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9-30
    前沿、探索与争鸣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综合诊疗模式
    肖倩倩, 王梦雨, 范建高
    2021, 26(9):  951-952. 
    摘要 ( 248 )   PDF (678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遗传易感个体由于代谢功能障碍导致的脂肪性肝病,NAFLD与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之间互为因果,共同促进肝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以及肝脏和肝外恶性肿瘤的发病。NAFLD的诊断与治疗涉及各级医疗机构和多学科医生团队,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NAFLD诊疗模式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国际专家小组推荐的NAFLD的综合诊疗模式。
    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在肝硬化AKI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张云, 尹伟, 郭洪雷, 李成忠
    2021, 26(9):  953-955. 
    摘要 ( 211 )   PDF (625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肾功能损伤是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最常见的类型是肾前性氮质血症、肝肾综合征和急性肾小管坏死。国际腹水俱乐部新发布的指南将肝硬化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更改为基于血肌酐值的动态变化,这提高了诊断敏感性,但对肝肾综合征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鉴别诊断却较为困难,两者对扩容治疗都不敏感,病情都可能在短期内迅速进展。本文对有望用于肝硬化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或鉴别病因的6种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做一综述。
    噬菌体在酒精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孟方园, 孙悦, 苑广菲, 高沿航
    2021, 26(9):  956-957. 
    摘要 ( 168 )   PDF (602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性肝炎是酒精性肝病较严重的临床表型,重症酒精性肝炎短期病死率高,除肝移植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噬菌体可靶向特定细菌,为治疗酒精性肝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本文对噬菌体疗法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现阶段面临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评述,为未来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氨基酸在慢加急性肝衰竭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
    张警予, 赵红, 谢雯
    2021, 26(9):  958-960. 
    摘要 ( 185 )   PDF (1188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慢性肝病基础上,以强烈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阶段,短期病死率高。近年来,寻找评估治疗效果、预后及靶向治疗识别标志物均是研究热点。本综述阐述ACLF患者的代谢特点和氨基酸(AAs)在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以期明晰后续治疗或研究的可能方向。
    NFATc4在NASH领域的研究进展
    李静, 雷晓红, 茅益民
    2021, 26(9):  960-961. 
    摘要 ( 245 )   PDF (604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蛋白家族,属于钙调磷酸酶(ca2+依赖的磷酸酶)控制的转录因子家族。研究发现,NFAT不仅在T/B淋巴细胞适应性免疫和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还对多种细胞和器官中发生的大量非免疫过程起重要作用,其中NFATc4尤为突出。本文对NFATc4的功能及其在NAFLD/NASH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望在未来为NASH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药物性肝损伤
    中西药肝损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何婷婷, 王丽苹, 任璐彤, 崔延飞, 柏兆方, 郭玉明, 宫嫚, 王睿林
    2021, 26(9):  962-967. 
    摘要 ( 302 )   PDF (736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中西药导致肝损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分型、用药史、实验室指标和肝穿刺病理特征。结果 化学药物肝损伤(DILI)患者102例,男27例、女75例,年龄为(47±13)岁;中药肝损伤(HILI)患者187例,男50例、女137例,年龄为(49±1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BMI、过敏史、饮酒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分型方面,DILI和HILI均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分别为83例(81.4%)和139例(74.3%)。HILI组碱性磷酸酶(ALP)为171.0(139.0,242.0)U/L、胆红素(TBil)为96.6(33.0,209.9)μmol/L,高于DILI组ALP 150.0(110.8,246.8)U/L、TBil 73.9(20.2,148.3)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损伤型中HILI组ALT为895.0(491.0,1312.0)U/L、ALP为161.0(125.0,200.0)U/L,高于DILI组ALT 541.0(236.0,1032.0)U/L、ALP 142.0(107.0,195.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中DILI组ALT为(278.3±111.9)U/L、ALP为296.0(202.0,501.5)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为(563.9±304.9)U/L、肌酐为89.0(64.5,101.5)μmol/L,高于HILI组ALT (199.4±62.3)U/L、ALP 222.0(167.5,248.0)U/L、γ-GT为(198.1±119.4)U/L、肌酐62.0(54.0,77.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LI组中可疑损肝药物为解热镇痛药排第1位,其次为治疗甲状腺疾病药物。导致HILI的中药主要应用于保健、皮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等。肝脏病理方面,肝细胞损伤型DILI较HILI更易出现肝细胞大片坏死、吞噬色素颗粒的库普弗细胞、肝细胞和(或)胆管内胆汁淤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LI与HILI临床肝损伤类型均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尽管DILI组ALT和ALP低于HILI,但肝脏损伤的病理表现更严重。
    药物性胆汁淤积肝胆生化指标的对比研究及ROC曲线分析
    任晶晶, 张丽香, 韩子岩
    2021, 26(9):  968-971. 
    摘要 ( 259 )   PDF (713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并对比研究药物性胆汁淤积的肝胆生化指标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因药物性肝损伤(DILI)、胆总管结石(CBDS)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相关性胆汁淤积入住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病例,共135例,分为3组,记录每组肝胆生化指标TBA、TBil、5'-NT、γ-GT、ALP、ALT和AST。运用SPSS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 DILI组TBA水平显著高于PBC组和CBDS组(P>0.05)。DILI组TBil水平显著高于PBC组(P<0.05),与CBD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组γ-GT水平显著低于CBDS和PBC组(P<0.05)。DILI组5'-NT水平显著低于CBDS组(P<0.05),与P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组ALP水平与PBC和CBD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组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BA的曲线下面积为0.990,P=0.000,Cut-Off值为120.2 μmol/L,灵敏度97.4%,特异度100%。DILI组血清ALP与γ-GT倍值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0,P=0.000,Cut-Off值为0.74(1∶1.35),灵敏度89.5%,特异度89.5%。DILI组血清TBi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P=0.000,Cut-Off值为171.62μmol/L,灵敏度100%,特异度55.8%。DILI组血清ALP、5'-NT和γ-GT水平的ROC曲线分析无意义。结论 药物性胆汁淤积的TBA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胆汁淤积,以及γ-GT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胆汁淤积极有可能是其标志性表现,其次,5'-NT水平显著低于CBDS相关性胆汁淤积,与PBC相似,ALP水平在常见胆汁淤积病种间无差异。TBA水平和ALP与γ-GT的倍值比的Cut-Off值对药物性胆汁淤积的诊断有极高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极佳。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右心声学造影在肝硬化患者肺内血管分流评价中的应用
    潘国栋, 侯斐, 张瑶, 刘玉凤, 王晓静, 刘尧, 段英, 王艳斌, 李炜, 郝一炜, 熊号峰
    2021, 26(9):  972-976. 
    摘要 ( 203 )   PDF (645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右心声学造影在肝硬化患者肺内血管分流的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8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使用维生素B6与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混合液进行右心声学造影。记录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通过采集动态图像,对于存在肺内分流的患者,选择左心房微泡最为密集的图像进行分析,对微泡量进行半定量分析评估是否存在肺内血管分流。收集分流阳性的患者的右心声学造影检查资料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其高危因素。结果 186例患者中,男性125例(67.2%),女性61例(32.8%)。年龄为(53.4±9.9)岁,范围为26~70岁。全部患者耐受性良好,仅2例患者感注射部位轻微疼痛,但不影响实验完成。无不良事件发生。检出存在大量分流4例(2.15%),中量分流 6例(3.22%),少量分流 38例(20.43%),无分流的患者138例(74.19%)。大量分流的患者与少量分流的患者相比,静脉注射混合液后心腔左房微气泡出现的时间更快。进一步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肺内分流量大小与肝硬化程度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为 0.463,呈正相关,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越高的患者,肺内分流量也越大。结论 维生素B6与碳酸氢钠混合液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肝硬化人群进行右心声学造影。肝硬化人群肺内分流大小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低水平HBsAg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徐芳, 张海泉, 赵佳强
    2021, 26(9):  977-979. 
    摘要 ( 168 )   PDF (690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PLT)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36例低水平HBsAg CHB患者,依据肝纤维化分期将患者分为S1期组(n=28)、S2期组(n=37)、S3期组(n=40)、S4期组(n=31)。患者入院后治疗前行PLT、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检测及肝纤维化分期评估。比较4组PLT、PC-Ⅲ、CⅣ、HA、LN水平差异。以Spearman系数检验低水平HBsAg CHB患者血清PLT水平与PC-Ⅲ、CⅣ、HA、L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S1期组PLT水平为(220.7±85.4)×109/L,S2期组PLT水平为(169.2±66.4)×109/L,S3期组PLT水平为(135.7±52.6)×109/L,S4期组PLT水平为(104.5±40.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110,P<0.01)。S1期组血清PC-Ⅲ、CⅣ、HA、LN水平分别为(95.5±34.3)μg/mL、(61.2±15.7)μg/mL、(84.3±25.6)ng/mL、(88.4±15.4)ng/mL,S2期组血清PC-Ⅲ、CⅣ、HA、LN水平分别为(130.5±48.6)μg/mL、(79.3±20.4)μg/mL、(115.3±30.6)ng/mL、(102.8±22.8)ng/mL,S3期组血清PC-Ⅲ、CⅣ、HA、LN水平分别为(166.4±62.7)μg/mL、(90.4±25.3)μg/mL、(155.5±45.1)ng/mL、(115.6±29.3)ng/mL,S4期组血清PC-Ⅲ、CⅣ、HA、LN水平分别为(223.7±80.9)μg/mL、(105.5±31.9)μg/mL、(224.3±79.3)ng/mL、(226.3±34.0)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737、17.828、46.166、175.093,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低水平HBsAg CHB患者血清PLT水平与PC-Ⅲ、CⅣ、HA、LN水平呈现出负相关,r=-0.584、-0.521、-0.499、-0.544,均P<0.01。结论 低水平HBsAg CHB患者血清PLT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血清PC-Ⅲ、CⅣ、HA、LN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且两者间关系密切,有助于预测低水平HBsAg CHB患者肝组织损伤。
    卡维地络联合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
    黎美琳, 姚上志, 王栋, 居峰, 王晓伟
    2021, 26(9):  980-983. 
    摘要 ( 205 )   PDF (643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口服卡维地络联合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40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纳入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ESVD)组22例,卡维地络联合ESVD组18例,重点比较两组再出血率、死亡率、内镜下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周内ESVD组和联合组再出血率分别为36.4%(8/22)、11.1%(2/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月内联合组再出血率为22.2%(4/18),明显优于ESVD组54.5%(1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内两组出血相关死亡率分别为9.1%(1/22)、5.6%(1/18),总体死亡率分别为9.1%(1/22)、5.6%(1/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VD组和联合组术后1个月内镜下改善率分别为59.1%(13/22)、88.8%(16/18),术后6月分别为54.5%(12/22)、88.8%(16/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VD组和联合组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镜下精准食管胃静脉曲张断流术联合卡维地络在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中应用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超声内镜下内镜黏膜剥离术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良性肿瘤中的可行性研究
    陈衍磊, 蔡永国
    2021, 26(9):  984-986. 
    摘要 ( 185 )   PDF (632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超声内镜下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医院病历管理系统,纳入经ESD治疗的食管良性肿瘤患者174例,男性92例,女性82例,年龄(53.2±10.5)岁;其中伴有乙肝肝硬化患者34例(肝硬化组),不伴有乙肝肝硬化患者140例(非肝硬化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肝硬化组、非肝硬化组Child-Pugh评分分别为7(5,12)分、0(0,0)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小板计数[152(110,318)×109/L]明显低于非肝硬化组[245(142,330)×109/L,P<0.05];而肝硬化组INR[1.2(1.0,1.8)]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组[1.0(0.9,1.3),P<0.05],另外两组患者年龄、性别、WBC、ALT、AST、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管良性肿瘤直径、食管平滑肌瘤、肿瘤位置、ESD手术时间及肿瘤完整切除例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组、非肝硬化组ESD术后出血分别为6例(17.6%)、5例(3.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硬化组患者术后出血病例中有5例伴有食管静脉曲张。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ESD相关的食管穿孔或死亡病例。结论 ESD治疗乙肝肝硬化食管良性肿瘤,特别是无严重肝硬化并发症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CT灌注相关参数定量预测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
    张必全, 马宇航
    2021, 26(9):  987-989. 
    摘要 ( 150 )   PDF (739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CT灌注相关参数定量预测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84例,均行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0例)和存活组(54例),比较两组CT肝脏灌注成像参数肝血容量(BV)、肝血流量(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参数对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死亡组BV、BF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MTT、HAF、HAP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CT肝脏灌注成像参数BV、BF、MTT、HAF、HAP对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预后均有一定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0.637、0.765、0.674、0.721。结论 CT肝脏灌注成像参数BV、BF、MTT、HAF、HAP对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预后具有重要预测价值,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病毒性肝炎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肝脏硬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相关事件的预测价值
    朱冬明, 丁洁
    2021, 26(9):  990-993. 
    摘要 ( 182 )   PDF (646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测量肝脏硬度值(LSM)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相关事件(LREs)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476例CHB患者(男295例、女181例),年龄(50.4±9.7)岁。LREs定义为肝脏失代偿、肝细胞癌和(或)肝脏相关死亡。做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确定CHB患者LREs发生相关独立预测因素;绘制ROC曲线,取约登指数最大时作为诊断截断值并计算诊断指标。结果 CHB患者出现LREs 68例(LREs组),未出现LREs 408例(非LREs组),比较两组资料可知,LREs组、非LREs组年龄分别为(57.6±7.4)岁、(49.3±9.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Es组Child-Pugh A、B及C分级为2例(2.9%)、20例(29.4%)及46例(67.6%),非LREs组Child-Pugh A、B及C分级为146例(35.8%)、221例(54.2%)及41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Es组ALT、AST、PLT、HBeAg为(68.5±79.6)IU/L、(56.1±63.6)IU/L、(112.8±48.0)×109/L、49例(72.0%),与非LREs组[(144.1±126.0)IU/L、(132.8±130.5)IU/L、(165.4±56.4)×109/L、208例(51.0%)]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Es组LSM、APRI、FIB-4为(26.6±10.7)kPa、(1.0±0.4)、(2.1±1.3),与非LREs组[(16.4±11.8)kPa、(0.5±0.2)、(1.2±0.9)]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性资料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hild-Pugh分级、LSM、APRI及FIB-4为CHB患者LREs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2D-SWE检测LSM诊断CHB患者LREs发生时的AUC值(0.88)分别显著高于APRI(0.74)、FIB-4(0.78)(P<0.05),当三者联合诊断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为89.7%(61/68)、94.8%(387/408)及94.1%(448/476)。结论 2D-SWE测量LSM能够有效诊断CHB患者LREs的发生,当与APRI、FIB-4联合诊断时诊断效能进一步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肝衰竭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
    陈姣艳, 陈斌, 曹冬容, 朱蔓然, 焦志勇, 秦永军, 夏悯馨
    2021, 26(9):  994-997. 
    摘要 ( 271 )   PDF (634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肝衰竭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140例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后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n=77)、死亡组(治疗后无效死亡,n=63)。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肝衰竭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血氨水平、CTP评分、MELD评分、血钠水平、年龄、碱性磷酸酶水平、转氨酶水平、血清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肝衰竭死亡有一定影响(均P<0.05)。经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碱性磷酸酶水平、高转氨酶水平、高血清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是影响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肝衰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7、1.029、1.654、1.352、1.274、0.081、16.415、0.937,均P<0.05)。结论 高龄、高碱性磷酸酶水平、高转氨酶水平、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是影响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肝衰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HBV-C基因型复制细胞系的构建与鉴定
    李瑞明, 杨燕, 曾宪煌, 孟忠吉
    2021, 26(9):  998-1002. 
    摘要 ( 244 )   PDF (1143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HBV临床分离株复制细胞系,为抗病毒药物筛选提供新的细胞模型。方法 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PCR扩增乙肝病毒全长基因组,经SapI酶切,T4连接酶连接环化后作为模板,PCR扩增0.2拷贝HBV基因组(nt1402-nt1989)及1.0拷贝HBV基因组(nt1402-nt3215-nt1407);依次克隆入pcDNA3(-)-EGFP-ΔCMV载体得到p1.2×HBV-EGFP质粒;用Lipofectamine 2000 将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使用含G418(700 μg/mL)培养基培养2~3周,挑选阳性克隆,进一步传代培养获得HBV复制细胞系(HepG2X15)。收集细胞系培养上清ELISA检测HBsAg和HBeAg水平;Real-time PCR检测HBV病毒含量。收集培养细胞,Southern blot检测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HBsAg和HBcAg。结果 筛选出1株来源于临床分离株的HBV-C基因型复制细胞系,在培养上清中检测到高水平HBsAg、HBeAg及HBV DNA,细胞内检测到HBV复制中间体,免疫荧光检测到细胞内高水平HBsAg和HBcAg。与HepG2.2.15细胞系相比,上清中HBsAg和HBV DNA水平更高。结论 成功建立来源于临床分离株的HBV-C基因型复制细胞系,该细胞系稳定表达HBsAg、HBeAg和HBcAg,并支持高水平的HBV复制,可以用于抗HBV药物筛选及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机制等研究。
    肝癌
    CT三维重建在原发性肝癌肝脏切除术前肿瘤体积评估中的应用
    郭智辈, 唐文才, 李小华, 汤富强, 张尾兰
    2021, 26(9):  1003-1006. 
    摘要 ( 271 )   PDF (766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CT三维重建在原发性肝癌(PLC)肝脏切除手术前肿瘤体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PLC患者120例,均接受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治疗。根据术前评估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二维CT,60例)和观察组(CT三维重建,60例)。分析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预估病灶体积、实际病灶体积、预切除肝体积、实际切除肝体积、剩余肝体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治疗,术中无死亡及中转开腹病例。观察组预切除肝体积、实际切除肝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剩余肝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预估病灶体积、实际病灶体积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预切除肝体积与实际切除肝体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预切除肝体积显著大于实际切除肝体积(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CT成像技术,CT三维重建可对肿瘤体积提供更为准确的术前评估,同时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GP73与铁调素在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陈超, 姚玲, 邱邦东, 王小燕
    2021, 26(9):  1007-1010. 
    摘要 ( 177 )   PDF (687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与铁调素(Hepc)在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98例,记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者92例,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GP73和Hepc水平,对比乙肝相关性肝癌死亡与生存患者血清GP73和Hep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GP73和Hepc水平预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死亡的效能。结果 研究组血清GP73、Hepc水平分别为[(204.7±10.3)ng/mL、(128.3±12.6)μg/L],均高于对照组[(38.1±6.7)ng/mL、(77.9±9.5)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死亡率为28.4%;死亡患者血清GP73、Hepc水平分别为[(261.6±12.7)ng/mL、(165.8±13.2)μg/L],均高于生存患者[(182.5±5.9)ng/mL、(113.1±10.4)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GP73、Hepc均是影响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70、1.984、2.121,P均<0.05)。ROC分析显示,血清GP73和Hepc水平预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死亡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5.3 ng/mL、130.0 μg/L,灵敏度分别为70.4%、88.9%,特异度分别为89.7%、72.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7(95%CI:0.805~0.943)和0.883(95%CI:0.801~0.940)。结论 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GP73、Hepc水平异常升高,且TNM分期Ⅲ~Ⅳ期、GP73、Hepc均是影响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circPDSS1通过靶向miR-1298调控肝癌细胞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李敏, 吴兴桂, 朱军华
    2021, 26(9):  1011-1015. 
    摘要 ( 192 )   PDF (1132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环状RNA PDSS1(circPDSS1)对肝癌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circPDSS1和miR-1298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T-qPCR确定circPDSS1对miR-1298的靶向调控作用。将circPDSS1小干扰RNA(si-circPDSS1)、miR-1298 mimics、si-circPDSS1+ miR-1298抑制物(anti-miR-1298)分别转染肝癌细胞MHCC97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肝癌组织中circPDSS1表达(3.41±0.33比1.00±0.06)显著升高,miR-1298表达(0.42±0.04比1.00±0.07)显著降低(P<0.05)。circPDSS1对miR-1298具有靶向负性调控作用。抑制circPDSS1表达后MHCC97H细胞凋亡率(22.71±2.19比6.02±0.05)显著升高,迁移(55.72±4.78比101.86±9.65)和侵袭(41.24±3.80比85.71±7.57)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过表达miR-1298后MHCC97H细胞凋亡率(18.67±1.06 vs 7.08±0.69)显著升高,迁移(61.11±5.54比107.15±10.96)和侵袭(50.05±4.22比88.57±7.96)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与抑制circPDSS1比较,同时抑制miR-1298和circPDSS1后MHCC97H细胞凋亡率(11.68±1.24比23.31±2.84)显著减低,迁移(86.59±7.44比54.59±4.78)和侵袭(76.01±6.33比39.91±3.73)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 抑制circPDSS1表达能够降低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与靶向调控miR-1298有关。
    其他肝病
    肝移植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病因及预后分析
    李丽昕, 李志杰, 白瑛, 刘鸿凌, 李洪苓, 任敏娟, 安子瑞, 刘振文, 王洪波
    2021, 26(9):  1016-1018. 
    摘要 ( 332 )   PDF (620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发生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401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肝移植后发生PVT的病因。结果 401例肝移植患者中,15例出现PVT,发生率为3.7%,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0.8岁(35~63岁)。术前乙肝肝硬化9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丙重叠感染肝硬化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2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15例门静脉血栓患者中,术前存在血栓12例(80%)、脾切除或脾栓塞手术史4例(26.7%)、门腔分流3例(20%),经有效治疗后,血栓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PVT是肝移植后并不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监测门静脉并发症的首选有效方法,应早发现,进行个体化治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对肝脓肿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丁蕊, 王琦, 刘丽改, 赵文珊, 谢雯
    2021, 26(9):  1019-1023. 
    摘要 ( 162 )   PDF (651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HIV感染对肝脓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肝脓肿患者139例,根据肝脓肿患者住院后30 d转归,分为好转组、非好转组,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点。并且根据患者是否合并HIV感染,分为HIV组、非HIV组,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点。利用Logistic回归筛选肝脓肿患者30 d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入组139例肝脓肿患者中,男性112例(80.6%),合并HIV阳性48例(34.5%),好转组108例(77.7%)。非好转组合并HIV患者比例高于好转组患者(P=0.023)。肝脓肿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为18.2%(22/121),脓液培养阳性率为24.7%(24/97),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HIV组、非HIV组患者的12.5%(1/8)、92.1%(3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增加 (OR=1.048, 95%CI: 1.010~1.087, P=0.012)、HIV感染 (OR=4.264,95%CI: 1.647~11.041, P=0.003)、脓肿多发(OR=3.157, 95%CI: 1.265~7.882, P=0.014)、总胆红素升高(OR=1.027, 95%CI: 1.003~1.051, P=0.025)是PL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HIV感染为肝脓肿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损伤相关指标与急重症胰腺炎病情程度及NLR比值的关系
    董庆莲, 李振平
    2021, 26(9):  1024-1026. 
    摘要 ( 149 )   PDF (626KB) ( 2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肝损伤相关指标与急重症胰腺炎病情程度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东营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成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每组45例,比较两组入院时外周血ALT、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通过Spearman系数分析急重症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与ALT、AST、TBil、中性粒细胞计数、NLR的相关性。结果 SAP组ALT、AST、TBil水平高于MSAP组[(112.46±21.18)U/L比(84.77±14.56)U/L,(87.46±11.57)U/L比(67.16±9.16)U/L,(42.38±14.18)μmol/L比(34.58±17.8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27、9.228、7.629,均P<0.05)。SAP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LR高于MSAP组[(9.27±1.07)×109/L比(8.41±1.34)×109/L,(8.41±2.48)比(6.18±1.04)],差异统计学意义(t=3.364、5.563,均P<0.05)。急重症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与ALT、AST、TBi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肝损伤相关指标、NLR均可用于急重症胰腺炎病情程度的预测,且均与其存在明显相关性。
    急重症胰腺炎合并肝损伤患者IL-10、TGFβ及其mRNA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焦芳芳, 张伟, 武云珍
    2021, 26(9):  1027-1030. 
    摘要 ( 153 )   PDF (646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重症胰腺炎(SAP)合并肝损伤患者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转录物(mRNA)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到2020年10月在东营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SAP患者纳入本次试验,根据其有无合并肝损伤分为合并组(合并肝损伤)及SAP(未合并肝损伤)组,每组30例,另纳入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格检查的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研究,纳入对照组,比较三组入院时IL-10、TGFβ、IL-10mRNA、TGFβmRNA水平及肝功能指标[ALT、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通过Spearman系数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三组IL-10、IL-10 mRNA水平比较合并组>SAP组>对照组[分别为(56.74±4.24)、(47.58±6.74)比(39.85±4.36)ng/mL,(1.14±0.21)、(0.75±0.14)比(0.61±0.11)],合并组TGFβ、TGFβ mRNA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对照组[分别为(72.04±8.61)比(67.54±7.14)、(65.38±6.71)ng/L,(0.47±0.08)比(0.41±0.05)、(0.4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AST、ALT、TBil、GGT、AL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对照组[分别为(85.42±10.24)比(34.24±5.64)、(32.15±5.16)U/L,(79.46±10.41)比(35.15±4.26)、(33.41±4.18)U/L,(40.15±5.42)比(35.41±4.34)、(33.28±4.08)μmol/L,(61.04±7.18)比(56.34±5.48)、(54.23±4.35)U/L,(116.54±18.41)比(104.64±12.36)、(102.58±11.8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合并肝损伤患者IL-10、IL-10 mRNA、TGFβ、TGFβ mRNA水平与AST、ALT、GGT、ALP、TBil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SAP合并肝损伤患者白介素10(IL-10)、TGFβ及其mRNA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
    肝脏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谵妄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周静, 刘玉姣, 高园, 谷昊
    2021, 26(9):  1031-1035. 
    摘要 ( 251 )   PDF (1739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影响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非手术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CBM、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5月7日,检索关于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相关因素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合并分析提取的数据。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总样本量1181例。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组年龄大于非谵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7.76,95% CI:4.81~10.71,P<0.05)。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组体重指数(BMI)和白蛋白水平低于非谵妄组(BMI:WMD=-1.19,95% CI:-2.00~-0.39;白蛋白:WMD=-0.32,95% CI:-0.42~-0.23,均P<0.05)。吸烟组较不吸烟组,酗酒组较不酗酒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OR=0.55,95% CI:0.11~2.78,酗酒:OR=0.95,95% CI:0.60~1.49,均P>0.05);合并肺部疾病组较未合并肺部疾病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增加(OR=3.37,95% CI:1.76~6.46,P<0.05);合并糖尿病组与未合并糖尿病组、合并心血管疾病组和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OR=0.81,95% CI:0.52~1.27,心血管疾病:OR=0.98,95% CI:0.49~1.94,均P>0.05)。应用镇静药物组较未应用镇静药物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增加(OR=4.31,95% CI:2.37~7.81,P<0.05)。结论 高龄、低BMI、低白蛋白水平、合并肺部疾病和应用镇静药物是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同胎龄早产儿和不同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的肝生化变化及临床意义
    朱理佳, 马晓丹, 段江, 李檬, 黄永坤
    2021, 26(9):  1036-1040. 
    摘要 ( 235 )   PDF (646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ALT)、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白蛋白(Albumin,Al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γ-GT)及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 TBA)在不同胎龄早产儿、不同出生体质量儿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不同胎龄早产儿、206例不同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治疗前后ALT、PAB、Alb、ALP、GGT、TBA指标的变化。比较分析各生化指标在不同胎龄早产儿、不同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各组中和组间的差异。结果 晚期早产儿组、中期早产儿组、极早产儿组及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低出生体质量儿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组治疗后Alb、PA均高于治疗前,其变化最为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肝功能恢复、完善,ALT、γ-GT、TBA降低。不同胎龄早产儿组中晚期早产儿组、中期早产儿组、极早产儿组间及不同出生体质量组中正常出生体质量儿组、低出生体质量儿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组间,胎龄越小、体质量越小,肝脏合成Alb、PA、ALT、ALP、γ-GT、TBA的能力和排泄能力亦有所差异。结论 在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儿治疗后Alb、PA明显增多,ALT、γ-GT明显减低,以Alb、PA变化最显著,可作为监测肝功能的重要指标。随胎龄越小、体质量越小,肝脏功能易受影响,其合成能力、储备和排泄能力越差。
    综述
    免疫抑制治疗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再激活与预防
    贲屹然, 陈国林
    2021, 26(9):  1041-1043. 
    摘要 ( 177 )   PDF (626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越来越多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化学疗法的临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再激活已成为一个严峻问题。HBV再激活可导致患者相关的免疫抑制治疗延迟,造成不良的后果。许多证据表明,如果对患者进行筛查以确定他们的HBV活化风险并在开始免疫抑制治疗之前进行预防性治疗,则可以管理和预防HBV再激活。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影响HBV激活的风险因素,并概述了预防HBV激活的策略,希望日后给予患者更合理的建议。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杜凌遥, 马元吉, 吕朵朵, 唐红
    2021, 26(9):  1044-1046. 
    摘要 ( 462 )   PDF (620KB) ( 7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以全基因序列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同的基因型与基因亚型。不同基因型/基因亚型之间可以出现重组,产生重组亚型。不同基因型HBV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其生物学特性也存在差异。HBV基因型与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和抗病毒治疗反应等也密切相关。通过对HBV基因型进行研究,了解不同基因型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及预后,可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精准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维生素D在改善NAFLD与肌少症中的共同作用机制
    曹子怡, 管理, 陈洁
    2021, 26(9):  1046-1051. 
    摘要 ( 166 )   PDF (677KB) ( 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与肌少症(sarcopenia)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两疾病均为慢性疾病,都加重了患者的身体与经济的负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肌少症之间联系紧密,许多研究都旨在阐明两者间的关系,目前还未明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肌少症的因果关系,但两者间有许多共同的发病机制,研究比较多的比如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肥胖(obesity),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sedentary lifestyle),以及炎症(inflammation)等。近年来,有研究发现NAFLD患者、肌少症患者中常出现维生素D水平的下降,引起了研究人员对维生素D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肌少症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本综述旨在阐明总结目前研究对维生素D在两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肌少症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病例报道
    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联合治疗门脉性肺高血压1例并文献综述
    常春艳, 杨松
    2021, 26(9):  1052-1054. 
    摘要 ( 118 )   PDF (932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法林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及文献复习
    金承焕, 汪佳兵, 王石健
    2021, 26(9):  1054-1056. 
    摘要 ( 183 )   PDF (628KB) ( 5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