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8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3-12-31
    前沿、探索与争鸣
    进展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识别和临床管理路径
    臧馨雅, 姜绍文, 谢青
    2023, 28(12):  1395-1398. 
    摘要 ( 71 )   PDF (1386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流行率达30%~40%,特别是患有2型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NAFLD的风险尤其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NAFLD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NAFLD患者的绝对数量巨大,疾病负担重,然而在基层医疗和糖尿病管理机构中,NAFLD患者进展性肝病风险的识别仍然非常不理想。本文总结一种对NAFLD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医务工作者对NAFLD患者的管理。
    酒精性肝病的肠道作用机制新进展
    王泳而, 汪艳
    2023, 28(12):  1399-1402. 
    摘要 ( 86 )   PDF (468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性肝病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酒精代谢可直接引起肝细胞凋亡和肝组织炎性损伤。酒精引起肠道屏障受损,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肠道和肝脏的免疫微环境,肠道微生物及其衍生物移位可促进酒精性肝病进展。深入了解酒精性肝病不同阶段的肠道免疫特点、微生物组变化、屏障功能障碍,以及对肝损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对于酒精性肝病的诊疗研发具有重要价值。
    中性粒细胞在酒精性肝炎中的作用
    冯悦, 韩潘十力, 高沿航
    2023, 28(12):  1402-1404. 
    摘要 ( 93 )   PDF (326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性肝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人数逐年上升。酒精性肝炎(AH)是酒精性肝病的急性炎症状态。尽管AH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但中性粒细胞在AH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该领域新进展进行总结与评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物临床试验合并症的管理
    刘是奕, 王点, 刘静, 唐栋, 陈公英
    2023, 28(12):  1405-1407. 
    摘要 ( 64 )   PDF (335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正在进行一些NASH相关代谢靶点的药物临床试验,本文综述了目前治疗NASH药物临床试验的现状。另外,NASH的药物临床试验面临许多挑战,如NASH患者存在许多合并症,这些合并症及治疗对药物临床试验的结果和分析都会产生影响,本文对纳入药物临床试验以及试验过程中NASH患者合并症的管理进行综述,旨在为NASH患者相关合并症的管理提供建议。
    HCV变异相关直接抗病毒药物耐药
    王筱寅, 王晖
    2023, 28(12):  1408-1409. 
    摘要 ( 60 )   PDF (265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患者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普及,大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能获得治愈。但HCV变异所带来的直接抗病毒药物耐药阻碍了部分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继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极大影响。本文针对体内外的DAA耐药HCV突变现象及其对策进行综述。
    肝功能衰竭
    DPMAS联合LPE治疗中血浆吸附量影响因素分析
    张秀秀, 胡彦明, 汤汝佳, 王开利, 姚红宇, 邢汉前, 刘鸿凌, 周霞
    2023, 28(12):  1410-1412. 
    摘要 ( 92 )   PDF (465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低量血浆置换(LPE)治疗中吸附量的情况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进行DPMAS 联合LPE治疗的肝衰竭或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共161 例次。分析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引起吸附量减少(小于4000 mL)的常见情况、报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DPMAS 联合LPE治疗的161例次中,有24例次吸附量小于标准量,占14.9%。低吸附量组患者胆红素下降水平为(99.61±70.15)μmol/L,低于标准治疗组的(115.30±70.75)μ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4,P=0.337)。血管通路在两组间的差异较大(χ2=6.463,P=0.039),低吸附量组血流速度为(128.64±7.74)mL/min,低于标准组的(133.70±9.60)mL/min(t=-2.344,P=0.02)。低吸附量组发生不可纠正的仪器报警,主要为跨膜压(TMP)报警11例次(45.8%),静脉压(PV)报警8例次(33.3%)。低吸附组发生静脉壶加分离器凝血4例,单分离器凝血7例,静脉壶脂肪沉淀3例,低血压1例。结论 重症肝病患者使用DPMAS 联合LPE 治疗时,外周动静脉穿刺和低血流速更容易引起吸附的非计划中止,报警方式主要为跨膜压报警及静脉压报警,血液凝结和脂肪沉积是主要原因。
    Meta分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效果
    李平, 谢芳, 郑文凯, 孙浩男, 姚传霞, 汪勇
    2023, 28(12):  1413-1417. 
    摘要 ( 59 )   PDF (708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循证医学分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国内外发表的17篇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生存率,次要指标为肝生化指标和MELD评分。结果 17篇文献共纳入1054例患者,不同时期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生存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4周OR=5.45,95%CI: 2.80~10.59,P<0.01;8周OR=2.82,95%CI: 1.74~ 4.58,P<0.01;12周OR=2.59,95%CI: 1.76~ 3.80,P<0.01;24周OR=2.13,95%CI: 1.43~3.17,P<0.01);MELD评分在12周(MD=-2.89,95%CI: -5.02~-0.75,P=0.008)和24周(MD=-2.28,95%CI: -4.27~-0.30,P=0.02)均具有显著差异,而两组患者大部分肝生化指标差异不明显。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是一种有效的细胞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血清甲胎蛋白、p62及LC3-Ⅱ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方绕红, 尚高霞, 尹鹏燕, 张世德, 陈梅, 李庆蓉
    2023, 28(12):  1418-1422. 
    摘要 ( 47 )   PDF (598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自噬相关蛋白p62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HBV-ACLF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期健康体检者各50例分别作为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测定并对比3组的血清AFP、p62及LC3-Ⅱ水平。对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对比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的血清AFP、p62及LC3-Ⅱ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AFP、p62及LC3-Ⅱ水平对HBV-ACLF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效能。结果 3组的血清AFP、LC3-Ⅱ均有观察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血清p62有观察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显示观察组死亡31例(预后不良),生存71例(预后良好),病死率30.39%。预后良好组的血清AFP、p62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血清LC3-Ⅱ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ROC曲线显示,当AFP值>115.65 ng/mL、p62>1.12 ng/mL、LC3-Ⅱ<53.07时,对HBV-ACLF患者预后良好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均>0.7)。与3项指标单用比较,3项联合对HBV-ACLF患者预后良好的诊断效能更高(AUC=0.878),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17%和85.68%。结论 血清AFP、p62及LC3-Ⅱ均对HBV-ACLF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3项联合的预测效能更高。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FibroTouch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价值分析
    陈勇良, 王永莎, 闫伟静, 陈敬兹, 潘丽, 李振燕
    2023, 28(12):  1423-1425. 
    摘要 ( 38 )   PDF (357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Fibro Touch与肝脏血流动力学软件(PMD)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2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FibroTouch检测肝脏硬度值(LSM);同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肝左静脉、肝中静脉、肝右静脉血流频谱波形,应用M型超声测量心率,所得血流频谱图像及心率上传至PMD系统内,计算出肝脏血流流动频率值(LBFF)。将FibroTouch检测LSM及PMD所测LBFF与肝穿刺活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1期33例,2期22例,3期10例,4期17例。114例研究对象的LSM 3.7~55.1 kPa,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811,P<0.01);肝脏LBFF 0~26 Hz,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831,P<0.01)。Fibro Touch检测结果显示,≥S1、≥S2、≥S3、=S4 LSM截断值分别为6.05、7.95、11.2、10.35 kPa,AUC分别为0.959、0.883、0.916、0.90;敏感度分别为89%、 93.9%、88.9%、100%;特异度分别为100%、78.5%、83.9%、73.2%。PMD检测结果显示,≥S1、≥S2、≥S3、=S4的LBFF截断值分别为1.233、1.99、3.8、5.815 Hz;AUC分别为0.899、0.939、0.944、0.972;敏感度分别为78%、78.8%、88.9%、88.2%;特异度分别为100%、83.1%、83.9%、95.9%。结论 FibroTouch与PMD作为无创检测肝纤维化方法,与肝纤维化分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较准确地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
    基于肝硬度值、脾脏直径和血小板的LSP评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评价
    刘成帅, 吴现泉, 张璞, 宋坤
    2023, 28(12):  1426-1425. 
    摘要 ( 43 )   PDF (364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PL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N端肽(PIIINP)、IV型胶原(CIV)、脾脏直径(SD)、肝脏硬度值(LSM)以及联合LSM、SD、PLT获得的LSP评分等肝纤维化指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HBC)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的评价作用。方法 回顾2019年1月—2022年3月在北大医疗淄博医院住院治疗的162例HBC患者资料,其中男105例、女57例,年龄54(40,76)岁。HBC符合诊断要求。依据胃镜情况进行EV分组。结果 162例HBC患者中无EV、轻中度EV以及重度EV分别为27例、59例及76例。无EV组、轻中度EV组和重度EV组PLT为122(76,140)×109/L、76(56,102)×109/L及58(44,81)×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EV组HA、LN、PIIINP及CIV分别为258.2(105.6,580.5)、107.5(60.7,142.9)、14.0(6.8,17.2)及128.0(63.2,264.5)μg/mL,分别与轻中度EV组[352.4(167.0,627.8)、140.2(69.8,188.5)、16.2(7.3,33.5)及153.2(84.8,229.9)μg/mL]、重度EV组[640.2(290.2,918.7)、158.7(94.6,236.4)、19.6(9.5,47.5)及180.7(119.0,282.6)μg/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EV组、轻中度EV组和重度EV组SD为13.2(10.8,15.0)、14.4(11.4,16.0)及15.8(14.6,17.2)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无EV组LSM及LSP评分分别为14.8(10.6,24.0)kPa及1.9(1.0,3.5)分,分别与轻中度EV组[24.7(17.8,29.5)kPa及4.6(2.4,7.2)分]、重度EV组[37.2(28.8,42.6)kPa及10.0(6.2,14.2)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上述肝纤维化指标与EV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SD、LSM及LSPS与EV程度呈中度正相关(r=0.51、0.63及0.67,P<0.05),HA、LN、PIIINP及CIV与EV程度呈弱正相关(r=0.25、0.28、0.21及0.23,P<0.05),而PLT与EV程度呈中度负相关(r=-0.41,P<0.05)。PLT、HA、LN、PIIINP、CIV、SD、LSM及LSP评分诊断EV存在的AUC值分别为0.77、0.65、0.64、0.61、0.59、0.77、0.84及0.87;PLT、HA、LN、PIIINP、CIV、SD、LSM及LSP评分诊断重度EV的AUC值分别为0.71、0.64、0.59、0.62、0.60、0.77、0.84及0.86。结论 PLT、HA、LN、PIIINP、CIV、SD、LSM及LSP评分与HBC患者EV状态具有相关性,其中LSP评分对EV存在及重度EV的诊断效能较佳,对HBC患者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APRI、ALBI和AIMS65评分联合评价肝硬化EGVB病情程度和疾病预后的临床价值
    王燕秋, 周玲华, 顾永梅, 濮尊国
    2023, 28(12):  1430-1434. 
    摘要 ( 37 )   PDF (774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和AIMS65评分联合评价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病情程度和疾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7月—2022年9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伴EGVB患者120例列入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未出血患者60例列入对照组;将观察组患者据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分为轻度组(n=20)、中度组(n=42)和重度组(n=58),根据住院前的预后情况分为临床非不良事件组(n=46)和临床不良事件组(n=74)。比较各组APRI、ALBI和AIMS65评分水平;Pearson分析APRI、ALBI和AIMS65评分与肝脏硬度(LS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联合检测APRI、ALBI和AIMS65评分对肝硬化EGVB预后的评估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APRI、ALBI和AIMS65评分为3.25±0.68、-1.80±0.46和3.16±0.57,高于对照组的2.14±0.51、-2.79±0.54和2.3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7,10.459,8.253,均P<0.05)。观察组中重度曲张亚组的APRI、ALBI和AIMS65评分为3.52±0.78、-1.32±0.40和3.27±0.64,高于中度亚组的2.47±0.59、-1.98±0.53和2.64±0.52,以及轻度亚组的1.83±0.46、-3.16±0.65和2.23±0.46,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92,16.265,14.537,均P<0.05)。观察组临床不良事件亚组的APRI、ALBI和AIMS65评分为3.78±0.83、-1.27±0.31和3.57±0.65,高于临床非不良事件亚组的2.69±0.64、-1.81±0.37和2.38±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6,9.035,8.725,均P<0.05)。Pearson分析显示,肝硬化EGVB患者的APRI、ALBI和AIMS65评分与LSM、Child-Pugh分级和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1)。ROC曲线显示,APRI、ALBI和AIMS65联合评价肝硬化EGVB患者预后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任一单项的效能(P<0.01)。结论 APRI、ALBI和AIMS65评分评估肝硬化EGVB患者病情程度和疾病预后的价值较高,联合检测的效能更佳。
    肝癌
    替雷利珠治疗晚期肝癌临床疗效及对PRMT5和PIVKA-II水平的影响
    叶海辉, 江华
    2023, 28(12):  1435-1439. 
    摘要 ( 33 )   PDF (554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替雷利珠对晚期肝癌患者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otein arginine methyl transferase 5, PRMT5)和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vitamin K absenceor antagonist-II, PIVKA-I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晚期肝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T淋巴细胞水平、血管生成相关因子[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水平、PRMT5 mRNA、PIVKA-II水平、癌症治疗功能总体评价量表(functional glob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FACT-G)评分、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ALT、TBil、aFGF、bFGF、VEGF、PRMT5 mRNA、PIVKA-II水平及FACT-G评分更低,而Alb、CD3+、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临床控制率、累积生存期及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7.06%、76.47%、20.46(19.07,21.84)个月、52.94%,对照组分别为20.59%、52.94%、18.04(16.42,19.65)个月、3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53%、3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雷利珠治疗晚期肝癌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血管生成及PRMT5和PIVKA-II水平。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或阿帕替尼对晚期肝癌患者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曹静, 夏晓阳, 尤冬山, 黄景慧, 周芸娜
    2023, 28(12):  1440-1445. 
    摘要 ( 36 )   PDF (666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或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对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收治的晚期肝癌患者96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48例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为观察组,48例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AST、ALT分别为(20.12±2.03)μmol/L、(43.58±4.12)U/L、(43.46±4.82)U/L,较对照组的(22.06±3.19)μmol/L、(47.62±5.28)U/L、(46.55±6.13)U/L降幅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FP、CEA、CA199、AFU分别为(101.45±16.22)μg/L、(16.83±3.62)ng/mL、(143.21±21.65)U/mL、(35.02±5.69)U/L,较对照组的(124.87±21.69)μg/L、(18.75±4.43)ng/mL、(166.21±35.16)U/mL、(38.36±7.84)U/L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0.00%、83.33%,高于对照组的33.33%、68.75%(P<0.05)。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6个月,较对照组的6.2个月明显延长(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类型及发生率差异不显著,均无因严重毒副作用而停药或退出研究者。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或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肝功能和下调肿瘤标志物水平,毒副反应相对可控,而患者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中的生存获益可能优于联合阿帕替尼。
    FOXC1和E-Cadherin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预后的关系及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聂媛媛, 赵恒芳, 王英娟, 赵艳
    2023, 28(12):  1446-1449. 
    摘要 ( 50 )   PDF (847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叉头框转录基因C1(FOXC1)和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与预后相关性及对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4月—2022年4月在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接受根治术治疗的8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术中采集癌灶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FOXC1、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选用细胞系HepG2,分为sh FOXC1、sh NC及空白对照组,通过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结果 通过测定,本组病例肝癌组织中FOXC1蛋白和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12%、28.24%,癌旁组织分别为43.53%、100.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是Ⅲ~Ⅳ期、低中分化、肿瘤直径≥3cm患者的FOXC1阳性表达率高,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pearman分析显示,在肝癌组织中FOXC1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E-Cadherin表达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通过细胞实验,空白对照组、sh NC组FOXC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而E-cadherin表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敲低FOXC1后,癌细胞增殖、侵袭等能力均显著减弱(P<0.05)。结论 FOXC1、E-cadherin表达和肝癌治疗预后存在相关性,前者通过促进癌细胞增殖,并抑制后者表达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进程,增强肝癌细胞侵袭性,影响到临床预后。
    原发性肝癌根治术联合TACE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观察
    任宏涛, 王玉婷, 尹佳锋, 苏王辉
    2023, 28(12):  1450-1454. 
    摘要 ( 42 )   PDF (524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根治术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照组(57例)接受肝癌根治术,观察组(57例)在肝癌根治术后联合TACE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血清指标及乳杆菌、肠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等菌群数量,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4.74%、80.70%,观察组较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AF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581.64±47.32)ng/mL、(85.13±15.37)pg/mL、(124.39±15.73)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62.37±52.49)ng/mL、(92.53±19.84)pg/mL、(145.81±19.77)pg/mL],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为(86.22±5.84)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26±7.33)pg/mL(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10.52±1.77)、(10.84±2.25)lgCFU/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4±1.63)、(9.52±1.37)lgCFU/g],治疗后观察组肠杆菌、酵母菌数量分别为(9.93±2.71)、(5.91±1.37)lgCFU/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95±3.82)、(7.83±1.58)lgCFU/g],P<0.05。血清AFP表达与乳杆菌、肠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存在一定相关性(r=-0.522、0.498、0.503、-0.518,P=0.034、0.041、0.039、0.034),血清TNFα表达与肠道菌群数量存在一定相关性(r=-0.637、0.622、0.574、-0.592,P=0.005、0.005、0.021、0.018),血清IL-2表达与肠道菌群数量存在一定相关性(r=0.536、-0.508、-0.529、0.564,P=0.032、0.039、0.034、0.023),血清IL-6表达与肠道菌群数量存在一定相关性(r=-0.613、0.572、0.603、-0.517,P=0.006、0.021、0.007、0.034)。结论 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TACE治疗有利于提高疾病控制率,促进肠道菌群平衡,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病毒性肝炎
    接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免疫检查点TIM-3、PD-1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童毅, 胡素侠, 王然, 戴京京
    2023, 28(12):  1455-1458. 
    摘要 ( 31 )   PDF (396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接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免疫检查点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2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CHC患者作为CHC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118例研究对象,将其作为健康对照组,CHC组给予CHC组患者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血生化指标、单核亚群细胞以及各亚群TIM-3、PD-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未进行治疗时,CHC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分别为[(74.0±35.8)U/L、(55.1±26.0)U/L]相较于健康对照组[(14.9±6.3)U/L、(19.2±7.0)U/L]显著升高;在治疗3个月末,CHC患者PD-1 CD4、PD-1 CD8、TIM-3 CD8、TIM-3 CD4水平分别为[(0.6±0.1)%、(1.7±0.6)%、(2.5±1.0)%、(6.5±1.0)%]比对照组[(0.4±0.1)%、(1.5±0.7)%、(1.7±0.8)%、(6.0±2.4)%]高(均P<0.05)。结论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CHC,有助于患者肝功能的改善,而CHC患者存在外周血部分淋巴细胞比例紊乱,负性免疫检查点分子的高表达可对细胞免疫进行调控,对于单药治疗未见症状改善的患者,可在应用索磷布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帕他韦治疗。
    直接抗病毒药物联合利巴韦林对老年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苏静波, 曹广华
    2023, 28(12):  1459-1461. 
    摘要 ( 31 )   PDF (462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直接抗病毒药物联合利巴韦林对老年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老年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0例,给予直接抗病毒药物联合利巴韦林干预,观察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转阴率、病毒学应答情况、肝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探讨直接抗病毒药物联合利巴韦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HCV RNA转阴率(66.7%、82.5%、93.3%)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随着治疗结束时间的延长,持续病毒学反应获得率(93.3%、89.2%、86.7%)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21.6±3.2)μmol/L、(128.7±14.6)U/L、(83.6±9.3)U/L],治疗后均明显降低[(17.1±2.4)μmol/L、(34.2±5.8)U/L、(26.4±4.7)U/L](P<0.05)。部分患者治疗期间伴有不良反应,头晕乏力者10例,占比为8.3%;血压异常、血糖升高者各5例,占比为4.2%;胃肠道反应者4例,占比为3.3%,上述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全部恢复正常,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老年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具有良好疗效,能够促进HCV RNA转阴,获得持续病毒学反应,并改善肝功能指标水平,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HBsAg及HBV DNA定量与HBV相关肝病的诊断
    薛荣荣, 蔡炳冈, 咸建春
    2023, 28(12):  1462-1465. 
    摘要 ( 44 )   PDF (397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HBsAg 及HBV DNA定量与HBV相关肝病临床诊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初治的HBV感染患者314例,按临床诊断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A组、1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B组、4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C组、81例)、HBV相关肝癌组(D组、44例)四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与HBsAg、HBeAg、HBV DNA定量资料。结果 HBeAg阳性者,血清HBsAg 定量[(998.7±944.2)IU/mL]与HBV DNA 定量[(5.4±2.1)lg IU/mL]之间呈正相关(r=0.294,P<0.001)。HBeAg 阴性者,血清HBsAg 定量[(556.7±718.1)IU/mL]与HBV DNA 定量[(3.9±1.9)lg IU/mL]之间呈正相关(r=0.173,P=0.035)。HBeAg 阳性者HBsAg、HBV DNA 水平较HBeAg阴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者,HBsAg定量[(1568.3±990.4)、(513.4±402.3)、(380.6±332.4)、(345.1±254.8)IU/mL]、HBV DNA定量水平[(6.0±2.3)、(5.3±1.6)、(4.6±1.7)、(4.5 ±1.7)lg IU/mL]在A、B、C、D四组中呈递减趋势(K-W检验显示渐进显著性,P<0.05)。HBeAg阴性者,HBsAg[(855.9±119.3)、(497.9±625.0)、(329.1±452.0)、(305.1±407.4)IU/mL]定量水平在A、B、C、D四组中呈递减趋势(K-W检验显示渐进显著性,P<0.05),HBV DNA 定量[(4.3±2.0)、(3.5±1.8)、(3.6±1.6)、(3.8 ±1.7)lg IU/mL]在四组间无明显差异,相关性不明显(K-W 检验显示无差异,P=0.242)。结论 HBsAg定量与HBV DNA定量呈显著正相关,且随肝病的严重程度呈进行性下降;但当HBeAg阴性时,HBV DNA定量与肝病严重程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转录组测序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调控分子
    程娘梅, 刘可馨, 王英超, 陈明胜
    2023, 28(12):  1466-1471. 
    摘要 ( 50 )   PDF (5605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细胞与正常肝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方法 建立NAFLD细胞模型。采用棕榈酸诱导人正常肝细胞LO2细胞;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肪蓄积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棕榈酸对LO2细胞的凋亡影响。对正常LO2细胞和模型细胞组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功能富集分析和GO功能富集分析。采用RT-PCR检测差异基因的表达。结果 随着棕榈酸浓度的增加,细胞脂肪蓄积越明显,结合凋亡率筛选出最优棕榈酸诱导浓度用于后续研究。转录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有780个,上调基因数目447个,下调基因数目333个,GO 富集通路分析具有显著富集意义, 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了20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TNF、蛋白输出、NOD等信号通路。RT-PCR结果显示FGF21、AMBP、GOLGA7B和DDIT3在NAFLD中高表达,SPTLC3、PALM2和SPTSBB在NAFLD中低表达。结论 NAFLD可引起相关差异基因表达,可能通过脂质代谢中的关键靶基因调控NAFLD发生发展。
    NAFLD、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
    胡召锁, 姚春艳, 金娟, 严波, 陈正徐
    2023, 28(12):  1472-1475. 
    摘要 ( 33 )   PDF (421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结直肠息肉患者133例,其中增生性息肉54例,腺瘤性息肉79例。另选70名健康体检者。检测所有患者的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幽门螺杆菌(Hp)及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Ⅰ(PGⅠ)与胃蛋白酶Ⅱ(PGⅡ)的比值(PGR)。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结肠息肉的影响因素;观察NAFLD、胃组织病理、Hp感染等指标在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间差异;分析腺瘤性息肉伴肠上皮瘤变进展与G17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年龄>60岁(χ2=7.436,P=0.006,OR=2.657)、Hp感染(χ2=17.702,P<0.001,OR=4.650)、PGR(χ2=10.794,P=0.001,OR=1.129)、胃泌素17升高(χ2=4.471,P=0.034,OR=3.706)与结肠息肉发生相关。腺瘤性息肉组Hp阳性占75.9%(60/79)高于增生组59.3%(32/54)(χ2=4.190,P=0.041)、腺瘤组NAFLD的构成比32.9%(26/79)高于增生组的14.8%(8/54)(χ2=5.520,P=0.019)、腺瘤组年龄>60岁占81.0%较增生组64.8%高(χ2=4.423,P=0.035),合并胃癌前病变(30.4%比44.4%)和G17升高(17.7%比11.1%)、PGR水平(14.18±7.74比13.93±8.75)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患者进展期组较非进展组NAFLD占比(20.8%比38.2%)、G17升高比率(41.7%比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吸烟率37.5%高于非进展组16.4%(χ2=4.243,P=0.039)、伴有癌前状态的严重慢性胃病比率45.8%较非进展组的23.6%高(χ2=3.892,P=0.049)、Hp感染率91.7%高于非进展组的69.1%(χ2=4.662,P=0.031)。结论 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腺瘤性息肉发生和进展与胃癌前病变、HP感染和NFALD有一定的关联。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熊琦君, 朱雯
    2023, 28(12):  1476-1479. 
    摘要 ( 39 )   PDF (395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血尿酸水平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无锡市中医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T2DM患者118例,按照是否并发NAFLD分为合并组(n=88)与非合并组(n=30)。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 合并组、非合并组BMI为(26.72±2.53)kg/m2、(23.31±2.1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空腹血糖、HOMA-IR为(8.82±1.45)mmol/L、(3.58±0.95)mmol/L,均高于非合并组的(7.67±1.23)mmol/L、(3.05±0.79)mmol/L,(P<0.05);合并组ALT、AST、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LDL为(37.94±2.68)U/L、(29.20±2.61)U/L、(5.38±1.13)mmol/L、(2.46±0.64)mmol/L及(3.31±0.80)mmol/L,均高于非合并组的(23.27±2.16)U/L、(21.71±2.03)U/L、(4.34±1.02)mmol/L、(1.32±0.55)mmol/L及(2.56±0.62)mmol/L;合并组血尿酸为(349.14±28.45)μmol/L,高于非合并组的(273.34±17.29)μmol/L,(P<0.05);合并组LDL为(1.35±0.38)mmol/L,低于非合并组的(2.29±0.43)mmol/L,(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MI、HOMA-IR以及血尿酸是T2DM并发NAFLD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604、5.150、4.978,P<0.05)。结论 T2DM患者可能并发NAFLD,BMI、HOMA-IR以及血尿酸为其主要危险因素。
    其他肝病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后肝功能恢复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杨红, 谢鹏飞, 姜曼
    2023, 28(12):  1480-1483. 
    摘要 ( 36 )   PDF (718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3年后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127例确诊为慢性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年后患者肝功能未恢复组和恢复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影响慢性DILI患者3年后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构建慢性DILI患者3年后肝功能未恢复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及效能评估。结果 肝功能未恢复组与恢复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用药史、临床分型、DILI严重程度分级、炎症分级、Hb、前白蛋白、WBC、TBil、IgA、IgG及IgM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恢复组纤维化程度分级为S3/S4级占比、ALT、AST、ALP及GGT水平高于恢复组(P<0.05),PLT水平低于恢复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纤维化程度分级为S3/S4级(OR=2.757,95%CI:1.054~6.963)、PLT(OR=0.347,95%CI:0.143~0.844)、ALT(OR=3.228,95%CI:1.328~7.846)及AST(OR=3.031,95%CI:1.247~7.367)均为影响慢性DILI患者3年后肝功能未恢复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以上述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指数为0.916(95%CI:0.872~0.935),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ROC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慢性DILI患者3年后肝功能未恢复的灵敏度为80.65%(95%CI:61.94%~91.88%),特异度为92.71%(95%CI:85.06%~96.77%),AUC为0.882(95%CI:0.812~0.932)。结论 PLT、ALT及AST均与慢性DILI患者3年后肝功能未恢复有关,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慢性DILI患者3年后肝功能未恢复的预测效能良好。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庞雪花, 林懋惺, 刘宏
    2023, 28(12):  1484-1486. 
    摘要 ( 49 )   PDF (424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诊断和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5例AIH患者,45例健康体检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各40例,35例原发性胆管炎(PBC)患者。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患者血清GDF15水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肝硬化的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评估GDF15的诊断价值。结果 AIH患者ALT、AST、Fib4 指数、IgG以及TBil分别为(368.9±59.8)U/L、(294.6±52.7)U/L、(5.8±2.5)、(2668.3±901.5)mg/dL、(49.6±11.5)μmol/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4.5±4.8)U/L、(8.4±2.1)U/L、(1.1±0.3)、(476.2±172.8)mg/dL、(3.4±1.3)μmol/L,乙型肝炎组分别为(61.7±25.8)U/L、(50.9±18.5)U/L、(3.2±1.5)、(953.6±253.4)mg/dL、(18.8±5.2)μmol/L,丙型肝炎组分别为(48.4±12.5)U/L、(48.6±21.4)U/L、(4.1±1.6)、(1868.6±539.8)mg/dL、(19.2±5.3)μmol/L,PBC组分别为(59.6±11.2)U/L、(42.3±20.1)U/L、(1.5±0.8)、(641.5±125.8)mg/dL及(12.3±3.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IH患者GDF15为(2000.9±699.2)pg/dL,高于对照组(476.2±172.8)pg/dL、乙型肝炎组(953.6±253.4)pg/dL和PBC组(641.5±125.8)pg/dL(P<0.05)。肝硬化AIH患者血清ALT、AST、Fib4指数以及GDF15水平分别为(461.7±55.8)U/L、(298.4±41.1)U/L、(6.1±2.3)及(2045.1±350.8)pg/dL,高于非肝硬化AIH患者的(224.5±24.8)U/L、(80.9±18.5)U/L、(3.8±1.5)及(1305.2±200.2)pg/dL(P<0.05)。GDF15是AIH患者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GDF15=1639.0 pg/dL为临界点,GDF15诊断AIH肝硬化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24、93.3%(14/15)和82.5%(33/40)。结论 AIH患者的GDF15水平较高,对评估AIH患者是否发生肝硬化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临床变量和肝组织学变化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展的预后价值
    杨月华, 蓝婧, 姚朝光, 黄佳
    2023, 28(12):  1487-1491. 
    摘要 ( 43 )   PDF (447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临床变量和肝组织学变化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展的预后价值。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65例,其中肝纤维化组35例,肝硬化组30例。比较两组临床变量和肝组织学变化、激素治疗预后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肝纤维化组病程为(70.3±4.2)d,高于肝硬化组的(54.6±5.8)d(P<0.05)。肝纤维化组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球蛋白、IgG水平分别为(313.2±102.3)μmol/L、(353.5±65.4)U/L、(322.6±157.8)U/L、(27.2±4.5)g/L、(35.6±8.5)g/L、(28.6±8.3),低于肝硬化组的(412.5±101.6)μmol/L、(463.5±48.6)U/L、(420.5±156.3)U/L、(35.8±5.6)g/L、(43.6±8.6)g/L、(38.8±10.5)(P<0.05)。肝纤维化组白细胞计数为(2.6±1.5)×109/L,高于肝硬化组(1.7±0.8)×109/L(P<0.05);肝纤维化组国际标准化比值为1.7±0.2,优于肝硬化组1.9±0.3(P<0.05);肝纤维化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22.1±2.6)分,优于肝硬化组(26.9±1.8)分(P<0.05);肝纤维化组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占比为5.7%,少于肝硬化组的33.3%(P<0.05)。生存组病程、总胆红素水平、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以及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0.3±4.2)d、(243.2±92.3)μmol/L、(12.1±2.6)分、(2.1±1.8)×109/L,明显低于死亡组(94.6±5.8)d、(412.5±121.6)μmol/L、(25.9±1.8)分、(4.6±1.5)×109/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总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白细胞计数是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46、4.968、5.078、4.933, P<0.05)。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起病急,症状不典型且病情发展快速,病死率较高,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的预后与病程、总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白细胞计数有关。
    综述
    肝纤维化3D共培养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
    黄龙, 王雪, 丛敏
    2023, 28(12):  1492-1496. 
    摘要 ( 105 )   PDF (623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晚期阶段,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细胞癌。肝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过度沉积和异常分布的病理生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的核心事件,其被激活并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可以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肝脏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参与以及各种炎症因子和促纤维化因子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肝纤维化进程的复杂性。尽管目前已有各种病因诱导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用于研究,但是依然缺乏有效的体外模型来深入探究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更接近在体的肝纤维化体外模型,作为了解疾病和筛选新药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肝纤维化3D共培养体外模型作一概述。
    人工肝治疗中抗凝剂的选择及应用
    王新月, 周莉, 董金玲, 陈煜
    2023, 28(12):  1496-1500. 
    摘要 ( 88 )   PDF (635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在肝衰竭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证体外循环装置的顺利运行,通常采取的体外抗凝剂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枸橼酸、甲磺酸萘莫司他等。体外抗凝剂的选择对于人工肝血液净化体外循环的顺利运行至关重要。鉴于目前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各种抗凝剂的合理应用尚未统一,本文现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和新出现的血液净化抗凝方法进行综述,探讨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中抗凝剂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细胞外囊泡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熊熙, 于乐成, 耿家宝
    2023, 28(12):  1501-1504. 
    摘要 ( 37 )   PDF (455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外囊泡(EV)由机体细胞分泌,广泛存在体液中,可反映细胞病理、生理状况。EV作为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参与多种肝脏疾病病理生理过程,在肝脏疾病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EV分离、检测方法,以及其在常见肝病中的诊断、病情和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
    影像组学在肝脏非肿瘤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陈凤, 李兵, 张川, 杨汉丰
    2023, 28(12):  1504-1508. 
    摘要 ( 33 )   PDF (569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脏是许多生理过程的重要枢纽,对于异生化和物的分解、制造蛋白质和保持新陈代谢平衡都必不可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肝脏疾病不断上升,成为全球死亡和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肝脏医学影像中,影像组学可以捕获人眼难以或不可能表征的成像特征,帮助医生做出更精准、更全面的影像诊断。在此,本文将重点介绍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硬化常见并发症、肝脏储备功能、肝包虫病等与肝脏肿瘤无关的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苟悦, 孙鑫, 杨娜, 刘杨, 刘成海
    2023, 28(12):  1509-1513. 
    摘要 ( 41 )   PDF (703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增长,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病例报道也日益增多。AIH与NAFLD的诊疗方案大相径庭,但该合并症在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案均未完全明确,致使二者合并诊疗困难。本文对该合并症的以上方面进行了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并提出面临的诊治挑战及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今后提高AIH合并NAFLD的诊断技巧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借鉴。
    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董旭, 尹伟, 梁雪松
    2023, 28(12):  1513-1517. 
    摘要 ( 31 )   PDF (579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因增殖能力强、致癌风险低,具有较高的细胞分化能力和免疫抑制能力,成为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主要关注领域。近年来,有关SHED在肝脏疾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面研究逐渐增多,本文集中对SHED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进一步临床推广提供参考。
    P21活化激酶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盛方, 史蔚青, 陈连云, 杨星辰
    2023, 28(12):  1517-1520. 
    摘要 ( 64 )   PDF (425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21活化激酶(PAK) 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与人体一系列细胞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如细胞的生长、生存、迁移、周期等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PAK能通过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在肝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纤维化,以及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从PAK在肝脏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PKA抑制剂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旨在为肝脏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研究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短链脂肪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进展
    屠晓婷, 卜淑蕊
    2023, 28(12):  1521-1524. 
    摘要 ( 55 )   PDF (462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不仅在肠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进入体循环直接影响宿主的代谢与功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为二者的共同发病机制。本文以短链脂肪酸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着重点,探讨短链脂肪酸作为代谢靶点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胰岛素抵抗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在临床价值。
    病例报道
    双巨大肝脓肿破溃致脓毒性休克1例救治体会
    祝各亮, 李琴
    2023, 28(12):  1525-1526. 
    摘要 ( 49 )   PDF (648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院成功救治一例双巨大肝脓肿致脓毒性休克患者,该患者脓肿破溃入腹腔,合并循环、呼吸、肝脏、肾脏、凝血功能衰竭,最终救治成功,特此报道相关救治过程,予以借鉴。