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牛丹, 张倩楠, 白惠惠
2023, 28(4):
410-415.
摘要
(
106 )
PDF (729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肝衰竭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人工肝治疗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40例接受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病因、实验室检查、主要并发症/合并症、人工肝治疗的模式、时机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接受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共140例,随访60 d生存组73例(52.1%),死亡组67例(47.9%)。2组患者年龄(t=-2.325,P=0.022)、住院时间(t=-3.439,P=0.001)、病因(χ2=50.239,P<0.001)、肝衰竭分类(χ2=12.77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t=-6.792,P<0.001)、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t=-4.079,P<0.001)、总胆红素(TBil)(t=-3.115,P=0.00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t=-3.839,P<0.001)、血肌酐(SCr)(t=-2.408,P=0.018)、尿素(UREA)(t=-2.042,P=0.043)、白细胞计数(WBC)(t=-4.853,P<0.001)、降钙素原(PCT)(Z=-3.110,P=0.002)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t=3.443,P=0.001)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χ2=7.312,P=0.007)显著低于死亡组;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别行胆红素吸附(PBA)、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DPMAS+PE)4种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其人工肝治疗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时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19,P=0.005);经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HR=1.04,95%CI 1.017~1.065,P=0.001)、肝衰竭晚期(HR=4.889,95%CI 1.103-21.676,P=0.037)、APACHE Ⅱ评分(HR=1.085,95%CI 1.032-1.141,P=0.001)、INR(HR=3.089,95%CI 1.178-8.097,P=0.022)、TBil(HR=1.006,95%CI 1.002~1.01,P=0.006)、SCr(HR=1.011,95%CI 1.001~1.021,P=0.032)、PCT(HR=1.023,95%CI 1.006-1.04,P=0.00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状况无显著影响,但与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时机有关。年龄、肝衰竭晚期、APACHE Ⅱ评分、INR、TBil、SCr、PCT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