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1-08-31
    指南与共识
    中国肝癌早筛策略专家共识
    全国多中心前瞻性肝癌极早期预警筛查项目(PreCar)专家组
    2021, 26(8):  825-831. 
    摘要 ( 828 )   PDF (868KB) ( 9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一半的新发肝癌发生在中国。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早筛和早诊可有效降低肝癌的5 年总病死率。因此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癌筛查策略极其迫切。全国多中心前瞻性肝癌极早期预警筛查项目(Prospective suRveillance for very Ear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reCar)专家组基于国内外主要相关指南、临床实践和PreCar 项目研究最新进展,提出了中国早期肝癌筛查策略和具体流程,旨在为早期肝癌筛查和诊断提供实际方法,提高我国防控水平。
    前沿、探索与争鸣
    从HBV X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看靶向HBx临床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
    许梓萌, 李德瑶, 席婧媛, 鲁凤民
    2021, 26(8):  832-834. 
    摘要 ( 550 )   PDF (720KB) ( 5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Bx是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编码的一种具有转录调节活性的非结构蛋白,对从头感染初始阶段新形成cccDNA转录的激活和感染过程中cccDNA转录活性的维持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ccDNA是HBx表达的重要转录来源,但最早的HBx从何而来仍然未知。在HBV慢性感染过程中普遍存在HBV基因组片段的整合,已有大量数据显示,整合的HBV DNA片段所表达的表面抗原蛋白是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的主要来源;而其表达的保留了结合宿主细胞因子部分功能的截短HBx是否仍有激活和维持cccDNA转录的作用还有待验证。近年来,以HBx为治疗靶点的抗HBV治疗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为CHB的临床治愈提出了新的靶标。
    FXR激动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及展望
    薛芮, 范建高
    2021, 26(8):  835-837. 
    摘要 ( 300 )   PDF (733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一种以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已造成全球严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治疗上至今尚无获批的特效药物。尽管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对NASH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因风险-获益比的不确定性至今未获批。优化FXR激动剂的结构有望改善患者的风险-获益比,为NASH新药研发带来希望。
    果糖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关系
    王泳而, 汪艳
    2021, 26(8):  838-839. 
    摘要 ( 272 )   PDF (701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糖消费量急剧上升,与此同时,肥胖、代谢综合征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持续攀升。研究发现,果糖可以提高肝细胞中脂质原发合成水平,还可以引起肠道紧密连接破坏以及肠道菌群改变。果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如何,新的证据正在不断涌现。
    丙型肝炎病毒根除后肝纤维化逆转基础和临床研究
    徐贤军, 陆伦根
    2021, 26(8):  840-842. 
    摘要 ( 167 )   PDF (675KB) ( 3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HCV持续损伤肝脏,肝脏纤维组织产生超过了肝脏的降解能力,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不断增加,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本文主要探讨根除HCV后肝纤维化逆转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病毒性肝炎
    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人群危险因素分析
    范文瀚, 梁雪松, 陈怡, 廖威, 李成忠
    2021, 26(8):  843-846. 
    摘要 ( 163 )   PDF (697KB)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治疗后HBsAg阳性或抗-HBc阳性人群发生HBV再激活(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HBVr)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长海医院HBsAg阳性或HBsAg阴性而抗-HBc阳性2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发生HBVr组与未发生HBVr组,分析HBV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38例患者中,发生HBVr的患者为33例(13.87%)。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有无抗病毒治疗(OR=0.022,95%CI:0.001~0.34),HBV DNA基线水平(OR=15.352,95%CI:3.809~86.160),化疗方案(OR=0.361,95%CI:0.068~1.929),为发生HBVr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变量筛选的结果,建立了预判HBVr风险的回归方程:-4.78×抗病毒干预(有=1,无=0)+2.731×HBV DNA(≥104=1,<104=0)+3.272×化疗方案(A=3,B=2,C=1)+3.355,以及相应的评分系统。结论 HBVr的发生与有无抗病毒治疗、HBV DNA基线水平以及化疗方案的选择等因素有关,建立模型有助于对HBVr进行预测。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C基因型 HBV S蛋白变异比较
    章晓鹰, 顾超, 马道亮, 张珏, 高月求, 孙学华
    2021, 26(8):  847-850. 
    摘要 ( 216 )   PDF (698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与S蛋白变异的关联,为分析病毒基因型在疾病预后转归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门诊或住院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9例,其中,B基因型50例,C基因型49例。基因测序法用于S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分类变量间差异分析采用χ2检验与连续校准。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C基因型的S蛋白变异率高于B基因型为87.76%(43/49)比66.00%(33/50),(χ2 =6.567,P=0.010),且变异差异位点似乎为随机分布,主要亲水区 (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 )与MHR外的变异率,C基因型均高于B基因型为38.78%(19/49)比18.00%(9/50),(χ2 =5.266, P=0.022);85.71%(42/49)比56.00%(28/50),(χ2 =10.550,P=0.001)。两基因型MHR的“a”决定簇[32.65%(16/49)比12.00%(6/50),(χ2=6.107,P=0.013)]以及MHR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CTL+Th)免疫表位[69.39%(34/49)比40.00%(20/50),(χ2=8.620,P=0.003)]与非免疫表位[53.06%(24/49)比30.00%(15/50),(χ2=5.424,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容易产生HBV S蛋白变异。
    肝癌
    叶酸代谢通路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孙文文, 张凌云
    2021, 26(8):  851-856. 
    摘要 ( 229 )   PDF (2187KB) ( 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叶酸代谢关键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预后价值及与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Oncomine、GEPIA分析叶酸代谢关键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采用cBioPortal分析肝癌患者中叶酸代谢关键基因的改变情况,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STRING、GeneMANIA构建叶酸代谢关键基因的互作网络,并通过TIMER数据库分析这些基因与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Oncomine、GEPIA数据库发现在肝癌组织中MTR和MTHFD2的mRNA表达量分别是正常组织的2倍和1.6倍(P<0.05)。cBioPortal分析显示肝癌中叶酸代谢关键基因的改变,主要包括基因扩增、缺失突变和错义突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THFR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差相关(HR=1.49,P=0.04);MTHFD1和SHMT1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良好相关(HR=0.63,P=0.0089和HR=0.52,,P=0.000 31)。TIMER数据库分析显示MTHFR和MTHFD2与B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均呈正相关。结论 叶酸代谢通路关键基因与肝癌患者预后、免疫细胞浸润存在显著相关性,是潜在的肝癌预后和治疗的靶点。
    术前NLR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相关性
    朱翊, 赵萍, 李杰珍, 冉博
    2021, 26(8):  857-860. 
    摘要 ( 172 )   PDF (738KB) ( 2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肝衰竭的关系,指导未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风险预测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肝切除术治疗与术后随访的27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肝癌组,并收集同期医院完成治疗与随访并经组织病理证实为肝脏良性肿瘤的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前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及NLR水平;根据肝癌组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肝衰竭分为发生肝衰竭组与未发生肝衰竭组,对比两组术前NE、LY及NLR水平,检验术前NLR水平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影响,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检验术前NLR水平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风险的价值。结果 肝癌组术前NE及N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的患者有32例,发生率为11.68%;发生肝衰竭组术前NE、NLR水平均高于未发生肝衰竭组,LY水平低于未发生肝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LR过表达是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前NLR水平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2,>0.80,预测价值较理想。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NLR水平普遍较高,可能提示患者术后肝衰竭风险,临床可考虑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NLR水平,来预测患者术后肝衰竭风险,指导早期风险评估与防治。
    多模态影像定量参数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及增生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王开乐, 金贤德, 王甄, 张欣, 周杰
    2021, 26(8):  861-865. 
    摘要 ( 240 )   PDF (710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定量参数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HCC)及增生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80例肝硬化合并病灶性占位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肝硬化小肝癌46例(SHCC组)与肝硬化增生结节组34例(结节组),对SHCC组及结节组进行术前CT、超声造影(CEUS)及MRI检查,观察两类病灶影像特征,并行定量参数对比研究。结果 CT显示,SHCC组和结节组血流量(BF)分别为(170.37±58.49)和(143.45±55.24)、血容量(BV)分别为(16.51±5.89)和(13.12±4.03)、平均通过时间(MIT)分别为(9.39±2.58)和(8.12±2.37)、表面通透性(PS)分别为(49.30±15.16)和(42.71±13.28)、肝动脉分数(HAF)分别为(59.34±13.70)和(46.35±1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3、2.891、2.252、2.024、4.498,均P<0.05)。CEUS显示,SHCC组和结节组开始增强时间(AT)分别为(15.23±3.64)s和(19.11±3.08)s、达峰时间(TTP)分别为(29.63±9.68)s和(62.37±13.65)s、峰值强度(PI)分别为(65.19±7.64)和(55.29±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3、12.558、5.996,均P<0.01);动脉期局部血容量(RBV)分别为(3367.5±751.7)和(1458.2±709.8)、动脉期局部血流量(RBF)分别为(64.3±18.9)和(48.2±13.1)、延迟期RBV分别为(473.2±155.1)和(736.5±2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97、4.264、5.163,均P<0.01)。MRI显示,SHCC组和结节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别为(0.78±0.17)×10-3 mm2/s和(1.35±0.39)×10-3 mm2/s,纯扩散系数(D)分别为(0.89±0.21)×10-3 mm2/s和(1.17±0.25)×10-3 mm2/s,伪扩散系数(D*)分别为(45.14±10.12)×10-3 mm2/s和(81.56±15.41)×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54、5.435、12.749,均P<0.01)。三种方式联合检查对肝硬化背景下SHCC及增生结节的检出率分别为93.48%、94.12%,均显著高于单一CT、CUES及MRI检查(P<0.05)。结论 CT、CEUS及MRI的定量参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但单一检测对于肝硬化背景下SHCC及增生结节的判断仍存在局限,联合多种影像参数能提高肝硬化背景下SHCC及增生结节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Hippo信号通路中MST1和MST2的表达在肝癌干细胞干性维持和自我更新中的意义
    闾少冬, 魏勇鹏, 王卓, 袁建勇, 卢军华
    2021, 26(8):  866-870. 
    摘要 ( 199 )   PDF (1003KB) ( 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探索Hippo信号通路中MST1和MST2的表达在肝癌干细胞干性维持和自我更新中的作用。方法 q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肝癌组织样本中MST1和MST2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中MST1和MST2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CD90+、CD105+、CD133+型的SMMC-7721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细胞标志物水平;转染shRNA在肝癌干细胞中敲低MST1和MST2的表达,镜检观察细胞微球体形成情况,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细胞标志物水平。结果 MST1和MST2在肝癌组织样本和肝癌细胞中显著高表达;CD90+、CD105+、CD133+型的SMMC-7721细胞微球体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干细胞标志物AMPK磷酸化的水平增加,OCT-4和Nanog的表达上调为2.56±0.21、2.32±0.11;敲低MST1和MST2都能显著CD90+、CD105+、CD133+型的SMMC-7721细胞的微球体形成能力,干细胞标志物AMPK磷酸化的水平减弱,敲低MST1后,OCT-4和Nanog的表达下调为0.48±0.02和0.26±0.08;敲低MST1后,OCT-4和Nanog的表达下调为0.35±0.06和0.42±0.03。结论 MST1和MST2的表达在肝癌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和自我更新中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miR-548a-5p靶向HMBOX1调控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研究
    袁溢苒, 陈龙, 张臻
    2021, 26(8):  871-873. 
    摘要 ( 197 )   PDF (710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miR-548a-5p调控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miR-548a-5p mimics和miR-548a-5p inhibitor分别过表达和敲低miR-548a-5p,检测HepG2的凋亡水平。通过miRDB在线分析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miR-548a-5p的潜在底物。通过siRNA和PCDNA3.1载体过表达底物,检测HepG2的凋亡水平。结果 过表达miR-548a-5p后,HepG2的凋亡水平下降,miR-548a-5pd的潜在靶向HMBOX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相反,在敲低miR-548a-5p后,HepG2的凋亡水平上升,HMBOX1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显示miR-548a-5p靶向HMBOX1的3端非编码区,在敲低HMBOX1后,HepG2的凋亡水平明显下降,过表达后则相反(P<0.05)。结论 miR-548a-5p通过靶向HMBOX1的mRNA的3端非编码区抑制HMBOX1的翻译,从而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LSPS评分评估酒精性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
    周佳美, 班志超, 张晓娟, 李艳, 张咏华, 王明蕾, 王会哲, 张欣
    2021, 26(8):  874-878. 
    摘要 ( 181 )   PDF (739KB) ( 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肝硬度×脾脏直径/血小板计数(LSPS)评分评估酒精性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住院诊治的90例酒精性肝硬化并EGVB患者,根据4周内患者是否再发生出血状况分为出血组25例和未出血组65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等,测量两组肝硬度、门静脉和脾脏直径,计算LSPS评分。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对有差异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并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SPS评分对酒精性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短期内发生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出血组失血量、门静脉内径、脾脏直径、肝硬度值和LSPS评分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肝功能分级C级占比较大,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门静脉内径、脾脏直径增大以及肝硬度值、LSPS评分升高均是影响患者短期内再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另ROC曲线显示,LSPS评分(AUC=0.960)对患者短期发生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门静脉内径(AUC=0.822)、脾脏直径(AUC=0.866)、肝硬度值(AUC=0.860),截断值为4.447分,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0 %、92.30 %。结论 门静脉内径、脾脏直径、肝硬度值、LSPS评分均可影响患者短期预后,且LSPS评分对酒精性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短期内发生再出血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水平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李兰亚, 伍广, 屠涛, 张丽
    2021, 26(8):  879-882. 
    摘要 ( 173 )   PDF (743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以指导未来CHB患者肝纤维化的风险评估与干预。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83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的外周血NK细胞水平,根据Scheuer评分系统评估肝组织纤维化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肝纤维化组(S1期~S4期)与对照组(S0期),比较两组外周血NK细胞水平,分析外周血NK细胞水平对CHB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影响与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83例CHB患者,57例发生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发生率为68.67%(57/83)。对比肝纤维化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发现,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组外周血NK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项Logistic回归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NK细胞低表达可能是CHB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外周血NK细胞水平预测CHB患者肝纤维化风险的AUC为0.842,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外周血NK细胞低表达可能与CHB进程相关,影响肝纤维化发生,早期检测外周血NK细胞水平可预测CHB患者的肝纤维化风险并指导干预,可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实时超声剪切波成像技术联合血清学指标、APRI指数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程度的价值
    韦玉亚, 朱婷, 唐文静, 方静
    2021, 26(8):  883-886. 
    摘要 ( 227 )   PDF (872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实时超声剪切波成像技术(SWE)联合血清透明质酸(HA)、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在评估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116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穿刺活检并行SWE检查,记录弹性模量值。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计算APRI指数。分析弹性模量值、血清HA及APRI评估肝纤维化的准确性。结果 S0~S1 48例,S2 32例,S3 20例,S4 16例。4组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弹性模量值分别为(7.2±2.4)kPa、(8.9±3.0)kPa、(13.6±5.3)、(18.7±6.5)kPa,血清HA分别为(139.1±72.8)μg/L,(337.6±115.2)μg/L,(416.2±136.5)μg/L,(584.2±162.6)μg/L,APRI分别为(0.4±0.2),(0.7±0.3),(0.9±0.4),(1.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弹性模量值(AUC=0.765,95%CI=0.642~0.889)、血清HA(AUC=0.797,95%CI=0.680~0.913)及APRI(AUC=0.732,95%CI=0.599~0.866)对判断肝纤维化≥S2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弹性模量值、血清HA及APRI与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弹性模量值+HA+APRI联合诊断预测肝纤维化≥S2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1%和90.5%,弹性模量值+HA+APRI联合诊断预测肝纤维化≥S2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和66.5%。结论 SWE联合血清HA、APRI指数评估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高准确性。
    肝功能衰竭
    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国峰, 贾玉清, 王洪勃
    2021, 26(8):  887-891. 
    摘要 ( 151 )   PDF (700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发生的因素,指导未来肝血管瘤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防治。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20年1月扬州友好医院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96例肝血管瘤患者,观察全部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情况,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并将全部可能的因素纳入分析,经单因素与多因素找出可能导致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行肝切除术治疗的96例肝血管瘤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9例,发生率为9.38%;经初步基线资料比较,后行单因素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体积大、血小板数量低、术中失血量高均是肝血管瘤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肝血管瘤患者肝切除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肝衰竭风险,可能与肿瘤体积大、血小板数量低、术中失血量高有关,临床应重视存在上述肝衰竭风险因素的肝血管瘤患者肝切除术后的合理干预,可能对减少患者肝功能衰竭发生、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降阶梯、经验性抗生素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效果比较
    韩仙芝, 张淑凤, 高广甫, 朱海洋, 高红伟, 孙会卿
    2021, 26(8):  892-894. 
    摘要 ( 112 )   PDF (683KB) ( 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降阶梯与经验性抗生素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重型乙型肝炎(HBV-ACLF)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疗效。方法 2014年4月至2020年4月104例HBV-ACLF合并SB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行降阶梯治疗,对照组行经验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记录腹水细菌培养结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2周时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性脑病13例,顽固性腹水11例,对照组分别为23例和21例,两组肝性脑病和顽固性腹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显著低于非显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性脑病(95%CI=1.154~9.328,P=0.026,OR=3.281)、肝肾综合征(95%CI=1.522~4.087,P=0.000,OR=2.494)、INR(95%CI=1.375~2.603,P=0.000,OR=1.892)及MELD(95%CI=1.054~3.630,P=0.033,OR=1.956)是HBV-ACLF合并SBP患者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降阶梯方案治疗HBV-ACLF合并SBP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经验性抗生素方案,但其临床疗效还受患者INR、MELD及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因素影响。
    其他肝病
    15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伴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付双楠, 何婷婷, 张宁, 周超, 张晶晶, 王宣, 李昕, 孙志华, 刘鹏程, 宫嫚
    2021, 26(8):  895-898. 
    摘要 ( 150 )   PDF (747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急性DILI伴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特征。结果 15例患者中女9例,8例年龄≥60岁,年龄为(64.9±10.3)岁。临床表现以纳差最常见为10例,其次为乏力9例、尿黄8例。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有7例。肝损伤程度均为3级及以上,肾损伤以1期为主,有9例。并发症以腹水多见。结论 急性DILI伴AKI主要见于老年人,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肝损伤程度较重,并发症影响预后。
    肝介入栓塞与开腹手术治疗Ⅲ、Ⅳ级肝外伤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陈俊, 田甜, 江慧珍, 许望
    2021, 26(8):  899-902. 
    摘要 ( 142 )   PDF (697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介入栓塞术和开腹手术治疗Ⅲ、Ⅳ级肝外伤患者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文昌市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收治82例Ⅲ、Ⅳ级肝外伤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行肝介入栓塞术)和对照组(42例,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效果,记录术后肝功能状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死亡2例。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9.3±13.1)min和(7.6±1.3)d,短于对照组的(114.7±20.2)min和(9.2±1.8)d(t=12.010、4.595,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65.0±45.8)mL,少于对照组(214.9±70.3)mL(t=3.788,P<0.05)。术后1 d时观察组AST、ALT、总胆红素(TBil)及谷氨酰转肽酶(GGT)分别为(237.5±80.2)U/L、(298.7±98.5)U/L、(94.2±27.2)μmol/L及(103.2±21.4)U/L,低于对照组的(280.2±69.6)U/L、(367.7±86.1)U/L、(117.3±20.2)μmol/L及(118.9±26.4)U/L(t=2.543、3.336、4.312、2.922,P<0.05)。术后3 d时观察组AST、ALT、TBil及GGT分别为(104.4±54.3)U/L、(175.5±80.3)U/L、(64.4±19.5)μmol/L及(90.6±16.3)U/L,低于对照组的(173.5±70.3)U/L、(245.8±98.5)U/L、(82.2±15.3)μmol/L及(107.7±26.3)U/L(t=4.920、3.499、4.542、3.495,P<0.05)。术后5 d时观察组AST、ALT、TBil及GGT分别为(90.6±36.5)U/L,(105.4±96.5)U/L,(57.9±17.6)μmol/L及(80.5±13.7)U/L,低于对照组的(138.2±33.6)U/L、(182.3±63.2)U/L、(75.7±20.1)μmol/L及(95.1±18.8)U/L(t=6.068、4.216、4.214、3.969,P<0.05)。观察组术后腹腔出血1例,对照组腹腔出血7例,肝脓肿5例,两组术后腹腔出血和肝脓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5.333;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肝介入栓塞治疗Ⅲ、Ⅳ级肝外伤效果可靠,安全性高,有助于术后肝功能早期恢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磁共振检查肝脏表现特点分析
    赵宏伟, 祝佳, 张国良, 白雪峰, 韩飞, 林光耀
    2021, 26(8):  903-906. 
    摘要 ( 320 )   PDF (797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MRI在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肝纤维化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驻马店市第九九O医院收治的PBC患者42例。绘制ROC曲线,确定弥散加权成像(DWI)最佳诊断截断点,评价DWI对PBC分期的诊断。结果 PBC患者Ⅰ期7例,Ⅱ期12例,Ⅲ期17例,Ⅳ期6例。患者MRI征象包括弥漫性肝肿大20例(47.6%),脾肿大42例(100%),门静脉内径管腔增大23例(54.8%),门体侧支循环建立4例(7.7%),腹水9例(21.4%),T2加权肝实质信号强度不均匀22例(52.4%),门静脉周围T2加权高信号25例(59.5%),门脉周围晕征26例(61.9%),肝内胆管数量减少24例(57.1%),肝门淋巴结肿大24例(57.1%)。26例门脉周围晕征PBC患者中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15例、Ⅳ期5例;24例肝内胆管数量减少PBC患者中Ⅰ期0例,Ⅱ期4例,Ⅲ期15例,Ⅳ期5例。PBC患者平均ADC值分别为Ⅰ期(1.12±0.04)×10-3 mm/s2,Ⅱ期(1.09±0.02)×10-3 mm/s2,Ⅲ期(1.05±0.04)×10-3 mm/s2,Ⅳ期(1.01±0.03)×10-3 mm/s2。DWI诊断≥Ⅱ期PBC患者时的截断点、AUC(95%CI)、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10×10-3 mm/s2、0.85(0.78~0.89)、70.8%及81.6%;诊断≥Ⅲ期PBC患者时的截断点、AUC(95%CI)、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6×10-3 mm/s2、0.91(0.85~0.94)、83.2%及90.8%。结论 门脉周围晕征、肝内胆管数量减少是PBC患者的MRI特异性征象,DWI能够有效诊断≥Ⅲ期PBC患者。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后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预测因素分析
    肖萱, 钱金李, 李婷
    2021, 26(8):  907-909. 
    摘要 ( 211 )   PDF (688KB)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治疗后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AIH患者92例(男性26例、女性66例),年龄37(2,68)岁。定义ALT、AST正常为治疗后应答(应答组),ALT、AST维持在2倍正常值上限(ULN)(治疗应答不佳)或>2倍ULN(治疗不耐受)为治疗后不应答(非应答组)。M(P25,P75)表示计量资料,Kruskal-Wallis H 检验比较;(%)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H患者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影响因素。结果 AIH患者中应答组55例,非应答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知,AIH确诊年龄、AIH病情进展及肝硬化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急性起病、AIH复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非应答组AIH患者ALT、AST、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肝特异性胞浆抗原I型抗体(LC-1)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IL、白蛋白、IgG、抗核抗体(ANA)、抗肝可溶性抗原抗体(抗-SL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及抗线粒体抗体(AMA)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AIH确诊年龄、AIH病情进展、肝硬化、ALT、AST、AMA及LC-1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AIH确诊年龄、肝硬化是影响AIH患者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H确诊时年龄较小和病情阶段肝硬化的出现是AIH患者治疗后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危险因素。
    血清胰脂肪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在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刘刚, 熊国卫, 王玖
    2021, 26(8):  910-912. 
    摘要 ( 140 )   PDF (723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胰脂肪酶(P-LIP)、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收治的NAFLD患者128例,并选择同一时间段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血清P-LIP、ANGPTL4水平。并依据腹部超声检查将NAFLD患者分为轻度组(69例)、中度组(36例)和重度组(23例),对比不同严重程度NAFLD患者血清P-LIP、ANGPTL4水平;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P-LIP、ANGPTL4及其两者联合检测对NAFLD的诊断效能。结果 NAFLD组血清P-LIP水平为(27.5±8.1)U/L,低于对照组的(38.1±9.8)U/L(t=9.308,P<0.05),NAFLD组血清ANGPTL4水平为(172.7±75.3)ng/mL,高于对照组的(145.3±65.4)ng/mL(t=3.051,P<0.05)。不同严重程度NAFLD患者血清P-LIP、ANGPTL4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57、7.518,均P<0.05);重度组NAFLD患者血清P-LIP均于轻度组和中度组(t=4.295、2.467,均P<0.05),中度组NAFLD患者血清P-LIP低于轻度组(t=2.009,P<0.05);重度组NAFLD患者血清NGPTL4均显著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t=4.417、2.047,均P<0.05),中度组NAFLD患者血清ANGPTL4高于轻度组(t=2.332,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P-LIP、ANGPTL4对NAFLD患者进行诊断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3.6 U/L、164.2 ng/mL,两者联合诊断的特异度为96.7%,高于血清P-LIP、ANGPTL4单独进行诊断的特异度(70.8%、60.8%),血清P-LIP、ANGPTL4联合诊断NAFLD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高于血清P-LIP、ANGPTL4单独诊断的AUC(0.718、0.663)(Z=4.015,4.042;P=0.003、0.001),且血清P-LIP、ANGPTL4两者联合诊断NAFLD患者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15,P=0.008)。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LIP、ANGPTL4对NAFLD的诊断较高,可作为NAFLD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血浆促酰基化蛋白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李小祥, 顾小丹, 许卫东
    2021, 26(8):  913-916. 
    摘要 ( 145 )   PDF (693KB)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浆中促酰基化蛋白(ASP)与肥胖症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至2019年如东县人民医院治疗的各72例肥胖型和非肥胖型NAFLD患者,以及60例同期本院体检合格的健康人。分别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血清或血浆中的生化指标,并用Pearson分析NAFLD患者血浆中ASP与体质指数(BMI)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肥胖型与非肥胖型NAFLD患者血浆ASP等糖脂代谢含量显著增加(P<0.01),而与非肥胖型NAFLD组相比,肥胖型NAFLD患者ASP等糖脂代谢指标增加程度更显著(P<0.01)。结论 肥胖型NAFLD患者血浆中ASP含量较高,可能与肥胖及血液中的脂代谢有关。
    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对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预测价值
    蔡思铭, 岑红霞, 廖赵妹, 陈剑标
    2021, 26(8):  917-919. 
    摘要 ( 156 )   PDF (706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对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3月至 2020年2月实施肠外营养治疗的极低体重早产儿132例,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记录肠外营养治疗后第1、2、3周直接胆红素(D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PLT),计算APRI值。结果 肠外营养治疗后第一周PNAC组APRI显著高于非PNAC组(P<0.05),DB、AST和PLT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外营养治疗后第二周PNAC组APRI和DB显著高于非PNAC组(P<0.01),PLT显著低于非PNAC组(P<0.05),AST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外营养治疗后第三周PNAC组APRI、DB和AST显著高于非PNAC组(P<0.05和P<0.01),PLT显著低于非PNAC组(P<0.01)。APRI曲线下面积为0.701,截断值取0.43,诊断效率最高,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73.1%。结论 PNAC早产儿APRI会显著升高,早期监控APRI有利于PNAC早期发现。
    血清甘胆酸水平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薛魁, 石慧, 王文娟
    2021, 26(8):  920-923. 
    摘要 ( 182 )   PDF (739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甘胆酸水平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以指导未来ICP患者早期干预,促进良性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邳州市人民医院的260例I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的妊娠结局并据此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甘胆酸水平,分析血清甘胆酸水平对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与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260例ICP患者中,83例妊娠结局不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31.92%;不良妊娠结局组血清甘胆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项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甘胆酸水平高表达是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甘胆酸水平检测用于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预测的AUC为0.868,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当血清肝胆酸的截断值取2.670 μmol/L时,可以获得最佳的预测价值。结论 ICP患者有不良妊娠结局高风险,血清甘胆酸水平过表达可能参与了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早期检测血清甘胆酸水平可预测妊娠结局,可能对指导早期干预方案拟定和改善妊娠结局具有积极意义。
    短篇论著
    阿德福韦酯致低血磷性骨软化症5例临床分析
    季琴, 席巍, 沈毅
    2021, 26(8):  924-927. 
    摘要 ( 171 )   PDF (695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标准剂量服用阿德福韦酯(ADV)致低血磷性骨软化症(HPOM)的敏感性指标与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例ADV致HPOM患者的临床、生化、影像学资料,以及停药后变化情况。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58.26±4.37)岁,服药年限(9.16±1.28)年,骨痛时间(6.78±1.39)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5.38±1.04)分;平均血磷(0.62±0.09)mmol/L、血钙(2.32±0.14)mmol/L、血钾(3.86±0.37)mmol/L、25(OH)D3(17.58±1.46)ng/mL低于正常水平,ALP(237.78±21.39)U/L、尿α1微球(Uα1-MG)(14.65±2.83)mg/24 h、24 h尿蛋白定量(SOP)(0.89±0.24)g/24 h高于正常水平;X线和BMD均显示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和肋骨骨折各1例,PET/CT检查阳性2例,可疑阳性1例。停药2个月时,血磷及其恢复率分别为(0.87±0.16)mmol/L]和2(40.0)较停药1个月分别为(0.76±0.12)mmol/L和1(20.0)和停药前显著增高,ALP[(186.54±15.78)U/L]和VAS[(3.92±0.67)分]显著降低[停药1个月分别为(214.29±18.83)U/L和(4.71±0.86)分,停药前分别为(237.78±21.9)U/L和(5.38±1.04)分](P<0.05)。结论 血磷、ALP、Uα1-MG等检测结合X线和PET/CT检查,可作为ADV致HPOM诊断的敏感性指标。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防治的研究进展
    张思越, 甘建和
    2021, 26(8):  928-931. 
    摘要 ( 261 )   PDF (742KB) ( 4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之上(如病毒、酒精、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出现的急性(通常在4周以内)肝功能失代偿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同时普通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较差。现对ACLF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治疗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下ACLF患者的状况进行综述。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林惟妙, 虞朝辉
    2021, 26(8):  932-935. 
    摘要 ( 232 )   PDF (704KB) ( 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若不及时干预,可进一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并出现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先前的研究都认为NAFLD的发生与肥胖密切相关,然而在瘦型人群中,尤其是在亚洲人群里,同样存在着一部分NAFLD患者。目前的NAFLD患者管理主要是针对肥胖人群,而对瘦型NAFLD患者研究较少,因此这篇文章将从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分析瘦型NAFLD的特点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MicroRNA与肝纤维化相关的研究进展
    音铭, 李文庭
    2021, 26(8):  936-938. 
    摘要 ( 266 )   PDF (680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RNA(miRNA)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它以高度稳定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的血液及其他体液中,成为多种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研究表明,miRNA在各种慢性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miRNA与肝纤维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对乙酰氨基酚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分子机制
    王帆, 朱哿瑞, 刘成海, 陶艳艳
    2021, 26(8):  939-942. 
    摘要 ( 1148 )   PDF (839KB) ( 14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是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也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的常见原因。目前认为APAP致肝损伤的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细胞死亡等多个方面。近期有研究显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活、线粒体膜通透性转变(MPT)、Keap1-Nrf2-ARE、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M成员2 (TRPM2)等多种信号分子激活参与APAP肝损伤过程。因此,本文旨在综述APAP肝损伤的分子机制,为DILI的临床治疗拓展思路。
    病例报道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致布-加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张丽丽, 刘洋, 勾春燕, 胡建华
    2021, 26(8):  943-944. 
    摘要 ( 142 )   PDF (662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皮质激素成功救治急性肝衰竭1例
    刘玉, 邹颖, 张正国, 郭红英, 梅雪, 王介非, 钱志平
    2021, 26(8):  945-946. 
    摘要 ( 116 )   PDF (664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点红致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邓泽平, 杨茜, 覃凤燕, 苏思标
    2021, 26(8):  947-948. 
    摘要 ( 126 )   PDF (807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面部症状为首发的弥漫大B淋巴瘤伴丙型肝炎1例
    吴剑华, 王一川, 李彦霖, 刘小静
    2021, 26(8):  949-950. 
    摘要 ( 121 )   PDF (657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