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7-31
    前沿、探索与争鸣
    酒精性肝病临床试验的难点与进展
    苑广菲, 孟方园, 阿迪拉·亚克普, 高沿航
    2021, 26(7):  711-712. 
    摘要 ( 328 )   PDF (750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度饮酒(AUD)是世界范围内肝病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延缓酒精性肝病(ALD)临床进展,甚至逆转肝损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长期戒酒,但在ALD患者中,针对AUD的治疗进展缓慢,临床试验终点的选择和饮酒评估仍是难点。目前,过度饮酒筛查量表(AUDIT)、时间轴回溯(TLFB)访谈、酒精代谢生物标记物及透皮生物传感器等新兴技术可用来评估饮酒情况。本文主要回顾当前针对AUD治疗所开展的临床试验中的试验终点及饮酒情况评估方法,并评估了其在ALD患者中的适用性。
    HBsAg定量在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王捷骁, 干沁怡, 谢青
    2021, 26(7):  713-716. 
    摘要 ( 224 )   PDF (886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B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如何更好地进行CHB管理仍是全球面临的挑战和难题。近年来抗HBV治疗有很多进展,但仍然缺少能使CHB患者达到HBsAg清除这一最终治疗目标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qHBsAg)可以预测非活动性HBV感染的存在,而血清中HBsAg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1~3年内的HBsAg清除。监测qHBsAg在肝炎发作和抗病毒治疗应答评估中十分重要,尤其是对停药节点的判断和对复发的预测。这些发现如果加以合理应用,则可优化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方案,从而向精准治疗更进一步。
    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肌少症和衰弱的临床研究进展
    马琳, 贾继东
    2021, 26(7):  717-720. 
    摘要 ( 411 )   PDF (703KB) ( 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营养不良、肌少症和衰弱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营养及体能相关并发症,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病死率。其发病机制涉及能量摄入降低、营养物质代谢异常、高血氨、全身炎症、免疫功能低下及内分泌失调等多个方面。目前对上述并发症的评估强调对身体成分等客观指标的测定以及制定具有临床实用性的综合评分工具,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适时和个体化干预。
    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癌的诊疗进展
    殷霖霖, 赵思, 张秀华, 季国忠
    2021, 26(7):  720-723. 
    摘要 ( 587 )   PDF (711KB) ( 5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癌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肝癌,其兼具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特点。而这一特性也导致其难于与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区分。同时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癌的预后差,对相关治疗的反应也有别于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严重危害着患者健康。因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癌诊断和治疗上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为临床上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癌的诊疗提供参考。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生长抑素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
    杜谕君, 陈俊莲, 陈莉, 冯晓霞
    2021, 26(7):  724-726. 
    摘要 ( 367 )   PDF (699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QT间期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且使用生长抑素治疗的患者(出血组),另选取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与出血组相匹配,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使用生长抑素前、止血后,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并测量QTc间期、心率,记录止血后继续使用生长抑素24 h后的心率。结果 出血组56例患者使用生长抑素前,存在QT间期延长者23例(41.1%),使用生长抑素及综合治疗,止血所需时间为(50.00±14.63)h,止血后QT间期延长者为12例(21.4%),发生率较前下降(χ2=5.029,P=0.025)。对照组56例入院时存在QT间期延长者21例(37.5%),经治疗(51.12±2.16) h后,QT间期延长者为19例(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05)。出血组56例患者入院时QTc间期为(464.29±25.09)ms,使用生长抑素止血后,QTc间期为(443.54±21.1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9,P<0.01);对照组入院时QTc间期为(463.25±22.79)ms,经治疗(51.12±2.16)h后,QTc间期为(458.48±21.91)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9,P>0.05)。出血组止血时心率为(64.63±10.02)次/min,继续使用生长抑素止血24 h后心率为(57.68±9.13)次/min,较前减慢(t=3.527,P<0.01)。结论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QT间期延长发生率高,生长抑素有助于使QT间期恢复至正常范围及使患者心率减慢;在肝硬化患者中,生长抑素在防治QT间期延长所致恶性心律失常方面或有积极作用。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研究
    虞晨燕, 高静雯, 殷民月, 吴爱荣, 朱锦舟, 刘晓琳
    2021, 26(7):  727-731. 
    摘要 ( 334 )   PDF (760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在非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收集患者入院第一天的血常规、生物化学指标、血凝常规等检查结果,并计算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ALBI评分,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上述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HDL-C及不同评分判断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能力。结果 共纳入684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在院期间死亡94例,存活590例。HDL-C水平在死亡组为0.3(0.1,0.7)mmol/L,低于存活组的0.9(0.6,1.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 869.0,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的提高及HDL-C水平的下降是肝硬化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HDL-C水平、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ALBI评分预测肝硬化死亡的AUROC分别为0.768(95%CI:0.768~0.819)、0.751(95%CI:0.691~0.810)、0.747(95%CI:0.686~0.807)、0.715(95%CI:0.659~0.770);HDL-C联合MELD评分的AUROC为0.803(95%CI:0.753~0.85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5%和74.2%。结论 HDL-C是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采用HDL-C联合MELD评分的预测能力高于单一指标。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实验对比研究
    胡豆豆, 任万雷, 仇莎, 姜相君
    2021, 26(7):  732-736. 
    摘要 ( 308 )   PDF (1171KB) ( 3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四氯化碳(CCl4)化学损伤性以及胆管结扎(BDL)机械梗阻性大鼠门静脉高压模型进行比较,对两种动物模型在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CCl4模型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BDL模型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造模后4周、8周、12周测量门静脉压力、取肝脾组织标本。从大鼠一般情况、门静脉压力数值、大体标本变化、病理形态学、体质量、肝脏湿重、脾脏湿重这几方面对两种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正态分布的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CCl4组肝脏大体变化以肝叶变形、粘连为主,病理表现为纤维间隔分割肝实质,假小叶形成。而BDL组肝叶形态尚存,肝脏呈深褐色,病理表现为大量胆管增生。就门脉高压形成过程而言,CCl4组门静脉压力呈逐渐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造模8周、12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BDL组门静脉压力呈现短期迅速升高趋势,造模4周、8周及12周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体质量、肝脏湿重、脾脏湿重这几个指标中,脾脏湿重与门脉压力升高趋势一致。在CCl4组,脾脏质量亦是逐渐增加的。而在BDL组,造模4周脾脏质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造模8周、12周时较假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动物模型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及压力变化趋势不同,本文为深入认识不同原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提供了实验依据。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研究
    黎敏航, 蔡碧莲, 蒋云霞, 罗伟生
    2021, 26(7):  737-741. 
    摘要 ( 155 )   PDF (1635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体外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被纤维化大鼠血清激活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使用纤维化大鼠血清以及正常大鼠血清干预HSC 14 d后,提取两组HSC的全蛋白,使用label free的方法对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非数据依赖型的采集方法,比较得出差异蛋白,使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数据库、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共鉴定出差异蛋白221个,这些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器与膜上,能够执行催化活性和细胞功能调节等分子功能,它们参与代谢、生物调节等26种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了类固醇与胆固醇代谢的过程。结论 钙粘蛋白-2、纤维连接蛋白、Notch 1蛋白和Notch 2蛋白异常表达时,与HSC的激活高度相关,这几种蛋白可能是HSC激活的靶点蛋白;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以及Notch信号通路是与HSC激活高度相关的通路。
    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内TCR文库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
    吴宏楷, 邓浩辉, 龚明星, 高洪波, 王战会, 于乐成
    2021, 26(7):  742-746. 
    摘要 ( 297 )   PDF (971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前后肝内T细胞受体(TCR)文库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10例接受替比夫定(LdT)治疗的CHB患者,根据治疗104周后是否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分为两组。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LdT治疗前后肝穿刺组织中TCRβ CDR3区,并分析TCR文库特征及其与血清学参数相关性。结果 经过104周NUCs治疗,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CHB患者肝内TCR文库不重复VJ组合(151.0比71.0,P=0.043)、CDR3克隆型(223.0比109.0,P=0.043),以及标准化香农熵(0.58比0.17,P=0.043)均表现为文库多样性显著下降,同时这些患者治疗前后HBsAg的变化程度与消失克隆型变化呈正相关(r=0.9,P=0.037)。结论 CHB患者口服NUCs治疗可引起肝内TCR文库发生有利于特定T细胞克隆增生的变化,这对于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有重要意义,提示在NUCs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可能会更有助于HBV的控制。
    乙型肝炎病毒pgRNA与不同血清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张明跃, 曹明, 王凯翔, 陈浩
    2021, 26(7):  747-749. 
    摘要 ( 198 )   PDF (810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保定传染病医院332例临床样本的测定以及临床数据的分析,发现HBV-DNA与HBV-pgRNA、HBV-LP以及HBV-pgRNA与HBV-LP具有相关性(r=0.715 2,P<0.000 1;r=0.378 0,P<0.000 1;r=0.336 7,P<0.000 1);按照HBeAg状态进行分析,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HBeAg呈阳性时,其血清HBV-DNA以及HBV-pgRNA的平均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而血清HBV-LP的含量相对较低,且血清HBV-pgRNA与HBsAg具有相关性;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HBeAg呈阴性时,HBV-pgRNA的平均含量与HBV-DNA的平均含量接近,但其检出率高于HBV-DNA的检出率,而血清HBV-pgRNA与HBsAg的相关性较弱;血清HBcAb与HBV-pgRNA具有相对较弱的相关性。
    96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进展影响因素及肝脏病理学分析
    曹欣, 邓浩辉, 肖艳华, 余卫华, 陈燕清
    2021, 26(7):  750-753. 
    摘要 ( 243 )   PDF (711KB) ( 2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发生明显组织学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并行肝组织穿刺活检术的96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指标,根据肝脏病理结果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出现明显组织学变化(G≥2或S≥2)的影响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观察组(G≥2或S≥2)42例(43.8%),对照组(G<1或S<1)54例(56.2%)。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P=0.041)、性别(P=0.034)、肝硬化/HCC家族史(P=0.039)、HBeAg定量(P=0.043),是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出现明显组织学变化(G≥2或S≥2)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年龄、性别、肝硬化/HCC家族史、HBeAg定量,是肝脏病理出现明显组织学变化的影响因素,也可作为是否需要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参考因素。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与TLR2、TLR4 mRNA的关系
    贾国昌, 刘春江, 刘东坡, 柯近, 郭敬超
    2021, 26(7):  754-756. 
    摘要 ( 135 )   PDF (699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与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转录体(mRNA)的关系。方法 对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因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来舞钢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85例患者进行选择纳入试验,收录进慢性丙型肝炎(CHC)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85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收录进对照组,比较两组TLR2 mRNA、TLR4 mRNA水平;按照肝纤维化程度将CHC患者分成F1组(n=35)、F2组(n=63)、F3组(n=58)、F4组(n=29),比较四组TLR2 mRNA、TLR4 mRNA水平;利用Spearman系数分析肝纤维化程度分级F1、F2、F3、F4与TLR2 mRNA、TLR4 mR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CHC组TLR2 mRNA、TLR4 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比较CHC患者不同纤维化程度TLR2 mRNA、TLR4 mRNA水平F1组<F2组<F3组<F4组,有显著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分级F1、F2、F3、F4与TLR2 mRNA、TLR4 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TLR2 mRNA、TLR4 mRNA水平会随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进展而不断升高。
    肝癌
    原发性肝癌患者LncRNA-MEG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侯亚萍, 张小晶, 李婷
    2021, 26(7):  757-760. 
    摘要 ( 226 )   PDF (744KB) ( 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人母系表达基因(LncRNA-MEG3)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1月西京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为原发性肝癌组,同期选取在本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7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LncRNA-MEG3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LncRNA-MEG3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评估血清LncRNA-MEG3表达水平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LncRNA-MEG3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LncRNA-MEG3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肝硬化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清LncRNA-MEG3低表达组治疗后3年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MEG3低表达和临床分期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500,95%CI为1.624~3.849;HR=2.024,95%CI为1.307~3.135,P均<0.05)。结论 LncRNA-MEG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与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肝硬化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提示LncRNA-MEG3或许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病情评估及不良预后预测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腹腔镜复杂性肝脏切除术中行CLCVP对肝癌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吕发凯, 王登基, 谢钰辉, 张宇
    2021, 26(7):  761-764. 
    摘要 ( 201 )   PDF (756KB) ( 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腹腔镜复杂性肝脏切除术中行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对肝癌患者围术期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24例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依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分为腹腔镜+CLCVP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于腹腔镜下行复杂性肝脏切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CLCVP。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肝门阻断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血尿素氮(BUN)水平差异;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最后对两组患者均行1年院外随访,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结果 腹腔镜+CLCVP组围术期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ALT、AST、Cr、BUN及术后3 d、7 d时Cr、BUN水平对比,P>0.05;腹腔镜+CLCVP组术前术后3 d、7 d时ALT、A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9.68% vs 6.45%,P>0.05。两组术后随访1年期间无失访,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26% vs 80.65%,P>0.05)。结论 PLC患者腹腔镜复杂性肝脏切除术中行CLCVP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不增加手术治疗的并发症、不影响患者预后。
    ABO血型与肝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
    艾俊, 张佳娟, 郑文凯, 李平
    2021, 26(7):  765-769. 
    摘要 ( 265 )   PDF (1205KB) ( 3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ABO血型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国内外发表的26篇关于ABO血型与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A、B、O和AB血型与肝癌发生风险没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但在亚组分析中,血型A与肝癌发生在国外人群、男性人群、慢性肝病患者中表现出正相关(RR=1.16,95%CI 1.02~1.32;RR=1.10,95%CI 1.02~1.19;RR=1.13,95%CI 1.04~1.22);而血型O与肝癌发生在国外人群、男性人群、慢性肝病患者中表现为负相关(RR=0.85,95%CI 0.78~0.91;RR=0.83,95%CI 0.71~0.95;RR=0.87,95%CI 0.80~0.96),P均<0.05。结论 单一的ABO血型因素与肝癌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不同人群中ABO血型和肝癌发生存在关联。
    肝功能衰竭
    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结局的相关性
    毛燕群, 周学士, 王霞, 苏婷婷, 杜合娟, 过小叶, 周凌霄, 邱源旺
    2021, 26(7):  770-775. 
    摘要 ( 243 )   PDF (733KB) ( 3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短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科ICU收治的236例行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血常规、肝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抗凝血酶Ⅲ活性等指标,计算入院时MELD评分,评价人工肝治疗后30 d疗效、90 d生存结局。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人工肝疗效和患者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人工肝治疗有效139例,90 d死亡63例。回归分析提示抗凝血酶Ⅲ活性(OR=1.118,95% CI 1.082~1.156,P<0.01)是影响人工肝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TBil(OR=1.008,95% CI 1.004~1.012,P<0.01)、INR(OR=1.109,95% CI 1.076~1.505,P=0.025)、AT-Ⅲ活性(OR=0.911,95% CI 0.881~0.943,P<0.01)、MELD评分(OR=1.090,95% CI 1.052~1.115,P=0.034)是影响患者90 d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抗凝血酶Ⅲ活性与ACLF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短期疗效及短期预后有相关性。
    乌司他丁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张秀翠, 李铭龙, 杭小锋, 魏博
    2021, 26(7):  776-778. 
    摘要 ( 348 )   PDF (695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住院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通过回顾性调查建立研究队列。共90例患者纳入队列研究,其中常规治疗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组30例(试验组),该队列纳入患者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70% vs 45%, P=0.025),其累积肝病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7.6% vs 51.9%, P=0.0487)。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26.67%vs 50.00%,P=0.0346),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过程中加入乌司他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同时降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然而,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有待实施,以验证乌司他丁在治疗肝衰竭中的功效。
    其他肝病
    细胞色素P450对肝移植患者他克莫司应用影响的临床研究
    周霞, 汤汝佳, 贺希, 高银杰, 姚红, 刘振文, 王洪波, 刘鸿凌
    2021, 26(7):  779-782. 
    摘要 ( 279 )   PDF (713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肝移植患者的细胞色素P450(CYP)多态性规律以及对他克莫司应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肝移植并存活超过1个月的患者1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检测FK506谷浓度、生化指标等,并观察其临床特点。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检测CYP3A4*1B、CYP3A5*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两组患者的给药剂量、FK506谷浓度、Co/D值。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FK506谷浓度、C0/D值、肾损害、急性排异反应、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等无明显差异。在实验组73例患者中,CYP3A4*1B均为野生型。CYP3A5*3检测分型:A/G野生型 35例(46.1%);G/G突变型 33例(43.4)%;A/A 突变型5例(6.6%)。G/G突变患者C0/D值在多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A/G野生型和A/A突变型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P值分别为0.002、0.007和0.034),FK506浓度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中G/G突变患者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A/G野生型患者(χ2=7.066, P=0.008)。结论 CYP3A4*1B基因型在我国以野生型为主,对肝移植患者FK506代谢的影响较少。CYP3A5*3的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代谢密切相关,变异型患者可能需要较低剂量的他克莫司以达到目标浓度和降低感染的发生。
    肝移植术后黄疸患者肝组织的胆汁酸外排转运蛋白的表达
    周丽娜, 李东良, 潘晨, 林春, 吴海聪, 周晓玲
    2021, 26(7):  783-787. 
    摘要 ( 306 )   PDF (977KB)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检测和分析胆汁酸外转运蛋白BSEP、MRP2、MDR3在肝移植术后并发黄疸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胆汁酸代谢在肝移植术后肝内胆汁淤积发生和发展中作用。方法 收集2006-2017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5例肝移植术后发生黄疸并行肝穿刺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脏穿刺活检组织的蜡块,进行组织学及相关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肝移植组),另收集同期血管瘤患者瘤旁正常组织1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SEP、MRP2、MDR3在病例组和对照组肝组织中的表达,采取半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比观察上述胆汁酸外转运蛋白在对照组、肝移植组及各病因导致的肝移植术后黄疸的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BSEP、MRP2、MDR3在肝移植术后黄疸的肝组织中的总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下降(P均<0.05),但不同病因之间存在差别:BSEP仅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病毒性因素及胆管阻塞等病因所致黄疸的肝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P=0.002、P=0.035);MRP2仅在病毒性因素所致肝移植术后黄疸的肝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表达下降(P=0.012);而MDR3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P=0.001)、缺血再灌注损伤(P=0.011)、药物毒物(P=0.047)及阻塞性因素(P=0.013)所致移植后黄疸的肝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肝移植术后黄疸患者肝组织中胆汁酸外排转运蛋白BSEP、MRP2、MDR3蛋白的表达水平的下调提示其可能在肝移植术后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病因所致者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差别。
    巨大肝血管瘤患者临床特征及不同介入栓塞材料的价值观察
    张均维, 黄旭东, 蔡弟, 王桂浩
    2021, 26(7):  788-791. 
    摘要 ( 173 )   PDF (892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巨大肝血管瘤患者临床特征及不同介入栓塞材料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84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和介入栓塞治疗,记录CDFI血流动力学特征。根据介入栓塞材料不同,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36),其中观察组采用平阳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博莱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不同血流动力学特征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CDFI检查结果显示84例患者中23例为富血供型,占27.38%;47例为少血供型,占55.95%;乏血供型14例,占16.67%。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瘤体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富血供组患者整体疗效显著优于少血供组和乏血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肝血管瘤直径判断平阳霉素碘化油栓塞治疗效果的AUC为0.743(95%CI=0.559~0.657,SE=0.079,P=0.028),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为0.583,截断值为13.21 cm。结论 巨大肝血管瘤患者以富血供型和少血供型为主,平阳霉素碘化油栓塞材料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疗效优于博莱霉素,尤其是对于富血供和瘤体直径小于13.21 cm的患者,疗效显著。
    囊肿型胆管乳头状肿瘤患者CT及MRI影像学特征观察
    沈进东, 耿承军, 殷慧康, 郎蔚渭
    2021, 26(7):  792-794. 
    摘要 ( 208 )   PDF (756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囊肿型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患者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904联勤保障部队医院经术后病理学检测为囊肿型IPNB的患者90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测为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患者90例,两组术前均行CT及MRI影像学检查,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依据病理结果将IPNB组分为侵袭性病变(51例)与非侵袭性病变(39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IPNB组病灶内部附壁结节、胆管交通、胆管扩张例数分别为57例(63.33%)、46例(51.11%)、90例(100.00%),高于MCN组的16例(17.78%)、0、16例(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NB组中侵袭性病变的病灶直径为(7.49±0.68)cm,高于非侵袭性病变组的(5.53±0.4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囊肿型IPNB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内部附壁结节、胆管交通、胆管扩张其病灶直径越大,为侵袭性病变的可能性越高。
    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阳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钟艳丹, 俞海英, 郭银燕, 丁巧云, 曹兴国, 彭姗姗, 杨永峰
    2021, 26(7):  795-798. 
    摘要 ( 765 )   PDF (707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AIH患者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SLA)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评估抗SLA在AIH和各种肝病中的检出率,并对抗SLA阳性AIH患者的临床特征、IAIHG-AIH评分、治疗反应和结局进行分析。对853例不同病因肝病患者进行血清抗SLA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LA。记录患者就诊时的一般特征和结果。结果 853例肝病患者中18例患者(2%)检测到抗SLA。 其中AIH 11例,AIH/PBC 3例,PBC 2例,HBV 1例,DILI 1例。抗SLA在AIH患者中的检出率为6%(11/176)。11例抗SLA阳性的AIH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出现生化学缓解,但其中有6例患者复发(停药后5例复发,缓解期1例复发)。结论 抗SLA的检出率很低,但对AIH有较高的特异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抗SLA在AIH中的临床意义。
    短篇论著
    DAAs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
    杨潇瑾, 袁颖华, 度尧, 谢德胜
    2021, 26(7):  799-801. 
    摘要 ( 204 )   PDF (693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IFN-α联合RBV与DAAs方案治疗CH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117例CHC患者不同的情况分为传统标准治疗组37例,DAAs治疗组80例,通过采用RT-PCR定量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CV-RNA含量,检测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以及持续≥24周的病毒学应答(SVR24);通过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以及APRI指数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情况;记录研究过程中所有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DAAs方案治疗在基因水平上ETVR 100%,SVR24 88.8%均明显高于传统标准治疗组 ETVR 67.6%,SVR24 59.5%;在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方面,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均得到有效改善,但DAAs治疗组较传统标准治疗组的疗效更好;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大多相似,但DAAs方案的整体安全性以及耐受程度要优于传统标准治疗组。结论 DAAs方案无论病毒学疗效还是安全性均优于传统标准治疗组。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腹型肥胖患者发病原因与饮食营养控制原则
    凌艺菡, 周振华
    2021, 26(7):  802-803. 
    摘要 ( 164 )   PDF (675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肥胖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非腹型肥胖人群也是易患本病的高发人群。因此,探索非腹型肥胖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原因,优化其饮食营养控制方案对于减少本病的发病率和规范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非腹型肥胖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趋势、发病因素、饮食营养控制原则等方面进行综述。
    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抗真菌治疗
    陈丹俐, 陈金军
    2021, 26(7):  804-807. 
    摘要 ( 199 )   PDF (706KB) ( 5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是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导致诊治不及时,短期死亡率高。一旦确诊应尽早启动抗真菌治疗。目前抗真菌方案为药物治疗、肠道微生态调节、血液净化及免疫调节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主导地位。不同抗真菌药物具有不同的抗菌谱、适应证及副作用,并且针对不同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患者,药物剂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临床上常用抗真菌药物为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深入了解不同抗真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对提高临床抗真菌感染的疗效至关重要。目前伏立康唑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治疗剂量尚未统一,仍需要大数据的验证。
    ATLI患者遗传易感性及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聂伟杰, 刘家旗, 张锦, 孟存英
    2021, 26(7):  807-810. 
    摘要 ( 152 )   PDF (708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LI )是结核防治工作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有一定的致死率。其被诸多研究证实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均有关系,当然遗传易感性在ATLI的发生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RUCAM量表,该诊断方法是一种排除性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ATLI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及RUCAM评分量表外的诊断方法作一综述,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临床中ATLI的诊治提供一定的思路。
    慢性HBV感染相关性肝癌发生的突变基因研究
    何倩玉, 李俊峰, 毛小荣
    2021, 26(7):  811-814. 
    摘要 ( 294 )   PDF (818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与肿瘤发展相关的病毒基因突变已成为研究的主要焦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仍然是肝细胞癌(HCC)最常见的危险因素。preS/S突变体被认为是HCC的“前体病变”,可诱导蛋白相关反应和内质网应激依赖及不依赖途径,它与HBx蛋白在HBV感染相关肝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还有HBV入胞转运体、DNA转录及miRNA也证明与肝癌进展相关。除了HBV和AFB1暴露外,宿主因素可能在HCC的发生中也发挥作用。然而,HBV感染促进HCC发展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探讨了HBV相关性肝癌发生的突变基因,为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测提供了思路。
    丁型肝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姚婷, 臧国庆, 陈小华
    2021, 26(7):  814-817. 
    摘要 ( 217 )   PDF (972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丁型肝炎大多为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elta virus,HDV),可呈现急性或慢性病程,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增加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被认为是最严重的肝炎类型。目前仍缺少有效治疗丁型肝炎的药物,常见的实验动物并非HDV的天然宿主而未能完全反映HDV感染生活周期,因此迫切需要寻找理想的动物模型来深入研究HDV感染过程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研究平台。
    病例报道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布鲁氏杆菌病导致肝硬化1例
    谢青, 王文青, 雷青芬, 闫雪华
    2021, 26(7):  818-819. 
    摘要 ( 151 )   PDF (675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例特殊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诊治
    李东泽, 游绍莉, 吕飒, 朱冰, 宋芳娇, 辛绍杰
    2021, 26(7):  819-821. 
    摘要 ( 109 )   PDF (744KB) ( 4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合并乙肝肝硬化脾静脉破裂1例
    顾雨玲, 韩冰, 黄沁, 甘建和, 董凤林, 许春芳, 陈友国
    2021, 26(7):  821-823. 
    摘要 ( 149 )   PDF (755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