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30
    前沿、探索与争鸣
    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演变:从RUCAM到RECAM
    孟尧, 张萌萌, 赵新颜
    2023, 28(6):  631-633. 
    摘要 ( 386 )   PDF (512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量表创立30年至今,肝病专家一直在寻找能真实、可靠评估可疑药物与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2022年初,Hayashi PH提出了药物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估的新方法:改良电子化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ECAM)。本文就RUCAM及RECAM的产生、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作一综述。
    内质网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
    曾伟兰, 汪艳
    2023, 28(6):  633-636. 
    摘要 ( 262 )   PDF (518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的多因素疾病。脂质异常累积可造成肝细胞内质网(ER)功能涉及的蛋白平衡紊乱。当ER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蛋白累积时,细胞启动自身防御保护机制,出现ER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诱导蛋白质合成阻断、ER伴侣表达和错误折叠蛋白降解;这一过程主要涉及肌醇需要酶1(IRE1)、蛋白激酶R(PKR)样ER激酶(PERK)和激活转录因子6(ATF6)等信号通路的激活。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ER应激反应都加剧NAFLD肝损伤;轻度或中度ER应激可触发“适应性/细胞保护性”UPR,减轻NAFLD肝病理表现,恢复ER稳态;但是强烈或持续的ER应激可出现“适应不良的/不受限的/终末的”UPR,细胞启动内部凋亡机制。另外,慢性或急性ER应激也可引起不同的NAFLD肝损伤结局。因此,设计以UPR作为靶点的ER靶向递药系统,可为NAFLD治疗新药研发提供线索。
    浅析类器官与肝脏再生研究进展
    刘文明, 鄢和新
    2023, 28(6):  637-639. 
    摘要 ( 181 )   PDF (448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范围内肝脏疾病的负担逐年增加,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受限于供体短缺。再生医学因强调替代治疗而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旨在采用正常的功能肝细胞替换受损的肝组织,而优质的种子细胞是其广泛应用的前提。肝脏类器官不仅是模拟人类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最佳细胞模型,同时也是再生医学和转化应用的重要细胞来源。在这里,我们讨论现今肝脏三维类器官培养的各方面进展,以及它如何在体内、外重构肝胆系统,如何成为全球性新兴肝脏再生医学的焦点。本文概述了肝细胞、胆管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类器官系统,并讨论它们的优势、局限性以及肝脏再生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的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陈倩倩, 杨玥, 倪文婧, 芮法娟, 施军平, 李婕
    2023, 28(6):  639-643. 
    摘要 ( 125 )   PDF (557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HCC患者日益增多。NAFLD发展至HCC的过程受到糖尿病、肥胖、种族和遗传多态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NAFLD患者在肝硬化基础上发展成HCC,但约有1/3的NAFLD相关HCC患者并未出现肝硬化,这也对NAFLD相关HCC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出重大挑战。本文旨在总结NAFLD相关HCC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优化NAFLD相关HCC诊疗策略提供新思路,从而促进相关人群的早诊早治。
    肝硬化肌少症的治疗策略及研究方向
    陶子文, 杨长青
    2023, 28(6):  643-645. 
    摘要 ( 129 )   PDF (489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骨骼肌异常,它的发生发展与营养不良、高氨血症、激素水平异常、门静脉高压等多种因素有关,因其早期治疗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的研究结果初步证实,营养支持疗法、降氨治疗、调节异常的激素水平和降低门脉高压等措施对肝硬化肌少症的改善有效,但由于研究设计方法学局限、混杂因素干扰、结局指标评估方法的不一致性等原因,给现有的研究结果解读带来了挑战。本文总结了肝硬化肌少症的治疗措施,归纳了现有的研究局限性,旨在为未来的研究设计提供方向。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恩替卡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
    安宝燕, 郭清, 冯明洋, 徐玉敏, 蔡伟, 谢青, 王晖
    2023, 28(6):  646-648. 
    摘要 ( 86 )   PDF (368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确诊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35例。患者入组后继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每日给予卡维地洛10 mg口服治疗。入组后分别在基线、48周、104周进行肝功能、血常规、肝硬度、胃镜检查。结果 患者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33.71±11.18)IU/mL、48周为(27.93±8.71)IU/mL、104周(25.57±7.18)IU/mL,48周、104周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胺转移酶(GG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血小板(PLT)水平与48周无显著差异,与10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48周、104周肝硬度分别为(18.24±8.73)kPa、(13.95±5.69)kPa、(12.12±4.20)kPa,48周和104周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治疗48周、104周与基线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长期恩替卡韦抗病毒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肝硬化程度,预防了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肝静脉压力梯度对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魏峰, 王剑, 施健, 魏珏
    2023, 28(6):  649-653. 
    摘要 ( 78 )   PDF (530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静脉压力梯度在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筛选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长征医院住院治疗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51例。使用血管介入方法测定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的方法分析HVPG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使用X-tile软件分析得出连续性变量的最佳截止值,Kaplan-Meier方法分析总体生存率。构建在Cox 回归模型中评估独立预测因素的风险比。结果 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HVPG 测量平均值为(20.68±9.02)mmHg。HVPG预测总体死亡率的AUROC为0.729;HVPG ≤ 19 mmHg的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HVPG >19 mmHg的患者 (P=0.005)。在单因素COX变量分析中,胆红素、ALT、CTP评分、HVPG (HR:1.051;95% CI:1.093~1.112;P=0.026) 和MELD评分与长期死亡率显著相关。在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中,只有 HVPG (HR:1.079;95% CI:1.009~1.15; P=0.027)和胆红素显著相关。结论 HVPG对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血清IL-15、pro-ADM、MDH1对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细菌感染的预测价值
    张晓磊, 邹红蕊, 侯婧悦
    2023, 28(6):  654-659. 
    摘要 ( 108 )   PDF (643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苹果酸脱氢酶1(MDH1)对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细菌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河北省开滦总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8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细菌感染分为感染组33例与未感染组85例,比较两组血清IL-15、pro-ADM、MDH1水平,分析各血清指标对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细菌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血清IL-15(262.59±36.52)ng/mL、pro-ADM(13.14±4.22)nmol/L、MDH1(627.36±201.78)mU/mL高于未感染组(224.83±27.94)ng/mL、(8.97±2.81)nmol/L、(445.21±142.30)mU/mL(P<0.05);Child-Pugh分级B级或C级患者血清IL-15(246.15±32.85)ng/mL、pro-ADM(10.99±3.09)nmol/L、MDH1(531.10±114.36)mU/mL高于A级患者(212.73±23.59)ng/mL、(8.35±2.26)nmol/L、(422.58±102.45)mU/mL(P<0.05);上消化道中重度出血患者血清IL-15(248.28±29.67)ng/mL、pro-ADM(11.19±2.58)nmol/L、MDH1(571.57±137.48)mU/mL高于轻度出血患者(221.60±21.51)ng/mL、(9.02±2.13)nmol/L、(415.44±113.29)mU/mL(P<0.05);APACHEⅡ评分>21分患者血清IL-15(251.83±31.42)ng/mL、pro-ADM(11.48±2.97)nmol/L、MDH1(563.57±148.22)mU/mL高于≤21分患者(212.24±20.66)ng/mL、(8.26±2.05)nmol/L、(401.21±109.63)mU/mL(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IL-15、pro-ADM、MDH1与Child-Pugh分级、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前后,血清IL-15、pro-ADM、MDH1均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细菌感染独立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血清IL-15、pro-ADM、MDH1联合预测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细菌感染的AUC为0.931(95%CI:0.869~0.970),特异度为90.91%,敏感度为80.95%,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0.844(95%CI:0.765~0.904)、0.737(95%CI:0.648~0.814)、0.744(95%CI:0.655~0.820)。结论 血清IL-15、pro-ADM、MDH1可作为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细菌感染的预测指标,联合预测价值更为可靠,能为临床防治此类患者并发细菌感染提供有效信息。
    肝癌
    铁死亡通路关键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晓, 张凌云
    2023, 28(6):  660-664. 
    摘要 ( 161 )   PDF (4323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铁死亡通路关键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预后价值,及其与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铁死亡通路关键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采用cBioPortal在线数据库分析肝癌患者中铁死亡通路关键基因的基因改变情况,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其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TIMER数据库及TIDE数据库分析铁死亡通路关键基因与免疫环境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GEPIA数据库发现ACSL4在肝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显示肝癌中铁死亡通路关键基因存在基因改变,主要包括基因扩增、缺失突变、错义突变和框内突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GPX4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良好相关(PFS: HR=0.68,P=0.014);SLC7A11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差相关(OS: HR=2.41,P=5.3e-07; PFS: HR=1.79,P=0.00043)。TIMER数据库分析显示SLC7A11和Nrf2与B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均呈正相关。结论 铁死亡通路关键基因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免疫细胞浸润存在显著相关性,是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血浆白介素33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及热消融治疗的相关性分析
    郭丹丹, 覃岭, 高文峰, 袁春旺, 张英华, 张永宏
    2023, 28(6):  665-667. 
    摘要 ( 85 )   PDF (463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浆白介素33 (interleukin-33, IL-33)水平与原发性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及热消融治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HCC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25例和健康对照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检测血浆IL-33水平。同时检测HCC中22例完全消融治疗患者术后1周、术后4周血浆IL-33水平。比较HCC组术前、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IL-33水平,以及HCC中完全消融治疗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4周血浆IL-33水平。结果 HCC组、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3组比较,HCC组术前血浆IL-3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9.08 (12.02,31.91) pg/mL比(9.62+2.6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肝硬化组为3.05(9.87,17.56)pg/mL,LC组与HCC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HCC患者血浆IL-33水平高于早期患者[27.69 (16.06,34.90) pg/mL比17.18 (11.16,25.8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31, P=0.043)。治疗效果达到完全消融治疗患者术后4周IL-33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周分别为12.02 (9.23, 12.89) pg/mL、14.17 (11.16, 22.81) pg/mL、15.46 (13.74, 18.05)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L-33表达失衡可能是HCC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消融治疗可以纠正体内IL-33水平,促进IL-33恢复正常。
    半肝血流阻断配合间歇性Pringle法在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洪晗, 徐敏晖, 金正康, 李高超, 徐小永
    2023, 28(6):  668-672. 
    摘要 ( 91 )   PDF (515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阻断配合间歇性Pringle法在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78例行巨大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按照术中血流阻断方法分为半肝组、实验组,各39例。半肝组采用半肝血流阻断,实验组采用半肝血流阻断配合间歇性Pringle法。比较实验组与半肝组的围术期指标,于术前、术后1 d、3 d、5 d检测肝功能指标,统计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及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LC评分)。结果 半肝组术中出血量为(198.24±34.15)mL,住院时间为(9.58±1.36)d,实验组为(163.28±26.47)mL,(8.15±1.20)d(P<0.05)。两组术后1 d、3 d、5 d肝功能指标均先升高后降低(P<0.05);但各个时间点两组间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肝组并发症发生率25.64%(10/39),实验组7.69%(3/39)(P<0.05)。与术后3个月半肝组躯体功能(21.38±4.98)分、症状体征(17.87±3.76)分、心理功能(13.15±2.03)分、社会功能(14.28±2.75)分比较,实验组躯体功能(12.87±3.21)分、症状体征(10.09±2.21)分、心理功能(7.09±1.92)分、社会功能(9.27±1.04)分更低(P<0.05)。结论 半肝血流阻断配合间歇性Pringle法应用于巨大肝癌切除术中能减少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不会加重肝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高。
    MRI Dual Lava动脉早晚期结合门脉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诊断肝癌中的应用
    杨莉月, 杨晓亮, 殷慧康
    2023, 28(6):  673-675. 
    摘要 ( 120 )   PDF (1033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 Dual 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Lava)动脉早晚期结合门脉期增强扫描技术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MRI检查的39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MRI影像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观察肝脏病变患者MRI检查影像学特征。分析MRI Dual Lava技术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393例患者中病理检查诊断为肝癌共55例,检出率为13.99%。经MRI Lava动脉早晚期结合门脉期增强扫描共检出358个病灶,检出率为91.09%,其中检出肝癌46个、肝脏良性病变312个。肝癌患者MRI扫描结果中Dual Lava动脉期阳性检出率高于T1WI、T2WI、延迟期及门静脉期(χ2=4.398、8.731、7.566、11.210,P=0.036、0.003、0.006、0.001)。MRI Dual Lava技术对肝癌进行诊断的灵敏度为83.63%(95%CI:70.69%~91.79%)、特异度为92.30%(95%CI:88.80%~94.82%)、准确度为91.09%(95%CI:87.72%~93.64%)、AUC为0.850(95%CI:0.842~0.915)。结论 MRI Dual Lava技术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肉瘤样肝细胞癌血清生化指标、病理特征及手术疗效评估
    马伯恒, 王霞, 吴颖
    2023, 28(6):  676-679. 
    摘要 ( 148 )   PDF (381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肉瘤样、高级别肝细胞癌(HCC)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结果,以期为肉瘤样HCC提供临床信息。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18年3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施行手术的HCC患者资料,纳入肉瘤样21例、高级别HCC74例。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中Ⅲ~Ⅳ级病例定义为高级别HCC。比较肉瘤样、高级别HCC临床病理学资料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肉瘤样、高级别HCC患者性别、HBsAg(+)及A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抗-HCV、肝硬化、ALT、TBil、Alb及INR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瘤样、高级别HCC患者肿瘤直径为8.3(1.6,24.5)cm、5.4(1.3,17.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瘤样HCC肿瘤包膜、肿瘤坏死、邻近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分别为5例(23.8%)、17例(80.9%)、5例(23.8%)及6例(28.6%),高级别HCC分别为37例(50.0%)、26例(35.1%) 、6例(8.1%)及4例(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瘤样HCC患者中位OS较高级别HCC患者短,为10.4个月比48.0个月(P<0.05),肉瘤样HCC 1年、3年和5年OS率分别为52.4%(11/21)、19.0%(4/21)和14.3%(3/21),高级别HCC分别为85.1%(63/74)、54.0%(40/74)和40.5%(3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瘤样HCC患者中位RFS较高级别HCC患者短,为5.5个月比16.5个月(P<0.05)。肉瘤样HCC半年、1年和3年RFS率分别为47.6%(10/21)、23.8%(5/21)和9.5%(2/21),显著低于高级别HCC的82.4%(61/74)、59.4%(44/74)和33.8%(2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高级别HCC相比,肉瘤样HCC病例AFP水平低、肿瘤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常见,同时预后较差。肉瘤样HCC的高度侵袭性可能是由癌性成分介导的。
    HCV感染者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肝细胞癌风险变化
    靳志恩, 徐攀, 袁宏伟, 徐敬江
    2023, 28(6):  680-682. 
    摘要 ( 96 )   PDF (373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肝细胞癌(HCC)风险变化。方法 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兰考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HCV相关HCC病例73例。根据是否应用DAA治疗分为DAA组21例,非DAA组52例。比较HCV相关HCC病例基线资料、肿瘤学特征以及肿瘤分期情况(BCLC分期、TNM分期和CLIP评分)。结果 DAA组腹痛、腹水、下肢水肿、黄疸及乏力分别为16例(76.2%)、2例(9.5%)、1例(4.8%)、1例(4.8%)及1例(4.8%);非DAA组分别为17例(32.7%)、15例(28.8%)、 11例(21.1%)、9例(17.3%)及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门静脉血栓10例(47.6%),高于非DAA组的12例(23.1%)(P<0.05);DAA组淋巴结转移6例(28.6%),高于非DAA组的3例(5.8%)(P<0.05)。DAA组BCLC 0、A、B、C、D分期分别为2例(9.5%)、2例(9.5%)、3例(14.3%)、9例(42.8%)及5例(23.8%),非DAA组分别为6例(11.5%)、19例(36.5%)、16例(30.8%)、4例(7.7%)及7例(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TNMⅠ、Ⅱ、Ⅲ、Ⅳ分期分别为2例(9.5%)、3例(14.3%)、10例(47.6%)及6例(28.6%),非DAA组分别为27例(51.9%)、12例(23.1%)、8例(15.4%)及5例(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CLIP评分0、1、2、3、4~6分为2例(9.5%)、5例(23.8%)、2例(9.5%)、3例(14.3%)及9例(42.8%),非DAA组分别为12例(23.1%)、15例(28.8%)、11例(21.1%)、13例(25.0%)及1例(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受DAA治疗的CHC病例需要接受长期HCC监测。
    病毒性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覃元锋, 石海燕, 黄忠强
    2023, 28(6):  683-687. 
    摘要 ( 109 )   PDF (420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变化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入院诊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3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72例。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单纯慢性丙型肝炎组5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组31例和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组49例,比较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临床特征、淋巴细胞计数以及多种亚群所占的百分比。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组ALT、AST和总胆红素水平分别29.6(18.2,47.8)U/L、33.6(24.4,50.1)U/L和25.5(18.5,63.6)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5(16.8,26.5)U/L、23.5(15.7,30.2)U/L和16.6(13.6,26.1)μmol/L,而Hb水平为78.2(64.2,105.3)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7.3(78.1,118.9)g/L,(均P<0.05)。单纯慢性丙型肝炎组CD45+CD3+CD4+细胞的绝对值、CD45+CD3+CD8+细胞的绝对值和CD45+CD3-CD16+56+细胞的绝对值分别为7058(4612,9645)个/mL、5739(4015,7462)个/mL和2694(845,3512)个/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62(5492,9413)个/mL、6036(4921,9687)个/mL和3876(1694,4982)个/mL,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组CD45+绝对值、CD45+CD3+细胞的绝对值、CD45+CD3+CD4+细胞的绝对值、CD45+CD3+CD8+细胞的绝对值和CD45+CD3-CD16+56+细胞的绝对值分别为1550(1256,1864)个/mL、1126(826,1569)个/mL、6342(5169,8945)个/mL、5897(3958,8521)个/mL和2730(1398,4851)个/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0(1659,2506)个/mL、1420(913,1649)个/mL、7962(5492,9413)个/mL、6036(4921,9687)个/mL和3876(1694,4982)个/mL,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组CD45+细胞的绝对值、CD45+CD3+细胞的绝对值、CD45+CD3+CD4+细胞的绝对值、CD45+CD3+CD8+细胞的绝对值和CD45+CD3-CD16+56+细胞的绝对值分别为1226(854,1695)个/mL、953(562,1654)个/mL、6095(4951,9165)个/mL、3964(1652,5984)个/mL和2465(1245,3451)个/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0(1659,2506)个/mL、1420(913,1649)个/mL、7962(5492,9413)个/mL、6036(4921,9687)个/mL和3876(1694,4982)个/mL。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组CD45+CD3-CD19+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19.8(9.6,27.7)和2.9(1.4,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7(7.5,21.6)和2.3(1.6,3.1),而CD45+CD3-CD16+56+百分比为15.8(6.6,29.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8(8.6,27.1),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组CD45+CD3-CD19+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分别为21.5(6.2,30.3)和3.1(1.3,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7(7.5,21.6)和2.3(1.6,3.1),而CD45+CD3-CD16+56+所占的百分比为9.6(3.3,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8(8.6,27.1)。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发展为肝硬化早期以及失代偿期时,循环血液中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明显下降,而B淋巴细胞所占循环血液中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以及CD4/CD8的比值明显上升。
    药物性肝损伤
    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所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王涵, 彭瑾, 金慧茹, 王潇, 戴晶晶, 李军, 蒋龙凤
    2023, 28(6):  688-693. 
    摘要 ( 222 )   PDF (534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免疫治疗肺癌患者出现免疫介导性肝损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免疫治疗且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免疫治疗期间出现转氨酶升高分为非肝损伤组189例和肝损伤组81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免疫治疗组25例,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组6例及免疫联合化疗组50例。比较各组间临床资料。结果 肝损伤组女性患者的比例为30.86%(25/81),高于非肝损伤组的18.52%(35/189)(P=0.025)。肝损伤组免疫治疗前的淋巴细胞计数[1.52(1.13,1.94),P=0.010]、红细胞[4.29(3.96,4.67),P=0.004]及血红蛋白水平[131.00(121.50,145.00),P<0.01]偏高,而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2.62(1.86,3.98),P=0.004]及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132.39(92.60,183.27),P<0.01]偏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18,OR=2.142,95%CI:1.137~4.035)是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免疫治疗方案之间,免疫联合化疗组的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更早。结论 免疫介导性肝损伤的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在女性患者中较为多见,与年龄、病理类型、基础疾病等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别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发肿瘤患者免疫介导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钱祥云, 黄大兵, 王峰
    2023, 28(6):  694-697. 
    摘要 ( 100 )   PDF (402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的肿瘤患者免疫介导性肝损伤(IMH)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肿瘤化疗科接受ICIs治疗的肿瘤患者148例[男性115例、女性33例,年龄67(41, 82)岁],其中非小细胞肺癌67例、肾细胞癌43例、尿路上皮癌25例及恶性黑色素瘤13例;ICIs包括纳武单抗77例,帕博利珠单抗42例,度伐利尤单抗9例,阿特珠单抗8例,伊匹木单抗5例,纳武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7例。肝损伤CTCAE分级≥2级为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损伤外,ALT/AST>3倍正常值上限,定义为IMH组,其余为非IMH组,多元回归分析探讨IMH风险增加的影响因素。结果 IMH组、非IMH组分别为25例、123例。接受ICIs治疗后发生IMH时间为51(7, 207) d。IMH组中CTCAE分级2、3及4级分别为9例、11例及5例,所有病例均停用ICIs,其中5例应用熊去氧胆酸对症处理,11例予以使用皮质醇激素,其余9例联合使用熊去氧胆酸及皮质醇激素。对所有IMH组患者进行随访,肝功能均改善,其中6例患者在肝损伤改善后重新开始接受ICIs治疗,其余病例或是因为IMH,或是因为其他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而停止治疗。IMH组中非小细胞肺癌、恶性黑色素瘤、纳武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既往ICIs治疗史、肝转移例数为3例(12.0%)、12例(48.0%)、6例(24.0%)、5例(20.0%)及9例(36.0%),分别与非IMH组[64例(52.0%)、1例(7.7%)、1例(0.8%)、2例(1.6%)及13例(10.6%)]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H组ALT、AST为137(78, 401)U/L、151(91, 522)U/L,均显著高于非IMH组[33(16, 92)U/L、44(20, 139)U/L,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恶性黑色素瘤[OR(95%CI):11.3(3.5, 38.0),P<0.05、纳武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OR(95%CI):60.2(7.9, 475.3),P<0.05]与IMH风险增加独立相关。结论 接受ICIs治疗的肿瘤患者中有16.9%的病例出现了CTCAE分级≥2级肝损伤。皮质醇激素治疗可以有效改善IMH患者肝损伤。IMH的发生与肿瘤类型、所使用ICIs药物有关,在恶性黑色素瘤和接受纳武单抗-伊匹木单抗联合治疗的患者中IMH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32例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患者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价
    吴亚岭, 姚敏, 秦澄
    2023, 28(6):  698-701. 
    摘要 ( 122 )   PDF (392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DILF)的危险因素,并对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DILI和肝衰竭患者,其中DILI 221例,男性97例、女性124例,年龄46(37, 60)岁;DILF 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7(40, 58)。比较DILI、DILF患者以及不同临床结局DILF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DILI患者肝衰竭发生以及DILF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DILI患者用药情况具体为中药/中成药120例(54.3 %)、抗结核药物37例(16.7 %)、感冒药29例(13.1 %)、抗肿瘤药物11例(5.0 %)、降血脂药物7例(3.2 %)、抗甲状腺药物5例(2.3 %)、神经精神类药物4例(1.8 %)及其他药物8例(3.6 %);DILF患者用药情况具体为抗结核药物14例(43.7 %)、中药/中成药12例(37.5 %)、感冒药2例(6.2 %)以及抗肿瘤药物、免疫调节剂、精神类药物、降血压药各1例(3.1 %)。单因素分析得出DILI患者HBV感染、抗结核药物、WBC、AST、TBil、血氨、INR及MELD评分低于DILF患者,而DILI患者PLT、PTA高于DILF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反映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除外,多因素分析提示HBV感染、WBC升高及PLT减少为DILI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ILF患者系统治疗后好转、恶化病例分别为14例、18例。单因素分析得出好转、恶化DILF患者ALT、TBil、Scr、PTA、INR、MELD评分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低PTA 是DIL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DILI患者发生肝衰竭存在着多项危险因素,包括WBC升高及PLT减少。HBV感染病例服用抗结核药、中药/中成药等高风险致肝损伤药物时,需要警惕AILF的发生。另外,AILF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时,往往预后较差。
    肝功能衰竭
    COSSH ACLF评分联合血清NLR、AFP对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张雪, 宋洁, 邵雪
    2023, 28(6):  702-706. 
    摘要 ( 105 )   PDF (574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OSSH ACLF评分联合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甲胎蛋白(AFP)对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成功接受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260例,作为治疗组。基于患者治疗90 d后是否存活,将治疗组患者分为生存组236例和死亡组24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2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对人工肝治疗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组COSSH ACLF评分(6.32±0.57 vs. 1.03±0.20)、NLR(12.45±1.26 vs. 5.28±1.74)和AFP(89.24±7.38 vs. 20.45±3.46)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死亡组COSSH ACLF评分(5.34±1.53 vs. 7.93±1.37)、NLR(10.37±1.24 vs. 14.29±2.04)和AFP(73.82±10.25 vs. 108.21±15.30)均高于生存组(均P<0.05);人工肝治疗ACLF短期预后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反应蛋白(CRP)、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相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Bil、INR、COSSH ACLF评分、NLR、AFP为人工肝治疗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COSSH ACLF评分、NLR、AFP联合预测ACLF短期预后的AUC为0.877,大于单独预测的AUC,COSSH ACLF评分、NLR、AFP分别为0.733、0.798、0.794(P<0.05)。结论 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是人工肝治疗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其联合检测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DPMAS联合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杨航, 罗永燕, 潘璐达, 张略韬, 宋素娜
    2023, 28(6):  707-710. 
    摘要 ( 262 )   PDF (561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方法 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38例肝衰竭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双盲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46例。A组行DPMAS治疗,B组行PE治疗,C组行DPMAS序贯PE治疗。记录3组治疗效果。检测3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及IL-6)及凝血功能指标(PT、INR、PTA)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第90天时C组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死亡7例;显著优于A组(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死亡12例)和B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死亡14例)(Z=-2.044、-2.408,P=0.041、0.016)。B组治疗第28天、第90天时TBil为(201.1±77.4)μmol/L和(93.6±28.2)μmol/L,显著高于A组的(157.9±56.2)μmol/L和(80.2±21.7)μmol/L和C组的(162.7±50.2)μmol/L和(78.6±24.6)μmol/L(F=6.630、5.004,P=0.002、0.008)。C组治疗第90天时血清TNF-α、IFN-γ及IL-6分别为(20.6±14.4)pg/mL、(32.4±13.8)pg/mL及(31.7±10.1)ng/L,显著低于A组的(34.2±16.2)pg/mL、(43.2±18.4)pg/mL及(48.7±14.4)ng/L和B组的(35.7±17.3)pg/mL、(40.6±17.6)pg/mL及(50.0±12.8)ng/L(F=12.417、5.228、30.406,P<0.01、0.007、<0.01)。治疗第90天时A组PT和INR分别为(18.3±3.8)s和(1.23±0.11),显著高于B组的(15.1±3.6)s和(1.10±0.09)、C组的(14.6±3.9)s和(1.07±0.27),(F=13.052、10.722,均P<0.01)。结论 DPMAS序贯PE治疗方案用于肝衰竭患者,能发挥DPMAS和PE各自优势,清除细胞因子,改善凝血紊乱状态,保护肝功能,提高疗效。
    其他肝病
    肝生化指标联合MRI同反相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定量的预测价值
    彭晓林, 龚秀茹, 国亚新, 朱婷婷, 张闽光, 舒政
    2023, 28(6):  711-715. 
    摘要 ( 142 )   PDF (990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生化指标联合影像学方法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脂肪含量的新方法,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方法 共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的NAFLD患者220例,其中正常对照组86例,脂肪肝组134例。所有患者须同时期行CT和MRI扫描,MRI扫描序列包括同反相位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序列。于放射科PACS系统上调取其临床病史、肝生化指标以及影像学图像,收集临床、检验数据并测量其影像学数值。肝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析肝生化指标、同反相位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与不同程度脂肪肝的相关性,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AST分别为(32.78±23.81 )、(37.53±24.87 )、(46.10±28.62) U/L,ALT分别为(37.79±33.64) 、(43.60±22.60)、(70.11±57.23) U/L,TG分别为(2.18±1.09)、(2.47±1.75)、(3.00±2.60) mmol/L,γ-GT分别为(61.81±86.91)、(108.22±157.38)、(78.80±73.39) U/L,与对照组[(27.30±17.48) 、(31.80±47.47)、(1.82±1.26)、(44.66±61.66) U/L]相比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HDL-C分别为(1.19±0.35)、(1.10±0.28)、(1.11±0.31) mmol/L,与对照组[(1.32±0.30)mmol/L]相比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轻度脂肪肝时,MRI同反相位测得肝脏脂肪分数(HFF)的最佳截断值为0.04,AUROC为0.911(95%CI 0.873~0.949),敏感度为88.1%,特异度为81.4%;在诊断中度脂肪肝时,最佳截断值为0.11,AUROC为0.880(95%CI 0.815~0.945),敏感度为87.2%,特异度为77.5%;在诊断重度脂肪肝时,最佳截断值为0.18,AUROC为0.978(95%CI 0.960~0.996),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9%。最终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肝/脾密度之比=1.202-0.002AST-2.215HFF (R2=0.690)。结论 在NAFLD患者脂肪含量的初期诊断中,AST和HFF具有可替代肝/脾CT值之比预测NAFLD脂肪含量的潜力。
    82例急性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生化和组织学特征
    王会迟, 田璐, 郑毅, 赵鹏, 董海苓, 边毓尧
    2023, 28(6):  716-719. 
    摘要 ( 99 )   PDF (423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AIH)患者的临床、生化和组织学特征。方法 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诊治并完成肝活检的AAIH患者82例。根据INR和肝性脑病状态,急性非重症、急性重症及暴发型AAIH患者分别为52例、21例及9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AIH患者病情状态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非重症AAIH患者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为101.6(28.0,202.5)μmol/L、74(55,87)%,与急性重症[211.6(150.9,381.3)μmol/L、42(33,58)%]及暴发型[352.2(215.1,492.4)μmol/L、31(22,50)%]AAIH患者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非重症、急性重症及暴发型AAIH患者类固醇使用分别为49例(94.2%)、13例(61.9%)及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Bil(OR=2.03, 95%CI: 1.11~3.72)、凝血酶原活动度(OR=4.27, 95%CI: 1.22~14.92)及类固醇使用(OR=1.60, 95%CI: 1.12~2.27)是影响AAIH患者病情状态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急性非重症、急性重症及暴发型AAIH患者胆汁淤积分别为15例(28.8%)、10例(47.6%)及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非重症AAIH中轻、中及重度小叶中央坏死为26例(50.0%)、12例(23.1%)及14例(26.9%),与急性重症[4例(19.0%)、2例(9.5%)及15例(71.4%)]及暴发型(3例、0及6例)AAIH患者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慢性表现AIH相比,AAIH患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及组织学结果中存在着差异。暴发性肝炎、胆汁淤积、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AAI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综述
    环状RNA应用于肝细胞癌无创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黄梦, 钱晓寒, 杨丽华
    2023, 28(6):  720-724. 
    摘要 ( 79 )   PDF (540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是我国六大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甲胎蛋白和超声筛查仍会漏诊2/3的患者,疾病早期诊断率低。近年来随着对肝细胞癌诊断标志物的不断探索,发现存在于体液中且以稳定的共价闭环结构存在的环状RNA(circRNA)对肝细胞癌具有潜在的早期诊断价值。本文就circRNA的功能及在HCC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氧化应激参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刘雅妮, 郭瑞芳, 王欢, 娄婷婷, 李燕
    2023, 28(6):  724-727. 
    摘要 ( 212 )   PDF (533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炎病毒、酒精、高脂饮食等多种致病因素可损伤肝脏,引发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产物活性氧(ROS)大量产生后作用于肝细胞、肝星状细胞(HSC)等多种细胞,引起肝细胞凋亡及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若未得到及时控制,将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在机体抗氧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量ROS可激活转录因子Nrf2,Nrf2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结合后,启动下游HO-1等抗氧化酶的表达,起到抗氧化,从而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本文就氧化应激及Nrf2/HO-1抗氧化通路在肝纤维化发生及进展中的影响作一综述,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可能思路。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研究现状
    杨英豪, 司梁燕, 梁栋
    2023, 28(6):  727-730. 
    摘要 ( 52 )   PDF (537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据流行病学统计,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伴有肝脏脂肪变,并逐步发展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本文通过对近年研究进行汇总,论述了慢性丙型肝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主要机制为“病毒性”和“代谢性”因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及VLDL分泌途径受损,进而导致糖尿病及脂质代谢紊乱。该现象易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癌。治疗上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清除丙肝病毒,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法进行干预。
    肝素非抗凝作用在肝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肖滢, 吴治念, 王亚东
    2023, 28(6):  730-733. 
    摘要 ( 111 )   PDF (527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剂,常被用作体外循环,以及体内高凝状态时抗凝。通过不断研究发现,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可通过Toll样受体、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肝素酶、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等多种信号机制发挥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作用。本文就肝素的非抗凝作用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与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脓毒症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周伟, 章莉莉
    2023, 28(6):  734-737. 
    摘要 ( 288 )   PDF (536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之一,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升高。脓毒症早期即可诱发肝损伤,其发病机制不明,本文将近年来脓毒症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方向的进展做一阐述。
    糖尿病致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叶圣莹, 秦燕
    2023, 28(6):  737-739. 
    摘要 ( 290 )   PDF (413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长期的慢性高血糖导致多个组织和脏器损伤,其中糖尿病所致的肝损伤近年来备受关注。高血糖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反应,通过线粒体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及减少溶酶体自噬等方式造成肝细胞严重损伤,进而引起肝功能下降。现就长期高血糖下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道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1例
    卢浩宁, 王智翔, 张小弟, 梁刚
    2023, 28(6):  740-741. 
    摘要 ( 60 )   PDF (1799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肝脏原发性平滑肌肉瘤1例
    武超玉
    2023, 28(6):  741-742. 
    摘要 ( 51 )   PDF (2452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