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29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4, 29(2):  0-0. 
    摘要 ( 50 )   PDF (4818KB) ( 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血清HBV RNA在临床应用中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黎婉莹, 申笙, 刘诗, 孙剑
    2024, 29(2):  143-146. 
    摘要 ( 96 )   PDF (597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难以完全治愈,其根本原因是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持续稳定存在。血清HBV RNA作为cccDNA的下游转录产物,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可用于监测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测预后。为了更好地了解血清HBV RNA,本文梳理了当前尚未解决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包括血清HBV RNA的检测方法学、血清HBV RNA反映cccDNA状态的能力以及HBV RNA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挖掘血清HBV RNA的临床价值。
    肝干/前体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研究进展
    黄伟健, 鄢和新
    2024, 29(2):  146-149. 
    摘要 ( 96 )   PDF (483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生物技术和再生医学的发展,细胞药物逐渐从动物实验发展到早期临床试验,并初步显现了一定的治疗有效性,有望成为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新兴手段。本文主要对肝干/前体细胞在肝硬化进程中活化及其机制,以及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细胞衰老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与机制
    董琳菲, 王艳
    2024, 29(2):  149-151. 
    摘要 ( 98 )   PDF (378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组连续疾病谱,受累人群数量逐年增长。目前除减重外,NAFLD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脂肪变性及肝纤维化是NAFLD疾病组的主要病理表现,靶向阻断病理生理进展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在促进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及肝纤维化上发挥一定作用,这意味着药物治疗有了新的靶标。本文就细胞衰老在NAFLD中的作用与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NAFLD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基因编辑猪在异种肝脏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张家腾, 李家琦, 武羽, 段钟平, 陈煜
    2024, 29(2):  152-154. 
    摘要 ( 88 )   PDF (390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确切有效选择,目前供肝资源严重匮乏已成为肝移植发展的最大障碍,异种肝脏移植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新思路。猪在遗传学、解剖结构、器官大小、营养代谢及生理生化特征方面与人的相似性较大,是异种肝脏移植的理想供体来源。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基因编辑猪在异种肝脏移植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快速发展,为解决肝脏供需失衡问题提供了可行性。
    MRI成像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评估中的作用
    李卫侠, 陈克敏
    2024, 29(2):  154-156. 
    摘要 ( 53 )   PDF (1017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全球肥胖和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肝脏疾病。目前在NAFLD肝脏脂肪变性及纤维化评估诊断中应用较多的MRI成像技术有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测量、定量MRI T1 mapping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本文就MRI成像技术在NAFLD患者肝脏评估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伴自发性门静脉分流孤立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临床特点
    翁成钊, 王超, 张峻, 林思慧, 林冲, 陈世耀, 蒋炜
    2024, 29(2):  157-161. 
    摘要 ( 83 )   PDF (488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伴自发性门静脉分流(SPSS)的孤立性静脉曲张(IGV-1)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伴SPSS的IGV-1破裂出血患者,记录不同的类型的SPSS患者门静脉直径、门静脉压力梯度(HVPG)、门静脉有无血栓、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治疗方式,随访3年,记录术后再出血次数及生存情况。结果 纳入IGV-1破裂出血患者37例,15例存在脾肾分流道,14例存在胃肾分流道,8例同时存在脾肾分流和胃肾分流。18例进行TIPS治疗,随访中出现再出血4例,肝性脑病4例;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6例,随访中再出血4例,死亡1例。内镜治疗患者9例,随访中再出血3例,肝性脑病1例,死亡1例。单因素Cox回归发现门静脉血栓(PVT)和HVPG是影响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伴SPSS的IGV-1患者再出血、腹水和PVT发生率较高,同时PVT和HVPG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流形式对IGV-1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CT门静脉成像参数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及EVB风险的价值
    黄亚博, 杨莹, 王晋君
    2024, 29(2):  162-165. 
    摘要 ( 66 )   PDF (491KB) ( 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门静脉成像参数评估肝功能分级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其中消化道出血组31例,非出血组29例;另选同期健康者54名为对照组。使用CT门静脉成像测量两组患者门静脉主干(MPV)、脾静脉(SPV)、胃左静脉(LGV)、肝内门静脉左支(IHLPV)、肝内门静脉右支(IHRPV)。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以及消化道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患者门脾静脉各血管直径。ROC分析门脾静脉各血管直径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价值。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MPV、LGV、SPV、IHRPV、IHLPV直径分别为(1.8±0.5)cm、(1.5±0.4)cm、(1.4±0.3)cm、(1.4±0.4)cm、(1.2±0.3)cm,均高于对照组的(1.1±0.2)cm、(0.6±0.1)cm、(0.8±0.2)cm、(0.7±0.2)cm、(0.6±0.2)cm。Child-Pugh A级MPV、LGV、SPV、IHRPV、IHLPV直径分别为(1.9±0.4)cm、(1.6±0.4)cm、(1.5±0.4)cm、(1.4±0.4)cm、(1.3±0.4)cm,均显著低于Child-Pugh B级的(2.5±0.5)cm、(1.9±0.3)cm、(1.8±0.5)cm、(1.8±0.6)cm、(1.8±0.4)cm,Child-Pugh B级均显著低于Child-Pugh C级的(2.7±0.7)cm、(2.3±0.6)cm、(2.2±0.6)cm、(2.2±0.7)cm、(2.2±0.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组IHRPV直径为(1.6±0.4)cm,非出血组为(1.5±0.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组MPV、LGV、SPV、IHLPV直径分别为(2.4±0.7)cm、(2.1±0.5)cm、(1.7±0.5)cm、(1.7±0.4)cm,均高于对照组的(1.6±0.4)cm、(1.2±0.3)cm、(1.3±0.3)cm、(1.1±0.1)cm(P<0.05)。经ROC分析证实门脾静脉各血管直径能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EVB,曲线下面积为0.815、0.841、0.829、0.813(均P<0.05)。结论 CT门静脉成像可清晰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情况,同时其主干及属支直径对预测EVB发生具有临床价值。
    超声测量肝硬化患者右心功能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刘苏惠, 马雅锋, 丁丽莉
    2024, 29(2):  166-169. 
    摘要 ( 63 )   PDF (421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肝硬化患者右心功能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亳州宝璋医院就诊的78例肝硬化患者和同期78名健康体检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将78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级(38例)、B级(30例)、C级(10例)3组。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的右心结构及右心功能指标,比较不同分级患者右心功能差异,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肝硬化组RASd、RALd、RADd、RVDd、RVAW分别为(38.79±4.16)mm、(44.94±5.17)mm、(36.07±2.16)mm、(21.45±1.84)mm、(2.39±0.57)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42±2.88)mm、(41.01±4.13)mm、(35.31±2.08)mm、(19.38±1.63)mm、(2.01±0.2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E’分别为(6.50±1.39)、(6.60±1.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RVFAC、E/A分别为(43.20±6.04)%、(1.28±0.27),低于对照组(45.08±4.12)%、(1.39±0.31);而TAPSE、Tei指数分别为(23.80±3.06)mm、(0.43±0.10),高于对照组(22.61±3.11)mm、(0.37±0.12)(P<0.05)。Child-Pugh分级A级的肝硬化患者RVFAC为(41.71±5.03)%,低于B级患者(45.09±6.07)%;E/A为(1.41±0.36),高于C级患者(1.11±0.21);Tei指数为(0.38±0.09),低于C级患者(0.45±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E/A与Child-Pugh分级呈现负相关,Tei指数与Child-Pugh分级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 超声测量肝硬化患者右心功能简便,重复性好,超声检查显示肝硬化患者存在右心功能损伤,且随肝硬化病情进展加重。
    维生素 B12、FA、GH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
    李翠芬, 胡珊珊
    2024, 29(2):  170-173. 
    摘要 ( 94 )   PDF (414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维生素B12(VitB12)、叶酸(FA)、生长激素(GH)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安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8例作为肝硬化组,同期纳入正常体检患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VitB12、FA、GH及肝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其分为Child-PughA级、B级和C级,对比三组血清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LT、AST、TBil与VitB12、FA、GH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肝硬化组血清VitB12、GH、ALT、AST、TBil为(321.81±37.81)ng/L、(7.21±1.23)μg/L、(91.78±10.28)U/L、(99.01±15.78)U/L、(66.21±14.91)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A水平为(5.21±1.90)μ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功能按Child-Pugh分级,其中A、B、C级分别30、71、47例,Child-PughA级血清VitB12、GH、ALT、AST、TBil分水平分别为(271.91±31.90)ng/L、(5.91±1.19)μg/L、(82.90±14.91)U/L、(72.90±16.91)U/L、(32.91±10.21)μmol/L显著低于B级的(331.09±37.91)ng/L、(7.57±1.20)μg/L、(95.25±13.30)U/L、(101.78±20.21)U/L、(68.91±16.89)μmol/L或C级的(442.10±40.81)ng/L、(9.21±1.43)μg/L、(137.91±14.89)U/L、(182.91±30.22)U/L、(172.14±17.82)μmol/L,A级血清FA水平为(7.89±1.21)μg/L明显高于B级(5.01±1.23)μg/L或C级(2.90±0.51)μg/L(P<0.05);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血清VitB12、GH与肝生化指标ALT、AST、AST呈正相关,血清FA与肝生化指标ALT、AST、AST呈负相关(P<0.05)。结论 随着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损伤的加重,会导致血清VitB12、GH水平上升,FA水平下降,因此血清VitB12、GH、FA可作为评估肝损伤程度的有效指标。
    SOX9调控肝星状细胞活化与增殖促进肝纤维化进展
    熊敏莉, 龚晓媛, 万舒淇, 罗声政
    2024, 29(2):  174-177. 
    摘要 ( 72 )   PDF (1713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SOX9基因对肝星状细胞活化与增殖的影响。方法 通过每周三次腹腔注射15%的四氯化碳或玉米油构建肝纤维化及对照小鼠模型。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纤维化造模情况,qPCR检测小鼠肝脏SOX9、α-SMA、Col1基因表达。用TGFβ1细胞因子诱导LX2细胞活化,qPCR检测LX2细胞活化状态及敲减SOX9基因后 SOX9、α-SMA、Col1、CyclinD1、PCNA基因mRNA表达。结果 HE、Masson染色表明肝纤维化模型成功构建。qPCR结果表示肝纤维化标志基因α-SMA(造模组:2.568±0.726,对照组:1.000±0.272, t=4.518, P=0.002)与Col1表达明显上升(造模组:3.125±0.775,对照组:1.000±0.398, t=5.454, P=0.001)。SOX9基因在纤维化的小鼠肝脏中也显著上升(造模组:1.986±0.634,对照组:1.000±0.288, t=3.126, P=0.014)。在活化的LX2细胞中SOX9基因表达显著上调(活化组:1.718±0.395,对照组:1.000±0.155, t=3.783, P=0.005),敲减SOX9基因后胶原合成基因α-SMA(敲减组:0.621±0.142 ,对照组:1.000±0.188, t=3.590, P=0.007)与Col1(敲减组:0.558±0.170 ,对照组:1.000±0.130, t=4.608, P=0.002)以及增殖相关基因CyclinD1(敲减组:0.614±0.106 ,对照组:1.000±0.166, t=4.392, P=0.002)和PCNA(敲减组:0.525±0.138,对照组:1.000±0.234, t=3.897, P=0.005)表达明显下降,肝星状细胞活化与增殖被明显抑制。结论 SOX9基因在肝纤维化小鼠肝脏中表达明显上升,敲减SOX9基因可以明显减轻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靶点。
    肝癌
    肝脏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难点分析
    刘周英, 杜俊, 张劲松, 刘东戈, 杨重庆
    2024, 29(2):  178-181. 
    摘要 ( 78 )   PDF (6114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其诊断难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病理科2013年至2022年诊断的6例肝脏血管肉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镜下形态多样,高分化血管肉瘤可见肝板萎缩,肝窦内衬覆肿瘤细胞,低分化血管肉瘤细胞异型性较大,需要与其他肉瘤相鉴别,肿瘤细胞均表达血管内皮标记CD31,CD34及ERG等。结论 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综合分析临床及形态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病理诊断。
    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慢性丙型肝炎持续应答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的影响
    赵雅琳, 申川, 魏梦平, 赵彩彦
    2024, 29(2):  182-188. 
    摘要 ( 55 )   PDF (700KB) ( 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与利巴韦林(PR)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6年1月以来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将其分为DAAs组和PR组。使用倾向性匹配分析均衡两组间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发生率,并用Log-rank法比较两组间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369名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中,229(62.1%)例应用PR方案治疗,140(37.9%)例应用DAAs治疗,经倾向性匹配后每组各106例。两组肝细胞癌的4年发生率分别为:7.9%和10.2%,无统计学意义(P=0.070)。多因素分析显示:丙肝初治时的年龄(HR=1.093, 95%CI: 1.007, 1.186)、合并糖尿病(HR=9.988, 95%CI: 2.093, 47.662)、肝硬化(HR=9.422, 95%CI: 1.079, 82.250)、基线AFP水平≥10 ng/mL(HR=5.683, 95%CI: 1.100, 29.369)以及HCV RNA高水平复制(HR=2.877, 95%CI: 1.203, 6.878)为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获得持续病毒性应答的丙肝患者,肝细胞癌4年发生率无差异。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对复发性肝癌长期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利平, 于杰, 李勤英, 夏艳, 齐高昂, 尚芮, 武龙君, 高磊
    2024, 29(2):  189-192. 
    摘要 ( 73 )   PDF (418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对复发性肝癌长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1年9月濮阳市中医医院80例复发性肝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年,根据术后1年生存情况将80例复发性肝癌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死亡,22例)及预后良好组(存活,5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明确影响复发性肝癌患者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后长期疗效的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Child-Pugh分级B级、多发病灶、病灶直径≥3 cm、AFP≥100 ng/mL的患者分别为8例(36.36%)、11例(50.00%)、10例(45.45%)、9例(40.91%),与预后良好组8例(13.79%)、12例(20.69%)、13例(22.41%)、10例(17.2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Child-Pugh分级B级、多发病灶、病灶直径≥3 cm、AFP≥100 ng/mL是复发性肝癌患者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Child-Pugh分级A级、单发病灶、病灶直径<3 cm、AFP<100 ng/mL的复发性肝癌患者来说,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更好。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放射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周金锋, 陈俊杰, 詹宝滨
    2024, 29(2):  193-196. 
    摘要 ( 52 )   PDF (387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放射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200例接受SBRT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发生放射性肝损伤(发生组),164例患者为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作多因素分析。观察发生组患者放疗前、放疗2周、放疗4周达峰时间、曲线上升斜率、曲线下面积。结果 发生组年龄>50岁、肿瘤直径>5 cm、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分别为86.1%(31/36)、47.2%(17/36)、63.9%(23/36),大于未发生组的68.3%(112/164)、25.0%(41/164)、35.4%(58/164)。白细胞计数为(3.5±1.5)×109/L,低于未发生组的(5.4±1.7)×109/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肿瘤直径>5 cm、Child-Pugh分级为C级、白细胞计数减少均为影响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接受SBRT后放射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14、4.968、5.233、5.496,P<0.05)。与放疗前相比,放疗2周、4周发生组患者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曲线上升斜率、曲线下面积明显缩小(P<0.05)。结论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接受SBRT后可能出现放射性肝损伤,与高龄、肿瘤直径过大、肝脏储备功能差、白细胞计数减少有关。
    超声造影联合血清AFP、CA199、CA125诊断早期肝癌的价值观察
    诸玮, 努尔波勒, 丁晓军
    2024, 29(2):  197-201. 
    摘要 ( 97 )   PDF (2696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早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变化及其诊断学价值。方法 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选取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21年8月确诊的80例早期HCC患者作为HCC组、80例肝脏良性结节患者作为良性组,对两组患者的CEUS特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检测HCC组和良性组患者的血清AFP、CA199、CA125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假设检验分析,分别以金标准诊断结果绘制2×2四格表,计算各种方式单独及联合使用的情况下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结果 HCC组患者的单个病灶数目占比87.50%、边界特征不清晰占比30.00%、病灶形态不规则占比26.25%、病灶血供丰富占比26.25%、CEUS门脉期呈等增强或低增强占比80.00%、CEUS延迟期呈等增强或低增强的患者占比86.25%显著的高于良性组患者,上述指各项参数在HCC组和良性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实验室检查分析,HCC组患者的血清AFP(25.91±8.44)μg/L、CA199(41.46±10.20)U/mL、CA125(39.20±11.32)U/mL显著的高于良性组患者患者的AFP(16.42±6.73)μg/L、CA199(28.74±8.62)U/mL、CA125(27.13±7.57)U/mL(P<0.05);CEUS+AFP+CA125+CA199诊断HCC与肝脏良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5.00%、特异度为82.50%、漏诊率为5.00%、误诊率为17.50%、阳性预测值为84.44%、阴性预测值为94.29%。结论 CEUS+AFP+CA125+CA199诊断早期HCC与肝脏良性肿瘤较各项指标单独应用时能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同时保证较好的诊断特异度。
    Callispheres-TACE术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有效性
    张永红, 储建华, 陈国栋
    2024, 29(2):  202-207. 
    摘要 ( 89 )   PDF (614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allispheres-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使用Callispheres-TACE术治疗,观察组使用Callispheres-TACE术联合信迪利单抗方案治疗。对比两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CA242、CA724]、肿瘤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肿瘤免疫应答因子[CD3+、CD4+、CD8+、CD4+/CD8+]、癌基因[增殖相关基因(C-myc)、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抑癌基因[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P16)、铁凋亡蛋白(Hepcidin)]水平并统计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状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AFP、CA242、CA724水平为(405.12±40.86)μg/L、(6.57±1.02)U/mL、(13.34±3.08)U/mL,低于对照组的(557.56±67.45)μg/L、(9.69±1.63)U/mL、(16.34±3.69)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40、12.108、8.377,均P<0.05)。观察组的bFGF和VEGF水平为(3.64±0.57)、(155.71±15.72)pg/mL,低于对照组的(6.33±0.86)、(221.46±36.3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40、12.320,均P<0.05)。观察组的CD3+、CD4+、CD4+/CD8+水平为(68.31±7.42)%、(44.12±5.13)%、1.58±0.26,高于对照组的(56.43±6.36)%、(36.35±4.20)%、1.25±0.14;观察组的CD8+水平为(21.24±2.01)%,低于对照组的(26.34±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5、8.691、11.210、8.288,均P<0.05)。观察组的C-myc、FGF2水平为(1.09±0.14)、(1.21±0.25)pg/mL,低于对照组的(6.75±1.22)、(5.78±1.33)pg/mL;观察组的P16和Hepcidin水平为(11.42±0.83)、(12.95±1.27)pg/mL,高于对照组的(7.45±0.98)、8.42±1.3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80、25.040、22.930、18. 130,均P<0.05)。两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6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总生存时间、12个月生存率为(8.12±1.09)个月、(10.35±1.04)个月、72.73%,高于对照组的(6.84±0.87)个月、(8.98±1.43)个月、52.73%(t=6.807、5.823、4.705,均P<0.05)。结论 Callispheres-TACE术联合信迪利单抗可能通过抑制病灶生长,改变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失衡,从而延长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生存周期,提高近期疗效。
    胆管癌MR和CT征象分析
    刘翠娥, 王巍巍, 冯锐, 郑增
    2024, 29(2):  208-210. 
    摘要 ( 80 )   PDF (821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分析胆管癌MR和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3月—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胆管癌手术切除且于术前1周内行MR或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62例,分析各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征象,总结各影像表现的出现率。结果 62例患者中病灶大小介于(0.8~8.9)cm×4.2 cm之间,MR检查病灶表现为T1WI高信号4例、等信号2例、低信号36例、不均匀1例,T2WI高信号35例、等信号3例、低信号3例、不均匀2例,DWI序列高信号40例,等信号3例,明显强化19例,轻度强化17例,无强化6例,快进快出型强化19例,持续强化24例,延迟强化11例。CT扫描病灶表现为平扫2例病灶为等密度,3例为稍高密度,14例为稍低密度;碘氟醇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12例,显著强化4例,无强化3例;门脉期稍高密度7例,稍低密度7例,高密度4例,等密度1例;延迟期稍高密度10例,稍低密度5例,等密度2例,高密度2例。间接征象包括胆管扩张,62例患者中胆管扩张47例,其中枯枝状扩张38例,软藤状扩张3例,枯枝状伴软藤状扩张4例,蚯蚓状扩张2例。结论 病灶延迟强化和持续强化及枯枝状胆管扩张是胆管癌MR和CT扫描典型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进展期胆管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及临床意义
    孙根林, 王娜娜, 鲍扬漪
    2024, 29(2):  211-214. 
    摘要 ( 74 )   PDF (469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进展期胆管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进展期胆管癌患者65例,根据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分为发生组(n=35)和未发生组(n=30)。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接受实验室检查、彩超检查和Caprini量表评估,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期胆管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组的血小板、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为(419.4±102.5)×109/L、(2.9±1.3)mg/L、(9.8±2.6)mg/L,高于未发生组的(302.1±25.6)×109/L、(1.8±1.2)mg/L、(7.5±1.8)mg/L,发生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为(72.9±8.5)%,低于未发生组的(98.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γ-谷氨酰转移酶、抗凝血酶Ⅲ、Caprini>3分、彩超检查阳性是进展期胆管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77、4.702、5.018、4.797、5.114、4.674、5.038,P<0.05)。结论 血小板、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aprini量表、彩超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其他肝病
    血清焦亡蛋白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尚德民, 何通
    2024, 29(2):  215-219. 
    摘要 ( 81 )   PDF (587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血清焦亡蛋白对脓毒症急性肝损伤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2年4月期间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急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分为急性肝损伤组和无肝损伤组。入院时采集患者血清并检测焦亡蛋白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及Gasdermin-D(GSDMD)的含量;评价脓毒症合并急性肝损伤的类型,分为高胆红素型、高转氨酶型、高胆红素高转氨酶型;评价脓毒症合并急性肝损伤的预后,分为死亡和存活。结果 急性肝损伤组患者的血清Caspase-1、GSDMD含量分别为(1446.40±351.11)pg/mL、(8.21±2.04)ng/mL,均高于无肝损伤组的(1021.35±288.32)pg/mL、(6.59±1.57)ng/mL(P<0.05);急性肝损伤组患者的血清Caspase-1、GSDMD含量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 II)、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呈正相关;急性肝损伤组中高胆红素高转氨酶型患者的血清Caspase-1、GSDMD含量分别为(1906.02±332.32)pg/mL、(9.94±1.97)ng/mL,高于高转氨酶型患者的(1333.77±267.70)pg/mL、(7.74±1.28)ng/mL和高胆红素型患者的(1318.12±270.93)pg/mL、(7.54±2.04)ng/mL;死亡患者的血清Caspase-1、GSDMD含量分别为(1685.37±328.10)pg/mL、(9.76±1.61)ng/mL,高于存活患者的(1275.70±256.33)pg/mL、(7.10±1.53)ng/mL(P<0.05);血清Caspase-1、GSDMD含量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肝损伤患者的高胆红素高转氨酶型具有诊断价值、对死亡具有预测价值。结论 脓毒症合并急性肝损伤患者的血清焦亡蛋白Caspase-1、GSDMD含量增加,血清Caspase-1、GSDMD对病情及预后具有评估价值。
    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患儿NK细胞及GGT水平与HCMV DNA的相关性
    张瑜, 郭轲, 刘道路
    2024, 29(2):  220-222. 
    摘要 ( 81 )   PDF (357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患儿自然杀伤(NK)细胞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HCMV DN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濉溪县医院收治的150例HCMV活动性感染患儿纳入研究对象,根据HCMV DNA水平将患儿分为低载量组(n=52)、中载量组(n=64)、高载量组(n=34),另外选取我院同期50名健康婴儿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的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GGT]及NK细胞水平,分析肝功能指标及NK细胞与HCMV DNA的相关性。结果 4组AST、ALT、ALP、TB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组GGT分别为(10.28±2.69)U/L、(15.64±3.13)U/L、(18.56±3.22)U/L、(23.77±4.17)U/L,4组NK细胞分别为(4.87±1.04)%、(6.14±1.15)%、(13.55±2.33)%、(19.84±3.27)%,GGT、NK随HCMV DNA载量升高而上升(P<0.05);经相关性分析,AST、ALT、ALP、TBA与HCMV DNA无明显相关性(P>0.05),NK细胞、GGT与HCMV DNA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 NK细胞及GGT水平与HCMV DNA具有相关性,检测HCMV DNA有助于HCMV活动性感染的诊断,但无法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双环醇联合益生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及对脂代谢、肝功能的影响
    许映红, 凌大军, 吴元祥, 刘建
    2024, 29(2):  223-226. 
    摘要 ( 181 )   PDF (444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双环醇联合益生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效果及其对脂代谢、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NAFLD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双环醇片,观察组给予双环醇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脂代谢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2%(46/51)、74.5%(38/51)(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AST分别为(49.2±11.5)U/L、(65.3±11.8)U/L,ALT分别为(50.8±13.2)U/L、(68.2±12.7)U/L,谷氨酰转肽酶(GGT)分别为(48.5±9.8)U/L、(61.2±10.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甘油三酯(TG)分别为(1.8±0.4)mmol/L、(2.3±0.5)mmol/L,总胆固醇(TC)分别为(4.3±0.6)mmol/L、(5.1±0.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2.6±0.5)mmol/L、(3.5±0.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为(1.6±0.4)mmol/L、(1.3±0.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球菌、大肠杆菌水平分别为(4.9±1.2)lgCFU/g、(6.2±0.9)lgCFU/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1.0)lgCFU/g、(6.9±1.2)lgCFU/g(P<0.05),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菌水平分别为(7.5±1.1)lgCFU/g、(6.8±1.3)lgCFU/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1.1)lgCFU/g、(5.9±0.9)lgCFU/g(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17.6%),包括乏力3例(5.9%)、食欲不振4例(7.8%)、失眠2例(3.9%),对照组不良反应5例(9.80%),包括乏力1例(2.0%)、食欲不振2例(3.9%)、失眠2例(3.9%),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采用双环醇联合益生菌治疗NAFLD患者有利于缓解肠道菌群紊乱,调控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安全性较好。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菌株微生物学特征研究
    刘英健, 王瑞静, 常建华
    2024, 29(2):  227-230. 
    摘要 ( 60 )   PDF (493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菌株微生物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收治的67例KPL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高黏液性表型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药敏试验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分离的肺炎菌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 40.3%(27/67)的KPLA是由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菌(hvKP)引起。与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Kp)相比,hvKP感染更容易引起患者菌血症。合并其他肝胆疾病的KPLA患者更容易感染hvKP。KPLA患者的分离株中,毒力基因rmpA和aerobactin检出率为23.9%(16/67)和16.4%(11/67),血清型K1和K2的检出率分别为19.4%(13/67)和14.9%(10/67)。分析表明rpma和aerobactin基因表达与hvKP表型呈正相关。67株肺炎克雷伯菌株中,多位点分析鉴定出10种不同的ST表型。结论 hvKP肝脓肿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肝胆疾病、菌血症。 hvKP 肝脓肿主要毒力基因为rpma,对于 hvKP 肝脓肿患者,应注意寻找隐匿病灶。
    综述
    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付豪爽, 谢青
    2024, 29(2):  231-235. 
    摘要 ( 70 )   PDF (2153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指由各种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本文就DILI的流行病学、诊断、因果关系评估、自然史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细胞焦亡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展的相关性及治疗机制研究进展
    洪文文, 张若梅, 谭善忠
    2024, 29(2):  235-240. 
    摘要 ( 63 )   PDF (648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焦亡是一种相对新型的非凋亡性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属于机体免疫形式之一。近些年来,细胞焦亡相继被发现参与多种疾病发生、进展。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因其高发病率目前已成为全球医疗系统巨大负担,亟待开发出特效药物。多项研究证实,细胞焦亡在MAFLD的进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多层面、多环节推动MAFLD进程。与此同时,基于细胞焦亡发生机制开展的干预性研究正不断开展,旨在挖掘合适的治疗靶点。本文旨在综述细胞焦亡在MAFLD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目前治疗机制研究现状。
    HBV pg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林欣其, 肖丽
    2024, 29(2):  240-243. 
    摘要 ( 87 )   PDF (404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RNA)被认为与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的转录活性有关,因此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HBV pgRNA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本综述介绍了pgRNA对CHB病情进展、抗病毒疗效及肝癌根治性手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抗病毒治疗不同时间点的pgRNA水平对停药后复发的影响,以及不同治疗方案对pgRNA水平的影响。但就目前研究现状,对于pgRNA的认识和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pgRNA的检测方法及在CHB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仍缺乏相关共识,需大量研究进一步明确。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新进展
    康娅, 马金鑫, 戴光荣
    2024, 29(2):  243-246. 
    摘要 ( 71 )   PDF (354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多种病因导致,其中最主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BV感染者的肝癌发生率,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肝癌,因此有必要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V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识别出HCC高危人群。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肝癌风险预测模型,本文就这一研究进行简单论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研究
    张祥运, 马序竹, 于国英
    2024, 29(2):  247-250. 
    摘要 ( 59 )   PDF (458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低病毒血症(LLV)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近几年引起LLV的影响因素及后期管理策略研究进展较多,但仍缺乏循证医学的依据,故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LLV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与其有关的临床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为临床提供早期评估LLV指标及干预措施,以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病例报道
    ABCB11基因突变致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1例
    马丹彤, 李洪杰, 段雪飞
    2024, 29(2):  251-253. 
    摘要 ( 51 )   PDF (1258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