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3-31
    指南解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重点修订内容深入解读
    赖荣陶, 黄燕, 陈尔真, 宁光, 瞿介明, 谢青
    2022, 27(3):  257-260. 
    摘要 ( 131 )   PDF (1432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探索与争鸣
    用循证观点看待肝硬化门静脉血栓诊治中的争议
    车莹, 黄晓铨, 陈世耀
    2022, 27(3):  261-263. 
    摘要 ( 158 )   PDF (676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但肝硬化PVT分类方法及危险因素尚不明确,对肝硬化预后的临床影响存在争议。目前肝硬化PVT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抗凝、介入和溶栓等,但这些方法的的安全性和应用指征尚缺乏高级别的临床医学证据。因此,本文针对PVT诊断和治疗的争议性观点进行探讨,提出伴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肝硬化PVT的处理。
    慢性丁型肝炎的治疗新进展
    王岩, 李涛, 王磊
    2022, 27(3):  264-266. 
    摘要 ( 170 )   PDF (676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2%~15%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合并感染丁型肝炎病毒(HDV)。通常来讲,慢性HBV/HDV合并感染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以及肝细胞癌等不良结局。过去30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已被用于经验性治疗慢性HDV感染,但其停药后的病毒学应答率只有约20%。近年来,3种新型抗HDV化合物,包括HBsAg分泌抑制剂(核酸多聚体REP2139)、戊烯化抑制剂(法尼醇蛋白转移酶抑制剂LNF)和进入肝细胞抑制剂Bulevirtide(BLV,原例MyrcludexB),已先后进行了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本文拟针对HDV的治疗终点和治疗新靶点进行总结。
    肝硬化心肌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徐强, 方玮, 孙高亚, 吴炎
    2022, 27(3):  267-270. 
    摘要 ( 237 )   PDF (664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心肌病是指与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以及电生理异常。肝硬化心肌病可发生在50%的肝硬化患者中,本文就肝硬化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标准和方法以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人群早期筛查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锦秀, 沈镇扬, 蔡晓波, 陆伦根
    2022, 27(3):  271-272. 
    摘要 ( 178 )   PDF (646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CLD)可进展为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能够有效延缓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研究表明,通过血清学检测、瞬时弹性成像(TE)以及放射学检查等无创筛查方法能够以较高的准确度评估肝纤维化。 这些方法有助于高危人群肝纤维化的早期筛查,进而为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机会。本文就无创筛查在肝纤维化人群中的应用做一总结。
    乳糜性腹腔积液的诊治进展
    阳韬, 蒋龙凤, 李军
    2022, 27(3):  273-276. 
    摘要 ( 331 )   PDF (780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糜腹腔积液是指腹腔内乳白色、富含甘油三酯(>200 mg/dL)的腹腔积液。该病病因复杂,发病率低,国内外相关的报道及研究较少,缺乏相应的诊疗规范,临床医生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容易造成病程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身心和经济上的负担,甚至导致死亡。本文就CA的诊断和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临床医生要提高对该病认识,治疗策略需要相应的个性化,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肝癌
    TACE联合抗血管生成药及PD-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丁晓鹏, 帖君, 余嘉豪, 任鹏伟, 宣国云, 马硕怡, 郭长存, 韩英, 周新民
    2022, 27(3):  277-280. 
    摘要 ( 200 )   PDF (745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的基础上加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西京医院接受TACE+抗血管生成药+PD-1抑制剂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相关不良反应(AE),探讨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35例HCC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死亡患者17例(48.6%),存活患者18例(51.4%)。患者的中位PFS为8.9月(95%CI:6.3~11.6),中位OS为16.1月(95%CI:11.4~20.9)。总体ORR为60%,疾病控制率(DCR)为85.7%。在接受治疗的35例患者中,9例(25.7%)患者发生2级以上不良反应,经过减少药量和给与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联合治疗对中晚期HCC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相对可控。
    贝伐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龙, 郑振东, 杜成, 刘渤娜
    2022, 27(3):  281-283. 
    摘要 ( 222 )   PDF (696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贝伐珠单抗联合TACE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入院治疗的100例中晚期HCC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组和TACE组。联合组50例,TACE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肿瘤控制率(DCR);治疗前后AFP变化情况;两组患者半年和18个月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情况。结果 根据3个疗程治疗后的MRI增强提示,联合组ORR为70.0%,TACE组ORR为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6,P=0.025);联合组DCR为84.00%,TACE组DCR为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6,P=0.034)。两组患者经治疗后AFP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AF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半年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和50%,均高于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6,P=0.032和χ2=4.115,P=0.041)。Kaplan-Meier分析显示联合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8个月,TACE组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χ2=7.012,P=0.007)。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优于单纯TACE,可有效提高生存率。
    肝细胞癌组织中Glypican-3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常丽仙, 刘春云, 谢翩
    2022, 27(3):  284-287. 
    摘要 ( 244 )   PDF (678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与肝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77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组织标本均来源于术中切除组织,其中肝细胞癌标本取自于肝细胞癌原发病灶处,癌旁组织取自于距离原发病灶5 cm的癌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取自于距离肝细胞癌原发病灶5 cm外的肝组织。比较不同肝组织中GPC3表达情况,并分析GPC3表达与肝细胞癌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增殖基因包括: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叉头框P2(FOXP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肝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包括:磷脂肌醇-3-激酶(PI3K)、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之间的关系。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中GPC3阳性表达率为98.70%(76/77),癌旁组织为89.61%(69/77),正常组织为2.6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074,P<0.01),其中正常肝组织GPC3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21,P=0.004);正常肝组织GPC3阳性表达率低于肝细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45,P<0.01);各组织中S100A2表达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39,P<0.01);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细胞癌组织中GPC3分值、STC2、FOXP2、HIF-1α、SIRT6、PI3K、caspase-3、Akt表达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肝细胞癌组织中GPC3表达与SIRT6、FOXP、HIF-1α、PI3K、caspase-3、Akt表达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 肝细胞癌组织中GPC3表达与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之间关系密切,临床可考虑将GPC3作为肝细胞癌治疗的新靶点。
    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在肝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综合运用策略研究
    陈君耀, 黎才洋, 官宏勇
    2022, 27(3):  288-291. 
    摘要 ( 270 )   PDF (671KB) ( 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在肝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综合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海南省肿瘤医院诊治的肝癌高危病例200例,均给予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辅助诊断,以患者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及二者联合对的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200例肝癌高危人群经病理结果确诊为肝癌36例,肝癌发生率为18.00%。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准确性均为86.00%,明显低于二者联合的94.00%(χ2均=7.111,P均<0.05);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分别为63.89%、69.44%,明显低于二者联合的91.67%(χ2=8.036、5.675,P均<0.05);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特异度分别为90.85%、89.63%,明显低于二者联合的96.34%(χ2=4.121、5.658,P均<0.05);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0.53%、59.52%,明显低于二者联合的84.62%(χ2=5.631、6.262,P均<0.05);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8%、93.04%,明显低于二者联合的98.14%(χ2=6.511、4.940,P均<0.05)。结论 肝癌高危人群具有较高的肝癌发生率,采用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高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
    超声造影成像特征及定量参数鉴别肝脏炎性假瘤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
    朱婷, 林立平, 韦玉亚
    2022, 27(3):  292-295. 
    摘要 ( 221 )   PDF (996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成像特征及定量参数对肝脏炎性假瘤(IPT)与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在2016年4月—2021年7月ICC患者57例设为ICC组,另选IPT患者32例为IPT组,大部分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两组均于入院时行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观察两组CEUS成像特征(动态增强模式、动脉期增强方式、动脉期增强程度)及定量参数(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借助ROC分析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对ICC的预测价值。结果 ICC组“快进快退”的患者占比为35.09%,显著低于IPT组的68.75%(P<0.05),ICC组周边环状增强、整体不均匀增强、整体均匀增强患者占比分别为31.58%、54.39%、14.04%,IPT组分别为18.75%、40.63%、40.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组达峰时间、等回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26.56±6.53)、(33.53±7.25)、(48.12±9.12)s,显著高于IPT组的(22.93±7.26)、(27.53±7.46)、(41.75±9.55)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预测IC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0.925、0.9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成像特征及定量参数对ICC和IPT具有一定鉴别价值。
    病毒性肝炎
    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陈吐芬, 张波, 张艳, 万美平, 郑宁
    2022, 27(3):  296-301. 
    摘要 ( 201 )   PDF (701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6例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与非老年组(<60岁),按照病原学分为重叠感染组与单纯感染组,比较各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按年龄分组中,老年组的治疗前TBil、Cr水平、TBil峰值、INR峰值、Cr峰值、皮肤瘙痒发生率、并发症(尤其泌尿系感染、自发性腹膜炎、低蛋白血症、肝性脑病)发生率、合并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病程均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治疗前ALT、Alb水平、ALT峰值、Alb谷值、发热发生率均低于非老年组(P<0.05),且非老年组治疗后AKP、PT、INR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两组患者肝衰竭发生率、治愈好转率、病死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原学分组中,重叠组的治疗前TBil、PT、INR水平、并发症(尤其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率均高于单纯组(P<0.05),且单纯组治疗后PT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合并症发生率、治愈好转率、病死率、住院时间、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叠组与老年组患者更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异常,更易引起肝衰竭,并发症多见,住院时间延长,预后较差,提示年龄和重叠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pgRNA与HBV DNA和HBeAg水平变化关系研究
    卢艳玲, 李小红, 陈海涛
    2022, 27(3):  302-304. 
    摘要 ( 319 )   PDF (661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BV pgRNA)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 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变化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72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样本值/临界值(S/CO)作为HBeAg检测的结果,将1<S/CO≤5的患者纳入低浓度组(16例),5<S/CO≤10的患者纳入中浓度组(35例),>10的患者纳入高浓度组(21例)。定量检测三组HBV pgRNA、HBV DNA、HBeAg水平,分析HBV pgRNA、HBV DNA水平与HBeA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HBV pgRNA水平分别为(5.85±0.64)拷贝/mL、(7.12±0.38)拷贝/mL、(7.75±0.59)拷贝/mL,三组HBV DNA水平分别为(5.34±0.49)拷贝/mL、(7.16±0.62)拷贝/mL、(9.35±0.54)拷贝/mL,三组HBV pgRNA、HBV DNA水平比较,均有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HBV pgRNA与HBeAg呈正相关(r=0.566,P=0.002),HBV DNA和HBeAg呈正相关(r=0.496,P=0.005)。结论 随着HBeAg水平的增加,HBV pgRNA、HBV DNA水平逐渐提升,CHB患者血清HBV pgRNA、HBV DNA水平和HBeAg水平呈正相关,临床可结合三项指标对HBV的感染和复制、CHB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加准确地诊断。
    血清ANRIL和miR-122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表达关系研究
    李想, 王妍柏, 王银锋, 黄学兰
    2022, 27(3):  305-310. 
    摘要 ( 210 )   PDF (762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激酶抑制因子4基因座中反义非编码RNA(ANRIL)、微小RNA-122(miR-122)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0例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组;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另同期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ANRIL、miR-122水平,PCR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DNA扩增技术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NRIL、miR-122与TBil、ALT、AST、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分析血清ANRIL、miR-122鉴别诊断隐匿性乙型肝炎的价值;分析影响隐匿性乙型肝炎发生的因素。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ANRIL、TBil[(42.94±7.85)mol/L]、ALT[(236.48±40.76)U/L]、AST[(193.26±45.78)U/L]水平高于隐匿性乙型肝炎组[(25.64±6.35)mol/L、(32.74±7.15)U/L、(29.36±7.24)U/L]和健康对照组[(22.46±4.68)mol/L、(26.95±7.03)U/L、(19.46±6.13)U/L],HBV DNA载量高于隐匿性乙型肝炎组[(6 243.58±1 006.74) VS(3.95±1.09)],miR-122(0.43±0.12)低于隐匿性乙型肝炎组(0.69±0.21)和健康对照组(1.02±0.23)(P<0.05);隐匿性乙型肝炎组(1.53±0.37)血清ANRIL高于健康对照组(1.01±0.21),miR-122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NRIL与miR-122呈负相关(r=-0.597,P<0.05),且ANRIL(miR-122)与TBil、ALT、AST、HBV DNA载量均呈正(负)相关(P<0.05)。血清ANRIL、miR-122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1、0.887、0.941,特异度分别为91.2%、73.8%、96.3%,敏感度分别为85.0%、95.0%、90.0%。ANRIL是影响隐匿性乙型肝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122是影响隐匿性乙型肝炎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NRIL表达水平升高,miR-122表达水平降低,二者对鉴别诊断隐匿性乙型肝炎有良好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基于全科医生丙肝认知现状探索基层丙肝消除策略
    贺娜, 郝帅, 郝蓉, 冯巩, 孔繁娇, 任晫煦, 徐美琪, 张胜利
    2022, 27(3):  311-315. 
    摘要 ( 183 )   PDF (867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丙型肝炎患者诊治现状及基层全科医生的丙型肝炎认知,探索基层丙肝消除策略,从而助力WHO2030丙型肝炎消除战略。方法 ①对高等院校直属医院近三年丙肝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丙型肝炎诊治现状;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基层全科医生丙型肝炎认知现状。结果 ①在随访的480名患者中,失访患者215例,不知晓病情者15例,服用高仿药物治疗者29例。②接受问卷调查的全科医生中,16.38%完全不了解丙型肝炎是可治愈的疾病,18.12%完全不了解丙型肝炎的最新治疗方案,20.91%完全不了解国家医保目录中DAA,16.37%对WHO提出的“2030 年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战略目标还不了解。结论 增强基层全科医生丙型肝炎认知能力,提高全科医生和社区居民丙型肝炎认知率,积极进行丙型肝炎知识巡讲,是促进基层丙型肝炎微消除的重要策略。
    不同方法诊断低水平HCV的比较
    杨小娇, 郁金红
    2022, 27(3):  316-320. 
    摘要 ( 258 )   PDF (735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各种检测方法对HCV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 免疫印迹法(RIB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酶法(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4份HCV样本。结果 31份CMIA法检测HCV抗体为0.40~10.0的样本,RIBA再测有14(45.16%)是不确定,8(25.81%)是有反应性,9(29.03%)是无反应性。不确定样本中的2份可能与RF, IgG 和IgA有关。根据ROC曲线分析,抗-HCV(ECLIA)、HCV-Ab(CMIA)、HCV-Ag(CMIA) 和HCV RNA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0、0.997、0.753和0.679,此时cut-offs分别为15.85 COI、3.31 S/CO、3.32 fmol/L和3.94E+03拷贝/mL。HCV RNA的对数值与 HCV-Ag呈正相关(R=0.91, P<0.01)。RIBA实验有反应性的标本中, 97.5% Core抗原和NS3抗原都有条带, 其次37.5% NS4-1或 NS5抗原有条带,仅有2.5% NS4-2抗原有条带。结论 低水平HCV抗体需要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来提高诊断准确性,电化学推荐的参考值分别为15.85 COI (ECLIA)和 3.31 S/CO (CMIA)。一定程度上HCV Ag 检测可以替代HCV RNA检测。
    肝功能衰竭
    伴或不伴HIV/AIDS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田泽敏, 田翀
    2022, 27(3):  321-324. 
    摘要 ( 205 )   PDF (738KB) ( 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伴或不伴HIV/AIDS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47例HIV/AIDS肝衰竭患者及同期收治的108例非HIV/AIDS肝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分型、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两组肝衰竭患者均以中年男性为主,组间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病因均为肝炎病毒及药物,分别占(28例)59.57%、(77例)71.30%及(18例)38.30%、(24例)22.22%,由HBV导致的肝衰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27例)57.45%和(75例)69.44%。分型均以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为主,分别占(33例)70.21%及(71例)65.74%。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为感染,分别占(33例)70.21%和(61例)56.48%,以腹膜炎和肺炎为主,分别占(22例)66.67%、(42例)68.85%及(14例)42.42%、(25例)40.98%。两组的真菌感染率(16例,34.04%;4例,3.70%)、HBV规律治疗率(10例,21.28%;9例,8.33%)、无效/死亡比例(30例,63.83%;45例,41.67%)、病因中药物因素占比(18例,38.30%;24例,22.22%)、肝性脑病发生率(14例,29.79%;15例,13.89%),SCRP(40.23 mg/L,17.60 mg/L)、PCT(1.00 ng/mL;0.79 ng/mL)、PT(28.20 s;23.75 s)、INR(2.37;1.99)、Alb(25.72 g/L;28.89 g/L)、CHE(2074.64 U/L;2810.79 U/L)、CD4 T淋巴细胞(186.76/μL;390.24/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肝衰竭患者肝脏损害更严重,肝脏合成功能更差,无效/死亡比例更高。
    HBV-ACLF患者DPMAS序贯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清PA/TB、AFP水平变化与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皇甫彤, 蔺咏梅, 陆长春, 何莹, 饶珂萌
    2022, 27(3):  325-329. 
    摘要 ( 189 )   PDF (725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前白蛋白与总胆红素比值(PA/TB)、甲胎蛋白(AFP)与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治疗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0例行DPMAS序贯血浆置换治疗的HBV-ACLF患者,治疗前后均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红素(TBil)、AFP,计算PA/TB比值。治疗后随访90 d,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90 d内死亡的因素以及PA/TB比值、AFP预测HBV-ACLF患者90 d内死亡的价值。结果 60例患者均完成DPMAS序贯血浆置换治疗,25例好转,35例未好转,随访期间死亡39例,存活21例。治疗后血清TBIL水平降低(P<0.05),PA、PA/TB比值、AFP增高(P<0.05)。好转组治疗后血清PA、AFP水平、PA/TB比值分别为(215.21±4.02)g/L、(220.12±7.95)ng/mL、(38.05±1.54)高于未好转组的(204.92±5.06)g/L、(179.20±10.05)ng/mL、(33.34±2.05)(P<0.05),血清TBil水平为(4.51±0.36)mg/dL,低于未好转组的(7.42±0.77)mg/dL(P<0.05)。死亡组血清TBil水平为(7.15±0.69)mg/dL,高于存活组的(4.46±0.30)mg/dL(P<0.05),AFP、PA、PA/TB比值分别为(206.03±6.12)g/L、(183.83±15.21)ng/mL、(32.94±1.39)低于存活组的(215.12±3.26)g/L、(219.32±8.52)ng/mL、(39.68±0.30)(P<0.05)。合并肝性脑病、低AFP、低PA/TB比值是导致HBV-ACLF患者9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PA/TB比值和AFP预测HBV-ACLF患者9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高于单独PA/TB比值、AFP的0.688、0.685(P<0.05)。结论 PA/TB比值和AFP降低与HBV-ACLF患者DPMAS序贯血浆置换治疗后疗效欠佳以及预后不良均有关,可作为HBV-ACLF患者预后判断的标志物。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任海霞, 闫华楠, 牛淑利, 郭永泽, 李博, 张宏伟, 安凯
    2022, 27(3):  330-333. 
    摘要 ( 256 )   PDF (1007KB) ( 3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及邯郸市传染病医院2020年6月至2020年11月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19例(肝硬化组),选择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19名作为健康组。采集以上人群的粪便及唾液标本。收集的样本进行DNA的提取及检测,通过16S rRNA V3-V4区域基因测序,所得到的优质数据信息与Greengene数据库进行比对,比较两组口腔和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 Venn图结果显示口腔与肠道物种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也存在相同的物种;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HS组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而拟杆菌门丰度低于HC组(P>0.05);在属水平上,HS组毛螺菌属丰度显著低于HC组(P<0.05),而大肠杆菌属、韦荣球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口腔菌群在门水平上,HS组厚壁菌门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低于HC组(P<0.05);在属水平上,HS组韦荣球菌属、纤毛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而嗜血杆菌属丰度显著低于HC组(P<0.05);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出现下降;Beta多样性结果显示口腔和肠道菌群差异很大,且肠道菌群个体间的差异性要大于口腔菌群个体间的差异性。结论 肝硬化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组成上有很大差异性,但又有共同的物种存在。肝硬化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加而有益菌显著减少。
    其他肝病
    我院10年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调查分析
    尚大宝, 吴波明, 张金铭, 汤伟亮, 赵钢德, 李自强, 卢捷, 谢青, 史冬梅, 项晓刚
    2022, 27(3):  334-336. 
    摘要 ( 193 )   PDF (737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0年3月至2020年12月因细菌性肝脓肿住院治疗的11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有所升高,男性多发,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0~80岁。80%~90%患者存在中性粒细胞与C反应蛋白升高,50%以上患者发生贫血、白蛋白减少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在常见的临床特征中,近90%病例起病中有发热和寒战,50%有全身乏力,25%有右上腹痛。共45例患者脓液培养或血培养呈阳性,通过二代测序鉴定出病原菌患者为5例(11.1%),45例中肺炎克雷伯菌阳性有33例(脓液培养29例,血培养4例),占培养阳性菌的64.7%,其次为大肠埃希菌6例(脓液培养5例,血培养1例),占培养阳性菌的11.8%。89例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其中糖尿病57例(64.0%),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11例(12.4%)。结论 糖尿病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基础疾病,但因肝脏介入术导致的肝脓肿也逐年增多;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致病菌,二代测序在病原鉴定中有一定优势;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终末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3例临床特点分析
    张丽丽, 胡建华, 靳华, 徐辉
    2022, 27(3):  337-340. 
    摘要 ( 229 )   PDF (675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终末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23例终末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23例终末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黄疸的出现率为100%,脾大、脾厚共有18例(78.26%);贫血以轻中度贫血为主, 血红蛋白在90~120 g/L范围内的占43.39%,在60~90 g/L范围内的占47.83%;ALP升高者占47.82%,γ-GT升高者占8.70%, ALT (56.13±119.05) U/L,AST (92.04±124.46) U/L为轻中度升高,且指标升降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总胆固醇(2.07±0.57) mmol/L、甘油三酯(0.99±0.54) mmol/L,血脂紊乱表现程度与早期PBC患者明显不同。结论 终末期PBC患者的部分化验指标与常见PBC患者的指标有所不同,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更差。
    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程齐齐, 杨丽霞, 王亮, 孙俊, 梁佳圆, 葛善飞
    2022, 27(3):  341-346. 
    摘要 ( 347 )   PDF (1070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其突变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收集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 ATP7B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5个家系中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甚至部分患者发展为肝衰竭,但均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存在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ATP7B基因检测发现5例先证者均为复合突变致病,而先证者父母仅携带单一致病突变基因。共检测出7种致病性突变,包括5种错义突变,1种无义突变和1种插入突变,其中c.3087_3088insT(p.G1030Wfs*39)为新发现的插入突变。此外还检测出10种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家系基因检测诊断出1例症状前患者。结论 本研究中,肝豆状核变形患者多表现为肝脏损害,但临床症状及发病年龄不一,基因检测发现复合杂合突变是ATP7B最常见的突变形式,同时还发现了1种新的ATP7B致病突变。基因测序分析有助于快速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家系中的症状前患者。
    128例不明原因肝损害病理与临床特点分析
    杜婷, 杨岩, 杨文君, 金璟, 盛慧萍
    2022, 27(3):  347-351. 
    摘要 ( 234 )   PDF (1129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128例不明原因肝损害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5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就诊的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无创性检验检查及肝组织活检术,结合患者病理结果和临床特点综合分析明确病因。结果 通过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有115例患者可明确肝功能损害原因,分别为自身免疫性肝病56(43.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4例(34.4%)、药物性肝损害15例(11.7%)。2例(1.6%)结合非嗜肝病毒检测及肝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疱疹病毒感染性肝炎,3例(2.3%)完善基因检测及肝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Gibert综合征,余8例(6.3%)患者通过上述检验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结论 在不明原因肝损伤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主要病因,其次为药物性肝损害。对不能明确病因的肝功能异常患者,可考虑行基因检测或非嗜肝病毒检测等特殊检验检查,同时结合肝组织病理检查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周兵, 康玉斌, 王洁
    2022, 27(3):  352-354. 
    摘要 ( 393 )   PDF (960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肝脏原发的PEComa,观察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相关免疫组化表型,收集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60岁之间。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因腹部胀痛入院。镜下见肿瘤与肝组织界限尚清,上皮样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或巢状生长,胞浆嗜酸或透亮,间质见丰富的血管网,2例可见脂肪空泡。免疫组化主要表达Vim 、HMB45、Melan-A 和SMA。平均随访3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肝脏PEComa罕见,易与其它肝脏肿瘤相混淆,特异性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受控衰减参数及肝脏硬度值的变化
    魏建东, 苟小军, 陈远卓, 施巍
    2022, 27(3):  355-357. 
    摘要 ( 334 )   PDF (667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脏脂肪受控衰减参数(CAP)以及肝脏硬度值(LSM)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T2DM患者128例(男57例,女71例),年龄(52.6±8.2)岁。其中合并NAFLD44例,单纯T2DM组84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合并NAFLD组ALT、AST、TG、LDL、FBG、FINS及HbA1c分别为(86.3±10.5)U/L、(82.9±8.3)U/L、(2.5±0.7)mmol/L、(4.4±1.3)mmol/L、(9.6±1.2)mmol/L、(5.2±1.5)μIU/μL及(8.4±0.9)%,与单纯T2DM组(38.2±4.8)U/L、(39.7±3.8)U/L、(1.6±0.5)mmol/L、(2.3±0.8)mmol/L、(7.2±1.0)mmol/L、(3.6±1.1)μIU/μL及(6.9±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AFLD组、单纯T2DM组LSM分别为(9.3±2.4)kPa、(5.7±1.1)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单纯T2DM组CAP分别为(224.2±36.4)dB/m、(121.4±24.9)d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合并T2DM患者各肝脂肪变程度G0至G3级分别为7、14、13及10例。G2、G3级CAP值高于G0、G1级,G3级CAP值高于G2级(均P<0.05)。NAFLD合并T2DM患者各肝纤维化分期F0至F4期为6、11、13、8及6例。F3、F4期LSM值均高于F0、F1及F2期(P<0.05)。结论 T2DM和NAFLD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对T2DM和NAFLD进行早期筛查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干燥综合征患者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特点分析
    钟艳丹, 俞海英, 彭姗姗, 各廷秋, 丁巧云, 曹兴国, 杨永峰
    2022, 27(3):  358-360. 
    摘要 ( 356 )   PDF (662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干燥综合征(SS)患者肝内胆汁淤积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关系。方法 对32例SS伴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的患者按AMA/抗AMA-M2阳性与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肝脏病理学表现。结果 32例患者临床情况均较良好,其中乏力18例(56%),瘙痒6例(19%),腹胀8例(25%),脾大8例(25%),无一例出现肝衰竭。AMA/抗AMA-M2阳性组(21例患者)和AMA/抗AMA-M2阴性组(11例患者)TBil[(62.4±41.1)μmol/L, (59.6±53.2)μmol/L]、ALP[(324.6±230.2)U/L,(305.4±198.8)U/L]、GGT[(298.5±203.2)U/L,(287.9±194.2)U/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561,P=0.546;t=0.647,P=0.449;t=0.736,P=0.485)。32例患者均伴有IgM或/和IgG升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0.985)。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学活检。AMA/抗AMA-M2阳性组所有患者肝活检结果均符合PBC。AMA/抗AMA-M2阴性组中9例患者肝活检结果符合PBC,另外2例患者肝活检结果显示非特异性炎症。两组患者PBC分期绝大多数处于Ⅰ期或Ⅱ期。结论 临床上对于SS伴有肝内胆汁淤积的患者,无论AMA是否阳性,均应考虑行肝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PBC。
    短篇论著
    肝脏原发性癌肉瘤6例诊疗特点分析
    徐海, 卢起林, 王代忠, 陈新河
    2022, 27(3):  361-363. 
    摘要 ( 151 )   PDF (892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脏原发性癌肉瘤的诊疗特点,提升临床认知。方法 收集分析作者所在单位近6年肝脏原发性癌肉瘤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追踪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共发现6例肝脏原发性癌肉瘤患者,男∶女为2∶1,中位年龄为58.5岁(52~68岁),合并乙肝病史者83.3%(5/6),肝硬化比例为66.7%(4/6),术后中位生存期为9.2月(3.0~26.1月)。结论 肝脏原发性癌肉瘤患者多有乙肝、肝硬化病史,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表现不典型,诊断需依靠病理检查,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极差。
    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研究
    卢锋, 王寿明, 董源, 郝坤艳, 徐静, 于乐成, 耿家宝
    2022, 27(3):  364-366. 
    摘要 ( 237 )   PDF (658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86例NAFLD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B组给与口服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疗程24周,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CAP值。结果 A组ALT、AST、GGT、ALP、TC、TG、CAP值基线水平分别为:(102.5±28.5)U/L、(80.1±22.4)U/L、(148.2±36.9)U/L、(151.3±32.5)U/L、(7.6±1.9)mmol/L、(3.4±1.3)mmol/L、(288.7±35.4)dB/m,治疗12周为(74.4±24.6)U/L、(61.6±19.5)U/L、(97.4±29.5)U/L、(110.6±25.3)U/L、(6.2±1.7)mmol/L、(2.5±1.1)mmol/L、(259.4±32.2)dB/m,治疗24周为(46.3±19.7)U/L、(42.2±16.7)U/L、(63.7±21.8)U/L、(82.4±19.7)U/L、(5.0±1.4)mmol/L、(1.7±0.9)mmol/L、(241.7±29.4 )dB/m,治疗12、24周,ALT、AST、GGT、ALP、TC、TG、CAP值均低于基线水平(P<0.05)。治疗12周,A组ALT、AST、GGT、ALP、CAP值低于B组(P<0.05),TC、T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A组ALT、AST、GGT、ALP、TC、TG、CAP值低于B组(P<0.05)。治疗过程中,A组患者有4例在治疗初期出现轻微胃部隐痛、恶心不适,B组有3例出现稀便、轻微纳差症状。结论 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有效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降低血脂和CAP值,安全性良好。
    综述
    诱导多能干细胞向肝脏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陈金梅, 姚婷, 陈小华
    2022, 27(3):  367-369. 
    摘要 ( 237 )   PDF (742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是不可或缺的“化工厂”。肝细胞的非正常死亡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影响人体物质代谢,终末期肝病的高死亡率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取之不尽的自体干细胞来源,在不同生长因子和小分子物质诱导下逐步分化成包含肝细胞样细胞在内的多种组织细胞。近年来,通过模拟肝脏发育的三维环境,干细胞分化的肝细胞样细胞在表型和功能表达上更接近成人肝细胞,为肝脏疾病治疗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广阔的平台。本文将阐述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肝脏细胞分化的新技术及相关应用前景。
    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研究进展
    蒋妮, 李俊峰, 李敏, 毛小荣
    2022, 27(3):  370-372. 
    摘要 ( 166 )   PDF (674KB) ( 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AS-AIH)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因其不具有典型临床及实验室特征预,故诊治困难,预后差,目前临床尚无标准治疗规范。文章从AS-AIH患者治疗方面着手,从不同人群对治疗方法(皮质醇类固醇激素、其他免疫抑制剂、肝移植等)的选择,治疗效果预测指标、评价指标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CPS1及其LncRNA在胆管细胞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阿卜来海提, 马森林, 陈明泉
    2022, 27(3):  373-375. 
    摘要 ( 161 )   PDF (677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胆管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胆管癌的诊断通常发生在疾病进展或扩散阶段,从而导致患者的预后非常差。临床上缺乏可用于诊断ICC的生物标志物。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和人类基因谱的不断充实,越来越多的肿瘤相关基因引起我们重视。本文对氨甲酰磷酸酯(CPS1)以及其同源长链非编码RNA在ICC诊断中的作用及研究价值作一综述。
    胆汁酸对肝硬化疾病进展及治疗的意义
    刘宁, 周莹群
    2022, 27(3):  376-379. 
    摘要 ( 229 )   PDF (662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硬化仍然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严重疾病,近年来,胆汁酸在肝硬化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主要回顾了胆汁酸对肝硬化病程的影响,并阐述了胆汁酸在肝硬化治疗中的价值。结果表明,胆汁酸谱紊乱与肝硬化病情进展及并发症形成密切相关;通过调控胆汁酸调控的关键环节,如核受体、肠道菌群等,可以改善肝脏疾病,为治疗肝硬化带来新的思路。
    病例报道
    肝癌治疗后并发胆管支气管瘘1例
    何文勇, 骆文志, 周鸿科
    2022, 27(3):  380-381. 
    摘要 ( 125 )   PDF (932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1例
    何强, 赵亮
    2022, 27(3):  382-384. 
    摘要 ( 83 )   PDF (879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