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1-30
    前沿、探索与争鸣
    重症酒精性肝炎早期肝移植评估研究进展
    冯丹妮, 刘鸿凌
    2021, 26(11):  1199-1200. 
    摘要 ( 176 )   PDF (685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效果欠佳的重症酒精性肝炎(SAH)患者预后极差,应尽早列入移植等待名单。过去10年对于SAH患者早期移植评估极为严格,但预后和酒精复饮率尚可。欧洲、美国和拉丁美洲等持支持意见,早期移植已得到越来越多专家支持,但不同国家、甚至不同中心间,意见也有所不同。
    HCV相关中晚期肝癌患者DAA抗病毒治疗策略
    邹铭南, 蔡大川
    2021, 26(11):  1201-1204. 
    摘要 ( 148 )   PDF (650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CV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在后DAA时代根除HCV已不再困难,但对于已发展成肝癌的慢性HCV感染者,尤其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目前研究较少,且尚无统一的指南或共识推荐其启动DAA抗病毒治疗的具体时间。既往已有研究表明,肝癌患者使用DAA治疗可能与较低的SVR率和HCC高复发率相关,因此引发HCV相关HCC患者使用DAA治疗的争议,但亦有研究提出HCC患者经DAA治疗后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期、肝癌指标改善获益。HCV相关的HCC患者是否应启动DAA治疗、启动DAA治疗的时机、DAA治疗后需注意的事项都是临床医生和患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马元吉, 杜凌遥, 唐红
    2021, 26(11):  1204-1207. 
    摘要 ( 179 )   PDF (657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情重,预后差,治疗棘手。促进肝再生的治疗策略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新思路之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修复紊乱的免疫微环境,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释放并归巢入肝,促进肝内祖细胞增殖、分化,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等途径改善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情及预后。本文阐述了当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希望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肝病提供有用的参考。
    PNPLA3 I148M变异通过影响脂质代谢增加肝病及全因死亡率
    文夏杰, 顾智强, 鲁凤民
    2021, 26(11):  1208-1209. 
    摘要 ( 549 )   PDF (608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受到遗传、行为习惯等多因素影响、多通路参与的复杂的全身性代谢疾病。脂质异位沉积及胰岛素抵抗是公认的NAFLD两大病因,但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在个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众多文献支持patatin样磷酯酶结构域蛋白3(PNPLA3)基因的rs738409位点G/C单碱基多态性(SNP)多态性与NAFLD的发病相关。近期研究结果显示,rs738409对应的PNPLA3-148M变异与肝病相关死亡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具有相关性。本文就PNPLA3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NAFLD的防控提供思路。
    全球酒精性肝病的疾病负担及干预策略
    张飞宇, 赵金明, 阿迪拉·亚克普, 高沿航
    2021, 26(11):  1210-1213. 
    摘要 ( 415 )   PDF (637KB) ( 4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性肝病(ALD)是全球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于缺少特异性诊断标志物,早期症状隐匿,就诊率偏低,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终末期肝病。持续戒酒是所有针对ALD治疗的基础,但由于存在过度饮酒(AUD),戒酒依从性差,复饮率高,治疗难度大,预后不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AUD及ALD并将筛查范围扩展至普通人群是减轻全球ALD疾病负担的关键,需要从国家到地区以及个人等多层面多措施的综合管理。本文在普通人群中扩大了对AUD及ALD筛查与诊断,并为降低ALD疾病负担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为更好管理ALD及AUD提供参考。
    血糖控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意义
    苏殷实, 陈源文
    2021, 26(11):  1213-1215. 
    摘要 ( 195 )   PDF (630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受重视的慢性肝病。近年来,新型血糖控制药物的出现,对肝细胞脂肪变性、心血管系统和血压控制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血糖控制水平在多大程度上使NAFLD受益的思考,然而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未得到充分证据证实,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初步探讨血糖控制和NAFLD之间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
    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
    韩宗儒, 闵晓春, 沈启刚, 尹有宽, 王森
    2021, 26(11):  1216-1220. 
    摘要 ( 252 )   PDF (671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TD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肾脏安全性及其引起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了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上海华山医院和上海嘉定区中心医院肝炎门诊113例接受TDF治疗的CHB患者,同时收集了65例接受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在基线、治疗12和24个月时的临床资料及肾功能检查结果包括血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比较两组之间发生肾功能损伤和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24个月后,TDF治疗组和ETV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92.9%和90.8%,ALT复常率分别为85.0%和83.1%和HBeAg的转阴率分别为55.5%和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608;χ2=0.110, P=0.740;χ2=0.601,P=0.438)。TDF治疗组血肌酐水平较基线水平显著增高,平均增高(10.8±4.7) μmol/L (t=2.83,P=0.041),eGFR水平较基线出现显著的下降,平均下降(11.8±1.5)mL/min·1.732 (t=3.728, P=0.034)。共有17例(15.0%)患者出现肾功能损伤,没有患者出现慢性肾脏病(CKD)。7例患者出现了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0岁(OR:2.821,95%CI:1.084~7.342,P=0.034)、糖尿病(OR:2.072,95%CI:1.035~4.150,P=0.040)和既往阿德福伟酯治疗(OR:3.162,95%CI:1.182~7.737,P=0.024)是影响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使用TDF治疗的CHB患者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eGFR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并引起肾功能损伤;高龄、糖尿病和既往ADV的使用是出现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急性重症戊型肝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珂, 陈榕, 王晓琳, 蔡伟
    2021, 26(11):  1221-1223. 
    摘要 ( 213 )   PDF (636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性重症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究重症肝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1日—2021年5月31日上海市瑞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重症肝炎诊治指南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戊型肝炎感染以散发为主,有明确共同发病6例(5.88%),男性65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58.16±12.01)岁,平均住院天数(19.08±15.38)d,合并基础肝病对是否进展为重症未见显著差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进展至重症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戊型肝炎出现重症的患者以男性(χ2=7.474,P<0.05)、老年(F=0.979,P<0.05)、合并基础疾病者(χ2=6.544,P<0.05)明显增多,住院时间长(F=0.791,P<0.05)。同时进展至重症者白蛋白明显降低(Z=3.981,P<0.001)、总胆红素明显升高(Z=-10.575,P<0.001)、凝血功能明显异常(Z=-4.199,P<0.001)。
    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DAA治疗泛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郭峰, 窦婧, 徐强, 王晓波, 马燕, 乐永红, 胡西百合提, 王转国, 王宏峰, 王晓忠
    2021, 26(11):  1224-1227. 
    摘要 ( 158 )   PDF (650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DAA治疗泛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肝病科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并接受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DAA治疗方案且完成疗程的患者(均使用目前上市的DAA药物),治疗期间均采用高灵敏HCV RNA检测,观察抗病毒治疗的SVR率。结果 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62例;年龄<60岁95例,年龄≥60岁39例。汉族121例,少数民族13例;初治118例,经治16例;肝硬化59例,非肝硬化75例。基因型:1b型53例,2a型57例,3a型10例,3b型12例,6型1例,混合型(1b,2a)1例。基因1b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23例,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6例,来迪派韦/索磷布韦治疗11例,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治疗3例,疗程12周。基因2a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32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联合利巴韦林治疗5例,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0例,疗程12周。基因3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16例,疗程12周;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6例,疗程12~24周。基因6型: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例,疗程12周。混合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1例,疗程12周。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DAA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达到SVR。结论 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DAA治疗泛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愈率高,耐受性好。
    高病毒载量且ALT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CHB患者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徐芳, 张海泉, 赵佳强
    2021, 26(11):  1228-1230. 
    摘要 ( 197 )   PDF (644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高HBV DNA病毒载量、ALT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的CHB患者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珠海市人民医院诊治的CHB患者378例,男性206例,女性172例,年龄(34.8±6.4)岁。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组织学活动指数评价患者肝纤维化分期(F0~F4)及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0~G4)。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CHB患者中<F2期135例,≥F2期243例,<F2期患者年龄、HBV DNA、ALT、APRI及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技术模型(GPR)分别为(32.8±9.2)岁、(8.4±1.0)log10拷贝/mL、(45.8±5.5)U/L、(0.40±0.22)及(0.12±0.07),与≥F2期[(35.6±5.3)岁、(7.6±1.3)log10拷贝/mL、(56.8±7.0)U/L、(0.49±0.20)及(0.17±0.08)]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中<G2期142例,≥G2期236例,<G2期患者年龄、HBV DNA、ALT、AST、FIB-4、APRI及GPR分别为(33.6±8.4)岁、(8.4±1.1)log10 copies/mL、(46.1±5.4)U/L、(32.5±8.2)U/L、(0.19±0.11)、(0.40±0.23)及(0.12±0.08),与≥F2期[(35.2±7.5)岁、(7.4±1.4)log10拷贝/mL、(56.0±6.8)U/L、(38.7±5.5)U/L、(0.24±0.11)、(0.55±0.22)及(0.17±0.10)]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年龄较大、病毒载量持续上升或FIB-4、APRI、GPR异常的ALT正常或轻度升高CHB患者需要加强随访,必要时进行肝穿刺活检。
    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ADA、miR-181a、NK细胞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
    李成, 张伟, 陈曲, 张磊, 赵秋剑, 李耀妮
    2021, 26(11):  1231-1235. 
    摘要 ( 152 )   PDF (671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HBV感染患者HBV DNA载量、腺苷脱氨酶(ADA)、miR-181a、自然杀伤(NK)细胞的表达,并分析ADA、miR-181a、NK细胞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44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疾病类型分为HBV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C)以及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其中ASC 37例、CHB 43例、LC 31例、HBV-HCC 33例;另择同时期体检正常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HBV DNA、ADA、miR-181a及NK细胞等数据,并行分析。结果 CHB组HBV DNA载量为(6.07±0.93)copy/mL,显著高于ASC组、LC组、HBV-HCC组的(5.63±0.82)/mL、(5.38±0.73)copy/mL、(4.53±0.42)copy/mL(P<0.05),HBV-HCC组HBV DNA载量水平显著低于ASC组、LC组(P<0.05);HBV-HCC组患者ADA(49.85±7.23)U/L,显著高于ASC组、CHB组、LC组、对照组的(13.28±3.27)U/L、(21.82±4.83)U/L、(35.83±5.59)U/L、(9.43±2.31)U/L(P<0.05),LC组ADA显著高于ASC组、对照组(P<0.05),CHB组ADA显著高于ASC组、对照组(P<0.05),ASC组AD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V-HCC组NK细胞(4.05±0.73)%,显著低于ASC组、CHB组、LC组、对照组的(9.42±2.51)%、(8.43±1.08)%、(5.89±1.34)%、(11.04±2.87)%(P<0.05),LC组NK细胞显著低于ASC组、CHB组、对照组(P<0.05),CHB组NK细胞显著低于ASC组、对照组(P<0.05),ASC组NK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HB组miR-181a相对表达量为(0.71±0.13)2-ΔΔCt,显著低于ASC组、LC组、HBV-HCC组、对照组的(0.94±0.08)2-ΔΔCt、(0.94±0.08)2-ΔΔCt、(1.23±0.13)2-ΔΔCt、(0.98±0.04)2-ΔΔCt(P<0.05),HBV-HCC组miR-181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ASC组、LC组、对照组(P<0.05)。在ASC、CHB、LC、HBV-HCC患者中,ADA与HBV DNA载量均呈正相关(r=0.752、0.668、0.413、0.639,P<0.05),NK细胞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631、-0.473、-0.507、-0.434,P<0.05);miR-181a在CHB患者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613,P<0.05),在HBV-HCC患者与病毒载量HBV DNA呈正相关性(r=0.510,P<0.05)。结论 在ASC、CHB、LC、HBV-HCC患者中,血清ADA水平与HBV DNA水平均呈正相关,而NK细胞与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miR-181a与CHB患者HBV DNA呈负相关,与HBV-HCC患者HBV DNA呈正相关。
    乙型肝炎患者的T淋巴细胞水平与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
    王炎, 许娜, 李小心
    2021, 26(11):  1236-1239. 
    摘要 ( 154 )   PDF (881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不同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乙型肝炎(HB)患者的T淋巴细胞水平。方法 纳入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HB患者273例,其中急性乙型肝炎85例,慢性乙型肝炎93例,肝炎后肝硬化95例,分别设为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另外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且身体健康的9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设为健康组。三组患者(治疗前)及志愿者入院后行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检测,再对三组患者行胃镜检查,记录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对比四组T淋巴细胞水平,对比三组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及不同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T淋巴细胞水平与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健康组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67.58±6.81)%、(46.19±4.16)%、(30.17±2.44)%、(1.60±0.41),急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为(63.24±5.02)%、(43.02±3.77)%、(26.15±2.10)%、(1.33±0.34),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为(55.12±4.22)%、(35.16±2.15)%、(21.16±1.84)%、(1.15±0.27),肝炎后肝硬化组分别为(47.15±3.19)%、(28.65±1.41)%、(17.19±1.41)%、(0.94±0.22);健康组>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且P<0.05。三组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慢性浅表性胃炎重度占比急性乙型肝炎组为3.53%、慢性乙型肝炎组为9.68%、肝炎后肝硬化组为17.89%,萎缩性胃炎重度病变占比急性乙型肝炎组为7.06%、慢性乙型肝炎组为20.43%、肝炎后肝硬化组为45.26%,对比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且P<0.05。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轻度患者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63.84±5.17)%、(42.19±3.55)%、(25.80±2.41)%、(1.28±0.33),中度患者分别为(57.23±4.31)%、(36.21±2.58)%、(20.53±1.72)%、(1.05±0.24),重度患者分别为(48.24±3.54)%、(30.78±1.87)%、(17.58±1.06)%、(0.90±0.18);重度<中度<轻度,且P<0.05。经相关性分析证实,T淋巴细胞水平与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呈现出负相关,均有P<0.05。结论 HB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CD3+、CD4+、CD8+、CD4+/CD8+呈现出明显的降低,且其水平表达与胃黏膜炎性病变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基于多层螺旋CT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无创诊断模型
    王剑, 时培美, 沈杰, 魏珏
    2021, 26(11):  1240-1245. 
    摘要 ( 144 )   PDF (803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测定肝脏脾脏体积等影像学资料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无创评估价值。方法 筛选2016年9月至 2020年12月于上海长征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88例。根据临床表现推测出的门静脉压力情况,肝硬化患者可分为三组:无门静脉高压组;轻度门静脉高压组(仅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仅有脾功能亢进)和重度门静脉高压组(同时患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功能亢进)。应用Add / Remove Structure软件测量全肝体积、脾脏体积等指标,使用血管介入方法测定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结果 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C 级的患者中,门静脉高压症分布情况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相关CT参数中肝脏体积在无门静脉高压组[(1 075.97±399.90) cm3]、轻度门静脉高压组[(1 053.14±281.21) cm3]、重度门静脉高压组[(949.87±229.77) cm3]之间发现,肝脏体积虽可见下降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脾脏体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较好的识别能力,脾脏体积在无门静脉高压组[(397.32±309.49) cm3]、轻度门静脉高压组[(676.55±274.69) cm3]、重度门静脉高压组[(903.80±362.33) cm3]对轻、重度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亦有较好的区分能力,ROC曲线下面积均在 0.700以上,达0.894。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门静脉压力的线性评价模型,门静脉压力(mmHg)= -0.08×年龄-1.82× 血小板 +1.89×CRP-1.71×ln总胆红素+2.06×脾脏体积。诊断模型对门静脉高压症有非常好的诊断价值,ROC 曲线下面积高达 0.859(95%CI 0.759,0.950),诊断敏感性为 80.65%,特异性为 55.56%。结论 结合血清学指标和影像学参数建立的无创评估模型简便、易行,对门静脉压力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自发性门体分流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叶东, 张俊霞, 李洁, 张丹, 刘颖, 郭永泽
    2021, 26(11):  1246-1249. 
    摘要 ( 182 )   PDF (659KB) ( 5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自发性门体分流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邯郸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硬化患者72例,其中门静脉压力升高(高压组)35例,门静脉压正常(正常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生化学指标、门静脉内径、腹水、并发症以及纤维化程度。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高压组患者Alb、ALT、AST、TBil、PT及PLT分别为(23.5±4.3)g/L、(223.2±21.6)U/L、(189.6±30.9)U/L、(78.2±9.3)μmol/L、(18.3±4.3)s及(61.3±9.3)×109/L,正常组分别为(32.0±5.6)g/L、(51.7±11.4)U/L、(45.8±22.3)U/L、(52.1±6.1)μmol/L、(11.9±3.9)s及(95.9±9.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42,-56.358,37.445,-11.208,-17.569,12.120,P<0.05)。高压组、正常组患者门静脉内径分别为(12.3±2.3)cm、(14.6±3.0)cm,腹水深度分别为(79.6±12.3)cm、(53.2±9.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9,P<0.05);消化道出血分别为14例(40.0%)、1例(3.1%),肝性脑病分别为17例(48.6%)、1例(3.1%),死亡分别为10例(28.6%)、2例(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504,均P<0.05)。高压组患者PCⅢ、IV-C、LN及HA分别为(42.1±11.1)ng/mL、(192.2±18.6)ng/mL、(156.0±14.5)ng/mL及(285.3±23.9)ng/mL,正常组分别为(21.8±9.7)ng/mL、(143.9±10.6)ng/mL、(131.2±15.2)ng/mL及(176.9±22.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800,-11.602,-9.786,-13.612,均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出现代偿性自发性门体分流,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加重肝硬化的进展,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的影响。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前后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功能分析
    高得勇, 娄小丽, 马爽, 张昆仑, 刘亮明, 刘鸿翔
    2021, 26(11):  1250-1252. 
    摘要 ( 208 )   PDF (641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HBV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数量功能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经HLA-A2分型检测选取46例患者,采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肽四聚体标记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HBV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百分比,并对其细胞因子分泌能力及表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46例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A2阳性者中,检出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表达的为22例。TDF治疗后患者ALT为(31.29±18.42)U/L,较治疗前(124.05±29.18)U/L明显下降(t=72,P=0.015),HBV DNA全部转阴,转阴率为100%。治疗后抗原特异性的CD8+T细胞数量为(1.15±0.37)%,明显高于治疗前的(0.65±0.25)%(t=59,P<0.01);治疗后γ干扰素为(6.86±2.08)%,明显高于治疗前(3.58±1.26)%(t=46,P<0.01);抗病毒治疗后HBV表位特异性的CD8+T细胞表达抑制性因子PD-1的细胞百分比为(0.43±0.19)%,低于治疗前的(0.76±0.43)%(t=131,P=0.0084); HBV表位特异性的CD8+T细胞表达活性因子CD28的细胞百分比为(1.03±0.45)%,高于治疗前的(0.56±0.26)%(t=100,P=0.0006)。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存在功能缺陷,经抗病毒治疗后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数量和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超声造影评估脾脏动静脉血流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GV破裂出血的诊断价值
    居峰, 王栋, 史玉民, 朱艳红, 黎美琳, 王晓伟, 姚上志
    2021, 26(11):  1253-1256. 
    摘要 ( 255 )   PDF (757KB)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估脾脏动静脉血流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破裂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9例乙肝肝硬化EGV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EGV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n=26)与非出血组(n=43)。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在治疗前行超声造影检查,统计两组患者脾动脉阻力指数、脾动脉搏动指数、脾静脉直径、脾静脉平均流量、最小循环时间(MCT)、峰值增强时间(PET)。对比两组脾脏动静脉血流信息差异,并借助ROC分析MCT及PET诊断乙肝肝硬化EGV破裂出血的价值。结果 两组脾动脉阻力指数、脾动脉搏动指数、脾静脉直径及脾静脉平均流量对比均有P>0.05;出血组MCT、PET显著高于非出血组,均有P<0.05。经ROC分析MCT、PET均可用于乙肝肝硬化患者EGV破裂出血的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0.866,且均有P<0.05。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用于乙肝肝硬化患者EGV破裂出血的诊断,其中MCT>5.950 s、PET>12.270 s为诊断此类患者EGV破裂出血的最佳截断值,可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肝癌
    RFA、TACE及二次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肝癌的5年随访观察
    黄义, 王健东, 金磊, 徐时
    2021, 26(11):  1257-1259. 
    摘要 ( 272 )   PDF (636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RFA、TACE术及二次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肝癌的5年随访情况。方法 纳入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92例复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患者肝癌复发后采取的治疗措施分为RFA组64例,TACE组58例,二次肝切除术组70例。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5年,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或死亡,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RFA组、TACE组、二次肝切除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31%(61/64)、87.93%(51/58)、98.57(69/70);TACE组治疗有效率低于二次肝切除术组(χ2=6.842,P=0.033)。RFA组、TACE组、二次肝切除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9.38%(6/64)、6.90%(4/58)、25.71%(18/70),二次肝切除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RFA组及TACE组(χ2=11.107,P=0.004)。术后1、3、5年,TACE组无瘤生存率均低于RFA组及二次肝切除术组(P<0.05);术后5年,二次肝切除术组无瘤生存率低于RFA组(P<0.05)。术后1、3年,3组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RFA组累计生存率高于TACE组及二次肝切除术组(P<0.05)。结论 TACE在治疗效果及远期生存率方面较RFA及二次肝切除术均较差,二次肝切除可能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RFA远期生存情况较好。
    阿帕替尼联合TACE术对肝细胞癌患者血清VEGF/TSFG水平的影响
    张敏花, 朱德明, 仲晨
    2021, 26(11):  1260-1263. 
    摘要 ( 174 )   PDF (650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阿帕替尼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FG)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肝细胞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行TACE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EGF/TSFG、甲胎蛋白(AF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CD3+T淋巴细胞、CD4+/CD8+分布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0.00%(36/60)、36.67%(22/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0.011)。观察组治疗后6 d VEGF/TSFG为(411.20±50.21),低于治疗前的(500.25±50.23),高于治疗后3个月的(324.64±5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6 d VEGF/TSFG为(454.27±49.58),低于治疗前的(512.25±55.92)和治疗后3个月的(532.48±5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MMP-9、AF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CD3+T淋巴细胞、CD4+/CD8+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MMP-9为(968.76±201.48)ng/L、AFP为(489.47±32.49)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1632.49±245.86)ng/L、(743.58±49.5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T淋巴细胞为(61.58±9.36)%、CD4+/CD8+为(1.09±0.12)均高于对照组的(54.24±8.59)%、1.34±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TACE术可有效调节肝细胞癌患者血清VEGF/TSFG水平,抑制肿瘤血管新生。
    钆双胺增强MRI及CT增强诊断肝功能Child-Pugh A级肝细胞癌的价值分析
    郭大可, 刘兵, 刘彬
    2021, 26(11):  1264-1267. 
    摘要 ( 201 )   PDF (713KB)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钆双胺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体层成像(CT)增强诊断肝功能Child-Pugh A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功能Child-Pugh A级HCC患者114例,所有患者均行钆双胺增强MRI和CT增强扫描,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HCC结节检出率、强化方式及包膜检出率。结果 114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共发现150个HCC结节。钆双胺增强MRI检出HCC结节的敏感度为94.67%(142/150),高于增强CT的81.33%(122/150)(P<0.05)。钆双胺增强MRI对多发HCC结节和HCC结节<20 mm的检出率分别为76.76%(109/142)和42.25%(60/142),明显优于增强CT的44.26%(54/122)和23.77%(29/122)(P<0.05)。钆双胺增强MRI及CT增强扫描HCC瘤灶随着时间延长均呈低信号/低密度表现趋势,其中钆双胺增强MRI肝胆特异期所有瘤灶全部呈低信号表现,检出率100%。114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认共有90个HCC结节存在包膜。钆双胺增强MRI显示HCC包膜的敏感度为85.56%(77/90),高于增强CT的50.00%(45/90)(P<0.05)。2种影像学方法在显示HCC包膜边缘强化特点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钆双胺增强MRI扫描HCC结节检出率、包膜检出率均优于CT增强扫描,且能较好显示HCC瘤灶强化特点,尤其在肝胆特异期对HCC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CT灌注成像观察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血供状态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李真真, 耿云平, 任悠悠, 尤国庆, 曾庆
    2021, 26(11):  1268-1271. 
    摘要 ( 204 )   PDF (864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血流状态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3月至2019年11月257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TACE治疗前后行CT灌注成像扫描,记录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达峰时间(TTP)及肝动脉灌注量(HAP)。同时取TACE治疗前病灶组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分析VEGF水平、MVD与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记录治疗效果,比较不同疗效患者HBF、HPI、TTP及HAP水平。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对判断TACE近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TACE治疗后3个月复查,25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8例,部分缓解(PR)128例,疾病稳定(SD)36例,疾病进展(PD)55例。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VEGF、MVD与HBF、HPI及HAP呈正相关,与TTP呈负相关(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HBF、HPI、HAP及TTP有助于判断TACE治疗效果(P<0.05),根据ROC分析结果建立疗效指数模型:Y=X1+X2+X3+X4(HBF:X1,HPI:X2,HAP:X3,TTP:X4),疗效指数模型判断近期疗效的AUC为0.870(AUC=0.870,S.E.=0.025,95%CI=0.821~0.919,P=0.000)。结论 CT灌注成像有助于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血流状态,为近期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姚韩, 王健东
    2021, 26(11):  1272-1275. 
    摘要 ( 282 )   PDF (650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导航在腹腔镜肝切除术(L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015年3月至2021年3月入院施行LH的PLC患者64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6.2±9.8)岁。偏态、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分别以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64例PLC患者行ICG荧光导航22例(ICG组),其余42例为非ICG组,比较临床资料,ICG组、非ICG组手术时间为162(110,198)min、192(124,24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组、非ICG组术中失血量为102(36,214)mL、208(98,40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组宽切缘(>10 mm)为21例(95.4%)、窄切缘(<10 mm)为1例(4.5%),非ICG组宽切缘为31例(73.8%)、窄切缘为11例(2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例ICG荧光导航患者术前给药14例,均为肝细胞癌;术中给药8例,均为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给药肿瘤区见明亮荧光显影,正常肝脏组织无显影;术中给药在ICG注入后正常肝脏组织见均匀荧光显影,肿瘤区无显影。结论 ICG荧光导航在LH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术前明确PLC病理类型有助于肿瘤切缘界定、精准手术导航:肝细胞癌选择术前ICG给药,胆管细胞癌选择术中ICG给药。
    其他肝病
    基于RUCAM评估量表的高龄老年药物性肝损伤162例临床分析
    任慧琼, 姚均迪, 赵红信, 鲁进宇, 吴珑芝
    2021, 26(11):  1276-1278. 
    摘要 ( 176 )   PDF (637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龄老人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第905医院老年医学科(原第八五医院干部病房)及长海医院老年医学科(长海医院及原海军411医院干部病房)2014年6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DILI的高龄患者162例,采用RUCAM量表评价药物与肝损伤的相关性,分析引起DILI 的药物类型、临床分型及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最小68岁,最高龄为96岁,平均年龄为91.2岁,引起DILI的前三位药物分别是中草药及中成药68例(41.98%),抗感染药物21例(12.96%)及心血管药物13例(8.02%),RUCAM分值均≥3,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胆汁淤积型76例,最常见,占46.91%,肝细胞损伤型48例,占29.63%;混合型38例,占23.46%。严重程度以1级为主75例(46.29%);2级53例(32.72%);3级22例(13.58%);4级12例(7.41%)。结论 本研究中,高龄患者引起DILI的最常见原因是中药,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胆汁淤积型多见,早期发现预后较好。
    血清胆汁酸谱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朱悦, 钱晓寒, 季国忠, 杨丽华
    2021, 26(11):  1279-1282. 
    摘要 ( 347 )   PDF (647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胆汁酸谱系在NAFLD中的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60名NAFLD患者及54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受试者血清中15种胆汁酸的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AFLD组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甘氨胆酸(GCA)含量明显升高、石胆酸(LCA)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余11种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DCA)、熊脱氧胆酸(UDCA)、甘氨石胆酸(GL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牛磺胆酸(TCA)、牛磺石胆酸(TLCA)、牛磺脱氧胆酸(TDCA)、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NAFLD组中,血清DCA、GCA、GDCA、GCDCA、TCA、TCDCA水平与ALT、AST均呈正相关;BMI、LCA水平与NAFLD发病风险相关[OR(95%CI)分别为1.615(1.224,2.131)、0.946(0.906,0.987),P值均<0.05];胆汁酸谱中诊断评估能力较高的有CA(AUC=0.640)、CDCA(AUC=0.617)、GCA(AUC=0.634)。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汁酸谱发生明显改变,做好胆汁酸谱的分析对NAFLD患者病情的诊断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腹腔镜手术切除与腹腔镜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比较
    吕超, 李恒平, 丁正华, 孔雕雕
    2021, 26(11):  1283-1286. 
    摘要 ( 275 )   PDF (645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切除术与腹腔镜微波消融术这两种术式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血管瘤患者46例病例资料,按术式分为腹腔镜手术切除术组(A组)和腹腔镜微波消融术组(B组),A组18例,B组28例。从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等方面比较A组和B组对肝血管瘤的疗效。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在缩短手术时长(t=2.797,P=0.008)、降低出血量(t=3.253,P=0.005)、减少住院时间(t=2.065,P=0.045)方面有明显优势。 术后第1天 ALT、AST 水平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ALT、AST 水平,术后第1天及第3天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微波消融术安全可行,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综述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危害和饮食治疗对策
    陈镜宇, 范建高
    2021, 26(11):  1287-1289. 
    摘要 ( 282 )   PDF (626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影响全球25%的成人,可与其他慢性肝病合并存在。MAFLD不但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密切相关,还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共同促进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和肝外恶性肿瘤的发病。至今无治疗MAFLD的特效药物,改变生活方式是兼顾防治代谢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炎症损伤的一线治疗措施,饮食处方减肥是MAFLD及其合并症防治的基石。
    细胞焦亡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朱鹏, 彭旸, 吴莉莉, 覃刚
    2021, 26(11):  1290-1293. 
    摘要 ( 212 )   PDF (640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卫生经济负担。细胞焦亡是依赖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4/5/11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大量的研究显示其在NAFLD的致病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NAFLD的严重类型,研究证据显示,细胞焦亡在NAFLD进展为NASH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细胞焦亡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如IL-1β、caspase-1等可用于NASH的诊断及评估。目前临床上并无针对NAFLD的有效治疗药物,基于细胞焦亡机制在NAFLD/NASH致病及进展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大量的研究也尝试开发基于干预细胞焦亡通路的治疗药物,虽然距离临床实际应用仍有一定差距,但也为探寻NAFLD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此,本文对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法尼醇X受体及其激动剂与肝脏疾病
    贾锶琦, 窦晓光
    2021, 26(11):  1293-1297. 
    摘要 ( 645 )   PDF (658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尼醇X受体( farnesoid X receptor,FXR)又名胆汁酸受体,是一种配体激活转录因子。FXR激动剂作用于FXR后,激活一系列复杂的下游通路,其代谢产物参与调节胆汁酸、糖类、脂质的稳态,进而在肝脏组织炎症、纤维化、再生及癌变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影响肝脏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寻找治疗靶点更精确且高效低毒的FXR激动剂,治疗肝脏代谢性疾病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主要围绕FXR对代谢的调节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及其激动剂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病例报道
    腹腔镜辅助超声定位治疗复杂肝包虫病2例
    王磊超, 张灵强, 李家俊, 袁加琪, 冯义康, 樊海宁, 侯立朝
    2021, 26(11):  1298-1299. 
    摘要 ( 111 )   PDF (851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弥漫性肝肿大为特征的早期酒精性肝硬化1例
    张行行, 李慧瑛, 陈华
    2021, 26(11):  1299-1300. 
    摘要 ( 113 )   PDF (771KB) ( 3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