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5-31
    前沿、探索与争鸣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争议
    李旭辉, 范建高
    2023, 28(5):  505-506. 
    摘要 ( 190 )   PDF (511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0年,国际肝病专家小组建议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NAFLD是排他性疾病诊断,强调无过量饮酒且无其他肯定病因的脂肪性肝病,而MAFLD则将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性炎症的重要性上升到慢性肝病病因的高度。尽管当前NAFLD的更名势在必行,有关MAFLD的研究也很多,但是最终如何命名这类与营养过剩和久坐少动相关的脂肪性肝病至今仍有争议。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进展
    张倩, 韩涛
    2023, 28(5):  507-509. 
    摘要 ( 97 )   PDF (369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水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硬化疾病进展和肝功能失代偿的重要标志,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目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已被证明能够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来有效改善腹水症状,降低病死率。本文就近年来TIPS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推动TIPS在治疗肝硬化腹水中更好的应用。
    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黄孙桦, 刘建东, 黄罡
    2023, 28(5):  510-512. 
    摘要 ( 91 )   PDF (343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起病隐匿,大约一半的患者确诊时已中晚期。2007年靶向治疗开始成为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靶免联合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免疫治疗在肝细胞癌中的疗效差异较大,寻找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尤为重要。目前尚未有达成共识的肝细胞癌免疫生物标志物,本文就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成像生物标记物预测肝细胞癌免疫治疗反应的研究进展
    陈克敏
    2023, 28(5):  513-514. 
    摘要 ( 77 )   PDF (1374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原发性肝癌是一组肝内异质性癌症,其中HCC是最常见的肿瘤[1],占原发性肝癌的90%。虽然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HCC发生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但NAFLD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这也是目前非病毒性HCC迅速增长的原因。目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晚期 HCC 临床研究的热点。如何筛选出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生物标志物,优化HCC患者的治疗方案成为了目前的研究重点。有研究表明,非病毒性HCC肿瘤细胞内脂肪变性可能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新型成像生物标志物。
    肿瘤异质性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赵喜君, 杨宁
    2023, 28(5):  515-517. 
    摘要 ( 145 )   PDF (372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异质性是原发性肝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挑战。肝癌具有的肿瘤细胞异质性、免疫微环境、时空及功能异质性等等,在肿瘤增殖、恶化、复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了解肝癌的肿瘤异质性有助于为肝癌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慢性肝病
    慢性肝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康玮玮, 刘立伟, 张嫄, 钟蕊, 冯丽丽, 陈煜
    2023, 28(5):  518-522. 
    摘要 ( 108 )   PDF (492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四科就诊的慢性肝病合并CKD患者65例,根据CKD分期分为1-2期组32例,3期组24例,4-5期组9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肝病患者CKD进展至4-5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着CKD分期进展,血β2微球蛋白(CKD1-2期2.6 mg/L,CKD3期6.9 mg/L,CKD4-5期12.8 mg/L,P<0.01)、尿α1微球蛋白(CKD1-2期23.3 mg/L,CKD3期30.1 mg/L,CKD4-5期72.6 mg/L,P=0.001)、尿β2微球蛋白(CKD1-2期0.4 mg/L,CKD3期0.5 mg/L,CKD4-5期8.3 mg/L,P=0.005)水平显著增加,尿肌酐(CKD1-2期8881 μmol/L,CKD3期5512 μmol/L,CKD4-5期4388 μmol/L,P<0.01)、尿钠(CKD1-2期111.4 mmol/L,CKD3期75.8 mmol/L,CKD4-5期73.2 mmol/L,P<0.01)水平显著降低;双侧肾门动脉阻力指数(右侧CKD1-2期0.69,CKD3期0.77,CKD4-5期0.74,P=0.010,左侧CKD1-2期0.69,CKD3期0.76,CKD4-5期0.78,P=0.009)及段动脉阻力指数(右侧CKD1-2期0.66,CKD3期0.71,CKD4-5期0.72,P=0.034,左侧CKD1-2期0.66,CKD3期0.69,CKD4-5期0.73,P=0.027)亦随CKD分期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高的血视黄醇结合蛋白(OR=1.073, 95% CI:1.006~1.145,P=0.032)、血β2微球蛋白(OR=1.932, 95% CI:1.233~3.027,P=0.004)是慢性肝病合并CKD患者进展至CKD4-5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监测慢性肝病合并CKD患者血和尿的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及早发现慢性肝病患者CKD进展、及时干预并改善预后。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代梅, 申友书, 赵菲, 肖乐尧, 杨平, 罗亚文
    2023, 28(5):  523-526. 
    摘要 ( 156 )   PDF (430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单独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和联合双重血浆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人工肝治疗模式对慢性肝病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月—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8例终末期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9例患者接受PE治疗,29例患者接受PE+DPM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特别是纤维蛋白原)、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PE组和PE+DPMAS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总胆红素、淋巴细胞绝对值、前白蛋白、ALT、AST、FAR、FPR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E+DPMAS组患者纤维蛋白原的下降更为显著(1.76±0.62 vs 1.41±0.40, t=3.788, P<0.001)。PE+DPMAS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111.72±42.96 vs 93.69±48.33, t=2.753, P<0.05),但PE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97±47.73 vs 88.72±59.70, t=0.753, P>0.05),两组治疗前后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瘙痒(10.3% vs 10.3%)、皮疹(10.3% vs 3.4%)、血压、心率下降(3.4% vs 0.0%)、寒战、腹胀、呼吸困难发生率(0.0% vs 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E模式相比,PE+DPMAS人工肝模式对纤维蛋白原的损耗较大,且血小板降低更为显著,患者出血风险较PE治疗模式更高。
    病毒性肝炎
    HBV携带孕妇妊娠期及产后肝炎发作风险及NAs干预观察
    李芬, 韦淑珍, 李良, 莫雨灵, 傅小凡, 雷任国, 郑子玉
    2023, 28(5):  527-529. 
    摘要 ( 128 )   PDF (429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妊娠期及产后肝炎发作风险及核苷(酸)类似物(NAs)干预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300例HBV携带孕妇,入院后依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232例,对照组68例。于妊娠6周检查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并于不同时点检测ALT、HBV DNA及HBeAg。对照组仅接受保肝治疗,观察组若肝炎发作或CHI3L1>79 ng/mL则长期口服替诺福韦,300 mg/d,1次/d;若无肝炎症状则自妊娠第24周开始口服替诺福韦,300 mg/d,1次/d,分娩后停药。比较两组患者各时点ALT水平、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肝炎发作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妊娠6周时HBV DNA阴转、HBeAg阴转为8例(3.45%)和0、妊娠12周时为61例(26.29%)和9例(3.88%)、妊娠24周时为102例(43.97%)和13例(5.60%)、妊娠36周时为163例(70.26%)和18例(7.76%),且妊娠36周时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时点(P<0.05);对照组患者各指标妊娠6周时为4.41%和0、妊娠12周时为8.82%和4.41%、妊娠24周时为11.76%和7.35%、妊娠36周时为13.24%和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期及产后肝炎总发作率为21.55%(50/232),低于对照组的73.53%(5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有无NAs干预,HBV携带孕妇妊娠期及产后均有肝炎发作,且产后6周发作率较高,同时于妊娠期及产后行个体化NAs干预可有效降低肝炎总发作率。
    直接抗病毒药物对持续病毒学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
    严景全, 刘娟, 卢雪兰, 蓝云翠, , 林占洲
    2023, 28(5):  530-533. 
    摘要 ( 85 )   PDF (417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纤维化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首诊并接受入院规范化治疗的CHC患者104例,男性65例,女性39例,年龄(45.6±11.2)岁 。CHC诊断符合要求,且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较DAAs治疗前后CHC患者各项指标变化,依据肝病状态分为慢性肝炎、代偿期肝硬化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比较各CHC肝病状态治疗前后各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值差异。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DAAs治疗前CHC患者WBC、PLT、ALT、AST及TBil分别为(5.0±1.2)×109/L、(142.6±36.6)×109/L、(62.0±13.7)U/L、(52.8±11.3)U/L及(21.5±5.2)μmol/L,与治疗后相比[(5.3±1.5)×109/L、(171.4±41.3)×109/L、(18.2±3.8)U/L、(21.6±4.1)U/L及(16.1±4.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s治疗前CHC患者APRI、FIB-4及LSM分别为(1.2±0.4)、(3.0±1.0)及(11.6±3.7)kPa,均显著高于治疗后[(0.4±0.1)、(1.7±0.7)及(7.3±2.0)kPa,P<0.05]。依据病史、检验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将CHC患者分为慢性肝炎(n=67)、代偿期肝硬化(n=22)及失代偿期肝硬化(n=15)等肝病状态。各CHC肝病状态APRI、FIB-4治疗前后变化值分别为(-0.4±0.1)、(-1.4±0.5)及(-1.9±0.9);(-0.4±0.2) 、(-2.2±0.8)及(-4.0±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者LSM治疗前后变化值为(-2.3±1.0)、(-4.6±1.5)及(-9.5±3.8)k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既往文献信息,与治疗前比较,慢性肝病患者治疗后LSM检测值降低>30%定义为LSM改善。以CHC患者DAAs治疗后LSM是否改善作为应变量(赋值0=未改善,1=改善),单因素分析得出治疗前ALT、AST、APRI与LSM改善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ALT、AST是DAAs治疗CHC患者LSM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应用DAAs治疗CHC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一旦HCV感染确诊,应尽早开展抗HCV治疗,阻止病情进展。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评价
    冯薇薇, 孔严, 康茹
    2023, 28(5):  534-536. 
    摘要 ( 68 )   PDF (362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慢性丙型肝炎(CHC)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22年2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CH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354例,年龄44(35,53)岁,其中男173例、女181例。根据CHC患者是否合并MAFLD分为单纯CHC组、MAFLD组,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与CHC合并MAFLD肝纤维化程度相关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单纯CHC组、MAFLD组分别为225例、129例,MAFLD发生率为36.4%。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单纯CHC组男性为122例(54.2%),明显高于MAFLD组[51例(39.5%),P<0.05];单纯CHC组BMI、ALT、AST、TC、TG、HbA1c及HOMA-IR分别为25(22,29)kg/m2、78(44,151)U/L、54(37,152)U/L、4.3(3.7,5.0)mmol/L、0.9(0.7,1.3)mmol/L、5.0(4.8,5.7)%及1.7(1.1,3.1),均显著低于MAFLD组[27.5(23,32)kg/m2、91(54,168)U/L、70(44,114)U/L、4.5(3.8,5.4)mmol/L、1.1(0.8,1.7)mmol/L、5.5(5.0,6.3)%及3.4(1.8,5.5),P<0.05];与单纯CHC组[1.3(1.1,1.8)mmol/L]相比,MAFLD组HDL明显降低[(1.1(0.9,1.5)mmol/L,P<0.05];单纯CHC组糖尿病、进展期肝纤维化比率为3例(1.3%)、30例(13.3%),均显著低于MAFLD组[11例(8.5%)、43例(33.3%),P<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糖尿病及MAFLD可能影响CHC肝纤维化程度(P值均<0.05)。采用Forward LR法将年龄、性别、BMI、糖尿病及MAFLD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AFLD是CHC患者进展期肝纤维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1.05(95%CI:1.03~1.07)、2.45(95%CI:1.64~3.77),P<0.001],而男性则为保护性因素[OR=0.52(95%CI:0.26~0.78),P=0.007]。结论 合并MAFLD的CHC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肝纤维化状态,年龄、MAFLD是CHC患者进展期肝纤维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男性则为保护性因素。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
    刘皇村, 李优磊, 刘永成
    2023, 28(5):  537-540. 
    摘要 ( 75 )   PDF (338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中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患病率及其对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CHC患者184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98例,年龄60(31, 80)岁。依据CHC患者是否合并感染HEV分为单纯CHC组、合并HEV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临床转归结果。结果 CHC患者中22例(11.9%)检测为抗HEV-IgG阳性,3例(1.6%)检测为抗HEV-IgM阳性,另有1例(0.5%)检测为抗HEV-IgM、抗HEV-IgG均为阳性,HEV感染率为14.1%(26/184)。比较临床资料,单纯CHC组年龄为60(31, 70)岁,显著低于合并HEV组[66(52, 80), P<0.05];与合并HEV组[14例(53.8%)]比,单纯CHC组糖尿病比例明显降低[33例(20.9%), P<0.05];单纯CHC组PLT为182(111, 304)×109/L,显著高于合并HEV组[116(70, 192)×109/L, P<0.05];单纯CHC组ALT、TBil为111(81, 194)U/L、124.2(70.8, 255.5)μmol/L,均分别显著低于合并HEV组[163(102, 321)U/L、204.8(110.6, 375.0)μmol/L,P<0.05]。单纯CHC组HA、PⅢNP、C-Ⅳ及LN为126(86, 190)ng/mL、8.7(6.0, 13.4)ng/mL、118(74, 168)ng/mL及112(93, 128)ng/mL,均分别显著低于合并HEV组[310(178, 502)ng/mL、24.4(17.2, 27.0)ng/mL、292(144, 380)ng/mL及130(114, 175)ng/mL, P<0.05]。单纯CHC组黄疸持续时间、病程持续时间为26(18, 40)d、26.5(22.0, 33.5)月,均显著短于合并HEV组[38(33, 52)d、45.0(38.5, 55.0)月,P<0.05]。结论 HCV感染患者中HEV血清阳性率较高,同时肝纤维化程度更高、临床转归更差。HEV筛查应当在HCV感染患者中常规开展。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
    龚丽, 张云江
    2023, 28(5):  541-543. 
    摘要 ( 67 )   PDF (339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三台县人民医院诊治的PBC患者114例(男22例,女92例),年龄54(48,63)岁。PBC诊断符合要求。根据指南分级标准,曲张静脉>5 mm者,破裂出血风险高,定义为高危EV组;<5 mm及无静脉曲张者为低危EV组,比较两组资料并分析肝脏硬度值(LSM)对高危EV的诊断效能。结果 114例PBC患者中高危、低危EV组分别为41例、73例,比较资料可知,高危、低危EV组年龄为60(52,66)岁、53(47,60)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EV组PLT、Alb、ALT及PT分别为77(50,104)×109/L、38.0(34.4,41.2)g/L、39(24,65)U/L及12.4(11.4,13.5)s,与低危EV组[142(91,180)×109/L、44.4(41.2,46.8)g/L、47(30,94)U/L及11.0(10.6,12.0)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EV组APRI、FIB-4及LSM分别为1.8(1.3,2.5)、7.2(4.5,10.2)及17.2(13.1,22.5)kPa,与低危EV组[1.1(0.7,1.7)、3.0(1.6,5.5)及9.3(7.2,12.1)kPa]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例PBC患者APRI、FIB-4及LSM分别为1.3(0.7,2.5)、4.1(1.6,9.8)及13.2(7.2,21.6)kPa,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它们与PBC患者EV程度分别呈低度、中度及高度正相关(r=0.68、0.54、0.38,P<0.05)。APRI诊断高危EV时AUC值、截断点、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69、1.4、87.8%(36/41)及42.5%(31/73);FIB-4诊断时AUC值、截断点、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72、4.6、80.5%(33/41)及63.0%(46/73);LSM诊断时AUC值、截断点、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7、13.2 kPa、90.2%(37/41)及75.3%(55/73)。在诊断高危EV时,2D-SWE检测LSM诊断AUC值均显著高于APRI及FIB-4(P<0.05)。结论 2D-SWE检测LSM可以有效预测PBC患者中重度EV的发生。
    LCBDE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肝硬化合并胆管结石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刘爽, 吴涯昆, 刘袁君, 田银生
    2023, 28(5):  544-548. 
    摘要 ( 165 )   PDF (473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肝硬化合并胆管结石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并手术的肝硬化合并胆管结石的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2例。两组均行LCBDE术,对照组术后进行T管引流,研究组术后一期缝合,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4 h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效果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引流时间为(4.95±0.22)d,长于对照组的(4.42±0.26)d(P<0.05),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为(90.16±8.12)min和(5.19±1.16)d,短于对照组的(99.22±9.14)min和(7.62±1.26)d(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29%(7/62),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8%(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VAS评分为(3.08±0.22)分,低于对照组的(4.26±0.21)分(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胆总管直径、主刀手术操作例数、T管引流均是LCBDE术后一期缝合效果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ASA评分、中性粒细胞数、CRP和术前胆红素水平、胆管缝合方式、胆管结石数均不是LCBDE术后一期缝合效果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胆总管直径<1 cm、主刀手术操作少于28例、T管引流均是LCBDE术后一期缝合效果不良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 相比T管引流,LCBDE术后一期缝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不会增加术后效果不良的发生。合并基础疾病、胆总管直径<1 cm、主刀手术操作少于28例、T管引流为LCBDE术后一期缝合效果不良的的独立高危因素。
    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SHP2表达与在体肝星状细胞活化及增殖的关系
    张朋垒, 张明婷, 郝礼森, 靳丽敏, 潘恩亮, 何宇, 苗笑佳, 王薇
    2023, 28(5):  549-553. 
    摘要 ( 76 )   PDF (6813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及在体肝星状细胞(HSC)的含SH2结构域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SHP2)表达变化与在体HSC活化及增殖的关系。方法 随机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40只),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法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Masson三色及HE染色检测大鼠肝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肝组织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SHP2表达,SHP2与α-SMA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大鼠肝组织中活化HSC的SHP2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的α-SMA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 (IOD) (0.09±0.01)相比,造模不同时间(2周、4周、6周、8周)大鼠纤维化肝组织的α-SMA阳性表达IOD (0.13±0.01、0.18±0.01、0.24±0.02、0.28±0.02)显著增加(P<0.05),并随着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5) ,即在体HSC的活化及增殖逐渐加快(α-SMA是HSC的活化标志)。造模不同时间(2周、4周、6周、8周)大鼠纤维化肝组织的SHP2阳性表达IOD (0.23±0.01、0.27±0.01、0.30±0.01、0.33±0.01)较对照组(0.19±0.01)显著增加(P<0.05),且逐渐升高(P<0.05)。SHP2与α-SMA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显示,造模不同时间(2周、4周、6周、8周)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表达SHP2的活化HSC占总的活化HSC的百分比(54%±3%、 62%±2%、73%±4%、 86%±3%)逐渐升高(P<0.05)。结论 在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肝组织及在体HSC 的SHP2表达与在体HSC的活化及增殖呈显著正相关。
    肝癌
    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对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甲胎蛋白的影响
    许正锯, 刘会国, 颜燕燕, 叶巧霞, 张小曼, 黄进发, 李勇飞, 吴金票
    2023, 28(5):  554-558. 
    摘要 ( 161 )   PDF (505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PLC)微波消融(MWA)疗效及对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01月—2018年10月在第九一〇医院住院治疗的单个病灶直径≤ 3 cm且AFP升高的PLC 10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W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GP73、AFP及生化学指标[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随访3年以上,通过增强MRI或增强CT评估MWA疗效。结果 MWA术后1个月97例(95.10%)PLC达到完全消融,MWA术后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0%、97.06%和89.22%。MWA术后3年累积复发47例(46.08%),其中局部肿瘤进展9例(8.82%),新发肿瘤38例(37.25%)。MWA术后1年、2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51%、58.82%和53.92%。MWA术后1周、2周和4周AFP持续下降,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值均<0.001)。MWA治疗后12周AFP恢复正常水平。相反,血清GP73水平在MWA术后1周和2周显著升高,术后2周达到高峰值,经保肝治疗后血清GP73在MWA术后4周明显下降,MWA术后12周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生化学指标TBil、ALT和AST在MWA术后1周均显著升高,MWA术后引起血清GP73变化与生化学指标(TBil、ALT和AST)的变化相似。结论 肝癌MWA术后血清GP73含量显著升高,因而,血清GP73有可能作为监测和评估PLC患者MWA诱导肝脏炎症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AFP可作为MWA疗效评估和复发的监测指标,AFP正常化与PLC完全消融密切相关。
    MIP及VR三维重建在原发性肝癌TACE介入前血管系统评估中的应用
    朱烨晨, 耿承军, 殷慧康, 李亚南, 冯权烨
    2023, 28(5):  559-563. 
    摘要 ( 145 )   PDF (1575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三维重建在原发性肝癌(PLC)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介入前血管系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无锡市太湖医院拟行TACE治疗的PLC患者72例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MSCT)及血管造影(DSA)检查,检查结束后通过MIP、VR对MSCT检查获取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最后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IP、VR三维重建及DSA中肝动脉分级、肝外动脉、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静脉分级显示情况。结果 1、2级肝动脉显示结果中MIP、VR、DSA显示率均为100%,且显示例数比较未见明显差异(χ2=0.000、0.000,P>0.05);3级肝动脉显示结果中MIP显示69例(95.8%)、DSA显示72例(100.0%)显著高于VR显示的41例(56.9%)(χ2=61.226,P<0.05);4级及以上肝动脉显示结果中MIP显示34例(47.2%)显著高于VR显示的13例(18.1%),而DSA显示的62例(81.6%)显著高于MIP显示的34例(47.2%)(χ2=67.154,P<0.05)。MIP显示腹腔干72例(100.0%)、肠系膜上67例(93.1%)、脾动脉72例(100.0%)、肝总动脉72例(100.0%)、胃十二指肠动脉72例(100.0%)、肝固有动脉72例(100.0%),VR显示腹腔干72例(100.0%)、肠系膜上67例(93.1%)、脾动脉72例(100.0%)、肝总动脉72例(100.0%)、胃十二指肠动脉72例(100.0%)、肝固有动脉72例(100.0%),DSA显示腹腔干72例(100.0%)、肠系膜上69例(95.8%)、脾动脉72例(100.0%)、肝总动脉72例(100.0%)、胃十二指肠动脉72例(100.0%)、肝固有动脉72例(100.0%),三者显示例数比较未见明显差异(χ2=24.376,P>0.05)。MIP显示肿瘤供血动脉70例(97.2%),VR显示肿瘤供血动脉68例(94.4%),DSA显示肿瘤供血动脉72例(100.0%),三者显示例数比较未见明显差异(χ2=4.114,P>0.05);肿瘤血管显示结果中MIP显示63例(87.5%)、DSA显示72例(100.0%)均明显高于VR显示的26例(36.1%)(χ2=87.716,P<0.05)。MIP显示4级门静脉分支70例(97.2%)、5级门静脉分支67例(93.1%)、6级及以上门静脉分支46例(63.9%),与VR显示的4级门静脉分支66例(91.7%)、5级门静脉分支63例(87.5%)、6级及以上门静脉分支44例(61.1%)比较未见明显差异(χ2=0.004,P>0.05)。结论 PLC患者TACE治疗前行MIP及VR三维重建可直观、立体地显示肝脏血管系统,能够为后续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利于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肝癌患者单纯全尾状叶切除术预后的影响因素
    毛振洲, 李繁, 张哲哲, 冯宇, 杜丙杰
    2023, 28(5):  564-567. 
    摘要 ( 111 )   PDF (439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肝癌患者行单纯全尾状叶切除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行全尾状叶切除术的肝癌患者200例,随访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肿瘤直径、肿瘤TNM分期、肿瘤包膜、肿瘤位置、肝内转移、血液转移、门脉癌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吸烟、饮酒、抗病毒治疗、甲胎蛋白、胆红素、AS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肝癌患者行单纯全尾状叶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直径≥5 cm、未出现肿瘤包膜、肿瘤位置在左边、出现肝内转移与血液转移、存在门脉癌栓、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甲胎蛋白≥400 ng/L、胆红素≥34.2 μmol/L、AST≥80 U/L的患者生存率较低。随访1年,结果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为(9.50±2.31)个月,总生存率为54.50%(109/2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门脉癌栓、甲胎蛋白≥400 ng/L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癌患者行单纯全尾状叶切除术后1年生存率较低,出现门脉癌栓与甲胎蛋白表达量异常升高是影响患者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针对出现以上情况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测与对症诊治。
    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陈铿, 李平红, 李艳玲, 杨可立, 廖宝林, 刘惠媛
    2023, 28(5):  568-571. 
    摘要 ( 94 )   PDF (559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23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34例患者中,治疗好转104例,恶化/死亡130例。治疗好转组是否存在肝硬化、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钠、是否合并腹膜炎分别为(71/33)例、(374.08±100.05) μmol/L、(29.63±5.70)%、(135.75±6.46)mmol/L、(49/55)例,恶化/死亡组分别为(104/26)例、(410.55±136.41)μmol/L、(23.82±10.87)%、(132.86±5.81)mmol/L、(78/5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7, t=-2.357, t=5.258, t=3.592, χ2=3.865,均P<0.05 )。好转组是否人工肝治疗44/60例、恶化/死亡组43/8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P=2.108/0.147 )。肝性脑病Ⅰ、Ⅱ、Ⅲ、Ⅳ期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0、3.41%、12.31%、65.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94.291/0.000 )。肝硬化基础[OR(95%CI)=2.095(1.046~4.194), P=0.037]、总胆红素[OR(95%CI)= 1.003(1.000~1.005), P=0.039]、血清钠[OR(95%CI)= 0.911(0.867~0.958), 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OR(95%CI)= 0.921(0.888~0.955), P<0.01 ]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清钠高、凝血酶原活动度高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肝硬化基础、总胆红素、血清钠、凝血酶原活动度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准确把握危险因素,积极干预,争取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其他肝病
    以AFP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成人Wilson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
    李旋, 黄燕, 赵卫峰, 杨永峰, 甘建和
    2023, 28(5):  572-575. 
    摘要 ( 93 )   PDF (3242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以AFP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成人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外显子组捕获和测序患者的致病突变,并对突变前后的蛋白空间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为49岁的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AFP升高,病理表现为肝脏脂肪变性的成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分析结果显示ATP7B基因突变c.3316G>A 和c.2333G>T的复合杂合子,蛋白结构预测分析显示突变c.2333G>T影响ATP7B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和运输,是致病性突变。结论 以AFP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成人肝豆状核变性,青霉胺治疗效果确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陈文丹, 韩凤琼, 张金凤, 林悦, 郭俊豪, 宋爱峰, 潘海燕
    2023, 28(5):  576-580. 
    摘要 ( 83 )   PDF (480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 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的ICP孕妇365例。根据ICP孕妇是否发生不良妊娠结局进行分组,观察两组临床特征差异, logistic 回归分析ICP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CP发病时间、年龄、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AST、ALT、双胎妊娠、胚胎移植等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t/χ2=29.369、2.342、4.006、2.111、2.622、2.089、27.801、11.795,P<0.05);产妇类型、BMI、妊娠期糖尿病等与不良妊娠结局无关(t/χ2=0.193、0.517、1.321,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7, 95%CI: 1.021~1.157, P=0.009)、总胆汁酸(OR=1.031, 95%CI:1.015~1.047, P<0.01)、股骨长度(OR=0.781, 95%CI:0.689~0.886, P<0.001)、双胎妊娠(OR=9.262,95%CI:1.055~81.284, P=0.045)、AST(OR=1.015, 95%CI:1.002~1.029, P=0.023)及尿酸(OR=1.005, 95%CI:1.001~1.008, P=0.008)是ICP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总胆汁酸、股骨长度、双胎妊娠、AST及尿酸是ICP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125I粒子条胆道腔内放射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吕冠海, 陈瑞文, 魏强
    2023, 28(5):  581-584. 
    摘要 ( 78 )   PDF (443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125I粒子条胆道腔内放射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6例,按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15例,研究组41例。比较两组总生存时间、肝功能、并发症、临床疗效、支架通畅时间。结果 两组术后4周的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均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术后4周的ALT、TBil、DBil、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5.12%(39/41)、14/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5例、14.63%(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分别为241 d、147 d,研究组支架通畅时间函数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5 d、253 d,研究组总生存函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胆道支架植入术联合125I粒子条胆道腔内放射治疗可延长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总生存时间与支架通畅时间,疗效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安全可靠。
    超声E成像及MR mDixon序列检查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钟献凤, 陈桂娥, 陈彦婵, 黄健源
    2023, 28(5):  585-589. 
    摘要 ( 161 )   PDF (1673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E成像及MR mDixon序列检查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断意义。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NAFLD患者147例(轻度58例,中度59例,重度30例)和同期体检健康人125例,均接受超声E成像和MR mDixon序列检查获取肝杨氏模量和脂肪含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NAFLD病情严重程度与肝杨氏模量和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肝杨氏模量及脂肪含量诊断重度NAFLD的效能。结果 NAFLD患者AST、ALT、ALP和TBil分别为(19.62±5.54)U/L、(27.82±7.10)U/L、(70.57±7.90)IU/L和(40.72±11.34)μmol/L,高于健康人的(17.20±5.30)U/L、(17.54±5.33)U/L、(67.95±7.82)U/L和(11.50±5.45)μmol/L(P<0.05)。重度NAFLD患者AST、ALT、ALP和TBIL分别为(24.64±5.21)U/L、(30.24±4.00)U/L、(75.33±10.60)U/L和(47.43±11.20)μmol/L,高于中度NAFLD患者的(20.50±5.71)U/L、(29.00±4.87)U/L、(70.50±10.61)U/L和(42.56±9.40)μmol/L(P<0.05)和轻度NAFLD患者的(16.20±3.42)U/L、(25.31±4.71)U/L、(67.10±7.55)U/L和(35.40±8.24)μmol/L(P<0.05)。NAFLD患者肝杨氏模量和脂肪含量分别为(5.30±1.52)kPa和(5.34±1.20)%,高于健康人的(3.04±1.22)kPa和(3.40±1.11)%(P<0.05)。重度NAFLD患者肝杨氏模量和脂肪含量分别为(7.30±1.30)kPa和(6.80±1.23)%,高于中度NAFLD患者的(5.21±1.41)kPa和(5.50±1.14)%(P<0.05)和轻度NAFLD患者的(4.30±1.32)kPa和(4.21±0.90)%(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AFLD病情严重程度与肝杨氏模量和脂肪含量均呈正相关(r=0.680、0.526,均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肝杨氏模量和脂肪含量单独诊断重度NAFLD的AUC分别为0.867和0.849,低于两者联合诊断的0.946(P<0.05)。结论 采用超声E成像和MR mDixon序列检查可精确测得肝杨氏模量和脂肪含量,对诊断NAFL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效能。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关系的分析
    李庆鑫, 尹卿, 关瑛琦, 邵春红
    2023, 28(5):  590-592. 
    摘要 ( 132 )   PDF (422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院首诊、符合纳入标准的AILD患者临床资料,探讨Hp感染对上述AILD患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2015年9月—2022年2月期间于聊城市中医医院首诊AILD患者74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1例,年龄(58.2±12.5)岁。AIH、PBC及PSC符合标准。使用14C-UBT、胃窦组织快速尿速酶试验了解Hp感染情况,根据Hp感染与否状态对本院首诊AILD病例分组,比较不同分组肝功能、自身抗体、淋巴细胞亚群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结果 74例AILD患者中AIH、PBC及PSC分别为34例(45.9%)、33例(44.6%)及7例(9.5%),依据14C-UBT结果分为Hp阳性、阴性组。前者ANA、AMA、SMA、ANCA、AMA-M2及LKM-1为20例(45.4%)、18例(40.9%)、17例(38.6%)、23例(52.2%)、25例(56.8%)及21例(47.7%),分别显著高于Hp阴性组[6例(20.0%)、4例(13.3%)、4例(13.3%)、5例(16.7%)、2例(6.7%)及2例(6.7%),P<0.05]。Hp阳性组CD3+CD4+ T细胞、CD4+/CD8+及CD3-CD19+ B细胞为(42.1±6.2)%、(1.9±0.8)及(15.2±3.5)%,分别显著高于Hp阴性组[(37.7±5.5)%、(1.4±0.5)及(11.9±2.5)%,P<0.05];Hp阳性组CD3+CD8+ T细胞及CD3-CD16+CD56+ NK细胞为(25.4±5.0)%及(11.7±2.8)%,分别显著低于[(29.0±5.1)%及(19.7±3.7)%,P<0.05]。Hp阳性组[30例(68.2%)]≥F3期高于Hp阴性组[13例(43.3%),P<0.05],同时前者[24例(54.6%)]≥G3级也高于后者[8例(26.7%),P<0.05]。结论 超半数AILD患者存在Hp感染,与多种自身抗体增加和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密切相关,可导致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炎症活动分级增加。
    CAR和CD4+/CD8+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伤患儿病情及其预后的相关性
    丁忠丽, 崔蕾, 储开东
    2023, 28(5):  593-598. 
    摘要 ( 99 )   PDF (628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CAR)和CD4+ T细胞CD8+ T细胞比值(CD4+/CD8+)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伤患儿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7月—2022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收治的IM肝损伤患儿130例,根据肝功能检查是否异常分为肝损伤组(n=86)和非肝损伤组(n=34);将肝损伤组患儿按照肝损伤程度分成轻度肝损伤组(n=34)、中度肝损伤组(n=30)和重度肝损伤组(n=22),根据EBV DNA峰值载量分为低载量组(n=14)、中载量组(n=57)和高载量组(n=15)。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儿童50例,列入健康组。观察各组CAR和CD4+/CD8+表达水平,Pearson分析与TBA、IgM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联合和单独检测的评估效能。结果 肝损伤组的CAR为0.83±0.21,高于非肝损伤组和健康组的0.62±0.14和0.35±0.09,肝损伤组的CD4+/CD8+为0.85±0.31,低于非肝损伤组和健康组的1.04±0.36和1.3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87、19.482,均P<0.05)。观察组中,重度肝损伤组和高EBV DNA载量组的CAR为0.92±0.27和0.87±0.25,分别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的0.84±0.22和0.71±0.16,以及中载量和低载量组的0.79±0.18和0.65±0.13;重度组和高载量组的CD4+/CD8+为0.89±0.31和0.78±0.29,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的1.07±0.38和1.23±0.43,以及中载量和低载量组的1.13±0.42和1.25±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96、24.387、28.453、26.591,均P<0.05)。观察组急性期的CAR为0.83±0.21,高于康复期的0.54±0.13,急性期的CD4+/CD8+为1.06±0.37,低于康复期组1.28±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5,7.483,均P<0.05)。Pearson 显示,IM肝损伤患儿的CAR与TBA、IgM和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CD4+/CD8+呈负相关(P<0.01)。ROC显示,CAR和CD4+/CD8+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IM肝损伤患儿的AUC分别为0.794、0.758和0.916,联合检测效能高于任一单项检测(P<0.01)。结论 血清CAR和CD4+/CD8+水平与IM肝损伤患儿的病情程度和疾病预后显著相关,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较高。
    综述
    慢性戊型肝炎临床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钱聪, 谢青
    2023, 28(5):  599-603. 
    摘要 ( 97 )   PDF (728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既往认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仅能引起急性肝炎,自2008年在移植患者中发现慢性戊型肝炎,改变了我们对这个病毒的认识,特定基因型的HEV可以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导致慢性感染。近年来,慢性HEV感染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和诊治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完善和补充。然而仍存在很多挑战,尤其是疾病预防和提高临床预后方面。本文旨在更新慢性戊肝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并讨论未来科学研究方向及有效治疗方案。
    转铁蛋白受体-2在铁稳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谢超, 王晓凡, 丛敏
    2023, 28(5):  604-606. 
    摘要 ( 95 )   PDF (438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元素,不仅参与细胞构成,还广泛参与重要的生命代谢过程。体内铁稳态的维持对正常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调素(hepcidin)是维持铁稳态的重要分子,hepcidin水平受许多因素的调节,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转铁蛋白受体-2(transferrin receptor 2,TFR2)参与了多条hepcidin调节通路,进而调节全身铁代谢。本文就TFR2在铁稳态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血清HBV RNA的临床研究进展
    陈芬兰, 程计林, 林文, 陈丽萍
    2023, 28(5):  607-610. 
    摘要 ( 168 )   PDF (528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导致诸多肝脏问题,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的存在是造成HBV持续感染、难以清除的主要原因。cccDNA检测依赖于肝活检,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而HBV感染者血清中的HBV RNA主要为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RNA),由cccDNA转录产生,可以反映cccDNA的转录活性,在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以及预测停药后复发风险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指示性,故本文就血清HBV RNA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白细胞介素与肝功能衰竭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刘晶雪, 李树臣
    2023, 28(5):  611-613. 
    摘要 ( 80 )   PDF (501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功能衰竭是指由于多种因素所致的严重肝功能损伤,以黄疸、凝血功能紊乱、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研究表明肝衰竭患者病情的进展与免疫功能失调及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会释放出多种白细胞介素,通过与不同类型细胞上表达的特定受体结合,从而在宏观及微循环上发生改变。白介素的释放损害宿主的防御机制,使肝衰竭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受到继发感染,因而导致更高的器官功能障碍和病死率。白介素家族具有重叠但也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共同参与调节肝脏纤维化、免疫细胞刺激、损伤和修复之间的平衡,并且在多种炎症条件下都具有病理生理作用,与肝衰竭过程中的肝细胞坏死和疾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目前国内外白细胞介素与肝功能衰竭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高危因素分析
    邓霖霖, 石清兰, 韦华柱, 莫展进, 黄祖鸿
    2023, 28(5):  614-617. 
    摘要 ( 85 )   PDF (458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理分型。HCC病因复杂,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为其首要病因,而HBV感染过程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HBV基因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持续异常均可作为HCC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男性性别、高龄、过量酒精摄入、高血糖水平等亦是HCC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为此,本文从以上角度探讨HCC发生的潜在高危因素,系统阐述HCC可能的发病机制,以期构建更为合理、敏感的疾病预警机制。
    系统性炎症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文苑, 祝娟娟
    2023, 28(5):  618-620. 
    摘要 ( 51 )   PDF (553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短期高病死率的特点,急性肾损伤(AKI)是ACLF患者常见且难治的并发症。近年来研究发现,系统性炎症在ACLF合并AKI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系统性炎症在ACLF合并AKI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线索。
    微生物群靶向治疗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贾刚刚, 卢利霞, 李斌, 林通, 王曈辉, 王秀锋, 马俊, 何毅刚, 于晓辉
    2023, 28(5):  621-624. 
    摘要 ( 66 )   PDF (454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全球患病率为 25%,其发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肥胖等。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不断探讨,发现其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的肠-肝轴紊乱有关。益生菌、益生元等微生物群靶向治疗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及肠道菌群移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通透性、肝损伤、能量代谢物、肠道菌群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病例报道
    全基因组测序确诊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缺乏症Ⅰ型1例
    马鹏飞, 许愿愿, 赵晓玲, 童文佳, 龙云, 金丹群, 吴成, 陆怡
    2023, 28(5):  625-628. 
    摘要 ( 53 )   PDF (996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切除后经多次TACE治疗的肝血管肉瘤1例
    宋金璐, 白彬
    2023, 28(5):  629-630. 
    摘要 ( 45 )   PDF (304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