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28
    述评
    脂滴:脂肪肝再认识的亮点
    曾民德
    2022, 27(2):  131-132. 
    摘要 ( 247 )   PDF (697KB) ( 5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2021慢性肝病临床研究重大进展回顾
    任天羿, 范建高
    2022, 27(2):  133-136. 
    摘要 ( 400 )   PDF (665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病是目前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全球学者正致力于研究各类肝病的发病机制并完善临床治疗策略,以减轻其疾病负担。本文回顾了2021 年肝病领域的高影响力临床研究,旨在为同道提供参考。
    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及其诊疗研究进展
    王胜兰
    2022, 27(2):  136-141. 
    摘要 ( 365 )   PDF (699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门脉性肺动脉高压(PPHTN)是肝病患者在门静脉高压基础上出现以肺动脉压升高和肺血管阻力增加为特点的疾病,是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高动力循环状态、血管活性介质失衡、原位血栓形成、遗传变异、系统性炎症反应、免疫损伤、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进一步探究PPHTN的发病机制,将为其治疗提供新方法。本文重点介绍POPH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的新应用
    夏睿琦, 曾晓清, 陈世耀
    2022, 27(2):  141-144. 
    摘要 ( 206 )   PDF (733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是所有慢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延缓代偿性肝硬化向失代偿发展是肝硬化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最主要表现是门静脉高压相关的并发症,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药物。然而,目前临床对其在代偿性肝硬化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对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临床研究进行评价,以帮助临床医生适时采取药物干预,选择合适的对象,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改变及相关分子机制
    高静雯, 刘晓琳, 朱锦舟, 许春芳
    2022, 27(2):  144-147. 
    摘要 ( 651 )   PDF (662KB) ( 5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以脂肪堆积为特征的慢性肝病,其组织学表现存在一定异质性。NAFLD的病理表现包括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变、炎症和纤维化、肝硬化。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多学科技术发展,研究人员从分子水平对NAFLD不同病理过程进行了探索,不断为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诊断评估方法、发病机制、形态学特征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标志物。
    肝功能衰竭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影响
    黄翀, 钟启盛, 鱼康康, 刘传苗
    2022, 27(2):  148-151. 
    摘要 ( 259 )   PDF (724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6年华山医院感染科收治的HBV相关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不同类型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以及感染对60 d生存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293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92例符合欧洲肝病学会CLIF-C 2-3级ACLF标准。CLIF-C 2-3级患者60 d总体感染发生率为54%,高于0-1级的34%(P=0.001)。共有162例ACLF患者病程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其肺部感染、真菌/其他机会性感染、全部感染发生率高于未使用激素者,为19%比7%、7%比0以及54%比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ox多因素分析发现,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全部感染、肺部感染和真菌/其他机会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LIF 0-1级发生感染者比未感染者60 d生存率更低(58%比77%,P=0.005),但CLIF 2-3级发生感染者与未感染者60 d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中,年龄≥45岁、基线CLIF等级为2-3、肺部感染和全部感染是6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仅年龄≥45岁(HR 1.585,95%CI:1.183~2.591)和基线ACLF等级为2-3(HR 2.542,95%CI:1.427~3.673)是6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糖皮质激素使用,CLIF 0-1级发生感染者生存下降。
    不同评分模型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吴欢, 伍龙, 祝娟娟, 张权, 申晓旭
    2022, 27(2):  152-159. 
    摘要 ( 291 )   PDF (730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不同评估模型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ACLF患者246例,根据治疗终点及出院后3个月的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各评分模型对ACLF短期预后的判断能力。结果 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年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甲胎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肌酐、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乳酸和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者ACLF相关并发症(肺部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LR、IBil、HE、腹水是影响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衰竭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病死率分别为11.54%(6/52)、32.89%(25/76)、77.12%(9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衰竭早期不同评分模型平均值明显低于肝衰竭中期、晚期,肝衰竭中期不同评分模型平均值明显低于肝衰竭晚期。除LRM评分模型外,其余9种评分模型在肝衰竭分期组间以及生存组与死亡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评分模型不同分值区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RRC评分模型的AUC为0.765,其后依次为CTP、ABIC、iMELD、MDF,以上评分模型AUC均>0.7,LRM评分模型AUC最小(0.586),预测价值最差。结论 除LRM评分模型外,CTP、ARRC、MELD、MELD-Na、iMELD、MESO、ABIC、MDF、ALBI评分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ACLF患者短期预后,其中ARRC评分模型具有更高的评估价值。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基于Nomogram的NAFLD进展性纤维化预测模型研究
    杨永勤, 王晓君, 冯巩, 李嵘, 刘小瑜, 孙雪梅, 贺娜
    2022, 27(2):  160-163. 
    摘要 ( 219 )   PDF (736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开发一种新型的基于Nomogram的非侵入性模型,以准确预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的进展性纤维化。方法 共纳入380例经Fibroscan诊断的NAFLD患者,收集了人体学和纤维化相关等实验室参数。将与进展性纤维化独立相关的变量用于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纳入Nomogram预测模型的变量包括:2型糖尿病(OR=1.135, 95%CI:1.019~1.265)、AST(OR=1.005, 95%CI:1.002~1.018)、Ⅲ型前胶原肽(OR=1.116, 95%CI:1.028~1.212)和Ⅳ型胶原(OR=1.097, 95%CI:1.032~1.166)。Nomogram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 95%CI为0.778~0.925,灵敏度为0.900,特异度为0.826。结论 Nomogram模型对于进展性纤维化的诊断更加准确,优于APRI、NFS、FIB-4和BRAD评分,可作为NAFLD患者进展性纤维化的非侵入性筛查工具。
    血小板计数与脾脏直径比值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高危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
    陈颖, 方青青, 陈炜, 张君佩, 沈丹杰, 李煜, 简佑容, 李锋, 王剑, 陈世耀
    2022, 27(2):  164-168. 
    摘要 ( 215 )   PDF (687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与脾脏直径比值(PC/SD)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检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肝脏疾病严重程度与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对于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差异性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无创预测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最终纳入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单因素分析发现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的PC/SD(t=4.141)、血红蛋白(t=2.829)、血小板计数(t=3.324)、有无腹水(χ2=6.530)、肝功能Child-Pugh分级(χ2=6.348)、肝硬化分期(χ2=24.882)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C/SD(OR=0.998,95%CI:0.996~1.000,P<0.05)和肝硬化分期(OR=14.088,95%CI:3.220~61.629,P<0.0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独立危险因素。PC/SD水平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AUC为0.781,95%CI:0.551~0.811,最佳阈值为596。PC/SD预测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AUC为0.888,95%CI:0.802~0.973,(P<0.01),最佳阈值为632.7。结论 PC/SD可作为临床医师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人群中筛查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初筛工具。若PC/SD比值小于596,发生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可能大,建议胃镜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若PC/SD比值大于632.7,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可能性小,可避免非必要的胃镜筛查。
    抗凝治疗在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减少PVT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甄勇, 王兵济, 杜华劲, 高学健, 王仔平, 宣佶, 张尊庶, 王传泰, 耿家宝
    2022, 27(2):  169-173. 
    摘要 ( 278 )   PDF (683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在肝硬化患者行脾脏切除术后,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PVT)发生风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住院行脾脏切除术的肝硬化患者106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56例。试验组患者术后24 h,给予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1次/日,1周)联合华法林(口服,24周)抗凝治疗。对照组未予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VT发生率、肝功指标、Child-Pugh评分、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 抗凝组、对照组术后PVT发生率分别为2周16.1%和44%,4周12.5%和40%,12周8.9%和38.0%,24周7.1%和34.0%,48周7.1%和32.0%。术后2周、4周、12周、24周、48周抗凝组的TBil、DBil、ALT、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2周、4周、12周、24周、48周抗凝组的门静脉平均直径小于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周试验组、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消化道出血3.6%、10.0%,肝性脑病1.8%、8.0%,肠坏死1.8%、6.0%,P>0.05;腹水14.3%、32.0%,P<0.05。抗凝组平均住院时间(10.8±2.9)d,小于对照组[(15.9±4.6)d],P<0.05。抗凝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肝硬化患者脾切术后PVT的发生风险,安全性良好。
    超声观察不同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患者左室峰值应变离散度的价值
    王雪伟, 黄晓云, 庞长绪, 乔超峰, 李彩霞
    2022, 27(2):  174-177. 
    摘要 ( 277 )   PDF (695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超声左室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在不同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患者中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16例,均接受超声检查,记录PSD值。记录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肝功能分级与PSD的关系。结果 116例患者中Child-Pugh分级:A级42例,PSD(40.4±8.2)ms,病程(2.6±0.7)年;B级48例,PSD(52.8±5.3)ms,病程(3.7±1.1)年;C级26例,PSD(58.7±6.6)ms,病程(4.8±0.9)年。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PSD和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级血清CA125[(80.8±25.4)、(193.7±52.0)、(250.6±71.1)U/mL ]和SAAG水平[(14.0±3.8)、(17.9±3.6)、(22.3±4.4)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A125(95%CI=1.071~2.478,OR=1.629,P=0.023)、SAAG(95%CI=1.328~3.242,OR=2.075,P=0.001)及PSD(95%CI=1.334~5.665,OR=2.749,P=0.006)是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的危险因素。PSD(95%CI=1.102~2.399,OR=1.626,P=0.014)是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C级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PSD判断Child-Pugh C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2(SE=0.074,95%CI=0.608~0.896,P=0.007),敏感度为0.846,特异度为0.550。结论 超声PSD水平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密切相关,检测PSD有助于判断肝功能状态,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S基因突变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PTX3表达及预后的影响
    秦旭, 侯志云, 张松, 马丽, 朝浩鹏
    2022, 27(2):  178-181. 
    摘要 ( 212 )   PDF (669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S基因突变与AFP、PTX3水平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治疗的7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肝硬化组);同期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作为对照(肝炎组);根据S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S基因突变组22例和S基因未突变组54例。采用半套式PCR检测HBV S基因突变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AFP、PTX3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Pearson法分析S基因突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PTX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肝硬化组TBil水平为(42.59±6.81)μmol/L,S基因突变患者比例为(22/54),高于肝炎组的(25.46±7.32)μmol/L和(9/78),AST(156.83±24.57)U/L、ALT水平(125.31±30.25)U/L低于肝炎组的(238.46±40.22)U/L、(193.74±42.81)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15.395、9.114、15.362、11.626,均P<0.05);S基因突变组血清AFP(5.98±2.01)ng/mL、PTX3(5.24±1.43)μg/L高于S基因未突变组的(4.86±1.34)ng/mL和(3.84±1.05)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9、4.729,均P<0.05);S基因突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PTX3水平与TBil均呈正相关(r=0.502、0.479,均P<0.05),与AST、ALT均呈负相关(P<0.05);S基因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有关(r=0.553,P<0.05),且发生S基因突变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预后不良比例高于预后良好(86.36%比13.64%);S基因突变、AFP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PTX3水平升高,且可能对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肝癌
    186例肝内胆管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苗慧, 万旭英
    2022, 27(2):  182-184. 
    摘要 ( 402 )   PDF (658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经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癌的186例患者资料,电话随访所有患者生存状况,分析影响总体生存期的因素。采用Kaplan-Mier分析总体生存期及疾病无进展期,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肝内胆管癌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32.2%,17.4%;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7.6%,22.9%,13.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Ⅳ期(HR:2.77;95%CI :1.43~5.36;P=0.002)、根治性手术(HR:0.47; 95%CI :0.26~0.84;P=0.012)、淋巴结转移(HR:2.11;95%CI :1.33~3.35;P=0.001)、血管侵犯(HR:1.74;95%CI :1.04~2.89;P=0.033)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NM分期Ⅳ期、根治性手术、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肠癌肝转移应用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介入栓塞的临床效果
    刘丽, 陈嘉兵, 陈成
    2022, 27(2):  185-187. 
    摘要 ( 521 )   PDF (654KB)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结肠癌肝转移应用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介入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间眉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栓塞治疗(碘化油+表柔比星)治疗,试验组采用新型栓塞治疗(聚乙烯醇载药微球+表柔比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水平、肿瘤坏死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9.07%(34/43)、95.35%(41/43)。对照组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1.16%(22/43)、88.37%(38/43)。试验组疾病缓解率、肿瘤坏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ALT、AST、Alb水平分别为(35.39±7.65)U/L、(36.87±7.68)U/L、(38.21±7.54)g/L。对照组患者ALT、AST、Alb水平分别为(48.14±10.36)U/L、(50.24±11.54)U/L、(31.24±6.47)g/L。试验组患者ALT、AS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消化道反应、腹痛、发热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肝转移应用聚乙烯醇载药微球介入栓塞,可有效提高肿瘤坏死率、疾病缓解率,保护肝脏功能,降低不良反应。
    极光激酶B、肿瘤蛋白5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杨怡, 席子涵, 张林颖
    2022, 27(2):  188-192. 
    摘要 ( 241 )   PDF (714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极光激酶B(AURKB)、肿瘤蛋白53(TP53)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Ualcan数据库分析AURKB、TP53在正常肝组织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院医院诊治的95例HCC患者(肿瘤Ⅱ期)为研究对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AURKB、TP53 mRNA表达水平。分析HCC组织AURKB、TP53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Pearson法分析HCC组织中AURKB mRNA表达水平与TP53 mRNA的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CC组织AURKB、TP53 mRNA表达水平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Cox回归分析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Ualcan数据库中HCC组织AURKB、TP53 mRNA表达水平为5.00(2.12, 10.575)和19.91(12.77, 29.72),高于正常肝组织的0.27(0.19, 0.88)和13.37(11.24, 15.29),(P<0.05)。HCC组织AURKB、TP53 mRNA表达水平为(1.82±0.61)和(1.75±0.59),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01±0.34)和(1.04±0.35),(P<0.05)。HCC组织AURKB、TP53 mRNA表达水平与病灶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HCC组织中AURKB mRNA表达水平与TP53 mRNA呈正相关(r=0.577,P<0.05);AURKB、TP53高表达组HCC患者术后36个月累积生存率低于AURKB、TP53低表达组(P<0.05);病灶转移、AURKB、TP53均是影响H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CC患者癌组织AURKB、TP53 mRNA表达水平较高,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相关,AURKB、TP53有望成为评估HCC患者预后的指标。
    T2WI序列图像TA在肝硬化背景下结节及小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冯权烨, 耿承军, 殷慧康
    2022, 27(2):  193-195. 
    摘要 ( 268 )   PDF (694KB) ( 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T2加权图像(T2WI)序列图像纹理分析(TA)在肝硬化背景下增生结节(DNs)及小肝癌(sH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有完整术前常规MRI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肝硬化结节(直径≤3 cm)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sHCC患者48例(设为sHCC组),DNs患者28例(设为DNs组)。两组均于手术病理学诊断前1周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行常规T2WI序列TA分析。选取结节最大层面轴位T2WI图像,利用Image J软件行病灶感兴趣区(ROI)手动勾画,提取灰度共生矩阵和直方图纹理参数,包括能量、熵、逆差距、相关性、对比度、平均值、峰度、偏度。对比两组灰度共生矩阵和直方图纹理参数变化情况,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价上述纹理参数对肝硬化背景下DNs与sHCC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sHCC组能量、相关性分别为(15.50±7.25)×10-4、(15.35±7.40)×10-4显著低于DNs组(24.58±12.28)×10-4、(33.72±14.71)×10-4(P<0.05),熵(7.00±0.32)显著高于DNs组(6.62±0.63)(P<0.05),逆差距、对比度、平均值、峰度、偏度较DNs组无显著差异(P>0.05)。经ROC分析,能量、熵、相关性对肝硬化背景下DNs与sHCC均有一定鉴别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0.648、0.831。结论 常规T2WI序列TA下灰度共生矩阵和直方图纹理参数能量、熵、相关性鉴别诊断肝硬化背景下DNs与sHCC的效能较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和标准化残肝体积比预测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
    张丰晓, 白雪松, 胡敬华
    2022, 27(2):  196-198. 
    摘要 ( 279 )   PDF (661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标准化残肝体积比(sFLR)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至2021年2月术前腹部三维CT重建、施行肝切除术HCC患者74例(男58例、女16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PHLF相关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确定PHLF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74例HCC患者PHLF 28例(PHLF组)、非PHLF 46例(非PHLF组)。PHLF组、非PHLF组患者PLT分别为123(29,238)×109/L、168(38,538)×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分别为36.3(26.0,41.2)g/L、42.8(25.6,48.8)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LR分别为0.50(0.38,0.78)、0.67(0.36,0.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评分分别为9(6,12)分、7(6,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年龄、性别、PT、INR、ALT、HBsAg及肿瘤直径等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将PLT、Alb、sFLR及MELD评分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LT、Alb、sFLR及MELD评分均是HCC患者PHLF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sFLR诊断HCC患者PHLF发生时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54、76.9%及73.9%,MELD评分诊断HCC患者PHLF发生时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53.8%及82.6%,两者联合诊断时敏感度、特异度为80.8%、91.3%。sFLR联合MELD评分诊断HCC患者PHLF发生时的AUC值均分别显著高于sFLR、MELD评分(P<0.05)。结论 sFLR联合MELD评分是预测HCC患者PHLF发生的有效指标,该预测模型能有效指导肝切除术后的早期处理,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为肝切除术的术前评估提供了新思路。
    US-CT/MRI融合成像技术用于原发性肝癌精准射频治疗中的价值
    王彬, 齐县伟, 张宪亮
    2022, 27(2):  199-202. 
    摘要 ( 270 )   PDF (754KB)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US-CT/MRI)融合成像技术用于原发性肝癌精准射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周口市中小医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常规超声是否清晰显示病灶将其分为两组,超声显示困难的纳入观察组(19例),超声显示清晰的纳入对照组(31例)。观察组在射频消融术中使用US-CT/MRI融合成像进行引导,对照组在射频消融术中使用常规超声进行引导。记录两组完成射频消融、术中补充消融、术后完全消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2年内生存率。结果 两组完成射频消融率分别为94.74%、100.00%,两组术中补充消融率分别为26.32%、3.23%,两组术后完全消融率分别为100.00%、93.5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补充消融率较高,P<0.05,两组完成射频消融、术后完全消融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年内,观察组死亡3例(15.79%),对照组死亡6例(19.35%),两组2年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3.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US-CT/MRI融合成像技术用于原发性肝癌精准射频治疗具有较高的完全消融率,安全性较好,对于常规超声显影比较困难的病灶,使用US-CT/MRI融合成像可清晰显影,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RNA结合蛋白CSTF2通过调控MCM6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何晓燕, 张强弩, 宰国真, 杨柳, 王桂芝
    2022, 27(2):  203-209. 
    摘要 ( 281 )   PDF (1378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STF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在HCC细胞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HCC公共数据,分析CSTF2的mRNA表达在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的差异。免疫组化分析CSTF2的蛋白表达在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的差异。分析CSTF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相关性分析寻找与CSTF2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因。体外培养HCC细胞并采用体外转染过表达或siRNA的方式分别上调或下调细胞中的CSTF2及MCM6。CCK-8试验分析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划痕实验分析各组细胞的转移情况。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各组细胞的CSTF2及MCM6表达水平。结果 CSTF2在9个HCC的微芯片及2个HCC的RNA测序公共数据中,CSTF2均在癌组织中呈现显著上调。CSTF2的高表达预示着较低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CSTF2表达与HCC患者的肿瘤尺寸、AFP水平、TNM分期及血管侵袭等密切相关。肝癌组织中MCM6的mRNA表达与CSTF2水平呈正相关。过表达CSTF2可以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同时过表达CSTF2可以上调MCM6的水平。抑制MCM6的水平可以部分消除CSTF2的促癌作用。结论 CSTF2可能通过调控MCM6在HCC中发挥促癌作用。CSTF2和MCM6可能成为HCC的潜在分子靶点。
    血清PIVKA-Ⅱ和AFP-L3水平对肝细胞癌行TACE术后病情和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
    季琴, 沈预程, 邵春燕
    2022, 27(2):  210-212. 
    摘要 ( 219 )   PDF (653KB) ( 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和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HCC)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3例行TACE的HCC患者,根据肝脏病灶直径变化分为缩小>50%亚组和<50%亚组,根据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亚组。分别检测血清PIVKA-Ⅱ和AFP-L3水平,并进行Pearson分析。结果 术后4周和术后8周的血清PIVKA-Ⅱ和AFP-L3水平低于手术前,且呈递减趋势(F=12.478,10.719,均P<0.05)。肝脏病灶直径缩小>50%亚组的血清PIVKA-Ⅱ和AFP-L3水平低于<50%亚组(t=7.873,8.264,均P<0.05);CR组的血清PIVKA-Ⅱ和AFP-L3水平低于PR、SD和PD组,且呈递增趋势(F=15.682,9.825,均P<0.05)。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PIVKA-Ⅱ和AFP-L3水平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单项指标检测(87.61%,93.26%,均P<0.05)。结论 血清PIVKA-Ⅱ和AFP-L3水平联合检测对TACE术后HCC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lncRNA TSIX通过靶向miR-548-a-3p抑制肝细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王佳乐, 李琤, 李广明
    2022, 27(2):  213-217. 
    摘要 ( 150 )   PDF (834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lncRNA TSIX通过靶向miR-548-a-3p抑制肝细胞癌(HC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方法 设肝癌Huh7细胞组、lncRNA TSIX mimics组、lncRNA TSIX inhibitor组;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晶紫染色测定单克隆形成数目,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水平,transwell腔室测定细胞侵袭水平,RT-PCR法测定细胞lncRNA TSIX、miR-548-a-3p水平。结果 lncRNA TSIX mimics组OD值、存活率、单克隆形成数目、穿膜数低于Huh7细胞组(t=8.725、5.437、120.834、64.321,P<0.05),lncRNA TSIX inhibitor组OD值、存活率、单克隆形成数目、穿膜数高于Huh7细胞组和lncRNA TSIX mimics组(t=4.124、3.784、10.462、7.965、37.192、174.632、30.703、104.562,P<0.05)。lncRNA TSIX mimics组细胞凋亡率、lncRNA TSIX高于Huh7细胞组[(18.52±2.45)vs(15.63±2.13),(4.47±0.22)vs(2.89±0.21)](t=10.531、12.372,P<0.05),lncRNA TSIX inhibitor组细胞凋亡率、lncRNA TSIX低于Huh7细胞组和lncRNA TSIX mimics组[(8.14±2.45)vs(15.63±2.13)、(18.52±2.45),(1.58±0.25)vs(2.89±0.21)、(4.47±0.22)](t=37.385、48.021、30.703、104.562,P<0.05)。lncRNA TSIX mimics组miR-548-a-3p低于Huh7细胞组[(2.39±0.19) vs (4.87±0.20)](t=11.265,P<0.05),lncRNA TSIX inhibitor组miR-548-a-3p高于Huh7细胞组和lncRNA TSIX mimics组[(6.32±0.19)vs(4.87±0.20)、(2.39±0.19)](t=6.612、10.058,P<0.05)。结论 lncRNA TSIX明显抑制HCC细胞增殖、侵袭,促进HCC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lncRNA TSIX负调节miR-548-a-3p有关。
    病毒性肝炎
    急性戊型肝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刘玉, 梅雪, 张宇一, 邹颖, 郭红英, 袁伟, 王介非, 钱志平, 张正国
    2022, 27(2):  218-221. 
    摘要 ( 338 )   PDF (670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2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确诊为急性戊型肝炎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年龄<60岁为91例,≥60岁为88例;男性129例,女性50例;未合并基础肝病142例,合并基础肝病37例;HBV、HEV重叠感染20例,HEV单纯感染157例;158例好转,21例无效。与年龄<60岁患者相比,≥60岁患者的ALT和TBil更高,GGT和Alb更低,住院时间更长;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的TBil、PT、肝脏弹性值更高,住院时间更长;与未合并基础肝病患者相比,合并基础肝病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与HEV单感染患者,乙戊重叠感染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与好转组比较,无效组男性占比多,发生肝衰竭比例高,AST、TBil、PT、肝脏弹性值均偏高,GGT、Alb均偏低。TBil(P=0.001)、Alb(P=0.041)、PT(P=0.009)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AHE患者男性占比高,老年、男性的病情相对严重,老年、男性、合并基础肝病及HBV、HEV重叠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对更长,TBil、Alb、PT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ETV与TDF联合治疗NAs经治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28例48周疗效观察
    宋庆润, 高峰, 杨小平, 刘俊青, 向龙春, 韩丽英
    2022, 27(2):  222-224. 
    摘要 ( 257 )   PDF (655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ETV+TDF治疗NAs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经核苷(酸)类似物(NAs)至少治疗48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ETV 0.5 mg、TDF 300 mg、1次/d抗病毒治疗,监测HBV DNA定量等指标。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病毒学应答率有所提高,治疗至48周时完全应答率达64.3%(18/28),总应答率达96.4%(27/28)。HBeAg定量由(4.13±1.26)COI降为(4.05±1.12)COI,但无HBeAg及HBsAg阴转。结论 ETV+TDF联合治疗NAs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LV的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
    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观察
    肖珊珊, 杨巧红, 李建婷
    2022, 27(2):  225-227. 
    摘要 ( 310 )   PDF (714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特征。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方医院低水平HBsAg CHB患者15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治疗前接受肝穿刺活检及血清HBsAg、HBV DNA、血小板(PLT)、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检查。分析不同炎症活动程度分级、纤维化分期患者间上述血清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LT与低水平HBsAg CHB患者纤维化分期间的相关性。结果 157例CHB患者中炎症活动程度分级:G1级43例、G2级56例、G3级40例、G4级18例;纤维化分期:S1期44例、S2期53例、S3期42例、S4期18例。不同炎症活动程度分级患者HBsAg、HBV DNA、PLT、TBil、ALT、AST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纤维化分期患者HBsAg、HBV DNA、TBil、ALT、AST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化S1、2、3、4期患者PLT水平分别为(214.15±24.16)×109/L、(174.26±15.06)×109/L、(144.75±10.46)×109/L、(130.76±5.56)×109/L,不同纤维化分期患者PLT对比结果为S1>S2>S3>S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证实PLT与低水平HBsAg CHB患者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516,P<0.05)。结论 低水平HBsAg CHB患者仍存在肝组织炎症与纤维化,经相关性分析证实PLT水平与纤维化分期关系密切。
    其他肝病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与熊去氧胆酸短期应答的相关性
    丁芹, 王健东, 姚韩
    2022, 27(2):  228-232. 
    摘要 ( 220 )   PDF (801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与熊去氧胆酸(UDCA)短期应答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6例P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患者86例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PBC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各项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对比研究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丰度及多样性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评估2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UDCA短期应答情况并分析PBC患者丰度及多样性水平与UDCA短期应答的相关性;并评估治疗前PBC患者丰度及多样性水平对UDCA短期应答的预测价值。结果 PBC患者治疗1个月后血TBA、ALT、AST、TBil、WBC及Scr水平分别为(16.71±8.29)μmol/L、(27.49±10.25)U/L、(38.52±19.27)U/L、(18.54±7.31)μmol/L、(7.35±1.42)109/L、(86.31±12.43)μmol/L,均低于治疗前[(32.27±11.45)μmol/L、(84.37±21.93)U/L、(88.37±31.62)U/L、(27.38±8.12)μmol/L、(14.52±2.17)×109/L、(148.59±23.16)μ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丰度(Chao1指数)及多样性水平(Shannon指数)分别为441.59±35.49、2.54±0.68,均低于对照组(706.35±42.17、3.3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Chao1指数及Shannon指数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Chao1指数及Shannon指数分别为631.27±51.36、3.01±0.59,均低于对照组(703.49±42.76、3.37±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丰度水平(r=0.772,P=0.024)、多样性水平(r=0.683,P=0.037)均与UDCA短期应答呈正相关;ROC分析显示,丰度及多样性对PBC患者UDCA短期应答的ROC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4.14%、72.41%,特异度分别为60.71%、64.29%,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4、0.737。结论 PBC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均与UDCA短期应答呈正相关,且丰度及多样性水平对PBC患者UDCA短期应答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效能。
    创伤性肝损伤患者活化蛋白C水平与凝血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
    张贝克, 范永刚, 张莹楠, 解刚强
    2022, 27(2):  233-237. 
    摘要 ( 186 )   PDF (682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创伤性肝损伤患者中活化蛋白C(aPC)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早期凝血功能障碍、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创伤性肝损伤的患者80例。入院后(到达急诊室)立即收集血样并检测活化蛋白C、蛋白C(PC)、凝血因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D-二聚体。按照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碱缺失(BD)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即轻伤无显著组织低灌注(ISS<16,BD<6)组、轻伤伴显著组织低灌注(ISS<16,BD>6)组、重伤无显著组织低灌注(ISS>16,BD<6)组和重伤伴显著组织低灌注(ISS>16,BD>6)组。比较各组凝血参数和aPC水平差异。将患者aPC水平分成四分位数,按照aPC水平将患者进行再分组,分别为Q1组(aPC≤2.71)、Q2组(2.71<aPC<4.06)、Q3组(4.06<aPC<6.09)和Q4组(6.09≤aPC)。比较各组凝血参数和凝血因子水平差异。结果 重伤伴显著组织低灌注组患者到达急诊室时PT和APTT水平分别为(15.72±0.40)s和(32.95±1.12)s,较其他组明显延长(P<0.05),aPC水平升高[(11.26±2.33)ng/mL]伴PC水平[(75.22±3.50)ng/mL]降低(P<0.05)。Q4组患者PT和APTT时间最长(P<0.05),分别为(16.43±1.02) s和(38.27±5.46)s;Q4组患者凝血因子Ⅴa和Ⅷa水平明显降低(P<0.05),分别为(43.20±5.11)%和(200.17±32.53)%;tPA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分别为(34.26±4.02)ng/mL和(23.45±5.68)ng/mL;aPC/PC比率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肺损伤和死亡显著相关(P<0.05)。结论 创伤性肝损伤患者在组织灌注不足和严重外伤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并伴随aPC水平显著升高。这一过程可能与aPC抑制凝血因子相关,同时入院时较高的aPC水平预示严重创伤后预后较差。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胎儿生长受限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范晶晶, 王小红
    2022, 27(2):  238-241. 
    摘要 ( 225 )   PDF (665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与胎儿成长受限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到2021年5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接受治疗的72例ICP产妇临床资料,按照其ICP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n=42)和重度组(n=30),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30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胎儿生长受限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另根据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情况将其分为良好组(n=41)和不良组(n=31),观察两组临床特征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ICP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比较三组胎儿生长受限及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对照组<轻度组<重度组[33.33%(14/42)vs 56.67%(17/30)vs 10.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年龄≥35岁、重度ICP、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胎盘病理异常产妇比例显著高于良好组[70.97%(22/31)vs 41.46%(17/41)、54.84%(17/31)vs 31.71%(13/41)、61.29%(19/31)vs 34.15%(14/41)、70.97%(22/31)vs 36.59(1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证实年龄≥35岁(OR:4.267,95%CI:1.114~16.344)、重度ICP(OR:3.398,95%CI:1.235~9.349)、合并妊娠期糖尿病(OR:4.217,95%CI:1.182~15.045)、胎盘病理异常(OR:3.954,95%CI:1.156~13.524)是引起ICP产妇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度ICP会明显增加胎儿生长受限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另外,高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胎盘病理异常均为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综述
    肝内胆管癌病理学分型新进展
    赵燕青, 董辉, 丛文铭
    2022, 27(2):  242-244. 
    摘要 ( 479 )   PDF (653KB)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内胆管癌传统组织病理学分型主要是根据细胞学形态及细胞起源进行分类,其中95%为腺癌。近年来,有学者们根据组织学特征和细胞起源将肝内胆管癌分为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并写入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不同的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特征、分子特点以及不同的预后,本文就肝内胆管癌两种组织学分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肌肉减少症对终末期肝病临床结局和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静仪, 勾熙, 毛小荣, 李俊峰
    2022, 27(2):  245-247. 
    摘要 ( 240 )   PDF (648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终末期肝病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肌肉减少症是营养不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肌肉减少症将导致肝硬化并发症的发展,影响肝硬化、肝癌及肝移植的临床结局及预后,现对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临床能更有效评估终末期肝病的结局及预后。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致病因素和药物治疗进展
    龚燕, 龚杰
    2022, 27(2):  247-249. 
    摘要 ( 485 )   PDF (641KB) ( 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期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血清胆汁酸和肝酶水平异常升高,与遗传、环境、女性性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失调等相关。ICP对母儿的危害较大,易发生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死胎、产后出血和远期肝胆疾病,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很重要。在产科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多能缓解临床症状,降低产科风险,改善妊娠结局。本文综述了ICP的致病因素和药物治疗的现状。
    病例报道
    重症酒精性肝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
    杜迪, 张宇迪, 刘彦
    2022, 27(2):  250-251. 
    摘要 ( 130 )   PDF (935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合并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2例
    吴航, 林民建, 林冬梅, 高海兵, 陈建能, 郑瑞丹
    2022, 27(2):  252-254. 
    摘要 ( 145 )   PDF (753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发性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李莉, 孙双双, 金银鹏, 傅青春
    2022, 27(2):  255-256. 
    摘要 ( 126 )   PDF (972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