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3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4, 29(6):  0-0. 
    摘要 ( 25 )   PDF (11268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及展望
    程彬, 唐霓, 黄爱龙
    2024, 29(6):  619-621. 
    摘要 ( 53 )   PDF (510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基因治疗在多个临床试验中已被证明安全有效。近期,靶向肝脏的AAV载体治疗血友病的临床研究备受关注,为改善凝血功能障碍提供了有效策略。然而,外源基因导入可能导致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基因治疗的长期风险尚不明确。本文重点探讨AAV载体在血友病基因治疗的应用,总结其在多种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针对潜在风险的控制措施。
    EASL-EASD-EASO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简介
    杜冰莹, 宋舒瑛, 谢青
    2024, 29(6):  621-625. 
    摘要 ( 61 )   PDF (616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欧洲肝脏研究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和欧洲肥胖研究学会联合发布了新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定义、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介绍了指南的105条推荐意见及声明。
    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温浩喻, 肖潇, 马雄
    2024, 29(6):  625-628. 
    摘要 ( 68 )   PDF (526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罕见的、由自身免疫介导的肝脏严重性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有所上升。虽然大多数病例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进展至肝硬化及肝衰竭。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硬化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关于AIH相关HCC的临床研究较少,本文将对AIH相关HCC的流行病学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及监测建议进行综述。
    肝脏类器官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赵倩, 赵彩彦
    2024, 29(6):  628-630. 
    摘要 ( 51 )   PDF (386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MASH)疾病负担愈来愈严重,对疾病潜在机制的理解不完全以及不同患者人群疾病病理生理学存在的显著差异,导致目前针对MASLD的治疗方法有限。3D类器官培养技术的进展,能够构建肝脏类器官模型,形成与人体肝脏生理病理环境更为相似的研究环境,进一步结合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对深入探索人类代谢网络、研究MASLD发生机制,进而推进精准肝病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期患者的临床治愈及影响因素
    谢艳迪, 张昕怡, 封波
    2024, 29(6):  631-634. 
    摘要 ( 66 )   PDF (557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期,又称免疫控制期,该期患者多无临床症状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但病程中仅少部分患者能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多项研究发现,该期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尤其是干扰素治疗后获得临床治愈的概率高于其他期患者。本文通过整理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相关临床研究数据,对免疫控制期患者是否需要治疗、治疗方案的差异、临床治愈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病毒性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核苷(酸)类似物经治与未治的HBsAg低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疗效比较
    郝坤艳, 陈宇星, 汪文洋, 朱浩, 沈敏, 阳文新, 于乐成
    2024, 29(6):  635-640. 
    摘要 ( 46 )   PDF (521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对核苷(酸)类似物(NA)经治与未治HBsAg低水平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8至2022年金陵医院就诊的CHB患者49例,患者的HBsAg<5000 IU/mL 、HBV DNA<104 IU/mL。分为NP组(NA经治1年以上联合PegIFNα-2b)、P组(初治单用PegIFNα)、C组(未使用任何抗病毒药物)。比较3组患者基线、PegIFNα-2b治疗12周及48周的血清HBV DNA、HBsAg、抗HBs、HBeAg及肝脏生化指标。结果 NP组20例,P组17例,C组12例。NP、P、C组基线HBsAg分别为201.06(47.82~863.06)、184.15(50.79~386.17)、77.70(19.22~839.27)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 NP、P及C组各有19例、15例、11例患者基线HBsAg水平<1500 IU/mL。48周末NP组、P组、C组的HBsAg清除例数分别为7、5、0例(P<0.017)。NP组HBsAg清除率稍高于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获得HBsAg清除的12例CHB患者基线HBsAg为79.71(6.10~206.59)IU/mL低于未获得者的202.09(115.73~9.81)IU/mL(H=226.00, P=0.01);且前者12周HBsAg为1.76(1.08~13.20)IU/mL亦低于后者的107.99(1.96~318.80)IU/mL(H=224.00,P=0.02)。这12例中基线HBsAg水平最高为484.64 IU/mL。NP组基线血清HBV DNA均<50 IU/mL;P组及C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6±0.61)lgIU/mL比(2.78±0.71)lgIU/mL(t=-0.51, P=0.62)。48周后,P组HBV DNA 均<50 IU/mL,C组仅1例患者HBV DNA<50 IU/mL (P<0.01)。NP组有4例患者HBeAg弱阳性(分别为4.04、4.05、2.92和 1.52 S/CO),48周时有1例HBeAg阴转;P组及C组HBeAg均阴性。结论 在NA经治基础上加用PegIFNα-2b治疗CHB与单用PegIFNα-2b治疗48周时的HBsAg清除率相近,但前者更易获得HBsAg清除。基线HBsAg水平越低,PegIFNα-2b治疗后越易获得HBsAg清除,尤其基线HBsAg<500 IU/mL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HBsAg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王春菊, 高嘉敏, 李丽容
    2024, 29(6):  641-644. 
    摘要 ( 46 )   PDF (570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15例2021年7月—2023年7月在中江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CHB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00名健康者将其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HBsAg水平,观察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肝硬化病理分期患者以上指标水平,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上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肝硬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血清FT3、FT4、TSH、HBsAg水平[(4.95±0.61)pmol/L、(17.56±2.34)pmol/L、(2.94±0.31)μIU/mL、(0.04±0.01)IU/mL]相比,观察组FT3、FT4、TSH[(3.75±0.42)pmol/L、(15.41±2.13)pmol/L、(2.67±0.45)μIU/mL]明显下降,HBsAg水平(3.11±1.12)IU/mL显著升高(t=16.973、7.051、5.048、27.401, P<0.05);轻度CHB患者FT3、FT4、TSH水平[(4.15±0.51)pmol/L、(16.24±2.08)pmol/L、(2.23±0.65)μIU/mL]高于中度患者[(3.73±0.49)pmol/L、(15.23±2.31)pmol/L、(1.94±0.52)μIU/mL],中度患者FT3、FT4、TSH水平高于重度患者[3.34±0.37)pmol/L、(14.19±2.04)pmol/L、(1.66±0.67)μIU/mL],三组患者HBsAg水平[(2.45±0.63)IU/mL、(2.84±0.75)IU/mL、(3.23±1.01)IU/mL]逐渐升高(F=25.761、7.604、7.513、8.039, P<0.05);肝纤维化S1患者的血清FT3、FT4、TSH水平[(4.06±0.61)pmol/L、(16.54±2.23)pmol/L、(2.62±0.54)μIU/mL]高于S2[(3.75±0.53)pmol/L、(15.17±2.21)pmol/L、(2.17±0.62)μIU/mL],S2高于S3[(3.37±0.49)pmol/L、(14.02±2.45)pmol/L、(1.83±0.42)μIU/mL],S3高于S4[(2.68±0.47)pmol/L、(12.81±2.07)pmol/L、(1.36±0.57)μIU/mL],四组HBsAg水平[(1.85±0.21)IU/mL、(2.09±0.57)IU/mL、(2.64±0.62)IU/mL、(3.08±0.97)IU/mL]逐渐升高(F=35.438、11.509、23.256、17.201,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CHB病情严重程度、CHB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458、-0.651、-0.715、-0.694、-0.597、-0.712, P<0.05),HBsAg水平与CHB病情严重程度、CHB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31、0.673, P<0.05)。结论 CHB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HBsAg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联合检测FT3、FT4、TSH及HBsAg可有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预测纤维化进程。
    肝癌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与磁共振影像分析
    谷艳梅, 郝磊, 任洪伟, 张萌萌, 董景辉, 刘长春, 高珅, 刘渊
    2024, 29(6):  645-647. 
    摘要 ( 71 )   PDF (2009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19例HE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HEAML患者中,体检发现肝占位13例,腹痛腹胀4例,恶心纳差2例,3例患者为乙型肝炎,15例患者肿瘤标志物为阴性。磁共振图像上18例患者为单发病灶,病灶平均直径约5.4 cm,术前诊断14例为肝癌,16例患者肝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6例患者延迟期可见假包膜强化。结论 HEAML好发于中年女性,多为体检发现肝占位,大部分患者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异常,仅个别患者肿瘤标志物轻度异常,影像特征多为单发富血供病灶,强化模式以早期明显强化为主,部分可有假包膜强化,确诊还需要结合病理结果。
    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再次肝切除、局部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陈杰, 许超丽, 刘洪
    2024, 29(6):  648-651. 
    摘要 ( 51 )   PDF (411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肝癌复发患者采用再次肝脏切除以及局部消融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1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肝癌术后出现肝内复发的患者64例,按照复发后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再次肝脏切除组26例,局部消融组38例。记录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的复发、生存情况。结果 局部消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分别为(52.7±16.6)min、(3.9±1.5)mL、(4.3±1.1)d、2.6%,均低于再次肝脏切除组的(146.3±23.5)min、(205.1±12.7)mL、(12.2±3.6)d、19.2%(P<0.05)。再次肝切除组及局部消融组的 1、3、5 年总存活率(OS)分别为 88.4%、69.2%、61.5%和 86.8%、73.6%、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6)。再次肝切除组及局部消融组术后1、2、3年无复发存活率(RFS)分别为 76.9%、65.3%、57.6%和 73.6%、50%、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RR=1.6,95%CI:1.1~2.3,P<0.05)、AFP大于400 ng/mL(RR=2.8,95%CI:1.2~4.2,P<0.05)、病灶紧邻大血管(RR=2.9,95%CI:1.1~5.7,P<0.05)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单发的复发病灶是OS的保护因素(RR值为0.4,95%CI:0.2~0.7,P<0.05)。年龄(RR=1.8,95%CI:1.1~3.1,P<0.05)、复发病灶紧邻大血管(RR=2.6,95%CI:1.2~4.4,P<0.05)是影响RFS的危险因素,单发的复发病灶是RFS的保护因素(RR值为0.5,95%CI:0.2~0.8,P<0.05)。结论 当肝癌复发符合Milan标准时,再次肝脏切除术和局部消融治疗均为可行且安全的方法。
    表观扩散系数值联合循环肿瘤细胞评估晚期肝癌TACE联合PD-1抑制剂疗效的价值
    张宏娟, 周恒琛, 周建军, 黄开红
    2024, 29(6):  652-656. 
    摘要 ( 38 )   PDF (2258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表观扩散系数值(ADC)联合循环肿瘤细胞(CTC)评估晚期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疗效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7月—2023年7月海安市中医院收治的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102例,均接受TACE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根据治疗2个月后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ADC、CTC及治疗前后的差值(△)。筛查晚期HCC患者治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ADC、△CTC对晚期HCC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 治疗后,102例晚期HCC患者中进展34例(33.33%),68例(66.67%)患者病情稳定或缓解。有效组CNLC分期IV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占比低于无效组[CNLC分期IV期占比分别为41.2%(28/68)和73.5%(25/34),Child-Pugh分级C级占比分别为20.6%(14/68)和52.9%(18/34)](P<0.05)。治疗后,有效组ADC高于无效组[分别为(2.3±0.5)mm2/s和(1.9±0.4)mm2/s],CTC低于无效组[分别为(19.3±2.9)和(34.5±3.8)](P<0.05);有效组△ADC[分别为(0.6±0.2)mm2/s和(0.3±0.1)mm2/s]、△CTC显著高于无效组[分别为(20.7±2.5)和(5.2±1.6)](P<0.05)。CNLC分期(OR=3.53,95%CI:1.20~10.31)、Child-Pugh分级(OR=3.22, 95%CI: 1.10~9.43)、△ADC(OR=0.28, 95%CI: 0.09~0.81)、△CTC(OR=0.21, 95%CI: 0.07~0.61)均是晚期HCC患者治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P<0.05)。△ADC、△CTC单一及联合评估晚期HCC疗效的灵敏度分别为0.62、0.76、0.81,特异度分别为0.81、0.62、0.74,AUC分别为0.71、0.73、0.81。结论 晚期HCC患者治疗前后ADC及CTC变化评价TACE联合PD-1抑制剂的疗效的效能良好。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结合多西紫杉醇动脉介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效果
    郭仁芬, 柴芳, 邢孔浪, 张七妹, 李苇
    2024, 29(6):  657-661. 
    摘要 ( 54 )   PDF (575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结合多西紫杉醇综合方案动脉介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三亚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的11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单双数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多西紫杉醇综合方案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多西紫杉醇综合方案动脉介入基础上结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比较两组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癌胚抗原(CEA)、网膜素-1(Omentin-1)、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差异,评估整体生存质量,记录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 观察组近期客观缓解率(ORR)为61.82%(34/55),高于对照组的41.82%(2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前GP73、CEA、Omentin-1、CYFRA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P73、CEA、Omentin-1、CYFRA21-1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整体KP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截止2023年8月,随访4~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47个月,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4.5个月,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时间7.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均为1-2级,未发生3-4级。两组贫血、中性粒细胞降低、腹泻、AST或ALT升高、血小板降低、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结合多西紫杉醇综合方案动脉介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可抑制GP73、CEA等因子的表达,提高近期和远期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超声造影各期增强特点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刘萍, 吴仁梅, 彭粤如
    2024, 29(6):  662-666. 
    摘要 ( 62 )   PDF (2479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57例,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41例,肝细胞癌患者50例,肝血管瘤患者66例,比较各组CEUS图像特征及定量参数差异。结果 肝内胆管细胞癌形态不规则、病灶边界模糊、动脉期非均匀增强和门静脉期低增强比例分别为65.85%、53.66%、90.24%和100.00%,明显高于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P<0.05);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延迟期低增强比例分别为100.00%和94.00%,明显高于肝血管瘤(P<0.05);肝细胞癌病灶边界模糊、门静脉低增强比例分别为12.00%和68.00%,明显高于肝血管瘤(P<0.05);肝内肝管细胞癌始增时间和达峰时间分别为(8.89±1.95)s和(18.65±7.11)s,明显快于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P<0.05);肝细胞癌始增时间和达峰时间分别为(10.82±2.21)s和(22.15±8.36)s,明显快于肝血管瘤(P<0.05);始增时间、达峰时间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血管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0.800,P<0.05。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CEUS图像特征有所差异,同时CEUS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定量参数。
    增强MRI多模态参数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陈延霞, 阿妮, 徐旋, 白荣, 刘小治
    2024, 29(6):  667-670. 
    摘要 ( 58 )   PDF (496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多模态参数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3年9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Child-Pugh分级将其分为A级(n=21)、B级(n=36)、C级(n=13)。比较增强MRI与手术病理分级的一致性、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的增强MRI多模态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增强MRI多模态参数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经一致性分析证实,增强MRI与手术病理分级的准确率91.43%、灵敏度90.48%、特异度92.86%、阳性预测值95.00%、阴性预测值92.86%、Kappa值=0.824;肝功能A级患者的T1、D*及f值[(503.49±40.32)ms、(61.35±5.89)×10-3 mm2/s、(28.65±3.27)%]均低于肝功能B级患者[(545.67±45.39)ms、(65.87±6.36)×10-3 mm2/s、(33.26±3.82)%],T2,ADC及D值[(73.56±6.82)ms、(1.67±0.32)×10-3 mm2/s、(1.47±0.19)×10-3 mm2/s]高于肝功能B级患者[(65.43±5.89)ms、(1.41±0.26)×10-3 mm2/s、(1.28±0.16)×10-3 mm2/s],肝功能B级患者的T1、D*及f值均低于肝功能C级患者[(575.52±56.31)ms、(71.33±6.52)×10-3 mm2/s、(36.13±4.36)%],T2,ADC及D值高于肝功能C级患者[(61.26±5.37)ms、(1.24±0.19)×10-3 mm2/s、(1.06±0.13)×10-3 mm2/s](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1、D*及f值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535、0.432、0.519,P<0.05),T2、ADC及D值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426、-0.597、-0.524,P<0.05)。结论 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多模态参数可有效判断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临床诊治时可结合以上结果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TIM-3表达对肝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赵彤, 郭海平, 郑勤
    2024, 29(6):  671-675. 
    摘要 ( 48 )   PDF (1825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首先明确TIM-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之后在体外细胞水平上探究TIM-3诱发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其可能涉及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南京市第二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实施肝癌手术治疗的34例原发性肝癌(HCC)癌组织及邻近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组织中TIM-3的表达情况,分析TIM-3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构建低表达TIM-3的肝癌细胞系验证肝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方法探究TIM-3表达及其与Galectin-9的结合对NF-κB/STAT3/IL-6信号轴的影响。结果 肿瘤组织中TIM-3基因的表达为73.5%(25/34),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0%(1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5, P=0.046)。在肝癌组织中TIM-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χ2=7.404、5.625, P<0.05)。沉默TIM-3的肝癌细胞增殖率、迁移率(t=12.39、3.129, P<0.05)显著降低。TIM-3的表达上调了NF-κB/STAT3/IL-6相关蛋白,阻断Galectin-9后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结论 TIM-3在HCC组织中高表达,可促进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迁移,TIM-3的表达以及与Galectin-9的相互作用激活IL-6/STAT3/NF-κB信号轴而诱导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进展。
    TACE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蒋仕伍, 彭晓燕, 陈均源, 封斐耀, 刘美玲
    2024, 29(6):  676-680. 
    摘要 ( 56 )   PDF (689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基础上联合应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梧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桂东人民医院肝病区就诊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接受TACE介入,联合治疗组在TACE基础上联合应用替雷利珠单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血清肝脏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比较组间生存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8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异质性(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完全病理缓解率为61.36%、95.45%和59.0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6.36%、77.27%和36.36%, P<0.05);联合治疗组肝脏生化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联合治疗组未发现显著差异(分别为22.73%和38.64%, P>0.05)。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生存率分别为65.91%(29/44)和43.18%(19/44),Log-rank分析结果表明组间生存情况具有显著差异(χ2=4.900, P=0.027)。结论 TACE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肝癌介入术后急性肝功能恶化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王会哲, 卢双动, 王谦, 刘龙艳, 沈丹平, 张咏华, 汪明泉
    2024, 29(6):  681-686. 
    摘要 ( 50 )   PDF (795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与验证肝癌介入术后急性肝功能恶化(ALFD)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从2020年5月—2022年5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选取90例行介入治疗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LFD分为恶化组(n=29例)和良好组(n=61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癌介入术后发生ALFD的危险因素,据此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经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B级)、高FIB和APRI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发生ALFD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显示,Child-Pugh分级(B级)是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发生ALFD的最强预测因子,然后是血清FIB、APRI高表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列线图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95%CI: 0.665~0.840),C-index为0.811,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01, P=0.463),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准度和区分度良好。结论 Child-Pugh分级(B级)、血清FIB和APRI高表达均是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发生ALFD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肝癌介入术后ALFD的发生风险。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肝性脊髓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李菊红, 郝彦琴, 石敏
    2024, 29(6):  687-690. 
    摘要 ( 36 )   PDF (406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肝性脊髓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肝性脊髓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未合并肝性脊髓病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肝性脊髓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的总胆红素、AST、ALT和血氨水平分别为(40.5±24.8)μmol/L、(220.6±57.8)U/L、(253.5±66.4)U/L、(116.3±23.5)μ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32.6±15.4)μmol/L、(120.5±58.2)U/L、(153.1±64.6)U/L、(72.6±13.8)μmol/L;观察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分别为(10.3±2.1)g/L、(2.1±0.8)U/L、(27.8±4.2)%,低于对照组的(12.1±2.2)g/L、(2.6±0.2)U/L、(31.6±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肝性脊髓病的危险因素为AL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高血氨和低白蛋白(OR=0.382、4.568、4.166、0.401,P<0.05)。结论 AL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高血氨、低白蛋白为独立危险因素。
    CT平扫测量食管壁厚度与胃镜下红色征的相关性
    王晓娟, 王继涛, 李金龙, 王文川, 孟令雷, 苗杰, 高凤霄
    2024, 29(6):  691-694. 
    摘要 ( 46 )   PDF (2169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内镜下红色征与食管壁厚度的关系,以无创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同时行内镜及CT平扫检查的12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有无红色征将研究对象分为有红色征组和无红色征组。比较有红色征组与无红色征组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红色征相关的变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食管壁厚度的诊断效果。结果 125例患者中无红色征 84例,有红色征 41例。有红色征组患者血小板、血清白蛋白分别为75(46,93)×109/L、(34.45±4.49)g/L,均低于无红色征组的97(73,148)×109/L、(37.44±6.2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Child-Pugh评分在红色征组分别为14.0(12.5,16.6)s、1.28(1.15,1.46)、8(7,9),均高于无红色征组,12.5(11.4,15.1)s、1.15(1.04,1.31)、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色征组腹水的发生率为48.8%高于无红色征组的29.7%。红色征组食管壁增厚明显(Z=-6.663,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食管壁增厚是红色征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05,95%CI:1.203~1.64,P<0.001)。诊断食管壁厚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 (95%CI:0.804~0.931, P<0.001),截断值为7.14 mm。结论 食管壁增厚可作为红色征的参考指标,为临床筛查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提供分层指标。
    肝硬化并SBP患者外周血SAA、WBC/PLT、CD64及腹水CD64联合检测的意义
    蒋菁蓉, 张天洪, 陈婧
    2024, 29(6):  695-698. 
    摘要 ( 45 )   PDF (423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外周血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PLT)、白细胞分化抗原64(CD64)及腹水CD64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肝硬化并腹水患者,根据是否发生SBP分为SBP组49例和非SBP组57例,选取同期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外周血SAA,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WBC、PLT,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及腹水CD64。比较3组外周血SAA、WBC/PLT、CD64及腹水CD64,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外周血SAA、WBC/PLT、CD64及腹水CD64对肝硬化并SBP的诊断效能。结果 SBP组外周血SAA、WBC/PLT、CD64及腹水CD64分别为(82.3±17.2)mg/mL、(0.4±0.2)、(13 126.3±90.1)mol/cell、(14 912.8±101.7)mol/cell,高于非SBP组的(11.2±3.4)mg/mL、(0.1±0.1)、(1083.9±61.4)mol/cell、(936.2±51.1)mol/cell,(P<0.05);SBP组外周血SAA、WBC/PLT、CD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6±2.8)mg/mL、(0.1±0.1)、(1063.7±57.5)mol/cell,(P<0.05)。非SBP组与对照组外周血SAA、WBC/PLT、CD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治疗后外周血SAA、WBC/PLT、CD64及腹水CD64分别为(35.6±6.9)mg/mL、(0.3±0.1)、(3302.4±70.5)mol/cell、(4758.4±78.6)mol/cell,显著低于SBP组治疗前(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SAA、WBC/PLT、CD64及腹水CD64联合诊断肝硬化并SBP的敏感度为96.00%,AUC为0.930,均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肝硬化并SBP患者外周血SAA、WBC/PLT、CD64及腹水CD64异常增高,且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并SBP的早期诊断价值高。
    基于CT影像组学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价值研究
    陈凤, 李艳, 唐文勇, 翁旭丹, 吕敏丽, 仲建全
    2024, 29(6):  699-705. 
    摘要 ( 53 )   PDF (3625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CT门脉期图像分别提取全肝及肝段局部区域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以评估不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可行性研究,并比较两个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8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48例肝硬化的患者,按CTP评分将患者划分为CTP A级和CTP B+C级两组,并随机分为训练集(n=118)和验证集(n=30),不同感兴趣区ROI_t和ROI_s分别根据全肝和肝脏各段局部感兴趣区分割而得,提取出的特征均通过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系数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降维筛选出最有意义的特征,用LightGBM分类器建立预测不同CTP分级的影像组学模型,并用ROC曲线和DCA曲线来评价ROI_t和ROI_s两种模型的效能, 利用Delong检验比较两个模型的ROC曲线效能。结果 ROI_t模型由最终筛选出10个最有意义的特征建立,训练集的AUC(95%CI)、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为0.886(0.821~0.950)、0.828、0.849、0.826,验证集的AUC(95%CI)、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5(0.797~0.992)、0.816、0.884、0.870。ROI_s模型由最终筛选出13个最有意义的特征建立,训练集的AUC(95%CI)、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为0.854(0.765~0.943)、0.743、0.8、0.853,验证集的AUC(95%CI)、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00(0.575~0.823)、0.608、0.744、0.706。DeLong检验显示ROI_t模型和ROI_s模型的ROC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369),DCA曲线可见ROI_t模型和ROI_s模型验证集均有良好的预测CTP分级的能力,且ROI_t模型优于ROI_s模型。结论 根据对肝硬化患者CT门脉期图像全肝及肝段局部感兴趣区域提取特征建立的两种影像组学模型,均能有效评估不同CTP分级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且根据对全肝感兴趣区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更优。
    其他肝病
    等热量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脂质的影响
    钱晓婧, 陈颖, 刘王振祖, 张家祺, 蒋元烨, 胡诚
    2024, 29(6):  706-713. 
    摘要 ( 41 )   PDF (4617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等热量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CRD)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影响及形成的脂质代谢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NAFLD的患者25例与健康志愿者25例,NAFLD患者采用CRD干预。采集受试者基本信息,检测肝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MS)技术进行血清脂质分析。主成分分析(PCA) 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用于分析血清脂质代谢标志物。结果 经过4周的饮食干预后,患者的体质量由(77.88±10.76) kg降至(76.62±10.78) kg,(P<0.001)、体质指数(BMI)由25.63(24.40-26.80)kg/m2降低至24.88(24.5-26.34)kg/m2(P<0.01)、腰围无显著性变化(P>0.05)。CRD干预后NAFLD患者AKP水平[(3.12±23.90) U/L ]显著低于干预前[(93.36±30.41) U/L],(P<0.01)。GGT、ALT水平分别由干预前的(43.84±27.78) U/L、35.0(25.0-76.5)U/L降低至(35.16±17.51) U/L和28.0(14.5-45.5)U/L(均P<0.05)。患者血清TC水平由4.56(3.82-6.31)mmol/L降低至3.15(1.79-4.32)mmol/L(P<0.001)。CHE、AST、TG、HDL、LDL水平无显著变化(均P>0.05)。脂质组学研究发现,CRD干预后,血清中OAFHA、LPC、MG、LPG、PI、PS、PG、PA和SM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 CRD干预可以减轻NAFLD患者体质量、降低BMI和腰围,改善患者肝功能和血脂异常。脂质组学分析表明,CRD饮食能缓解脂肪肝脂毒性、调控鞘脂代谢进而改善NAFLD的发生、发展。本次研究发现的53个脂质成分亦可作为NAFLD的生物标志物。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对肝囊肿患者肝生化指标及Cor、AD、NE水平的影响
    郝栋, 王晨曦, 张坤杰
    2024, 29(6):  714-718. 
    摘要 ( 37 )   PDF (521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对肝囊肿患者肝功能及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囊肿患者62例,随机分观察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注射,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注射。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1周检测比较两组肝功能;术前及术后1 d检测比较两组应激指标及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记录两组并发症。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55 % vs 90.32 %,P>0.05)。术后1周,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上升(P<0.05),且显著高于观察组[(47.36±11.27)U/L vs(62.41±10.35)U/L、(38.06±5.62)U/L vs(72.85±21.96)U/L](P<0.05)。术后1 d,两组各应激指标显著上升(P<0.05),但观察组更低[(0.25±0.06)ng/mL vs(0.32±0.05)ng/mL、(277.16±24.79)ng/mL vs(317.42±30.15)ng/mL、(60.14±5.49)pg/mL vs(66.87±7.05)pg/mL](P<0.05)。术后1 d,两组PLT、Hb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WBC显著上升(P<0.05),且对照组WBC显著高于观察组[(37.32±6.55)×109/L vs(41.38±8.07)×109/L](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聚桂醇在肝囊肿硬化治疗中疗效较佳,对肝功能、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小,且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暴露诱导活性氧水平升高对大鼠肝脏的毒性作用
    朱学河, 武杰
    2024, 29(6):  719-724. 
    摘要 ( 42 )   PDF (612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暴露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方法 50只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及DEHP低、中和高剂量组(DEHP 1 mg/kg、5 mg/kg和25 mg/kg)。染毒4周,染毒期间测定各组大鼠体重,结束染毒时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系数、肝脏组织氧化/还原指标。人正常肝细胞HL-7702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媒对照组(DEHP 0 μmol/L)和实验组(DEHP 0.1 μmol/L、10 μmol/L和100 μmol/L),测定各组24、48和72 h细胞活力、细胞TG、TC和ROS水平,以及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染毒后1、2和4周时 DEHP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均较溶媒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治疗结束时DEHP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肝脏重量和肝脏系数均较溶媒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治疗结束时DEHP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ST、ALT和ALP均较溶媒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治疗结束时DEHP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中ROS和MDA均较溶媒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SOD、GSH均较溶媒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培养24、48和72 h时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HL-7702细胞活力均较溶媒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培养48 h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HL-7702细胞TG、TC和ROS水平均较溶媒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培养48 h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HL-7702细胞Nrf2、HO-1和NQO1 mRNA表达水平均较溶媒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培养48 h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HL-7702细胞Nrf2、HO-1和NQO1 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溶媒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结论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暴露可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提高活性氧水平对肝脏产生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综述
    乙型肝炎治愈的临床研究进展
    宋舒瑛, 谢青, 姜绍文
    2024, 29(6):  725-730. 
    摘要 ( 57 )   PDF (4169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HBV)治愈的定义为在有限疗程后HBsAg持续消失,抑制HBV复制和病毒蛋白质的产生,并恢复对HBV的免疫应答。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NA)是目前抑制HBV复制的常用药物,但在HBsAg转阴前停药常出现疾病复发。新疗法包括靶向于HBV生命周期中不同靶点的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及抗HBV免疫的免疫调节剂等。此外,还需通过区分循环HBsAg来源、确定HBV免疫恢复,并标准化HBV RNA和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cccDNA转录的替代标记物)检测,从而根据患者/疾病特征和安全性,比较多种组合方案展开个体化治疗。本文就乙型肝炎治愈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HBV DNA整合诱发肝细胞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金超, 李小婷, 刘宏宇, 蔡采莲, 王可杉, 韦艳春, 苏明华
    2024, 29(6):  731-735. 
    摘要 ( 74 )   PDF (617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其主要的病因。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晚期主要以肝区疼痛、黄疸、进行性消瘦为特征,严重时甚至可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HBV整合是HBV不断将自身脱氧核糖核酸(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癌的作用,在乙型肝炎相关HCC中,整合子可导致与细胞周期和生命活动有关的癌症相关基因上调,诱导染色体不稳定,产生病毒癌蛋白(HBX),导致其他(可能致癌的)病毒-人转录本融合(HBV-LINEⅠ)和激活端粒酶,这些机制可能单独或协同发挥作用,导致HCC的发生。本文就HBV DNA整合在乙型肝炎相关HCC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有助于改善和提高现行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HCC的发生率。
    肝窦阻塞综合征发病机制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马屹凡, 高虹
    2024, 29(6):  735-739. 
    摘要 ( 47 )   PDF (688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肝血管疾病,常见于应用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的植物、化疗药物和细胞毒药物,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本文探讨了PA导致的HSOS的多因素发病机制,包括药物直接毒性、血栓形成、炎症激活等,并结合组学技术分析HSOS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和研究进展,阐述潜在生物标志物。部分生物标志物有望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未来,更加契合临床实际需求的HSOS个体化治疗策略将充分整合这些研究进展,特别是多组学信息,以实现更精准的干预和更好的患者预后。
    铁死亡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小雅, 沈起艳, 石春霞, 龚作炯
    2024, 29(6):  739-742. 
    摘要 ( 57 )   PDF (1438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非凋亡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并且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上明显不同于凋亡、坏死和自噬,它主要是由胱氨酸耗竭和脂质活性氧(ROS)过量产生引发脂质过氧化所导致的。近期研究表明,铁死亡在肝脏疾病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通过调节细胞铁死亡来干预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病因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热点。本文根据近期的研究报道阐述铁死亡的调节机制,以及为未来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新思路。
    慢性肝病相关门静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桂绍强, 戴丛婷, 夏淑敏, 唐映梅
    2024, 29(6):  743-748. 
    摘要 ( 47 )   PDF (856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类型的慢性肝病经过肝纤维化进展至肝硬化时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随着侧支循环的开放,侧支静脉的破裂出血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上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较为多见。本文从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三方面,分别阐述不同类型慢性肝病出现门静脉高压的不同特征,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门静脉高压的认识。
    药物性肝损伤评估量表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马嘉蹊, 程浩, 姚甜甜, 刘丹, 张宇涵, 杜思源, 董琳菲, 胡林慧, 王艳, 王贵强
    2024, 29(6):  748-750. 
    摘要 ( 40 )   PDF (626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率逐年升高,目前尚无特异性血清生物标志物,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对诊断有指导性帮助。但肝组织活检为有创检查方法,难以普及,因此临床广泛应用因果关系评估量表辅助DILI诊断。DILI的评估量表诊断准确性仍需进一步验证,以便甄选诊断准确性最佳的评估量表用于临床DILI诊断。
    病例报道
    β地中海贫血继发性血色病合并肝衰竭1例
    刘春, 祝娟娟, 张权, 陆爽, 马克
    2024, 29(6):  751-753. 
    摘要 ( 32 )   PDF (2417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型罕见的Caroli病1例
    谢毅, 赵莉, 陈森林, 于菲菲
    2024, 29(6):  754-755. 
    摘要 ( 33 )   PDF (542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