肝硬化、死亡或肝移植比例升高。
    16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析
    汪涛, 王学伟, 蒋元烨, 曹勤, 季光
    2021, 26(3):  243-246. 
    摘要 ( 232 )   PDF (749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用药情况及临床特征。 方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2018年至2019年收治的DILI患者162例,收集既往使用药物,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62例DILI患者中,男性60例(37%),女性102例(63%),以40~80岁居多,占141例(87%)。在引起DILI的药物中,中成药及中药汤剂占据首位,其中以首乌、雷公藤、栀子、骨康胶囊及仙灵骨葆胶囊居多。导致肝损伤的西药以心血管系统、抗肿瘤药及结核药物应用居多。162例患者中,乏力117例(72.2%),纳差86例(53.1%),尿黄67例(41.4%)。DILI以肝细胞损伤型最为多见,严重程度分级以1级肝损伤最常见,为112例(69.1%),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患者的ALT、AST、ALP及GGT水平为318.50(177.50-724.00)U/L比117.50(67.00-231.50)U/L比321.00(187.75-747.75)U/L,223.50(118.75-490.75)U/L比132.50(69.00-206.75)U/L比224.00(123.94-670.00)U/L,190.00(122.00-281.75)U/L比289.50(263.00-507.00)U/L比347.00(249.00-560.5)U/L,164.50(89.50-242.25)U/L比309.00(143.50-506.00)U/L比283.00(191.50-574.00)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药导致的DILI患者的ALT、AST、AKP、TBil及住院天数明显高于西药组为423.00(238.00-728.50)U/L比190.00(97.00-311.00)U/L,345.00(151.25-613.75)U/L比139.00(82.65-223.00)U/L,274.50(207.75-355.25)U/L比220.00(126.00-306.00)U/L,66.5(19.25-114.75)μmol/L比17.00(11.00-33.00)μmol/L,20(15-24.75)比13.00(9.00-1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DILI以中老年女性较多;乏力为DILI患者最明显的临床表现,无论是草药还是西药介导的DILI,肝细胞损伤型居多;与西药相比,中药更能引起肝损伤。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基于NGAL的模型在肝硬化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尹伟, 李成忠
    2021, 26(3):  247-251. 
    摘要 ( 177 )   PDF (1455KB) ( 3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明确早期检测NGAL对诊断肝硬化急性肾损伤的意义以及基于NGAL的模型在鉴别肝硬化急性肾损伤类型中的意义。 方法 对住院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入排标准进行前瞻性观察,一旦发生AKI,根据ICA-AKI新指南进行诊断和治疗,在诊断AKI的24 h内检测晨起的卧位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收集晨起尿液离心取上清检测uNGAL,评估NGAL对AKI诊断的意义,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早期鉴别诊断系统。 结果 纳入研究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共804例,住院期间并发AKI或入院时即存在AKI的患者为213例。肝硬化AKI患者uNGAL水平比未发生AKI的肝硬化患者高(t=11.439,P=0.000);不同类型的AKI患者uNGAL的表达水平不同,PRA、HRS、ATN分别为(323.08±106.93)、(486.27±164.67)和(882.43±440.9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774,P<0.01)。uNGAL对AKI 2期以上的鉴别诊断有意义,特别是对ATN的鉴别,ROC曲线中根据约登指数确定的阈值为522.72 ng/mL,敏感度为0.938,特异度为0.655,采用621.73 ng/mL阈值(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800)更符合临床的需要。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在不同类型的AKI中表达有差异,但组间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对鉴别HRS和ATN意义不大。 结论 uNGAL作为新型标志物,可以作为肝硬化急性肾损伤患者诊断AKI的依据,早期检测对于鉴别ATN型AKI的有较大的意义。
    肝硬化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和病原学特点
    王华强, 谢芳, 盛云峰, 郑文凯, 李平
    2021, 26(3):  252-254. 
    摘要 ( 224 )   PDF (766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八一医院收治发生血流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资料,以及同期住院未发生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分别比较这些患者的合并疾病情况,有创治疗情况,对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共收治87例发生血流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患者73例(83.9%)。血流感染组患者的并发疾病(如糖尿病、腹腔积液、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和侵入性操作(如静脉留置导管、留置导尿管及腹腔穿刺)的比例分别为19例(21.8%)、62例(71.3%)、18例(20.7%)、21例(24.1%)、13例(14.9%)、14例(16.1%)和51例(58.6%),而对照组分别为265例(11.9%)、820例(36.8%)、201例(9.0%)、214例(9.6%)、184例(8.3%)、85例(3.8%)和478例(21.5%),感染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共培养出8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9株(67.8%),主要是大肠埃希菌(24.1%)、肺炎克雷伯菌(21.8%)和铜绿假单胞菌(5.7%)等,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为81%、100%和80%;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100%。革兰阳性菌28株(32.2%),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10.3%)、链球菌(8.0%)和表皮葡萄球菌(6.9%)等,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性均为100%。 结论 肝硬化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多见于失代偿期患者,与其自身合并疾病情况及侵入性操作情况密切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可作为首选经验用药。
    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无创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效能比较
    张荣荣, 周瑾, 赵鹏, 朱礼尧, 张鑫, 叶晓航
    2021, 26(3):  255-258. 
    摘要 ( 311 )   PDF (792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剪切波弹性成像(SWE)与血清学纤维化指标无创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效能。 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CHB患者74例。应用Scheuer评分系统进行肝纤维化分级,定义S0、S1期为非显著肝纤维化(非显著组),S2、S3及S4期为显著肝纤维化(显著组)。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CHB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SWV及血清学纤维化指标诊断CHB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取约登指数最大处为各指标诊断时的截断点。 结果 CHB肝纤维化S0期7例,S1期18例,S2期27例,S3期11例,S4期11例。非显著组年龄为(37.2±6.0)岁,低于显著组的(42.9±9.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显著组患者ALT、ALP、GGT、总胆固醇、PLT、RDW及INR分别为(42.4±7.9)U/L、(102.4±22.2)U/L、(42.3±11.4)U/L、(3.8±1.0)mg/dL、(182.6±40.8)×109/L、(13.8±0.9)%及(1.0±0.2),显著纤维化组分别为(58.3±18.2)U/L、(131.5±28.5)U/L、(80.2±16.3)U/L、(5.5±1.4)mg/dL、(92.4±32.4)×109/L、(11.6±1.8)%及(1.2±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显著组SWV为(1.44±0.22)m/s,低于显著组(1.92±0.38)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显著组患者血清学纤维化指标HA、C-IV、APRI、FIB-4、Forns评分及RPR分别为(70.2±12.6)ng/mL、(63.4±21.5)ng/mL、(0.3±0.2)、(0.8±0.3)、(-0.6±0.5)分及(0.08±0.02),显著纤维化组分别为(55.9±30.8)ng/mL、(42.8±18.9)ng/mL、(0.7±0.5)、(1.3±0.4)、(0.4±0.8)分及(0.11±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T、HA、C-IV、PLT、SWV、FIB-4、APRI、FIB-4、Forns评分及RPR为影响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SWE诊断肝纤维化的AUC值为0.86,高于APRI、FIB-4、Forns评分、FobroIndex、RPR的0.74、070、0.74和0.69。 结论 SWE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评估CHB患者肝纤维化的方法,其诊断性能优于APRI、FIB-4、Forns评分及RPR等血清学纤维化指标。
    肝硬化患者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旭峰, 许亚凤, 周志华, 向正国, 汤小龙, 杨胜兰, 郑扬
    2021, 26(3):  259-261. 
    摘要 ( 278 )   PDF (708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未来肝硬化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指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接受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的96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有无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可能导致肝硬化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6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18.75%;经初步单因素分析发现,食管静脉曲张、腹水、奧狄括约肌功能障碍(SOD)病史、反复插管、胰管造影、预切开均可能是肝硬化患者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对单因素初步证实的结果赋值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有SOD病史、反复插管、胰管造影、预切开均是肝硬化患者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 结论 食管静脉曲张、腹水、SOD病史、反复插管、胰管造影、预切开等均会提高肝硬化患者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于存在这些影响因素的患者,临床应积极给予合理干预,以降低预后风险。
    肝癌
    原发性肝癌治疗现状及MDT治疗模式的探讨
    董晓锋, 杨英豪, 张燕, 王建斌, 朱晓红, 刘妲妲, 梁栋
    2021, 26(3):  262-265. 
    摘要 ( 265 )   PDF (785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治疗现状,探讨HCC多学科团队( 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治疗的必要性。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H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HCC治疗以手术切除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1ization,TACE)为主。行手术切除患者中,存在扩大手术适应证现象;行TACE治疗患者中,部分病灶单发且较小的患者未行手术治疗,再次治疗患者呈指数下降。 结论 手术切除和TACE治疗,分属外科和内科系统,受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制约,各专科医生往往只重视本专业内对肿瘤的治疗,对于其他学科的治疗手段缺乏了解,这也是我国HCC治疗现状。为了整合各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实现HCC患者最优化治疗,必须开展有组织的成系统的多学科间的综合治疗。
    超声造影联合血γ-GT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李丛辉, 罗红缨, 王建钧, 邝学军, 鲍永慧
    2021, 26(3):  266-269. 
    摘要 ( 202 )   PDF (900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CEUS)联合血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80例接受TACE介入治疗的PHC患者,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CEUS检查,于术前及术后7 d、28 d、2个月检测血γ-GT水平。 结果 80例PHC患者接受TACE介入治疗前均进行CEUS检查,共发现109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均匀性或不均匀性高增强;经TACE介入治疗后2个月,CEUS检查显示35例患者37个病灶完全灭活,45例患者72个病灶为肿瘤残留;术后7 d,PHC患者血γ-GT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术后28 d,γ-GT水平较术前、术后7 d明显下降(P<0.05),术后2个月,γ-GT水平较术前、术后7 d、28 d明显下降(P<0.05);联合检测诊断PHC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符合率高于γ-GT检测(P<0.05),与CEUS检查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EUS检查可对PHC患者TACE术后残留病灶进行准确诊断,联合血γ-GT水平检测可提高对PHC诊断的敏感度,降低误诊、漏诊率,在PHC患者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纤维蛋白原/前白蛋白比值、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
    王蔚, 李慧艳, 刘华
    2021, 26(3):  270-272. 
    摘要 ( 186 )   PDF (713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纤维蛋白原/前白蛋白比值(FPR)、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AFP-N HC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AFP-N HCC患者(AFP-N HCC组)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50.2±9.8)岁。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患者(健康组)100例(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龄(49.8±6.2)岁。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AFP-N HCC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确定诊断AFP-N HCC的截断点,计算诊断效能。 结果 AFP-N HCC组、健康组PLT、Hb、FIB、PA、ALT、AST、TBil、γ-GT、FPR及GPR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患者是否存在AFP-N HCC为分类标准,将PLT、Hb、FIB、PA、ALT、AST、TBil、γ-GT、FPR及GPR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FPR、GPR是评估是否存在AFP-N HC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FPR诊断AFP-N HCC时AUC及95%CI、截断点、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4(0.90~0.96)、11.60、86.5%及88.4%;GPR诊断AFP-N HCC时AUC及95%CI、截断点、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9(0.85~0.92)、0.21、68.4%及94.8%;FPR联合GPR诊断AFP-N HCC时AUC及95%CI、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7(0.95~0.99)、91.0%及96.2%。 结论 FPR、GPR可作为AFP-N HCC诊断的生物学指标,两者联合诊断时效能优异。
    Gd-EOB-DTPA MRI联合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2 cm肝癌的诊断
    陈育锋, 朱泽远, 程影, 祁良
    2021, 26(3):  273-275. 
    摘要 ( 176 )   PDF (713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Gd-EOB-DTPA MRI)联合超声造影(CEUS)对肝硬化背景下<2 cm肝细胞癌(HCC)即小肝癌(SHCC)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月12月具有HCC高危风险的肝脏局灶性结节(<2 cm)患者52例(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56.8±9.0)岁。患者可完成Gd-EOB-DTPA MRI、CEUS检查。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来评价Gd-EOB-DTPA MRI、CEUS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结果 52例患者共70个结节,其中54个结节诊断为SHCC,16个结节诊断为异型增生结节(DN)。SHCC、DN在MRI T1WI、T2WI、动脉期高强化、肝胆期、DWI及CEUS动脉期高增强表现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动脉期高增强、Gd-EOB-DTPA MRI肝胆期低信号及DWI高信号及诊断SHCC时AUC均分别高于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动脉期高强化(P<0.05)。Gd-EOB-DTPA MRI肝胆期低信号、DWI高信号及CEUS动脉期高增强联合诊断SHCC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5.5%、96.3%及96.2%。 结论 联合CEUS动脉期高增强、Gd-EOB-DTPA MRI肝胆期低信号和DWI高信号能够提高肝硬化背景下SHCC的诊断效能。
    三维可视化技术用于肝癌三维重建与术后测量的一致性分析
    蔡明月, 江凯, 徐蒙莱, 蒋骏麟
    2021, 26(3):  276-280. 
    摘要 ( 212 )   PDF (1352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肝癌术前三维重建模拟手术与实际手术情况的一致性。 方法 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44例,均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联合增强检查,获取原始CT结果后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格式存储,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肝脏三维重建,并在三维重建后图像中拟定虚拟切除线,拟定手术方式。分析手术情况,比较术后切除肿瘤与术前三维重建计算所得结果,并分析预后情况。 结果 144例患者均成功通过三维重建肝脏及肝内血管模型,经术前评估虚拟手术后有5例因肿瘤侵犯下腔静脉而无法耐受手术,行肝动脉造影+化疗栓塞术;其余患者均成功实施肝切除手术,其中肝左外叶切除手术74例,第Ⅳ肝段切除术5例,第Ⅵ肝段切除15例,第Ⅶ、Ⅷ肝段切除术15例,右半肝切除术5例,左半肝切除术10例,不规则肝切除15例。139例肝切除患者术前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下测得全肝体积为(1 500.5±447.9)mL,虚拟肝切除体积为(507.8±184.4)mL,标准功能肝体积比值为(64.0±8.5)%;术后切除肿瘤获取实际肝切除体积为(523.0±175.8)mL。虚拟肝切除体积与实际肝切除体积呈正相关(r=0.949,P<0.001)。术后有1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诊3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 结论 三维重建可视化技术在肝切除术前评估中能准确预测肝切除范围,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Twist表达的临床意义
    韦小芳, 欧传话, 李绍龙, 毛小玲
    2021, 26(3):  281-283. 
    摘要 ( 231 )   PDF (867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Twist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细胞癌手术切除临床标本136例,其中配对癌旁肝组织(距癌组织边缘<3 cm)8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Twist蛋白表达情况,分析Twist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Twist蛋白阳性着色主要位于细胞质,表现为棕黄色颗粒,呈片状、巢状或弥漫性分布。癌组织中Twis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6.2%,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的5.9%(P<0.05)。136例癌组织标本中有90例Twist蛋白阳性表达,46例Twist蛋白阴性表达。Twist阳性组病理分级为Ⅲ~Ⅳ级、TNM分期为Ⅲ~Ⅳ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为低分化、包膜不完整和血管侵袭所占比例分别为45.6%、46.7%、46.7%、41.1%和35.6%,显著高于Twist阴性组的23.9%、28.3%、26.1%、19.6%和17.4%(P<0.05)。Twist阳性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较Twist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7.8%和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wist过度表达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治疗肝细胞癌的一个靶基因,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氟西汀影响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
    刘晓慧, 马丽霞, 张晶
    2021, 26(3):  284-286. 
    摘要 ( 231 )   PDF (733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氟西汀影响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 方法 以不同浓度氟西汀分别处理HepG2细胞24 h,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氟西汀对HepG2细胞周期影响;给予HepG2细胞12.5 μmol氟西汀分别处理0、6、12和24 h,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epG2细胞不同时间点Bcl-2、Bax 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HepG2细胞不同时间点Bcl-2、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 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对照组、5 μmol、10 μmol、12.5 μmol氟西汀处理HepG2细胞24 h,G2/M期细胞数分别为(9.63±0.33)%、(10.12±0.86)%、(19.68±4.31)%、(22.74±2.46)%,10 μmol、12.5 μmo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5μmol氟西汀处理HepG2细胞0、6、12和24 h后,随着氟西汀孵育时间延长,HepG2细胞Bcl-2的mRNA表达逐渐降低,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HepG2细胞Bax的mRNA表达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pG2细胞Bcl-2蛋白表达在12h开始下降,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Bax/Bcl-2及caspase-3蛋白表达在12h开始增多。 结论 氟西汀通过干扰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周期、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和促进caspase-3活化,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病毒性肝炎
    慢性HBV相关肝病患者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位点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刘理冠, 叶巧霞, 严彦, 颜燕燕, 黄志杰, 张小曼
    2021, 26(3):  287-290. 
    摘要 ( 271 )   PDF (728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HBV相关肝病患者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位点检测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方法 选取230例经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的慢性HBV相关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外周血HBV基因型和 RT区氨基酸序列耐药突变情况。 结果 230例慢性HBV相关肝病患者中100例(43.47%)检出NAs耐药突变,以LAM/LdT耐药最多见(30.00%,69/230)、ADV耐药次之(7.83%,18/230)、ETV耐药最少(5.65%,13/2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92,P<0.01)。在LAM/LdT耐药中,单点耐药55例(79.71%),以rtM204V/I突变多见(17.39%,40/230);多点耐药14例(20.29%),以rtL180M+rtM204V/I突变多见(5.65%,13/230)。在ADV耐药中,以单点耐药为主(11例,占61.11%),rtA181T是其主要突变位点(3.91%,9/230)。在ETV耐药中,均为多点耐药,以rtM204V/I+rtA181T+rtS202G/I突变为主(突变率为3.04%,7/230)。230例慢性HBV相关肝病患者均为B基因型和C基因型,未检测到A、D、E、F、G、H、J基因型,其中B基因型患者162例(70.43%);C基因型患者68例(29.57%)。HBV B基因型和C基因型在rt180突变率和rt181突变率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5、4.845,均P<0.05),但在其他位点突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组HB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12,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组和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组rt204耐药位点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其他位点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地区慢性HBV相关肝病患者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NAs主要耐药突变点检出率较高,其中不同基因型疾病进展情况和耐药突变情况存在差异,而在不同疾病阶段rt204耐药位点突变率亦存在差异。
    其他肝病
    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王晴晴, 彭宇辉, 唐艳芳
    2021, 26(3):  291-295. 
    摘要 ( 292 )   PDF (742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INCPH)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为INCPH,21例为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分析23例INCPH患者的病理特点。 结果 INCPH组以女性(60.87%)为主,年龄较轻(39.8±15.4)岁,而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以男性(80.95%)为主,年龄较大(53.3±11.2)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CPH组以消化道出血(39.13%,9/23)为主要就诊症状,而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以腹水(85.71%,18/21)为主要就诊症状。与INCPH组相比,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EA)明显降低[RBC:(3.79~4.14)×1012/L比(3.33~3.94)×1012/L,PLT:(91~235)×109/L比(41~72)×109/L,PT:(66.5~95)%比(49.60~65.00)%,Alb:(37~39)g/L比(26~33)g/L,CEA:(4596~6408)U/L比(2368~3497.5)U/L,均P<0.05];而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肝脏硬度值(LSM)、肝功能评分(CTP)明显高于INCPH组 [INR:(1.02~1.19)比(1.19~1.42),ALT:(15~21)U/L比(17.50~36.50)U/L,AST:(21~31)U/L比(32~57)U/L,TBil:(10.8~18.3)μmol/L比(20.05~43.05)μmol/L,LSM:(5.90~13.3)kPa比(17.60~24.85)kPa,CTP:(5~7)比(7~9),均P<0.05], 但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同时两组比较,INCPH组有明显脾脏增厚、门静脉结构紊乱、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侧支循环建立,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厚:(51~79)mm比(49~59)mm,门静脉结构紊乱:34.78%比4.76%,门静脉海绵样变性:39.13%比4.76%,侧支循环建立:65.22%比33.33%,P<0.05],但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脾大发生率、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以及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无差异(P>0.05)。23例INCPH患者的肝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排列基本正常、无假小叶形成、门静脉未见血栓形成、小叶内静脉及中央静脉扩张、汇管区扩张、肝窦扩张、肝细胞区域水样变。 结论 INCPH与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诊断时仍需结合肝脏病理检查。
    11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及MRI影像表现
    荣雪飞, 蔡剑鸣, 董景辉, 刘渊, 任洪伟
    2021, 26(3):  296-298. 
    摘要 ( 384 )   PDF (958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HL)CT及MRI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经穿刺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11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 结果 11例患者中9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6例病灶信号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强化,6例病灶内见血管穿行而无受累,呈“血管漂浮征”,2例病灶周围环形强化,呈“靶征”表现,2例病灶可见中央瘢痕延迟强化。 结论 PHL的CT及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边界清晰,密度/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呈少血供表现,“血管漂浮征”及“靶征”具有特征性。
    儿童肝病原因分析
    俞海英, 钟艳丹, 杨永峰, 彭姗姗, 丁巧云, 郭银燕, 曹兴国
    2021, 26(3):  299-301. 
    摘要 ( 364 )   PDF (709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14岁以下患儿肝病的发生率及病因。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肝病患儿676例,按年龄分为六个年龄段,分析不同年龄段的肝病发生率和病因。 结果 676例患儿,男性554例占81.95%,女性122例占18.05%,以男性发病率高;3~6岁年龄组肝病发生例数最多199例,占27.96%。患儿主要病种分布:慢性乙型肝炎407例,占60.21%;非酒精性脂肪肝74例,占10.95%;感染累及肝功能异常36例,占5.32%;药物性肝炎19例,占2.81%;CMV肝炎 18例,占2.66%;慢性丙型肝炎11例,占1.63%;甲肝8例,占1.18% ;EBV肝炎6 例,占0.88%;急性乙型肝炎3例,占0.44%;肝母细胞瘤 1例,占0.15 %。经过常规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仍未明确肝病病因的患儿93例,占13.76%。66例做肝穿病理或(和)基因检测后,Gilbert综合征21例,占22.58%;肝豆状核变性11例,占11.8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9例,占9.68%;自身免疫性肝炎6例,占6.45%;糖原累积症4例,占4.30%;Dubin-Johnson 3例,占 3.2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进行性家族胆汁淤积、Alagille综合征各2例,各占2.15%;重叠综合征、硬化性胆管炎、Rotor 综合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各1例,各占1.075%。仍有2例未能明确病因。 结论 14岁以下肝病患儿病因较多,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儿中,遗传代谢性异常导致肝病是主要原因。
    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风险的预测因素研究
    张烈, 李延茂, 丛山
    2021, 26(3):  302-304. 
    摘要 ( 205 )   PDF (710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风险的预测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59例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纳入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肝衰竭分为肝衰竭组(n=38)与非肝衰竭组(n=121)。对比两组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民族、病变部位、标准化残肝体积(SRLV)、Child-Pugh分级、病灶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随后将有差异信息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以是否发生肝衰竭为因变量(Y,是=1,否=0),以年龄、SRLV、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自变量(X),明确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最后以一致性分析年龄、SRLV、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预测此类患者术后肝衰竭的准确率。 结果 两组性别、居住地区、民族、病变部位、病灶直径比较P>0.05;肝衰竭组年龄≥65岁、SRLV<50%、Child-Pugh分级B级C级、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患者占比显著多于非肝衰竭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证实,年龄≥65岁、SRLV<50%、Child-Pugh分级B级C级、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为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经一致性分析证实,年龄、SRLV、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可用于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预测。 结论 经Logistic模型证实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与年龄、SRLV、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系密切,同时经一致性分析证实上述因素均可用于此类患者术后肝衰竭的预测,且一致性较高。
    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测肝内脂肪浸润水平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价值
    刘小玲, 阮君, 朱敬松
    2021, 26(3):  305-308. 
    摘要 ( 370 )   PDF (977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检测肝内脂肪浸润值(FF值)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价值。 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NAFLD患者138例,均接受常规CT检查。所有患者均于CT检查后3 d内行MRS检查,获取FF值。分析不同程度的NAFLD患者MRS波谱谱线,比较不同程度的NAFLD患者FF值变化情况,并评价FF值与NAFLD严重程度及CT肝/脾的相关性。 结果 138例NAFLD患者均顺利完成MRS检测。所有患者MRS谱线water峰和lip峰均呈现双峰表现,其余物质与直线接近;其中轻度和中度NAFLD患者均呈前高后低双峰表现,即高water峰、低lip峰,而重度NAFLD患者呈前低后高双峰表现,即低water峰、高lip峰。轻度NAFLD患者FF值显著低于中度、重度NAFLD患者(P<0.05),中度NAFLD患者FF值显著低于重度NAFLD患者(P<0.05)。FF值与NAFLD严重程度呈高度正相关(秩相关系数rS=0.838,P<0.001)。NAFLD患者FF值与CT肝/脾呈负相关 (r=-0.920,P<0.001) 。 结论 利用MRS检测FF值,对评价NAFLD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广泛推广。
    补充维生素D对婴儿肝炎综合征生化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刘紫徽, 施静, 李君军, 欧阳珍荣, 雷晔飞
    2021, 26(3):  309-311. 
    摘要 ( 157 )   PDF (770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补充维生素D对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生化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IHS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6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维生素D,均持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DBil、TBil、γ-GT、ALT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25(OH)D3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NF-κB、TNF-α、IL-6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期间,两组所有患儿未发现烦躁不安、厌食、恶心、发热、心律不齐等不良反应。 结论 IHS患儿补充维生素D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炎性反应及肝损伤,且安全性较好,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引导穿刺抽吸与置管引流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
    董达, 徐斌, 胡洁敏, 海伟
    2021, 26(3):  312-315. 
    摘要 ( 166 )   PDF (721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引导穿刺抽吸与置管引流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84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手术的实施均在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引导下进行,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抽吸组与置管引流组,各42例。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别于入院时、术后3 d、术后7 d,采集患者外周肘静脉血,处理后检测炎性反应相关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记录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等级资料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抽吸组与置管引流组整体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7 d,两组PCT、CRP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且治疗各时点,两组患者PC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在明确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适应症后,为其选择实施超声联合多螺旋CT引导穿刺引流术或抽吸术治疗,均能很好的减轻患者炎性反应,引流效果均较好,且无并发症发生,安全可靠。
    短篇论著
    恩替卡韦经治1年后加用干扰素α-2b临床治愈30例分析
    蒋兆荣, 顾生旺, 邹梅, 刘欢, 姬腾飞
    2021, 26(3):  316-317. 
    摘要 ( 315 )   PDF (676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1年恩替卡韦药物治疗后加用干扰素α-2b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感染内科确诊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组前接受1年恩替卡韦药物治疗,入组时选择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总结归纳患者实际获取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恩替卡韦经治1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药物治疗,29例患者实现HBsAg清除。基线HBsAg <200 IU/mL时,HBsAg 清除率68.9 %(20/29),基线HBsAg处于 201~1500 IU/mL时,HBsAg清除率26.32 %(10/38);总体HBsAg清除率36.25 %(29/80)。 结论 HBsAg清除率与基线HBsAg水平显著相关,HBsAg水平越低,最终清除率越高,获得临床治愈机会越大。
    布拉酵母菌联合白蛋白及LED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
    贲友凤, 顾融融, 袁伯稳
    2021, 26(3):  318-320. 
    摘要 ( 151 )   PDF (704KB) ( 3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人血白蛋白及LED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HB)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70例NHB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皮肤抚触和LED蓝光间歇照射治疗,实验组加用布拉酵母菌散和人血白蛋白治疗;观察两组的免疫指标和胆红素水平变化,以及治疗效果指标和不良反应。 结果 实验组治疗72 h后的CD4+、CD4+/CD8+值、IgG和IgA等免疫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实验组治疗24 h和72 h的血清胆红素和经皮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的每天大便次数、胎便排空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采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人血白蛋白及LED蓝光间歇照射治疗NHB,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胎粪排空和胆红素消退,改善疾病预后,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述
    细胞焦亡在脓毒症肝损伤中的分子机制和研究进展
    郭笑潇, 陈明泉
    2021, 26(3):  321-323. 
    摘要 ( 139 )   PDF (697KB) ( 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集中式管理病房的实践
    郭斯敏, 余敏杰, 谢青
    2021, 26(3):  324-326. 
    摘要 ( 118 )   PDF (686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有认识及治疗进展
    张星鑫, 郭津生
    2021, 26(3):  327-329. 
    摘要 ( 265 )   PDF (714KB) ( 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菌感染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高路, 罗玲
    2021, 26(3):  330-332. 
    摘要 ( 117 )   PDF (714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泌体在肝病诊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刘伟, 江梅, 邵勇
    2021, 26(3):  333-335. 
    摘要 ( 134 )   PDF (715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管理治疗进展
    刘丽敏, 朱斌
    2021, 26(3):  336-340. 
    摘要 ( 144 )   PDF (738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儿童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继发肝损害并胆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
    王紫, 成怡冰, 王海军, 林莉, 王檬, 周冰燕, 樊培沛, 宋亚萍
    2021, 26(3):  341-343. 
    摘要 ( 134 )   PDF (882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
    张秀翠, 刘坤, 宋鑫, 曲岩, 张海阳
    2021, 26(3):  344-344. 
    摘要 ( 173 )   PDF (839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免疫介导肝损伤1例及文献复习   
    范作鹏, 王欣欣, 柳雅立, 张晶
    2021, 26(3):  345-347. 
    摘要 ( 155 )   PDF (946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