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3-08-31
    学术争鸣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及解读等两个问题的讨论
    孙鸿展, 王欣茹, 肖丽, 薛荣荣, 咸建春
    2023, 28(8):  885-886. 
    摘要 ( 283 )   PDF (552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我国及时发布了更新后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并组织专家进行了解读。本文根据我们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讨论,提出商榷。
    前沿与探索
    靶向cccDNA以实现慢性乙型肝炎治愈
    梁红妍, 申笙, 孙剑
    2023, 28(8):  887-888. 
    摘要 ( 118 )   PDF (380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重要公共问题,约有2.96亿慢性感染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以微染色体的形式稳定存在于被感染的肝细胞核内,难以被现有的抗病毒药物靶向清除,因此被认为是HBV感染慢性化的关键因素。为实现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治愈甚至完全治愈,我们迫切需要针对cccDNA的治疗策略。我们总结了目前cccDNA形成和调控的相关机制,并讨论通过靶向cccDNA以实现乙型肝炎治愈的可能策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无创评估的应用与前景
    孙成林, 孙亚朦, 陈姝延, 尤红
    2023, 28(8):  889-891. 
    摘要 ( 71 )   PDF (322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肝纤维化和脂肪变程度与其预后密切相关。肝穿病理可以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和脂肪变评价的金标准,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近年来涌现了较多无创检测手段,并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不同的无创检测方法在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和脂肪变程度,及其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管炬博, 范建高
    2023, 28(8):  892-893. 
    摘要 ( 138 )   PDF (404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相关,以肝细胞脂肪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肝脏疾病。大量研究表明,NAFLD与心血管疾病(CVD)关系密切,似乎可以增加CVD的发病风险和帮助预测CVD。本文对NAFLD与CVD风险相关性及其对CVD风险预测的作用,以及NAFLD的治疗对CVD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NAFLD与CVD风险关系的研究提供方向。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高龄患者显著性门脉高压的现状
    何阳, 袁敏
    2023, 28(8):  894-896. 
    摘要 ( 80 )   PDF (329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已经成为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的重要手段。目前,TIPS术主要用于肝功能尚可的中青年人群中,在高龄人群中的经验尚不充分,存在争议。笔者通过检索近年来TIPS和高龄的相关文献,就TIPS运用于高龄患者的现状进行总结。
    指南介绍
    2023年亚太肝病学会肝脏疾病腹水管理指南介绍
    熊号峰, 孙丽莹
    2023, 28(8):  897-902. 
    摘要 ( 159 )   PDF (1232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太肝病学会近期在Hepatol Int上在线发表了肝脏疾病腹水管理指南。这份指南为肝脏疾病患者腹水的管理提供了数据为支撑的临床路径,广泛回顾了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腹水、低钠血症、肝性胸水和肝肾综合征的鉴别诊断、诊断评估和管理。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再出血防治
    伍婷, 唐奇远, 廖雪姣, 赖长祥, 何清
    2023, 28(8):  903-906. 
    摘要 ( 126 )   PDF (538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影响深圳地区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危险因素及再出血防治现况。方法 收集深圳地区548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回顾性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及辅助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肝功能、凝血功能、脾脏直径及有无腹水等)结果,探究EGVB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再出血防治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病因、Child-Pugh分级、有无腹水、有无肝性脑病、血小板计数等9项因素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与EGVB呈负相关,OR值在0~1之间,合并腹水与EGVB呈正相关,OR值为3.068。出血组患者中行再出血预防治疗109例(约51.4%),包括内镜治疗90例,手术治疗2例,介入及肝移植治疗均为1例,联合治疗15例。结论 合并腹水的深圳地区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可能更易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临床应予以重视,同时需注意临床保护措施,必要时可行规范性二级预防治疗。
    肝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在肝纤维化分期中的临床价值
    陈勇良, 赵辉, 王晓静, 李秋雨, 潘丽, 李振燕
    2023, 28(8):  907-911. 
    摘要 ( 131 )   PDF (1362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左静脉、肝中静脉、肝右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在诊断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44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及肝右静脉频谱波形,全部病例均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将获得肝静脉频谱波形与肝纤维化分期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44例患者肝静脉频谱波形分为:双向波型(O型)、单向波型(Ⅰ型)、连续平坦型(Ⅱ型);按肝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S0~S1)、中度(S2~S3)和重度(S4)三组。肝左静脉、肝中静脉、肝右静脉O、Ⅰ、Ⅱ波型与轻、中、重度三组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90、29.447、15.572,P<0.001)。肝左静脉O型波、Ⅱ型波与肝纤维化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68、0.194,P<0.001)。肝中静脉O型波、Ⅰ型波、Ⅱ型波与肝纤维化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68、0.108、0.154,P<0.001、<0.05、<0.05)。肝右静脉O型波、Ⅱ型波与肝纤维化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198、0.147,P<0.001、<0.05)。结论 肝左静脉、肝中静脉、肝右静脉三支肝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均可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其中肝中静脉频谱较肝左静脉及肝右静脉作为评估指标更可靠。
    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的疗效研究
    席亮, 全星璞, 王小伟, 王云, 邱贺, 许君望
    2023, 28(8):  912-915. 
    摘要 ( 115 )   PDF (469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对GOV1、GOV2、IGV1型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GOV1、GOV2、IGV1型胃静脉曲张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组织胶治疗,105例)、观察组(钛夹联合组织胶治疗,4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再出血率、并发症等。按0、1、3、6个月行随访序贯治疗,共计10个月。结果 观察组合并胃/脾肾分流率为22.2%,显著高于对照组0%(P<0.001);观察组胃静脉曲张条数为3(3, 3)条,显著高于对照组3(2, 3)条(P=0.028);观察组术中平均组织胶用量为(3.29±1.0)mL,显著低于对照组[(4.11±1.51)mL,P=0.020];观察组术后再出血率为11.1%,显著低于对照组(27.6%,P=0.027)。两组内镜治疗次数、组织胶点数、有效率、静脉曲张根除/基本消失率、术后胸骨后疼痛及发热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菌血症、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钛夹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可减少组织胶用量、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并可能阻断胃/脾肾分流者异位栓塞的发生,是GOV1、GOV2、IGV1型胃静脉曲张的有效治疗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继发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张家齐, 王再超, 杨家耀, 王晓梦, 赵玉
    2023, 28(8):  916-920. 
    摘要 ( 130 )   PDF (577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继发肝性脑病(HE)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与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02例CHB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E组59例和非HE组143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OR=3.043)、合并上消化道出血(OR=4.007)、合并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OR=2.401)、合并肝肾综合征(OR=4.540)、合并便秘(OR=2.838)是CHB肝硬化患者继发HE的危险因素(P<0.05)。风险预测模型:P=ex/(1+ex),X=-2.375+1.113×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1.388×上消化道出血+0.876×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1.513×肝肾综合征+1.043×便秘。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95%CI=0.772,P<0.001),灵敏度为80.36%,特异度为80.00%,约登指数为0.604。结论 CHB肝硬化患者HE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HE的发生风险。
    肝癌
    肝细胞癌伴微血管侵犯不同切缘方案下根治术的预后分析
    聂彬, 赵铁军, 张胜龙
    2023, 28(8):  921-923. 
    摘要 ( 106 )   PDF (409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伴微血管侵犯(MVI)不同切缘方案下根治术的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成都京东方医院及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2年4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HCC患者145例,男性88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为(52.7±7.8)岁。根据手术切缘宽度分为<1 cm组(99例,A组)和>1 cm组(46例,B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手术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A组AFP水平为(810.4±80.4)ng/mL,显著高于B组[(790.1±77.3)ng/mL,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男性、BMI、病毒感染、Child-Pugh分级、ICG R15、既往史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手术、预后情况进行随访。A组输血、术后并发症例数及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9例(19.2%)、7例(7.1%)及66例(66.7%),均显著低于B组[17例(36.9%)、10例(21.7%)及38例(82.6%),P<0.05];A组MVI及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0例(30.3%)及58例(58.6%),与B组[4例(8.7%)及13例(28.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1 cm,HCC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切缘宽度>1 cm MVI及肿瘤复发率更低,同时总体生存情况更为理想,但术后并发症、输血例数较高。
    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恶性胸腹水患者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水平观察
    李姣姣, 赵永昌, 武军霞
    2023, 28(8):  924-927. 
    摘要 ( 103 )   PDF (548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恶性胸腹水患者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方法 2019年3月—2022年3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胸腹水患者,根据胸腹水良恶性将患者分为恶性组(24例)和非恶性组(76例)。检测胸腹水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D3+、CD3+CD4+、CD3+CD8+、NK细胞水平诊断恶性胸腹水的价值,以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CD3+、CD3+CD4+、CD3+CD8+、NK细胞水平与恶性胸腹水发生风险的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组CD3+、CD3+CD4+、NK细胞水平分别为(61.2±11.3)%、(67.2±13.1)%、(20.4±3.4)%,显著低于非恶性组[分别为(75.3±9.9)%、(73.6±8.5)%、(24.5±3.6)%,P<0.05],恶性组CD3+CD8+细胞水平为(33.2±5.5)%,显著高于非恶性组[(26.3±6.1)%,P<0.05];经ROC分析,CD3+、CD3+CD4+、CD3+CD8+、NK细胞水平诊断恶性胸腹水的曲线下面积及95%CI分别为0.874(0.814~0.925)、0.653(0.549~0.767)、0.843(0.780~0.905)、0.846(0.786~0.910)(P<0.05);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恶性胸腹水风险与CD3+、CD3+CD4+、NK细胞水平成负相关(r=-0.625、r=-0.517、r=-0.573,P<0.05),与CD3+CD8+水平呈正相关(r=0.582,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恶性胸腹水患者较非恶性胸腹水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情况,体现为CD3+、CD3+CD4+、NK细胞比例的下调和CD3+CD8+细胞的上调,临床可通过检测胸腹水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对恶性胸腹水高风险患者进行筛查。
    安罗替尼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Ⅲ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王春红, 冯巍巍, 张敬, 司晨菲
    2023, 28(8):  928-931. 
    摘要 ( 163 )   PDF (424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联合安罗替尼治疗肝癌Ⅲ期的疗效。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5例肝癌Ⅲ期患者分组为对照组(103例)和观察组(102例)。两组患者行TACE后,观察组服用安罗替尼治疗,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个月,观察组Karnofsky评分(79.5±8.0)高于对照组(75.3±8.3)(P<0.05),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分别为(558. 82±49.87)ng/L和(33.89±5.45)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611.34±45.56)ng/L和(43.78±5.23)ng/mL(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γ-谷氨酰转移酶(GG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疾病控制率为69.90%(72/103),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88.23%(90/102)(χ2=11.959,P=0.008);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安罗替尼治疗肝癌晚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
    超声新技术辅助大血管旁小肝癌精准微波消融治疗效果观察
    张海荣, 李劲松, 田秀丽, 何鑫, 姜珏
    2023, 28(8):  932-934. 
    摘要 ( 117 )   PDF (336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超声新技术辅助大血管旁小肝癌精准微波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收治的大血管旁小肝癌患者76例,依据所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手术切除治疗)36例和研究组(超声新技术辅助下的微波消融治疗)4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个月手术切除率。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进展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92.45±15.28)min比(138.41±28.35)min、(6.12±1.47)d比(10.06±2.13)d(t=8.918、9.463,均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78%(1/36)比17.50%(7/40)(χ2=4.360,P=0.037)。对照组、研究组病灶切除率为100%(36/36)比95%(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9,P=0.174)。对照组、研究组术后1年肿瘤进展发生率为16.67%(6/36)比17.50%(7/40),差异无统计意义(χ2=0.009,P=0.923)。对照组、研究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83.33%(30/36)比80.00%(3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5,P=0.684)。结论 超声新技术辅助大血管旁小肝癌精准微波消融治疗可达到与手术切除相同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相对较少。
    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所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与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的关联分析
    胡志强, 门奋勇, 刘冬
    2023, 28(8):  935-937. 
    摘要 ( 73 )   PDF (316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抗PD-1/PD-L1治疗期间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PD-1/PD-L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参照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5.0版评价免疫治疗期间irAE及其严重等级。结果 80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ICI使用特瑞普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以及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在免疫治疗期间,45例(56.2%)患者出现了63次irAE,其中8例(10.0%)患者发生11次≥3级的irAE,从接受ICI治疗到irAE发生中位时间为2.4个月。常见irAE分别为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23次(36.5%)、皮疹/白癜风14次(22.2%)、甲状腺功能减退10次(15.9%)、肝炎6次(9.5%)、胰腺损伤3次(4.8%)、肺炎3次(4.8%)、腹泻/结肠炎2次(3.2%)、血液毒性以及神经毒性各1次(1.6%),无死亡病例。45例发生irAE的患者达到CR、PR、SD、PD分别为0例、18例(40.0%)、19例(42.2%)、8例(17.8%),未发生irAEs患者为35例,达到CR 1例(2.8%)、PR 5例(14.3%)、SD 10例(28.6%)、PD 19例(54.3%)。发生、未发生irAE患者ORR分别为40.0%(18/45)、14.3%(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未发生irAE患者DCR分别为82.2%(37/45)、42.9%(1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10.5个月。至随访截止,发生、未发生irAE患者中位PFS分别为10.4个月、4.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未发生irAE患者中位OS分别为17.6个月、8.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irAE的发生与患者免疫治疗效果及临床结局之间存在相关性,是预测疗效的潜在标志物。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预测和TACE疗效的评估价值
    徐嘉嫔, 邵春燕, 刘地发, 许亚春
    2023, 28(8):  938-942. 
    摘要 ( 84 )   PDF (551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对肝细胞癌(HCC)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病情和术后复发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行TACE的HCC患者92例,于术前3 d、术后1个月进行IVIM-DWI检查。术前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成微血管侵犯(MVI)阳性组(60例)和MVI阴性组(32例),术后1个月根据疗效评定分为稳定组(49例)和进展组(43例),随访6个根据MRI和肿瘤血清学指标分为复发组(27例)和未复发组(65例);比较术前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的肿瘤直径、标准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真表观扩散系数(D)值、假表观扩散系数(D*)值和灌注系数(f)值,比较稳定组和进展组、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术后ADC值、D值、D*值和f值;logistic回归分析HCC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和复发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影像学指标对TACE术后复发的评估效能。结果 TACE术前MVI阳性组的肿瘤直径为(5.61±0.94)cm,高于阴性组的(4.03±0.76)cm,ADC值和D值为0.87±0.15和0.82±0.24,低于阴性组的0.98±0.19和0.94±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5,4.518,4.964,均P<0.05)。TACE术后稳定组的ADC值和D值为1.28±0.47和1.48±0.52,高于进展组的1.07±0.39和1.2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4,5.038,均P<0.05)。TACE术后复发组的ADC值和D值为1.02±0.35和1.08±0.37,低于未复发组的1.36±0.51和1.59±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4,5.897,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HCC患者肿瘤直径与术后病情稳定呈负相关,与术后复发呈正相关;术后ADC值和术后D值与术后病情稳定呈正相关,与术后复发呈负相关(均P<0.05)。ROC曲线显示肿瘤直径、术后ADC值和术后D值评估TACE术后复发的AUC分别为0.682、0775和0.84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56%和77.28%、82.73%和79.67%、84.51%和82.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D值的评估效能优于肿瘤直径和术后ADC值。结论 IVIM-MRI对HCC患者术前MVI、术后近期疗效和疾病预后的评估价值较高,术后D值的评估效能更佳。
    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5对HepG2肝癌细胞体外转移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袁庆功, 张焱, 李军辉, 杨文彬
    2023, 28(8):  943-946. 
    摘要 ( 69 )   PDF (1681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5对肝细胞癌的影响以及调控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0、5、10和20 μmol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5处理HeP G2细胞,通过MTT实验、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划痕实验分析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5对HepG2细胞的活性、侵袭和迁移能力以及凋亡率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对Wnt/β-catenin通路的作用。结果 0、5、10和20 μmol的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5可以降低HepG2细胞的生长活性(92.86±0.32比79.32±0.17比50.11±0.56比29.29±0.96),抑制HepG2细胞集落形成(238.25±12.28比126.91±9.56比68.93±9.25比32.53±7.32),并且能够阻止HepG2细胞的发生侵袭以及迁移(87.13±2.18比66.23±2.16比46.23±3.27比22.56±5.12; 88.46±12.55比55.08±9.21比39.62±5.63比19.26±5.71),诱导HepG2细胞凋亡(1.46±0.23比5.08±0.11比9.66±0.23比13.27±1.01)。进一步研究发现,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5的这些作用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结论 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5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转移活性,并且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5的抑癌作用可能与Wnt/β-catenin途径有关。
    病毒性肝炎
    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联合PEG-IFNα-2b对经治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患者的疗效
    张培源, 雷雪, 王美玉
    2023, 28(8):  947-949. 
    摘要 ( 183 )   PDF (311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联合PEG-IFNα-2b对经治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21年10月慢性乙型肝炎且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患者52例,采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联合PEG-IFNα-2b治疗48周,比较恩替卡韦治疗组和替诺福韦治疗组患者基线特征、血细胞变化情况以及病毒学变化情况。结果 二组患者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第48周时,替诺福韦治疗组HBeAg阴转率和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6.2%(12/26)和84.6%(22/26),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11.5%(3/26)和57.7%(15/26),P<0.05。结论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单独使用PEG-IFNα-2b 12周后,联合使用替诺福韦的疗效优于联合使用恩替卡韦。
    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水平升高临床价值分析
    宋洁, 聂虹, 迟卉, 郭瑞芳
    2023, 28(8):  950-952. 
    摘要 ( 73 )   PDF (301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水平对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b型CHC患者84例。以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比较不同病毒学应答结果1b型CHC患者资料。结果 84例1b型CHC患者中病毒学应答61例,未应答组23例。应答组年龄为45(37,55)岁,高于未应答组的36(33,44)岁(P<0.05)。应答组ALT、AST、PⅢNP、C-Ⅳ及MIC-1为40(15,82)U/L、37(18,94)U/L、27.0(10.1,114.6)ng/mL、28.4(11.5,108.4)ng/mL及298.8(145.2,746.8)pg/mL,低于未应答组的56(26,122)U/L、49(22,120)U/L、33.7(11.3,160.6)ng/mL、36.7(14.1,170.1)ng/mL及646.3(156.7,1540.3)pg/mL(P<0.05)。84例1b型CHC患者治疗前MIC-1为714.8(171.0,1582.1)pg/mL,高于治疗后的365.0(159.9,1004.0)pg/mL(P<0.05);应答组治疗前MIC-1为720.4(184.7,1570.1)pg/mL,高于治疗后的298.8(145.2,746.8)pg/mL(P<0.05)。以1b型CHC患者病毒学应答状态为因变量,将年龄、ALT、AST、PⅢNP、C-Ⅳ及MIC-1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MIC-1(HR=5.31,95%CI: 2.74~11.52,P=0.008)为影响1b型CHC患者应答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MIC-1是1b型CHC患者病毒学应答状态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HCV感染的潜在诊断标志物。
    自身免疫性肝病
    急性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郑慕阳, 胡海, 范显文
    2023, 28(8):  953-956. 
    摘要 ( 88 )   PDF (401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性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梧州医院收治并接受肝活检的74例AIH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61例,年龄(53.2±8.7)岁。AIH诊断符合要求,其中急性AIH需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总胆红素(TBil)≥85.5 μmol/L;转氨酶水平(ALT/AST)≥10×正常值上限。比较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77例AIH患者中急、慢性AIH分别为32例、45例。两组性别、年龄、IAIHG评分、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急性AIH患者黄疸、厌食及尿黄比例显著高于慢性AIH患者(P<0.05)。急性AIH患者TBil、ALT、AST、PT、INR、IgG及ANA滴度阳性率>1∶100分别为83.4(47.8, 192.8)μmol/L、237(141, 352)U/L、292(168, 357)U/L、15.1(13.6, 16.5)s、1.3(1.1, 1.4)、30.2(21.4, 33.3)g/L及27例(84.4%),均显著高于慢性AIH患者[24.0(13.2, 47.8)μmol/L、44(23, 94)U/L、56(34, 97)U/L、12.8(11.7, 13.7)s、1.1(1.0, 1.1)、21.6(17.6, 24.3)g/L及23例(51.1%),P<0.05];急、慢性AIH患者Alb分别为(34.2±3.0)g/L、(40.2±3.1)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AIH的组织病理学为急性肝炎表现,急、慢性AIH患者炎症分级、小叶炎症、界面性肝炎、玫瑰花结、门静脉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胆管损伤及小叶中性粒细胞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肝纤维化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AIH以急性肝炎表现为主,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可以初步区分急慢性AIH。组织病理学中,除了炎症分级高、界面性肝炎、玫瑰花结以及门静脉周围炎性细胞外,急性AIH还易出现胆管损伤,应重视长期随访。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比值评估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回顾性研究
    陈黎霞, 沈丽磊, 郑毅
    2023, 28(8):  957-960. 
    摘要 ( 97 )   PDF (381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资料差异,并评估AIH患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2015年6月—2022年8月期间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AIH患者45例(AIH组),男4例、女41例;DILI患者86例(DILI组),男23例、女63例;AIH、DILI诊断符合要求。使用Metavir系统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其中<F2期为非显著肝纤维化,≥F2期为显著肝纤维化,比较两者临床资料信息,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影响AIH患者晚期肝纤维化的因素。应用ROC曲线以及AUC值评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RPR)对AIH肝纤维化严重程度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AIH患者年龄、皮肤瘙痒、ALP、球蛋白、TBA、PT及RDW分别为54(48, 63)岁、6例(13.3%)、154(119, 278)U/L、36.1(31.2, 44.0)g/L、50.4(17.8, 140.6)μmol/L、11.8(11.2, 13.4)s及15.1(13.6, 16.4)%,均显著高于DILI[50(41, 58)岁、0(0)、121(82, 187)U/L、28.3(24.6, 31.8)g/L、25.6(8.9, 108.4)μmol/L、11.2(10.8,12.3)s及14.1(13.0,15.5)%,P<0.05];而AIH患者男性、PLT水平分别为4例(8.9%)、162(126, 203)×109/L,均显著低于DILI[23例(26.7%)、204(173, 352)×109/L,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非显著、显著肝纤维化AIH患者IgA、RDW、FIB-4、GPR及R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分析发现,IgA、GPR及RPR升高,AIH患者显著肝纤维化风险显著增加,而年龄、性别、IgG、RDW、APRI及FIB-4与AIH患者显著肝纤维化之间无明显关联。RPR对AIH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截断点、ROC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2.3、0.82、82.3%(14/17)及78.6%(22/28)。结论 AIH患者的组织学肝纤维化程度与RPR和血清IgA水平显著相关。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初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晚期肝纤维化的关系
    裴宇梅, 张智慧, 连丽丽
    2023, 28(8):  961-964. 
    摘要 ( 112 )   PDF (357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初治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肝纤维化状态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92例AIH患者,根据肝活检结果,分为非晚期纤维化组(n=57)和晚期纤维化组(n=35)。肝纤维化分期评估基于Batts-Ludwig评分系统,其中定义F3、F4期为晚期肝纤维化,F0~F2期为非晚期肝纤维化,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AIH晚期肝纤维化的因素。结果 非晚期纤维化组年龄、IgG、TBil、PT、铁蛋白以及TSI分别为(51.0±11.8)岁、14.9(12.8,18.9)g/L、17.1(11.6,32.7)μmol/L、(12.2±1.0)s、124.3(44.6,305.4)μg/L及33.2(23.0,57.8)%,均低于晚期肝纤维化组的(58.1±9.3)岁、18.5(15.8,24.2)g/L、28.2(15.7,92.7)μmol/L、(13.9±1.2)s、352.7(183.0,740.6)μg/L及55.0(41.2,69.8)%(P<0.05);而非晚期纤维化组Alb、PLT、转铁蛋白、UIBC以及TIBC分别为(41.0±4.8)g/L、(210.4±36.5)×109/L、2.7(2.3,3.2)g/L、39.0(23.4,51.2)μmol/L及64.0(56.5,71.0)μmol/L,分别显著高于晚期肝纤维化组的(38.1±5.1)g/L、(122.3±23.5)×109/L、2.4(2.1,2.8)g/L、25.1(16.3,31.4)μmol/L及55.6(50.7,60.8)μmol/L(P<0.05)。相关性分析可知血清铁与铁蛋白、TSI呈正相关(r=0.44、0.93),与转铁蛋白、UIBC和TIBC呈负相关(r=-0.44、-0.82、-0.25);血清铁、铁蛋白和TSI与年龄、TBil和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30、0.49、0.24;0.34、0.39、0.40;0.37、0.52、0.29),而转铁蛋白、UIBC和TIBC与年龄、TBil和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41、-0.22、-0.24;-0.38、-0.52、-0.94;-0.36、-0.25、-0.48);血清铁、铁蛋白和TSI与ALT、AST呈正相关(r=0.34、0.45;0.42、0.47;0.33、0.45),而UIBC与ALT、AST呈负相关(r=-0.31、-0.40);血清铁和TSI与Alb、PLT呈负相关(r=-0.39、-0.20),而转铁蛋白、UIBC和TIBC与Alb、PLT呈正相关(r=0.35、0.34;0.53、0.33;0.40、0.39);TSI与PT呈正相关(r=0.23,P<0.05),TIBC与PT呈负相关(r=-0.22,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IgG(OR=1.10,95%CI:1.03~1.21)、PLT(OR=0.98,95%CI:0.97~0.99)、PT(OR=1.73,95%CI:1.16~2.68)和铁蛋白(OR=1.02,95%CI:1.01~1.04)是预测AIH患者晚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在初治AIH患者中血清铁蛋白升高与晚期肝纤维化独立相关。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并发或不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魏伟, 王煜, 金杭斌, 郑亦农
    2023, 28(8):  965-967. 
    摘要 ( 160 )   PDF (291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PBC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T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纳入2008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PBC患者152例。比较单纯PBC、PBC并发AIH(PBC-AIH)、PBC并发SS(PBC-SS)临床资料,分析预后。结果 152例PBC中,单纯PBC 104例(68.4%)、PBC-AIH 11例(7.2%)、PBC-SS 24例(15.8%)、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2.0%)、系统性红斑狼疮、Graves病、AIH+SS各2例(1.3%)及SS+类风湿性关节炎、SS+系统性红斑狼疮、SS+Graves病、AIH+SS+类风湿性关节炎各1例(0.6%)。单纯PBC、PBC-AIH患者PT为12.0(11.1,13.9)s、12.8(11.7,17.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PBC、PBC-AIH患者ANA阳性为55例(52.9%)、9例(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PBC患者WBC、Hb、Alb及HDL为4.5(3.4,6.2)×109/L、114.2(106.1,128.4)g/L、34.6(29.8,38.7)g/L及1.1(1.0,1.5)mmol/L,PBC-SS患者为3.2(2.6,4.2)×109/L、111.2(79.8,117.0)g/L、33.3(28.2,36.5)g/L及0.9(0.5,1.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PBC、PBC-AIH及PBC-SS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2.0、58.5和50.0个月(P<0.05)。单纯PBC患者5年生存率(80.8%)高于PBC-AIH(7/11例)、PBC-SS患者(58.3%)(P<0.05)。结论 AIH是PBC患者肝脏共病中最常见的,而SS是最常见的肝外合并症,PBC并发ATD将影响患者临床预后。
    外周血GLDH、GLDH/ALT水平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疾病分期的诊断价值
    王兰, 杨帆, 邱红, 张薇薇, 顾畅, 朱月蓉
    2023, 28(8):  968-972. 
    摘要 ( 113 )   PDF (411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谷氨酸脱氢酶(GLDH)、GLDH/ALT比值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已明确病理分期的PBC患者212例,检测其外周血中GLDH水平,并计算FIB-4、APRI、AAR、RPR等一系列无创性血清学指标。通过Spearman分析各指标与PBC分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Ⅰ/Ⅱ期患者,GLDH及GLDH/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及Ⅲ/Ⅳ期患者,GLDH及GLDH/A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BC病理分期与ALT(r=0.006,P=0.152)、GGT(r=-0.036,P=0.182)、GPRI (r=0.340,P=0.055)无明显相关性;与TBil(r=0.401,P=0.009)、DBil(r=0.403,P=0.007)、AST(r=0.217,P=0.019)、RDW(r=0.422,P<0.01)、FIB-4(r=0.774,P<0.01)、APRI(r=0.620,P<0.001)、AAR(r=0.359,P<0.01)、RPR(r=0.742,P<0.01)呈正相关;与PLT(r=-0.719,P<0.01)呈负相关;外周血GLDH(r=0.162,P=0.007)、GLDH/ALT(r=0.203,P<0.01)水平与PBC病理分期呈正相关。FIB-4对PBC各期的诊断效能最好, AUC分别为0.821、0.813、0.823;在≥S1期PBC患者中,GLDH/ALT的敏感度(93.75%)最好,≥S2期及≥S3期则为FIB-4敏感度(80.00%、93.75%)最好,而APRI和RPR则分别在≥S1/≥S2期(85.45%、92.19%)、≥S3期(88.52%)中特异度最好。 多指标联合后,FIB4+APRI+AAR+GLDH+GLDH/ALT对≥S2期、≥S3期PBC的诊断效能(AUC=0.931/0.878)及敏感度(82.81%/81.67%)均有所提高,FIB4+APRI+AAR+GLDH+GLDH/ALT对≥S2期PBC诊断的特异度最高(92.73%),FIB4+ GLDH+GLDH/ALT对≥S3期的特异度最高(87.5%)。结论 外周血GLDH及GLDH/ALT水平对PBC疾病分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呈正相关,多种无创性血清学指标联合后诊断效能更佳。
    其他肝病
    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肝内胆汁淤积症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苏双艳, 陈媛媛, 陈先侠
    2023, 28(8):  973-976. 
    摘要 ( 83 )   PDF (514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产妇并发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危险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分娩的双胎妊娠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孕产妇分为ICP组(n=37)和非ICP组(n=193);从非ICP组中随机抽取37例孕产妇,收集其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数据;统计胎儿预后。结果 共37例发生ICP(16.09%);其中34例为轻度ICP,3例为重度ICP,ICP发生孕周<28周5例,28~32周7例,超过32周2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胎妊娠孕产妇发生ICP 与个人或家族ICP史、孕前BMI以及孕期体质量增加有关(P<0.05);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或家族ICP史、孕前BMI以及孕期体质量增加均为双胎妊娠孕产妇发生IC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CP组胎儿窘迫(21.62%)、羊水粪染(13.51%)、早产(35.14%)和转入NICU(24.32%)发生率显著高于非ICP组(P<0.05);两组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血清TBA[(23.49±12.91) μmol/L]、ALT[(71.01±61.04)U/L]、AST[(68.25±56.37)U/L]、TBil[(12.17±5.44)μmol/L]和LDL-C[(4.67±1.44)mmol/L]水平高于非ICP组,HDL-C水平[(1.77±0.39) mmol/L]低于非ICP组(P<0.05)。结论 双胎妊娠孕产妇ICP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与ICP 与个人或家族ICP史、孕前BMI以及孕期体质量增加有关,且并发ICP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早产和转入NICU风险显著增加。
    血清MMP-9、AFABP和PLGF水平联合检测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评估价值
    李娟, 沈晓亚, 郑丽
    2023, 28(8):  977-982. 
    摘要 ( 132 )   PDF (579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和胎盘生长因子受体(PLGF)水平检测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将2020年1月—2022年6月南京江北医院收治的70例ICP孕妇列入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产妇40名列入对照组。检测血清MMP-9、AFABP、PLGF、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甘胆酸(CG)水平,采用Ribalta评分法评价瘙痒症状的严重程度。根据TBA和TBil水平分为轻度组(n=31)、中度组(n=24)和重度组(n=15),根据是否出现胎儿生长受限(FGR)分为未合并FGR组(n=57)和合并FGR组(n=13)。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ALT、Alb、CG、MMP-9、AFABP和PLGF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是否合并FGR亚组的MMP-9、AFABP和PLGF水平,Pearson分析MMP-9、AFABP和PLGF水平与血清ALT、Alb、CG水平和Ribalta评分的相关性,ROC分析单独和联合检测的评估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ALT、CG、MMP-9和AFABP分别为(150.43±13.65) U/L、(17.52±4.28) mg/L、(786.38±62.85) ng/mL、(35.80±6.47) μg/L,高于对照组的(36.74±5.28) U/L、(1.86±0.37) mg/L、(542.71±48.93)ng/mL、(21.38±4.65) μg/L,观察组的PLGF为(1.47±0.39) ng/mL,低于对照组的(2.75±0.6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56、19.825、10.734、9.428、8.529,均P<0.05)。观察组中,重度亚组的MMP-9和AFABP分别为(852.86±70.25) ng/mL和(41.09±8.13) μg/L,高于中度和轻度亚组的(773.90±61.49) ng/mL和(36.47±6.70) μg/L、(680.47±53.42) ng/mL和(30.82±5.34) μg/L;重度亚组的PLGF为(1.15±0.29) ng/mL,低于中度和轻度亚组的(1.43±0.38 )和(1.76±0.4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25、38.764、28.492,均P<0.05)。观察组中合并FGR亚组的MMP-9和AFABP分别为(863.78±72.54) ng/mL和(41.37±8.26) μg/L,高于未合并FGR亚组的(735.64±58.91) ng/mL和(33.61±6.25) μg/L,合并FGR亚组的PLGF为(1.13±0.28) ng/mL,低于未合并FGR亚组的(1.61±0.4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6、9.872、9.034,均P<0.05)。Pearson分析显示,观察组的MMP-9和AFABP水平与ALT、CG和Ribalta评分呈正相关;PLGF水平与ALT、CG和Ribalta评分呈负相关(P<0.01)。ROC分析显示,MMP-9、AFABP和PLGF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ICP的AUC分别为0.684、0.753、0.709和0.921,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任一单项检测(P<0.01)。结论 血清MMP-9、AFABP和PLGF水平联合检测对ICP患者的病情程度和发生FGR的临床评估价值较高。
    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抽吸联合硬化剂注射术治疗肝囊肿的疗效
    武建, 王连才, 王亚峰, 杜长顺, 肖建安
    2023, 28(8):  983-986. 
    摘要 ( 134 )   PDF (642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穿刺抽吸联合硬化剂注射术对肝囊肿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2020年6月—2022年6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肝囊肿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依次行硬化剂注射术或者EUS引导下穿刺抽吸联合硬化剂注射术,观察48 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血生化指标及炎因子水平,分析两组治疗后12 周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治疗后48 周肝囊肿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2 周末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两组治疗后7 d ALT、AST、ALP及TBil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血清CRP、TNF-α和IL-1β水平分别为(53.83±6.24)mg/L、(260.80±18.40)ng/L和(91.04±5.10)ng/L,显著低于对照组[(56.67±5.96)mg/L、(268.92±16.93)ng/L和(93.22±4.87)ng/L,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7.78%(P<0.05)。观察组治疗后48 周末肝囊肿复发率为2.27%,低于对照组的17.95%(P<0.05)。结论 相较于硬化剂注射术,EUS引导下穿刺抽吸联合硬化剂注射术治疗肝囊肿临床疗效更为确切,可缓解机体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及复发,对患者肝功能并无明显影响。
    综述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诊治进展
    饶晨怡, 李锋
    2023, 28(8):  987-989. 
    摘要 ( 190 )   PDF (523KB) ( 1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脏血管舒张、门静脉高压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是引起肝硬化患者出现水钠潴留的关键因素。当患者严格限钠饮食且使用最大剂量利尿剂(400 mg/d螺内酯联合160 mg/d呋塞米)1周后仍无应答,或患者因服用利尿剂后会出现并发症,而不能使用有效剂量的利尿剂导致腹水时,可被诊断为难治性腹水。目前,腹腔穿刺大量放液联合白蛋白、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及肝脏移植是治疗难治性腹水的有效方法。随着对难治性腹水的进一步研究,血管收缩剂、高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自动低流量腹水泵等新的治疗方式也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些新的治疗方式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难治性腹水的治疗效果。
    尿酸参与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侯淑惠, 邓晓玲, 次白, 徐可树
    2023, 28(8):  990-993. 
    摘要 ( 243 )   PDF (536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是常见的慢性肝脏疾患,通常认为其发病机制与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相关。研究表明,MAFLD患者多伴有高尿酸血症,且高尿酸血症与MAFLD的进展密切相关,目前虽有较多文章提及高尿酸血症与MAFLD之间的相互关联,但较少有文献涉及高尿酸影响MAFLD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本文拟对高尿酸影响MAFLD发生及进展的分子机制做一阐述,以期为MAFLD诊治提供新思路。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常见类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何睿, 张才江, 孔维金, 范晶华
    2023, 28(8):  994-996. 
    摘要 ( 382 )   PDF (564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是由于编码胆汁转运蛋白的基因发生不同突变导致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分为6个亚型,现阶段报道较多的为1型、2型和3型。目前尚无直接治愈该病的药物,临床上可使用熊去氧胆酸、苯基丁酸盐、甘油苯基丁酸酯、奥维昔巴特等缓解部分临床症状。对于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疾病迅速进展的患者,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中开展了几种胆道分流术,包括部分胆道内分流术、部分胆道外分流术、胆囊结肠造口术。随着疾病的进展,当患者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潜在发展为肝细胞癌的风险、严重的瘙痒和黄疸、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严重的软骨病等情况时,肝移植成为了最终且唯一的治疗选择。
    肝门部胆管癌内镜下支架引流的研究进展
    方东, 石振旺, 杨晓军
    2023, 28(8):  997-1000. 
    摘要 ( 86 )   PDF (480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手术切除率低及总体预后差等临床特点,胆汁引流是当前改善黄疸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内镜逆行性胆汁支架引流(ERBD)是临床上使用广泛的胆汁引流方法,本文就ERBD的优势、支架类型、数量及排列方式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明原因肝病中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汪增秀, 赵宏宇, 吴卫锋, 宋金云
    2023, 28(8):  1001-1004. 
    摘要 ( 102 )   PDF (596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50 nm的双磷脂膜囊泡,包含大量特定的细胞内容物,如miRNA、mRNA、lncRNA、DNA、蛋白质、脂质等,靶向作用于受体细胞,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外泌体可作为诊断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用于监测和评价各种肝脏疾病的诊疗情况,在肝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尿液中的外泌体被认为是非侵入性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血液中的外泌体被认为是微创分子生物标志物,有可能代替以往的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技术,用于不明原因肝病的早期检测和预后。此外,外泌体及其携带组分参与了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和迁移等生理过程,因此可能是不明原因肝病的潜在治疗手段和治疗靶点。本文主要对外泌体的基本特性及不明原因肝病中外泌体的作用进行简要概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不明原因肝病提供理论依据。
    病例报道
    成功救治米酵菌酸中毒致肝衰竭1例
    李俊缨, 柳晓峰, 程笑, 陈金军
    2023, 28(8):  1005-1006. 
    摘要 ( 126 )   PDF (463KB) ( 1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PMAS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损伤诱发急性肝衰竭1例
    贾刚刚, 李斌, 卢利霞, 于晓辉
    2023, 28(8):  1007-1008. 
    摘要 ( 111 )   PDF (519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急性戊型肝炎相关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李艳艳, 郭康丽, 陈秀记, 王晓霖
    2023, 28(8):  1009-1010. 
    摘要 ( 60 )   PDF (282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